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课件教学课件_第1页
针灸学课件教学课件_第2页
针灸学课件教学课件_第3页
针灸学课件教学课件_第4页
针灸学课件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针灸学,针灸学的定义,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 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 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主要内容:经络、腧穴、刺灸法及针灸治疗。 四大优点:适应证广、疗效显著、 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绪言,一,针灸学的发展史 针刺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 公社时期,新石器时代才真正产生并应用了“砭石”, 其后骨针,竹针,金属针。金属针的出现极大的推动 了刺法的发展。 灸法的起源亦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主要有以 下五个阶段。,(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在内经成书前,主要是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 知识的初步认识。此阶段的足

2、臂十一脉灸经 阴 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经 络学说的早期面貌。,(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从战国到秦汉,以内经成书为标志,包括素 问和灵枢。灵枢又称针经,标志着针 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黄帝八十一难提出八 会穴,用五行学说对五输穴理论和应用进行解释。,(三)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 晋。皇甫谧将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汇而为一,撰成针灸甲乙经,共收录腧穴349个,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再一次总结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 宋,王惟一对腧穴进行了重新考订,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确立经穴354个。 元,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

3、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是继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四)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 清,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列出经穴361个,至今仍为针灸教材所取用。 (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二、针灸学的对外交流 大约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被传到朝鲜、日本。16 世纪传播到欧洲。197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 推荐43种病应用针灸治疗。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 生院(NIH)举行了针刺疗法听证会。,三、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理论部分: 经络:掌握经络的概念、组成、循环规律及分布特点, 熟记每条经的具体循行路线及主治概要。 腧穴:掌握腧穴的概念、

4、主治特点及规律,熟记常用 穴的定位、主治,尤其是特定穴。 技术部分:主要为刺法灸法,加强指力,勤于练习。 应用部分:加强针灸学理论、技术与内外妇儿各科综 合知识的学习。,1:什么是针灸学?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是什么? 4:后世称为针经的书是什么? 5:八会穴是由哪部书首先提出的? 6: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谁?确立经穴多少个? 7: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 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 著是什么? 8:针灸学是什么时间传入朝鲜,日本的?,复习题,1:什么是针灸学?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是什么? 4:后世称为针

5、经的书是什么? 5:八会穴是由哪部书首先提出的? 6: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谁?确立经穴多少个? 7: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 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 著是什么? 8:针灸学是什么时间传入朝鲜,日本的?,复习题,上篇 针灸理论,要求:,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重点为十四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2、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3、理解并掌握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第一章 经络总论,概述,1、经络的定义,经络是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和络脉的区别,经脉(径),络脉(网),主干,分支,纵行,横行,深藏而不见,浅浮而常见,数量有定数,不可数,数量,分布,走向,3,经络学说

6、的定义,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2,经气的定义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一、十二经脉,定义:即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故又称之为“正经”。,(一)十二经脉的名称,根据手足、阴阳、脏腑来命名,先手足再阴阳后脏腑,循行于肢体内侧面-阴经;循行于肢体外侧面-阳经,手三阴配胸部脏器(肺、心包、心),足三阴配腹部脏器(脾、肝、肾),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足三阳与腑相配

7、:根据其相表里的关系,太阴-阳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厥阴-少阳,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少阴-太阳,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二)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六阴经-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注:特殊之处:足厥阴肝经至头顶;足阳明胃经过胸腹,1、在四肢的分布,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前-阳明 中-少阳 后-太阳,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分布,前-太阴 中-厥阴 后-少阴,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八寸前的分布,前-厥阴 中-太阴 后-少阴,2、在头面的分布,手足阳明-面部、前额;

8、手足少阳-侧头 足太阳-后头; 手太阳-颊部,注:足厥阴肝经至巅顶,与督脉的百会穴相交会。,(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阴阳配对,在脏 腑阴阳经脉之间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在体内,十二经脉与脏腑有特定配属关系;在头 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 切的联络。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均以此为依 据。,(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节规率,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手走头,从足走腹胸,交接:,阴经与阳经-四肢部;阳经与阳经-头面部 阴经与阴经-胸中交接,走向:,(六)十二经脉的气血循

9、环流注 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 传于肺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详,二、奇经八脉,1、定义: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 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2、特点:1)不直接隶属于十二经脉; 2)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3、经脉循行:督、任、冲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 称为“一源三歧”。带脉横向循行,余脉均纵向循行。,4、作用 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5,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 腧穴,故与十二

10、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三、十五络脉,1、定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 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2、命名:分别以其发出处的腧穴命名。,4、作用: 1)十二经的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 从而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 2)任、督、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 从而输布气血濡养全身组织。,3、分布: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督脉的别络以及脾之大络主要分布在头身部。,四、十二经别,1、定义: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2、特点:离-肘膝关节、入-躯干、出-体表、

11、合-头项 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六合”,3、作用: 1)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 2)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 3)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五、十二经筋,1、定义: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2、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六、十二皮部,1 、定义: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2、作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第二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一、标本 标本-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 标

12、”树梢-与人体头面胸背相应; “本”根本-与四肢下端相应。 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本部。如足阳明之本在厉兑,穴为厉兑,标在颊下,夹颃颡,穴为人迎。 二、根结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是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 根”开始-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 胸、腹部。 标幽赋“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 “四根、三结”-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 腹三部为“结”。 标本根结理论补充说明经气循行的多样性和弥散作用。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为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治疗远端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气街,气街: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气有横贯现象) 灵枢 卫气指出:“胸气有

13、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 “胫之气街,止于少腹” 特点:横向为主、上下分部、紧邻脏腑、前后相连。 核心内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四、四海,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经气的组成-神气、宗气、营气、卫气、原气,经气的来源,髓海,气海,水谷之海,血海,脑,胸,胃,冲脉,四海理论进一步说明经气的组成和来源,其病变多分为有余与不足。,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 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一、经络的作用,(一)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二)、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二.)指导辨证归经 1:从部位辩经络病变 2:从经络辩脏腑的

14、病变,(一)说明病理变化 1:病邪入侵的途径:皮毛孙络络脉经脉脏腑 2: 病邪直中脏腑,必累及经络循经触摸,推断疾病。,(三).指导针灸治疗,目的 - 针刺和艾灸体表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人 体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从而治疗疾病。,两大关键-腧穴的选取,针灸方法的选用。 指导理论-经络学说。,2: 病在经筋关节,取阿是穴或络穴,3:针刺法,病有深浅, 刺有深浅: 如梅花针-叩刺皮部; 毫针-刺经脉 三棱针-刺络脉,1:循经取穴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1:名词解释: 经络,正经,十二经别,奇经八脉, 一源三岐,四海 2:简述使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率。

15、 3:写出十二经脉逐经相传的传注次序。 4:十二经脉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率是什么? 5:奇经八脉的作用是什么?,复习题,要求: 1. 掌握腧穴的分类 2.掌握腧穴的治疗作用 3.掌握特定穴的意义 4.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5.了解腧穴的发展和命名,第二章 腧 穴 总 论,一、腧穴的定义,俗称“穴位”,在古代文献中又称“砭灸处”、“气穴”、“节”、“会” “孔穴”。,腧、俞、输-通用,但应用时各有所指: 腧-腧穴的总称 俞-背俞穴(分布在膀胱经上) 输-五输穴(特定穴) 腧-有转输或输注的含义 穴-孔隙或聚集的意思,转输有三方面的含义: 1)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在体表一定的部位。 灵枢九针

16、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 之所游行出入也。” 2)腧穴是体内疾病输注在体外的一定部位。 3)腧穴把针灸感应输注到病所。,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疾病在 体表的反应点,同时也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腧穴作用于人体的特点:传导点、反应点、刺激点。,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发展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的,它的发展经历了 三个阶段。,1、无定位无定名阶段:新石器时代战国初期 (“以痛为腧”) 2、定位定名阶段:战国宋 3、定位定名归经阶段:元代至今,内经论及穴名约160个;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记载 经穴名349个;北宋王惟一撰

17、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载了354 个腧穴;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记载经穴亦为354个;明 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经穴359个;清代李学川的针灸 逢源定经穴361个,并延续至今。,二、腧穴的分类(三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特点:主治本经病证。,2、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 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特点:,定位定名 未列入十四经 是十四经的补充,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3、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特点:,没有固定的位置、名称 是腧穴的最早阶段

18、 取穴法-寻找最敏感点,三、腧穴的命名 腧穴的名称均有一定的含义, 千金翼方指出: 凡诸 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历代医家以腧穴所居部位和作用为基础,结合自然界现象和 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对腧穴命名. 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大椎,腕骨,乳根 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睛明、光明、水分、牵正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日月,上星, 水沟,太溪 4参照动植物命名: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 5借助建筑物命名:天井、印堂、巨阙、脑户、地仓、梁门 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阳陵泉、心俞、三阴交、百会、气海,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一)、近治作用:指腧穴均具有治 疗局部或 邻近组织、器官病 证的

19、作用。是所有腧穴主治的共同特点。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二)、远治作用: 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远治作用是十四经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能够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主要是:十二经脉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尤特定穴。,(三)、特殊作用 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1)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2)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即针灸某些腧穴,在机体状态不同的情 况下,可起双向良性调整作用,一、腧穴的主治特点,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十四

20、经穴为主)的主治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有分经 主治(四肢部经穴)和分部主治(头身部经穴)两大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 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1:同一经脉的腧穴,可以治疗本经相同病证。有分经主治规律。 在针灸治疗上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 2: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任脉和督脉经穴既具有 各自的分经主治规律,同时又在某些主治上有共同点。,(二)分部主治规律 分部主冶,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 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第三节 特定穴 特定穴是临床最常用的经穴,对针灸选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一、特定穴的意义 定义: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 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一)五输穴 1 、定义: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经气在经脉中的运行如自然界之水流,有由小到大、由浅人深的特点。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 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2、分布:由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末端(涌泉穴在足底),四肢末端往上数第一

22、穴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前,四肢末端往上数第二穴。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后,四肢末端往上数第三穴(胆经外)。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前臂,胫部。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3、五输与五行的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五输穴 井 荥 输 经 合 阴经 木 火 土 金 水 相生 相克 阳经 金 水 木 火 土,4.应用 (1)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2)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 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 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3)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

23、痛 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4)用于子母补泻 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同我者为本穴。,(二)原穴、络穴 1、原穴-本源、原气之意 (1)定义: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十二经有十二原,阴经以输为原,阳经原穴单独存在。 (2)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3)应用:帮助诊察疾病及治内脏疾病 灵枢“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应取十二原。” 2、络穴-联络,散布之意 (1)定义: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之。具有沟 通表里两经的作用。 (2)分布:十二经脉-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上腹 部;督脉络穴长强-尾

24、骶部;脾之大络大包-胸胁部。 (3)应用:治表里两经的病证。,(三)郄穴 郄-空隙之意 1 、定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矫、阳矫、阴维、阳维 脉之 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共16个。 2、分布: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除胃经以外) 3、应用:可治本经及本经所属脏腑的急症、重证、痛证、顽 固性疾病 (四)背俞穴、募穴 1、含义: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2、分布:俞穴-分布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募穴-分布在胸腹部,并与其所属的脏腑部位一致。 3、应用:均可治所属脏腑的病变;还可帮助诊察疾病。当脏腑 出现病变时,相应的募、俞穴可出现压痛点或条索状

25、。 还可治相应的五官的病变。 注:俞穴、募穴可单独应用,也可配合应用,称为俞募配穴,(五)下合穴,1、定义: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2、分布:胃胆膀胱在本经,大肠小肠同在胃经,三焦在膀胱经。 3、应用:治疗相应六腑的病证。,(六)八会穴,1、定义: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经气所聚会的8个 腧穴。 2、分布:躯干和四肢部。 3、应用:相应的病证。,(七)八脉交会穴,1、定义: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 2、分布:腕踝关节的上下。 3、应用:可治本经与奇经八脉的病变。,(八)交会穴,1、定义: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定义:指主要以

26、骨节为标志,将 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 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在取穴时无论男、女、老、少肥、 瘦均按其规定的分寸来 折算。,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直寸,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眉间,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章门),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刺 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两额发角之间:9寸,天突至歧骨:9寸,歧骨至脐中:8寸,脐中至耻骨联合 上缘:5寸,两乳头之间:8寸,耻骨联合上缘 至股骨内上髁 上缘:18寸,胫骨内侧髁下方 至内踝尖:13寸,腋前、后纹头 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 横纹:12寸,股骨大转子 至腘横纹:1

27、9寸,腘横纹至外踝尖:16寸,肩胛骨内缘至 后正中线:3寸,臀横纹至腘横纹,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亦称自然标志定位法 定义: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 方法。 1、固定的标志: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 如五官、指(趾)甲、乳头、肚脐、髂嵴、髌骨、外踝、内踝。 2、活动的标志: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 如皮肤的皱襞,肌肉的凹陷,肌腱的显露、某些关节间隙等。,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定义: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 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1、中指同身寸 2、拇指同身寸 3、横指同身寸: (一夫法) 四、简便定 位法,3

28、寸,1寸,1寸,1:名词解释: 经穴,特定穴,八会穴,一夫法 2:腧穴的主治特点是什么? 3:简述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4: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有几种? 5:试写出头面部,上肢部,下肢部的骨度分寸。,复习题,第三章 针灸腧穴各论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十二 经脉的循行主要记载于灵枢经脉篇。经脉的循行 分布与该经腧穴的主治有内在的联系,熟悉经脉的体 表循行路线及其在体内与脏器等的联系,就能更好地 掌握各经所属腧穴的主治范围和特点。,针灸腧穴各论,要求:1、掌握十四经脉的体表循行 及与脏腑、五官的关系。 2、熟悉十四经脉的主治概要。 3、掌握十四经腧穴的定位、主治、操作。 4、熟悉腧

29、穴的特性。,第二节 奇经八脉,一 督脉,(一)、循行特点 1 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 2 向后,向上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止于上唇内龈交穴。,原文 : 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 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二)、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所过的腰骶、 背、头颈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 (三)、重点腧穴 本经单穴28个,起于长强,止于龈交,重点穴10个。,1:长强 络穴 【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2:(腰)阳关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3:命门 【定

30、位】: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 共同点腰骶病: 不同点长强治肠腑病 腰阳关 命门,妇科病,男科病,特殊点长强癫狂痫等神志病 命门又名精宫,位于两肾之间,肾藏精,为生命之根 先天之本,有壮阳益肾之功,主治肾阳不足之证,多 用于男性科。 【操作】: 长强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8-1寸。不宜直刺,以免伤及直肠。 分布在督脉上的腧穴均为向上斜刺0 . 51寸。,4:至阳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病。 咳嗽,气喘 。腰背疼痛。 5: 大椎 督脉、手、足三阳脉交会穴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恶寒

31、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癫狂痫证、小儿惊风;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临床退热的首选穴。,【定位】: 6:哑门: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二颈椎棘突下缘,7:风府: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主治】: 相同点:中风,癫狂痫,癔病。 头痛, 颈项强痛, 眩晕。 不同点:哑门:开音要穴,主聋哑,舌强不语,暴瘖。 风门:治风要穴主内风为患的神志病和外风为患的外感病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深部 接近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8: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

32、处 【主治】:痴呆、中风、失眠、癫狂痫证、等神志病;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 脱肛、等下陷性病证。 【操作】:平刺0.5-0.8寸。 9:上星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 癫狂。 热病。 【操作】:平刺0.5-1寸。,10:水沟 【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晕厥,昏迷,为急救要穴。神志病。急性腰痛。口噤,齿痛,口喎面肿。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小结: 1:督脉主要循行在后正中线上。 2:督脉无所属脏腑。 3:主治局部病,邻近组织器官病,内脏病及神 志病为主。,二 任脉,(一)、循行特点 1 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

33、 2 向前上行于阴毛部,在腹内沿前正中线上行,经关元等穴至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进入目眶下,联系于目,(二)、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少数腧穴可治疗神志病。 (三)、重点腧穴 本经单穴24个,起于会阴,止于承浆,重点穴11个。,【定位】:,1:中极 1: 膀胱募穴 2:任脉与足三阳经的交会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2:关元 1:小肠募穴 2:任脉与足三阳经的交会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又名丹田,大中极。 类经图翼“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善治男女生殖系病尤其属真阳不足,下元虚寒者更佳。,3:气海 前正

34、中线上,脐中下1.5寸,【主治】:,共同点1:泌尿系病证;妇科病证;男科病证。 2:局部病证:少腹及肠腑病。 不同点中极:水气要穴,具调摄水道通,通利小便之功,多用 于 水道不利之证。 关元:阳气要穴,具振奋元阳温补肾阳之功,多用于 真阳不足证。 气海:元气要穴,具鼓动元气,培补元气之功,多用于 元气不足,脏器虚惫,下焦气机失调之证。 研灸表明,中极对膀胱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对膀经上的腰腿痛或头痛均可缓解。 【操作】: 直刺11.5寸,孕妇慎用;关元,气海多用灸法。,4:神阙 【定位】:脐窝中央 【主治】:中风脱证,四肢厥冷等元阳暴脱。腹痛,腹胀,泄泻,脱肛。水肿小便不利。 【操作】:艾条悬灸

35、或隔物灸(盐、姜等) 报道:拔罐治蕁麻疹(配血海, 曲池) 隔盐灸治慢性泻泄(配足 三里,天枢),【定位】: 5:下脘 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 6:中脘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主治】: 共同点1;脾胃病证。 2:黄疸,痞块。 不同点中脘:治神志病-癫狂,脏燥。行针指要歌“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中脘为治痰要穴善治痰火上犯神明被扰之症。 【操作】: 直刺11.5寸。,7:膻中 :心包募穴,八会穴(气会) 【定位】: 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主治】: 气喘,胸前,胸闷。心痛,心悸。乳汁少,呃逆,噎膈。 【操作】: 平刺0.30.5寸,行针指要歌“或针气膻中一穴

36、分明记。”善治气逆,气滞,气虚 之证,对上焦气机失常尤佳。,8:天突 【定位】: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暗 瘿气梅核气,噎膈。 【操作】: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以防刺伤肺及动,静脉。 9:廉泉 【定位】:微仰头,结喉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 【主治】:舌下肿痛,舌缓流涎,舌强不语,暴暗,吞咽困难。 【操作】:向舌根斜刺0.5-0.8寸。,10:承浆 【定位】: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主治】:口眼歪斜,牙龈肿痛,流涎。癫狂。【操作】:斜刺0.3-0.5寸。,第一节 十二经脉,一 、 手太阴肺

37、经,一、循行特点 1 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 2 从“肺系”横行出来,外行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桡侧端; 3 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 相接,循行特点小结: 经脉走向规律:从胸走手;分布原则:行上肢内侧;交接特点:在食指桡侧端交于阳明大肠经;络属关系:属肺络大肠 二、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重点腧穴 本经单穴11个,起于中府,止于少商,重点穴7个。,1:中府 肺之募穴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1第肋间隙。 【主治】:肺系病:咳嗽,气喘,

38、胸痛。局部病: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直刺过深,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2:尺泽 肺的募穴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3:孔最 郄穴 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4:列缺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定法)。,5:太渊 原穴,输穴,八会穴(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挠侧凹陷中,:【定位】:,【主治】:,共同点1:肺系疾病 2:局部病 不同点尺泽:小儿惊风,急性中暑,吐泻。 合(水)穴,子穴,“实则泻其子”多用于肺经实 证。 孔最:肺经血症-咯血,鼻衄,痔疾。 列缺:“头项寻列缺

39、”-头痛,项强,口眼歪斜。 太渊:“脉会太渊”-无脉怔。 输(土)穴,母穴,“虚则补其母”多用于肺经虚证。 【操作】:尺泽,孔最:直刺0.81.2寸 : 列缺:向上斜刺0.3-0.5寸。 太渊: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6:鱼际 荥穴 【定位】: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咯血,咽喉肿痛,发热,失音等肺系疾病。 小儿疳疾。 【操作】:直刺0.5-0.8寸。小儿疳疾用割治法。,7:少商 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 昏迷, 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小 结,部位,募穴,多治疗肺经的实证;,子穴、合水

40、穴,多治疗肺经的实证和热证, 特殊作用是治疗小儿惊风 郄穴,多治疗血证,特殊作用是治疗痔疮,络穴,多治疗外感引起的伤风、咳嗽,以及头面疾 原穴、土穴、母穴,用于虚证、慢性疾病,及无脉症 荥穴,多治疗肺经的热证 井穴,有调和阴阳的作用,用于开窍泄 热,如发热、昏迷、癫狂,臂前,腕,掌,端指拇,治主,Thank You,复 习 题,1.简述手太阴肺经的经脉循行。,2.尺泽、孔最、列缺的主治有何异同?,3.中府的针刺操作有何特殊?,二 手阳明大肠经,一、循行特点 1 起于食指桡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前沿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 2从缺盆上走颈,经颈部入下齿,过人中,止于对侧鼻旁(迎香),与足阳明胃

41、经相接,循行特点小结: 经脉走向规律:从手走头面;分布原则:行上肢外侧桡侧缘;交接特点:在鼻翼两侧交于足阳明胃经;络属关系:属大肠络肺 二、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四、重点腧穴 本经单穴20个,起于商阳,止于迎香,重点穴9个。,【定位】:,1:商阳 井穴 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2:三间 输穴 微握拳,在食指挠侧,第二掌指关节后凹陷处,共同点(1):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病 。 (2):局部病。 【操作】: 不同点商阳:热病,神志病,急证。-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三间:肠腑病。嗜睡。-直刺0.3-0.5寸。,【主治】:,【主治】

42、: “面口合谷收”,主治头面一切疾患:头痛,目赤肿痛,牙痛等。 外感病证:恶寒,发热,热病无汗,汗出不止。 妇产科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孕妇不宜针。 【配穴】: 合谷配太冲称为四关穴,长于疏风清热,平肝息风。近代多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配复溜治汗证。,3:合谷 原穴 【定位】: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 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阳溪穴腕背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4: 偏历 络穴 【定位】: 屈肘,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 上3寸处,五官疾患;局部病证;腹部胀满; 水肿。,【主治】:,【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主治】:,5:手三 里 【

43、定位】: 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操作】:直刺08-12寸。,6:曲池 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热病及五官热性病证。上肢病证。高血压。皮外科病证:风疹,湿疹,荨麻疹,丹毒,瘰疬。腹痛吐泻。 【操作】:直刺0.51.2寸。,7:肘谬 【定位】: 屈肘,曲池穴外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主治】:肘臂部疼痛、麻木、挛急等局部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8:肩髃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 凹陷处 【主治】:上肢不遂,肩痛不举。瘰疬,风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

44、8-1.5寸,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处 【主治】 局部疾病。 胆道蛔虫证。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主治小结 (1)均治疗腧穴所在处和临近处 的局部病。,(2)肘关节以下的特定穴还治疗头面五官病。 (3)商阳还有开窍醒神,清热解表之功;合谷还可补气,堕胎; 曲池还有退热,解表,驱风之功;迎香还治胆道蛔虫证。,三 足阳明胃经,一、循行特点 1 起鼻旁,上鼻根,与足太阳经交会,沿鼻外侧(承泣)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会承浆,过下颌,耳前,止头角。 2主干线 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 3 外行部分行于第2侧线,经乳头,抵腹

45、股沟,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 4 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外侧端(厉兑)和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循行特点小结: 经脉走向规律:从头走足;分布原则:行于面颊、前额、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交接特点:在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络属关系:属胃络脾 二、主要病候 本经络脾属胃,若脉气失调,多见于脾胃症候,以及局部病变,如肠鸣腹胀、胃痛、呕吐、水肿、咽喉肿痛、鼻衄等。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和头面、目、鼻、口齿病和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四、重点腧穴 本经单穴45个,起于承泣,止于历兑,重点穴19个。,1:承泣 【定位】:目正视

46、,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目疾。面部疾患。 【操作】: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禁灸。 2:四白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隐处 【主治】:目疾。面部疾病。头痛,头晕。 【操作】:治近视向内眼角平刺或直刺2-3分,一般不灸。,3: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或向颊车方向透刺。,4:颊车 【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按之凹陷处, 当咀嚼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局部病证 【操作】:直刺0.3-0.5寸,平刺0.5-1

47、寸,或向地仓透刺。 5: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痊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主治】:面口疾病。耳疾。 【操作】: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张口,以免折针。,6:头维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目病证。 【操作】:平刺0.5-1寸。甲乙:禁不可矣。,7:人迎 【定位】:喉结旁15寸,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之后 【主治】: 瘿气,瘰疬;咽喉肿痛;高血压;气喘。 【操作】: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8:乳根 【定位】:在第5肋间隙,当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乳部疾患;咳嗽,气喘,呃逆;

48、胸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9:天枢 大肠募穴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胃肠病证。月经病证。 【操作】:直刺1-1.5寸。千金方孕妇不可灸。 报道:,10:归来 【定位】: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阴挺,月经不调,闭经,白带。疝气,腹痛。 【操作】:直刺1-1.5寸。,11:伏兔 【定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的连线上,髌髌骨外上缘上6寸 【主治】: 下肢病证。 疝气 脚气 【操作】:直刺1-2寸。 12:梁丘 郄穴 【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的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急性胃痛。膝关节肿痛,下肢不遂。 乳疾。 【操作】:直刺

49、0.5-1寸。,13: 犊鼻 【定位】: 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又名外膝眼。 【主治】下肢、膝关节疾患。 【操作】: 向后内斜刺051寸。,14: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 指处 【主治】 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证;癫狂等神志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操作】: 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 灸法。,15:上巨虚 大肠下合穴 【定位】: 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主治】: 胃肠病证;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2寸。,16:下巨虚 小肠下合穴 【定位】:上巨虚穴下3寸。 【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乳痈 【操作】:直

50、刺1-1.5寸。,17:丰隆 络穴玉龙歌“痰多宜向丰隆寻”。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二横指(中指)处 【主治】:治痰要穴:主治一切痰湿为患的病证咳喘,头痛,眩晕,癫狂。下肢不遂。 胃肠病证【操作】:同下巨虚 。,18:解溪 :经穴(火) 【定位】: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下肢,踝关节疾病。头痛,眩晕, 癫狂腹胀,便秘。 【操作】:直刺0.5-1寸。 19:内庭 荥穴(水) 【定位】:足背第2、3趾间,趾间缝纹端【主治】:五官热性病。肠胃病。 局部病。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荥主身热”,水性寒凉,为胃火炽热

51、所致病证的常用穴,四 足太阴脾经,一、循行特点 1: 起于足大趾,循小腿内侧中间,至内踝上8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 2:分支从 胃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3:另一支脉分布于胸腹部第3侧线,经锁骨下,止于腋下大包。,循行特点小结: 走向规律:从足走胸腹;分布原则: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及胸腹第三侧线;交接特点: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络属关系:属脾络胃 二、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重点腧穴 本经单穴21个,起于隐白, 止于大包,重点穴8个。,1:隐白 井穴 【定位】:足大趾内侧距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52、妇科及二便血证。神志病。脾胃病。 【操作】:浅刺0.1寸。 *善统血调经,治脾不统血之血证。,3: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定位】: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神志病冲脉病 【操作】:直刺0.5-1.0寸。 主治心胸胃疾患,配内关以增强开胸理气之功。,2:太白 输穴,原穴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脾胃病。体重节痛。【操作】:直刺0.8-1寸。 *属输土穴,脾经的本穴及原穴,主治脾胃虚弱的要穴。,4:三阴交 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妇产科,男性科及泌尿系疾病。脾胃虚弱诸证。 心

53、悸,失眠,高血压。局部病 阴虚诸证。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配合谷治滞产,配神门治失眠。 报道:本穴可使孕妇子宫收缩,促进卵巢功能;调节膀胱张力;调整心率,血压和胃液分泌。,5:地机 郄穴 【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痛经等月经病。脾胃病。小便不利,水肿。 【操作】:直刺1-2寸。,6:阴陵泉 合穴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黄疸,腹胀,泄泻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合水穴,治湿要穴,凡脾失健运,水湿不化之脾湿证均可选用。是治疗水肿的常用穴。,7:血海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

54、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月经病。皮肤病:瘾疹,湿疹,丹毒。 【操作】:直刺1-1.5寸。,8:大横 【定位】:脐中旁开4寸。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脾胃病。 【操作】:直刺1-2寸。,9:大包 脾之大络 【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 隙处。 【主治】: 局部病:咳喘,岔气,胸胁痛。 四肢肌肉及络脉病:四肢无力,全身疼痛。 【操作】: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主治小结: 共性1:都治疗腧穴所在处和临近处的局部病。 2:都治疗脾胃病。 特性:公孙穴还治疗心胸病。 三阴交穴还治疗生殖及泌尿系病。 血海还治皮肤病。 阴陵泉还有利水祛湿的作用。,五 手少阴心

55、经,一、循行特点 1 起于心中, 联系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部位),肺,咽及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属心联络小肠 2从肺部浅出于腋下(极泉),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循行特点小结: 经脉走向规律:从胸走手;分布原则:行上肢内侧后缘;交接特点:在小指尺侧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络属关系:属心络小肠 二、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重点腧穴 本经单穴9个,起于极泉,止于少冲,重点穴6个。,2:少海 合穴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中点处 【主治】:心病,神志病。局

56、部病,瘰疬。 腋胁痛。 【操作】:直刺0.5-1寸。,1:极泉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主治】:心疾。局部及上肢病证。 上肢针麻用穴。 【操作】: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0.3-0.5寸。,【定位】 3:通里 络穴-腕横纹上1寸:尺侧 腕屈肌腱的桡侧缘,4:阴郄 郄穴-腕横纹上0.5寸,尺侧 腕屈肌腱的桡侧缘,5:神门 输穴,原穴-腕掌横纹尺侧 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 相同点 心病。局部病。 不同点:通里-舌络病。 阴郄 - 血证。配尺泽。 汗证。配后溪。 神门 -神志病。 胸胁痛,直刺0.3-0.5寸。 不宜深刺,以免伤及管 神经,留针时不可屈腕。,【操作】:,三

57、穴功能对比: 均为治疗心病的常用穴。 通里 络穴:善清心火,畅舌络。偏于治疗心之实证和舌体病。 阴郄 郄穴:善滋阴血,宁心神。偏于治疗心之急证和血证。 神门 输穴(子穴),原穴: 既治心之实证又治疗心之虚证,擅于治疗神志病。,6:少冲 井穴 【定位】: 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心及神志病证;热病; 胸胁痛。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六 手太阳小肠经,一、循行特点 1 起于小指尺侧端(少泽) ,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后缘,绕行肩胛部, 2 内行线从缺盆进入,下行络心,属小肠,联系胃咽 3上行线从 缺盆至目外眦,转入耳中 4分支从面颊抵鼻旁,止于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循行特点小结: 经脉走向规律:从手走头面;分布原则:行上肢外侧后缘;交接特点:在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络属关系:属小肠络心 二、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和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