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_第1页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_第2页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_第3页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_第4页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山东省秸秆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张世明,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体系,是一项全新概念的农业增产、增质的有机栽培理论和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它的研究成功从根本上摆脱了农业生产依赖化肥的局面。,该技术以秸秆替代化肥,以植物疫苗代替农药,密切结合农村实际,促进资源循环增值利用和多种生产要素有效转化,使生态改良、环境保护与农作物高产、优质、无公害生产相结合,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了解有关该技术的一些常识对指导农民标准化应用较为重要。,一 生物反应堆的概念 二 生物反应堆基础理论创新 三 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六大

2、作用 四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要点 五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结果,一 生物反应堆的概念,1. 生物反应堆、 秸秆生物反应堆、 2.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3.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特点 4. 秸秆生物反应堆应用形式 5. 秸秆生物反应堆转化率差异 6. 为什么选择秸秆作为反应料? 7. 秸秆生物反应堆组成,1. 生物反应堆的概念,微生物与基料,在一定设施条件下发生链锁式反应,产生巨大的生物能和生物能效应,进而极大的改变了另一种生物的生长和环境。它类似于原子反应堆,所以,把这种生物反应的设施装置,取名为生物反应堆。,秸秆生物反应堆,生物反应堆用秸秆作原料,通过一系列转化,能综合改变植物生长条件,极大

3、提高产量和品质,故称秸秆生物反应堆。 其理论依据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饥饿理论、叶片主被动吸收理论和秸秆矿质元素可循环重复再利用理论。,2.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将秸秆在微生物菌种、催化剂、净化剂的作用下定向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的CO2、热量、抗病孢子、酶、有机和无机养料,进而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无公害。,3.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特点,以秸秆替代化肥,植物疫苗替代农药,实施有机栽培技术,表现为:成本低、易操作、资源丰富、投入产出比大,环保效应显著。,4. 秸秆生物反应堆应用形式,内置式、外置式和内外置结合式。,5. 秸秆生物反应堆转化率,一千克干秸秆可转化成CO2 1.1千克、热量3037千卡、

4、生防有机肥0.13千克和抗病微生物孢子0.003千克。这些物质和能量用于果菜生产,可增产0.61.5千克,品种不同增幅有差异。,6. 为什么选择秸秆作为反应料?,地球上第一大可再生能源是植物秸秆及其下脚料,它取之不尽用之不完。这些有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的秸秆,通过生物反应重新转化为二氧化碳(CO2),水、热等,供植物吸收利用,其它方法虽然也能产生单一CO2,但吸收利用率低、成本高;而秸秆取材广泛、投资小,转化成植物需要的物质成分多,利用率高。,7. 秸秆生物反应堆组成,由秸秆、辅料、菌种、植物疫苗、交换机、CO2微孔输送带等设施组成。 该技术原理的依据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是光合作用的逆过程。,二

5、、生物反应堆基础理论创新,1. 植物饥饿理论 2. 叶片主、被动吸收理论 3. 秸秆(植物体)中矿质元素可循环重复利用理论 4. 植物生防疫苗理论,1. 植物饥饿理论,揭示了植物产量、品质的本质,是由气 (CO2)、水(H2O)、光三要素和微量矿质元素组成。由此,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有了科学的定义,产量就叫气CO2、水(H2O)、光。这三要素中,主要制约因素是气体CO2,没有它植物就会饥饿而死。,目前大气CO2浓度为330ppm,一般草本植物每天吃饱需要10000ppm40000ppm,木本植物需要20000ppm 60000ppm,供需相差几十倍至百倍之多,长期以来,植物在严重饥饿状态下生存。,

6、研究证明,人们实际得到的产量不足应该达到1%,还有几十倍增产潜力待挖掘。所以,要想作物高产优质,必须生产出更多的植物“食粮”二氧化碳,解决饥饿问题。,总之,一切增产措施归根结底在于提高CO2供应水平。植物的饥饿理论应该作为人们未来进行高产、优质栽培的理论基础,有了“饥饿理论”才研制成功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2. 叶片主、被动吸收理论,植物叶片从地上吸收CO2,根系从地下“喝水”,在光的作用下二者汇集于“叶片工厂”中合成有机物。白天合成夜间运输,储存于植物各个器官中,果实由小变大,植株由矮变高,这就是庄稼白天不长夜间长得原因。,在白天,叶片具有把不同位置、不同距离的CO2吸进体内合成有机物的本

7、能,这种本能就叫“叶片的主动吸收” 。 不同作物品种吸力有差距,一般412大气压。在叶片吸收CO2的过程中发现人为将二氧化碳送进叶片内或附近,合成速度加快,积累增多。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叶片的被动吸收” 。,主动吸收会减少有机物积累,被动吸收会增加有机物积累。根据主、被动吸收理论,设计了秸秆生物反应堆应用形式: 内置式、外置式和内外置结合式。,3. 秸秆(植物体)中矿质元素可循环重复利用理论,植物生长除大量需要气、水、光三种原料外,还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N、P、K、Ca,Mg、Fe、S等各种微量矿质元素。这些积存于秸秆(植物体)中的微量元素,经过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定向转化释放出来,能被植物重

8、新全部吸收。 据测定这些元素完全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无需通过化肥来补充。,农业生产中人们把施肥当作增产的主要措施是错误的,由于错误的观念才导致了化肥的用量越来越大,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造成了生态的破坏和食品污染。,研究证实:肥料不是产量,产量也不是肥料,肥料与产量有关系,关系不大,在产量合成中所起的作用不足5%,化肥就是“植物盐”,对土壤就是“水泥”,要想土壤板结多施化肥即可。,化肥在解决人类温饱问题上有过历史性贡献,而这种贡献是以牺牲人类的健康长寿,破坏生态作代价,获得的暂时温饱。 化肥对增产不是直接的作用,而是在瘠薄土壤中,首先培养微生物(如氨化菌、硝化菌、硫化菌)再由微生物代谢放出

9、CO2,才表现增产。,研究证实:采用生物反应堆技术,多用化肥多减产,少用化肥少减产,不用化肥大增产。,秸秆矿质元素可循环重复利用理论,为秸秆替代化肥找到了新途径和科学依据。,4. 植物生防疫苗理论,要从根本上防治植物病害,最科学的方法是走植物免疫之路,关于植物有无免疫功能,学术界有争论。,我们的研究证实:植物具有免疫功能,不少种类比动物还强,只是免疫机理与动物有区别。,植物疫苗是生物反应堆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相似于动物疫苗,但在接种工艺、方法上又有很大的差异和特殊性,它是通过对植物根系进行接种,进入植物各个器官,激活植物的免疫功能,产生抗体,实施对病虫害的防疫。,植物疫苗的生物特性: (

10、1)感染期的升温效应; (2)感染传导的缓慢性; (3)好氧性; (4)恒温恒湿性; (5)侧向传导性。,植物疫苗经过十几个省、100多个县,在果树、蔬菜、茶叶、豆科植物、烟草等作物上大面积示范应用,获得了化学农药不可比拟的效果,生防效果达90%以上,平均成本降低60%,平均增产30%以上。,实践还证实使用该技术获得的农产品,对人的保健还有显著的二次防效,它是有机食品生产的根本途径和措施。 该技术应用结果实现了微生物、植物与人,三连良性循环效应。,植物疫苗在农业生产中的成功应用,不仅是生命科学的理论突破,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当前农业生产中急待解决的病虫害泛滥、农药用量日增、农产品残留超标等问题,也

11、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健康带来希望,是中国对世界近代生命科学的贡献。,目前,每年一个省份为了防治病虫害,成千上万吨剧毒农药施入作物和土壤中,积存于农产品中,再通过人食用累积于人的身体中。可以这样说,人体成了剧毒农药的“第二储备库”,人类各种异常病变便由此而来,防不胜防。,农业生产中人们设想应用剧毒农药杀死病虫害,现实的结果却是农药用量越来越大,病虫害越来越严重。上百年生产实践证明:农药解决不了病虫害,长期使用剧毒农药,最终恶果是毁灭人类自己。 植物疫苗替代农药将会从本质上改变这一现状 。,三、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六大作用,1. CO2效应 2. 热量效应 3. 生物防治效应 4. 有机改良土壤效应

12、5. 酶切处理残留效应 6. 提高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应,1. CO2效应,一般可使作物群体内CO2浓度提高46倍,光合效率提高50%以上,饥饿程度得到有效缓解,生长加快、生育期提前1015天。,2. 热量效应,在严寒冬天里大棚内20cm地温增加46,气温23,显著改善植物生长环境,提高了作物抗御低温的能力,有效地保护作物正常生长。,3. 生物防治效应,菌种在转化秸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抗病孢子,对病虫害产生较强拮抗抑制和致死作用,植物发病率降低8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90%以上,标准化应用内外置结合式可不用农药。,4. 有机改良土壤效应,在秸秆生物反应堆内,20cm耕作层土壤孔隙度提高1倍以上,有

13、益微生物群体增多,水、肥、气、热适中,各种矿质元素被定向释放出来,有机质含量增加10倍以上,为根系生长创造了优良的环境。,5. 酶切处理残留效应,转化秸秆的某些菌株,在反应的过程中,产生大量高活性的生物酶,与化肥、农药接触反应,使无效肥料变有效,使有害变有益,最终使农药残毒变为植物需要的二氧化碳。 经测定:一年应用该技术植物根系周围的农药残留减少95%以上,二年应用该技术可全部消除。,6. 提高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应,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加快秸秆利用的同时,提高了微生物、光、水、空气游离氮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据测定:在CO2浓度提高4倍时,光利用率提高2.5倍,水利用率提高3.3倍,豆科植

14、物固氮活性提高 1.9倍。由此可见,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体系是一堆多效应。,四、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要点,1可用秸秆种类 2应用最简方式 3菌种、秸秆用量及比例 4操作注意事项 5使用植物疫苗应注意的问题,1可用秸秆种类,玉米秸、麦秸、稻草、稻糠、豆秸、花生秧、花生壳、谷秆、高梁秆、烟秆、向日葵秆、树叶、杂草、糖渣、食用菌栽培菌糠和牛、马粪便等。,2应用方式,生物反应堆技术用于农业生产,标准化操作植物产量呈几倍的提高,此方式一次性投资过大,不符合农村现状。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经过多年“洋法变土法、复杂变简单、专家操作变农民操作”的简化研究,形成了今天应用的三种方式:内置式、外置式和内外结合式三种。,

15、内置式操作:,在种植行下或行间开沟20厘米深,宽度根据要求而定,铺秸秆,撒菌种,覆土,浇水,打孔,定植;,行下内置(开沟),行下内置(放秸杆),行下内置(撒菌种),行下内置(覆土),外置式操作:,在种植大田或大棚的一头,挖一个宽11.2米,深0.81.0米,长度不等的沟。将沟用单砖水泥砌垒或用厚农膜替代,然后在沟上沿作隔离层(箅子),在箅子上面铺放秸秆,一层4050厘米厚,撒一层菌种,一般34层,最后淋水浇湿,盖膜按机抽气。,不同季节的应用方式:低温期适宜采用内置式或内外置结合式,高温期适宜采用外置式或行间内置式。,3菌种、秸秆用量及比例,根据种植作物品种不同,菌种、秸秆用量有一定差异。菌种一

16、般应用内置式亩用量810千克,外置式亩用量9千克;秸秆用量每亩30004000千克,菌种与秸秆的比为1:400。,4操作注意事项,(1)内置式操作时间应比定植播种期提前20天左右,最少不低于10天,否则表现效果会错后。 (2)第一次浇水要足(以湿透秸秆为准),第二次浇水间隔时间要长(3040天),第三次浇水要巧(常规法浇23水,反应堆技术浇一水)。,(3)使用该技术禁用各种化肥和杀菌剂,使用化肥、农药会降低菌种活性,过量会使菌种死亡,使作物减产。 (4)温室、大棚和拱棚采用内置式,一般不用地膜覆盖,因为地膜覆盖会阻碍CO2冒出,氧气的进入,影响反应堆的定向转化和反应速度。,(5)使用内置式掌握

17、四不易的原则:开沟不易过深(不超20cm);菌种、秸秆量不易过少(每亩菌种810千克,秸秆30004000千克);覆土不易过厚(2025cm);打孔不易过晚、过少(浇水后3天打孔,20cm见方)。,三补三用的原则,三补 一补气:保持回气孔畅通,增加堆内通气性; 二补水:秸秆转化需要大量水分,缺水会影响反应堆速度和效果,低温季节810天一次,高温季节57天一次; 三补料:当反应堆中秸秆下降一半多时,及时添加菌种和秸秆,一般菌种3千克,秸秆1200千克。,三用: 一用气:当外置堆做好后,当天就要按机抽气,开机时间苗期68小时,中期810小时,结果期应10小时以上; 二用液:反应堆浸出液含有大量CO

18、2、活性酶、抗病孢子、多种矿质元素等,对作物增产作用约占30%,用好反应液既能当肥又能当药,一般57天喷施一次,或结合浇水进行冲施; 三用渣:外置堆反应后剩余料是多种物质的混合体,是高肥力,高活性的生防有机肥。从堆中清理出来,堆积放置好,下茬定植时穴施,能增产20%以上。,五、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结果,1生长表现 2产量表现 3品质表现 4投入产出比 5降低生产成本,1生长表现,苗期: 早发、生长快、主茎粗、节间短、叶片大而厚,开花早,病虫害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强。,杏:,黄瓜:,西红柿:,草莓:,西瓜:,中期: 长势强壮,座果率高,果实膨大快,个头大,畸形少,上市期提前1015天。,杏:,黄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