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四制四年级上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微课程设计方案_第1页
小学科学五四制四年级上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微课程设计方案_第2页
小学科学五四制四年级上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微课程设计方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制四年级上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微课程设计方案作者信息姓 名联系电话所教学科小学科学所教学段五四制小学科学四年级电子邮件单位名称微课程信息主题名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选题意图通过微视频,把人类认识地球的漫长探索史化为短短的几分钟内容来源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第1课航海家的发现适用对象小学科学五四制四年级第一学期学生教学目标通过聚焦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艰难历程;了解古代各文明古国对地球认识;了解从郑和下西洋到麦哲伦环球航海才证明地球是球体;对“孤帆远影碧空尽“现象模拟实验,探究地球的形状,为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打下基础

2、。教学用途课前预习 课中讲解或活动 课后辅导 其他本微视频课前导入使用,微课程从一开始的唐诗“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现象引入,让学生针对此现象思考,从观看卫星拍摄的地球开始,回顾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艰难过程; 、古代各文明古国对地球认识;、介绍郑和下西洋与麦哲伦环球航海的收获;、对“孤帆远影碧空尽“现象的模拟实验,探究地球的形状,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的形状打下基础。知识类型理论讲授型 推理演算型 技能训练型 实验操作型答疑解惑型 情感感悟型 其他制作方式拍摄 录屏 演示文稿 动画 其他预计时间(不超过10分钟)9.9分钟微课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思考唐诗“孤帆远影碧空尽“现象蕴含什么道理?30秒提问

3、:你从诗句中了解一个事实:远航的帆船看不到船身,还能看到船帆。为什么船身比船帆先消失?由此现象,你推想大地是什么形状?。35秒从欣赏李白名诗入手,让学生在优雅的氛围进入科学探究之旅,聚焦“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一探究主题单元主题2、观看视频:观察卫星拍摄最美的地球照片对地球的形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提问:你认为这是什么天体?它有什么特征?(字幕:棕色的大地 蓝色的海洋 被白云缭绕 的美丽球体)(30秒)引导思考:古人在科技很不发达情况下,是怎样对地球的形状做出神奇的猜想,他们观察大地只能靠什么(眼睛),他们向四周看到什么(出示高山、丘陵、河流、盆地等四幅图片)对大地形状可能做出哪些猜想?你有什么想

4、法?21秒提问与思考始终围绕“地球形状”,并且让学生有亲身代入感,通过师生的资料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和交流能力。、引导语:你说大地是平的,什么托着大地?日月星辰又到哪里去了?让你和我一起沿着古人的脚步,追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观看视频,了解“古代人的地球观”)古印度人的认识思考:这种想法你认为有没有科学根据)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说、“浑天说”请思考:同古印度人看法比,古代中国天文观有什么进步与合理地方? 90秒运用口语提问式讲解,用男声提问,女声回答的方式边播放、便提问、边回答的投放方式,尽量创设一对一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人的猜想与地球的实际形态存在巨大差距,从而反映出

5、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认识事物的局限性。4、引导提问:随着天文观测和航海经历,忽然有人认为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球体,你会怎么想?是相信、还是质疑,怎么想法证明呢?你如果是在海岸边遥望大海,会不会有所发现呢?请你用雨伞模拟大地,小帆船模型在海面航行,亲自体会一下。观看视频并操作:学生操作“帆船远航归来”模拟,撑开的雨伞模拟大地,小帆船模拟归来的帆船同时选三生在讲台做视频中的模拟实验,亲自感受“孤帆远影碧空尽”和“帆船远航归来”的神奇现象180秒面对新问题时让学生能够质疑和想法证明,培养科学意识5、历史上人们是怎样证实大地是球体的,航海家的航行有什么发现。自然过渡6、郑和下西洋的新发现(网络资料)英

6、国人的研究结论:英国历史学家撰书称中国人首先发现美洲大陆(地图、字幕、解说)由于航海记录被销毁,郑和环球航行,现在缺乏证据资料,非常可惜(30秒)让学生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一项伟大创举,消弱对西方的崇拜,树立民族自豪感,对后人烧毁郑和航海图导致很多资料失传进行反思7、麦哲伦环球航行(航线动态效果)(36秒)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时间、规模、航线)西方人给麦哲伦的巨大荣誉了解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规模、人数、航行路线,特别是西方给麦哲伦巨大荣誉,我们应该反思什么?8、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证明地球是球体呢?拓展延伸设计亮点:微视频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它第18课航海家的发现的导入内容,属于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

7、制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微课程一开始从唐诗“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一现象为切入点,紧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主题,整个素材既有有中华文化唐诗素材,也有选自课本的图片,又有从网络截取的视频素材,加工的文本资料,还有分钟学生亲自参与的模拟实验“帆船远航归来”,过渡则采用教师站在黑板前的照片及文本转语音的提问、引导,语音清晰,语速适中,尽量创设一对一的氛围,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几个视频贴合主题,紧密聚焦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又渗透了中华文明中的唐诗与科技探索,不仅是科学探究,也是一次民族自豪感的洗礼,东西方对郑和与麦哲伦的态度能引发我们什么思考。视频转换之间,通过恰当的图片和字幕、语音的提问来引导,构图比较合理、声音非常清楚,整个环节紧凑、内容过度自然。提问和引导有指向性,视频、图片、文本、配音组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