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_第1页
小学科学课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_第2页
小学科学课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_第3页
小学科学课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_第4页
小学科学课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科学课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滨州市博兴县曹王镇中心小学舒德清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 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 教学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与它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创造性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中科学的总目标, 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 我认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搜集证据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应用拓展三大主要模块。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因此,在提出了问题后,

2、用何种方法、途径去探求获取知识,就成为了科学课最核心的环节了。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 我们的科学课可以分为科学观察课、 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科学讨论课五种课型。(当然,这些课型的划分指示相对而言的,因为具体的每一节课中,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往往不是单一的, 往往都会包含有多种方法和途径。 我们在划分时,主要看以哪种方法或途径为主。例如三年级上册金鱼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了解金鱼的身体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特点, 我们把它归为观察课。但这节课中“观察金鱼呼吸”的活动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实验。)每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虽大致相同,但也有各自不同

3、的特点。一、科学观察课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察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 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 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校园的树木 就是典型的观察课。 这一个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科学概念:观察树木,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树木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流程一般为:1.上节回顾,明确任务。上节课我们一

4、起观察了照片中的大树、回忆了记忆中的大树。而且大家都认为如果我们带着想获得更多信息的目的去观察大树的话,我将会获得更多的信息。今天,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就一起到校园中去观察一棵这正的大树吧。2.讨论观察的方法和需要的工具。我们要去观察了,先来制定个计划吧。我们小组准备观察哪一棵树木?我们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呢?我们观察到的信息怎么记录?观察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导论观察的方法和准备的材料。 教师讲述可以用拓印的方法记录大树的树皮。教师讲解、演示拓印树皮的方法。3.实地观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中观察树木,教师做好指导。4.整理交流。学生整理实验记录

5、,并交流观察到的信息。5.归纳总结,实践运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小组观察的树木的信息,总.结归纳出树木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以上课例, 我们发现观察课的基本的教学模式: 明确任务活动准备自主观察交流研讨实践运用。二、科学技术课科学技术课是一个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概念引领的技术设计、 技术制作,并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科学概念为目标的教学活动。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设计制作小赛车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技术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 知道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 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 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设计和制作小赛车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关心科技新产品、新

6、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 激发创新精神; 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根据教学目标,它的教学流程一般是:1. 明确设计任务课的开始,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几种新型的车辆的图片, 然后点明本教课的设计任务是设计制作一辆小赛车。2. 通过分析赛车上的设计,学习设计程序出示赛车的图片,师生共同分析赛车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进行设计的一般程序。3. 技术设计。学习完设计的一般设计程序后,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 小赛车的挑战任务是:车身长不能超过 25 厘米;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我们在设计时怎样增大小车的动

7、力?怎样延长动力作用时间?怎样减轻小车的重量?怎样减小有害摩擦?等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运用前面所学的科学知识,完成设计的方案。4. 根据设计方案动手制作。5. 展示评价制作完成后,每小组选一名成员向大家介绍自己小组制作的小车。然后举行小赛车比赛, 小组间相互评价小赛车的优缺点。 对各组制作的小车的性能进行展示,各小组根据同学的评价和实际的展示, 反思自己的设计, 对自己小组的小车进行改进。通过上面的课例, 我们可以归纳出技术课的一般教学模式: 明确任务技术设计(掌握方法)形成技能展示评价。但在具体的某一课时,由于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的不同, 有时会把制作过程放在第二课时或课外

8、形成不同的变式。有的技术设计课中还会加入该项技术发展史的环节。三、科学阅读课科学阅读课是让学生围绕着科学探究的问题, 通过阅读、分析资料, 来获取事实的证据,形成基本的科学认识,从中培养学生鉴别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课型。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阅读课。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知道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

9、地貌的; 会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根据教学目标,它的教学流程一般是:1. 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2.了解火山和地震(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三个故事和搜集的材料。(2)汇报交流地震和火山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影响。3. 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1)教师讲述: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

10、,温度就越来越高, 压力也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 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2)学生阅读资料。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 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3)想象一下,地球的板块是怎样运动的。4.总结延伸(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 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 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2)地壳内部的运动

11、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 有的犹如火山、 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通过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归纳出科学阅读课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阅读资料整理资料抽象概括。四、科学讨论课科学讨论课主要是围绕着科学问题, 让学生展开相互讨论, 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来获取科学事实, 形成基本的科学概念, 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例如:三年级上册植物有哪些相同特

12、点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讨论课。该课的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知道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 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过程与方法: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根据教学目标,该课的一般教学流程是:1.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1)回忆学过的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区分哪些是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2

13、)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2.了解植物的一生(1)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2)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3)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3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1)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2)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

14、上。(3)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4.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征等。通过上面的课例, 我们可以归纳出科学讨论课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讨论交流形成认识五、科学实验课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法。 它是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猜想, 确定的实验方案,利用一定材料组装实验模型, 控制实验条件,从而产生某种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认知过程。实验课的基本

15、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 -设计方案 -实验观察 - -分析现象 - 归纳结论 - -实践应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模式的各个“板块”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这就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变式。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 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实验课。 运动与摩擦力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 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

16、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发展识别控制变量、 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板块” :1.概念的学习。通常科学探究都起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 方法和知识。因此一般会将问题的提出作为科学实验课的起始环节。但在运动与摩擦力这节课中,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但学生并没有摩擦力这一概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中, 首先就要加入一个概念学习环节。 课的开始,教师让学生观察一双新的运动鞋和一双旧的运.动鞋的鞋底,

17、从而引出“摩擦”这一学生生活经验,然后通过体验活动,是学生建立“摩擦力”的概念。2.实验操作,提出问题。学生在建立“摩擦力”的概念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然后学生小组为单位测量自己的笔袋在课桌上拉动时的摩擦力,教师把各组测量的结果写到黑板上。 看到各组测量的摩擦力的大小不同,而且相差比较大,学生很自然的会产生“为什么摩擦力大小不同呢?” “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猜想与假设。在本节课中,由于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比较复杂,有一些因素不适合小学生研究。 所以,本节课的教师采用课件出示高大、矮小对比明显的两位同学的照片和光滑、 粗糙对比明显的照片, 然学生根据生活中拉动同学滑

18、行的经验进行选择。 这样的假设的既体现假设合理性,又使学生的假设具有了明显的指向性,避免了其他无关因素对学生探究的影响。4.新的问题的提出。在一般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中, 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后,一般会进入实践应用环节, 利用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解释和设计。 但本节课作为单元整体探究活动的一部分, 对于摩擦力的探究并没有结束, 所以本节课的结尾不是对于研究结果的应用,而是通过课件,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这节课的教学模式在科学实验课一般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了调整。 它的变式模式为: 概念学习实验操作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 -设计方案 -实验观察 - -分析现象 - 归纳结论 - -新的问题。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们发现, 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除了有时会增加或减少一些板块的变式外,有时因为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的侧重于一般模式中某个板块的变式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