屈原和陶渊明的个性差异.ppt_第1页
屈原和陶渊明的个性差异.ppt_第2页
屈原和陶渊明的个性差异.ppt_第3页
屈原和陶渊明的个性差异.ppt_第4页
屈原和陶渊明的个性差异.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漫谈屈原与陶渊明个性差异,指导教师:史淑莲,组长:胡雪,课题组成员:王玥瑶、孙清芮、闫安、张旭、隋雨芯、马京艺,课题设计预期结果:,使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学习中增进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在对屈原和陶渊明的生平、作品、成就的进一步了解中体会人物的个性,并自主思考,分析差异,从而达到对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的目的。,发展趋势: 屈原和陶渊明的个性研究,一直是众多学子进行研究的热门课题。可应用于演讲,写作等方面。可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表现力,是语文作文中的常用素材。 研究的特点与突破点: 根据屈原和陶渊明的个人事迹、仕途经历、主要作品并结合时代背景,可更深刻的理解两人所包含的情感的不同,来探究出在

2、个性上带来的不同。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上网查阅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文字。,研究的主要过程: 阶段一: 小组成员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屈原和陶渊明的资料,组内汇总。 阶段二: 对资料进行筛选,组内阅读,同时对人物的其他有关评论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阶段三: 组内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形成文字。,课题研究内容 一、屈原的生平、作品、评价、组内评价 二、陶渊明生平、作品、评价、组内评价 三、屈原和陶渊明个性差异相关评价 四、屈原和陶渊明个性差异组内评价,历史上的屈原,屈原头像的邮票,屈原雕塑,屈原的生平: 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名平

3、,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 屈原 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

4、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

5、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主要作品: 共有25篇,篇目为: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为司马迁所记.同时,屈原又开创了我国

6、的浪漫主义诗词。他的大多数作品收录在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名言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离骚)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离骚),评价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

7、“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

8、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 。,我眼中的屈原 他孤傲高洁,遗世独立 。初入仕时,屈原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入仕后,遭人排挤 多次碰壁,清高耿直。在官场的黑暗与腐朽中 他都始终不与之同流合污 品格不移 气节不改。 屈原的爱国情怀无人可比 他的一生都是热情洋溢的 为了楚国富强 哪怕身受排挤 哪怕冰冷黑暗 哪怕是团团烈火 他仍然要毫不犹豫的扑过去。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

9、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怀王三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顷襄王接位,但在接位的第七年,顷襄王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楚王的不信任 ,奸臣的诬陷 , 不断的流放 这些都丝毫不能浇灭他爱国的热情。“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多次打击,屈原是执着的。 终于,秦将白起

10、攻克了楚国。屈原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了。他是不可能再苟活在世上了。因为他是“饮木兰之坠露 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清高的屈原,他是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的屈原。因为他如同他的诗一样,色泽艳丽 气势奔放 炙热激昂。 甚至,我觉得屈原是任性而可爱的,楚国已经不在了 淳朴的民风不在了 他最爱的东西都消失了 所以他选择了自己所爱 誓与最爱共生死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的耿直,他的格格不入 他执着的性格与兼济天下的情怀注定他这一生是轰轰烈烈的。终于他纵身一跃,投身汨罗 为自己刚烈的人生画上了句号。,历史上的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字元亮,后

11、改为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2”(死后由朋友私下起的,并非朝廷颁布,故称私谥),浔阳柴桑(今九江市星子县)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田园诗派第一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

12、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

13、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隆安五年冬天,他因丧母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公元427年,陶

14、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有关陶渊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证,因此此处的六十三年之说也有待考证),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主要作品及文学成就: 陶渊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陶渊明词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铺陈爱情。感士

15、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说来,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

16、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有时也流露出逃避现实的老庄思想,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情感。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评价: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

17、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视为知己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

18、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道、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渊明诗文的精华所在。,我眼中的陶渊明 真正的隐士,士大夫的精神归宿,这一直是我所听到的有关他的赞美之词,对于他的评价,从来都很高。他没有像秦桧样受尽世人的唾骂,亦没有像曹玄德一样所受褒贬不一。自古就有李白“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的仰慕,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19、”的欣赏和白居易“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的敬仰。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顺理成章的成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笔下最美的田园生活。 他是千百年来隐士中的圣人,后世文人墨客无不羡慕他,钦佩他,无论得意失意,他都活得豁达洒脱,在那样一个黑暗的社会中,勾勒出那么美的桃花源,一个几乎等同于天堂的世外桃源。 这就是他陶渊明,一位万人推崇的隐士。 陶渊明是淡泊内敛,平实淡然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平淡的近于自嘲的语气,不卑不亢,率性自然,既因为清高,更因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精神。陶渊明的曾祖父,祖父都做过大官,虽不能与当时的王谢等士族相比,但显然要高于

20、寒门,而陶渊明只字不提。五柳先生无姓无字,既显示了他真正的隐士品格,更表达了他对门阀特权和世俗虚荣的傲然鄙视。,陶渊明是注重独立,崇尚自由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尔虞我诈的官场不适合超然物外的他,宁愿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日子,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也不愿久在樊笼里,不得返自然。“宁固穷以济寄意,不委屈而累己”是他的人生追求,与其让历史的长河淹没,不如保持“任真”的态度,留一己的超脱。 这便是我眼中的陶渊明,一个浪漫的隐士,一个莲一般的人物!,个性差异: 一个是百代爱国诗人之祖,一个是千古隐逸诗人之宗。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说屈原的一生都是在苦苦追

21、求一种“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么陶渊明更明显的表现为“独善其身”。这一巨大反差,既是他们本身性格决定的,同时又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 在个性上,屈原是张扬而外显的,陶渊明则是淡泊而内敛的,屈原的情感强烈而激昂,陶渊明则平实而淡然。屈原在读书与修身上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朝搴秕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都是为了实现替楚王“导夫先路”的政治理想。“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何等张扬的个性、激昂的情感!陶渊明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却“不求甚解”,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不同于陶渊明,屈原身上有着炽烈而又执着的爱国情怀。屈原投身于政治,除了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

22、理想之外,更多的是一种爱国情怀的驱使。面对国家危难,奸臣当道,自己“忠而被谤,信而见疑”,被放逐,“遭到了打击,受到了迫害,得不到谅解,却仍不改变自己的主张,更没有放弃自己理想,始终怀念着苦难中的祖国和人民。在这一点上,陶渊明是远远比不上屈原的,当然这并非说陶渊明没有爱国心,只是他崇尚自然的性格决定了他与政治的“绝缘”。陶渊明早年出仕为官,主要是家贫所迫:“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兮辞)同时也不乏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兼济天下”的政治情怀,然而面对官场的黑暗虚伪,自己官职低微,壮志难酬,只能屈沉于下僚,仰人鼻息,这对崇尚个性自由的陶渊明而言,实

23、在是一种近于耻辱的煎熬,愤而归隐便成了一种必然。,在这一点上,陶渊明是远远比不上屈原的,当然这并非说陶渊明没有爱国心,只是他崇尚自然的性格决定了他与政治的“绝缘”。陶渊明早年出仕为官,主要是家贫所迫:“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兮辞)同时也不乏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兼济天下”的政治情怀,然而面对官场的黑暗虚伪,自己官职低微,壮志难酬,只能屈沉于下僚,仰人鼻息,这对崇尚个性自由的陶渊明而言,实在是一种近于耻辱的煎熬,愤而归隐便成了一种必然。 屈原的一生都是和政治连在一起的,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诗人,他诗歌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他的政治不得志成就的。因此,他一生都无法从政治上超脱,而只能沉陷其中,不管得志与否。在这一点上,陶渊明是远远比不上屈原的,当然这并非说陶渊明没有爱国心,只是他崇尚自然的性格决定了他与政治的“绝缘”。陶渊明早年出仕为官,主要是家贫所迫:“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兮辞)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