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昔周邑的文化背景和地理范围的考古学观察_第1页
关于昔周邑的文化背景和地理范围的考古学观察_第2页
关于昔周邑的文化背景和地理范围的考古学观察_第3页
关于昔周邑的文化背景和地理范围的考古学观察_第4页
关于昔周邑的文化背景和地理范围的考古学观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 昔周邑 的文化背景和地理范围的考古学观察原文地址:关于昔周邑的文化背景和地理范围的考古学观察作者:国人关于昔周邑的文化背景和地理范围的考古学观察史记秦本纪在追述秦文公三年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后发表了一番重要的讲话: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这个昔周邑虽然出现在秦本纪里,对于研究秦的历史至关重要,但它却需要在周文化的研究中探讨其文化属性和地理区域,从而弄清秦文公徙都汧渭之会这个历史悬案的史料依据的历史背景。我们知道,周的都城有岐周、宗周、和成周,这三个西周的邑城都很明确,它们分别是岐山和扶风交界处的周原、长安区的沣镐地区和河南洛阳,和史记

2、秦本纪中的昔周邑没有什么联系。那么这个昔周邑在何处?纵观宝鸡市区周围先周和西周时期的考古学面貌,不难看出,这个昔周邑与周人进入宝鸡的最早历史有关,其核心地区就是吴山脚下渭河和千河大夹角处的贾村原,并涉及到整个汧渭之间的大夹角地区。一、从考古资料寻找昔周邑的线索1、斗鸡台(戴家湾)墓地(贾村原南沿)斗鸡台亦称戴家湾,处贾村原南缘。现在建的宝鸡市政府新大楼就在其南边台地下的川道上。这个墓地中心在缓坡地上的引渭渠以北的戴家沟两侧,西边的最大范围不过刘家沟,东边的最大范围不过杨家沟。坡下是一块面积较大的平缓台地,最宽处有近500米,凸显于渭河川道,古陈仓下城就建在其上(1982年修铁路复线时被挖掉);

3、东西长约两公里,坡根下原有水量较大的自流泉水,水经注上称其为陈仓水,是远古时期先民居住的理想场所。这个墓地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不单是因为有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党玉琨在这里大规模的盗掘和苏秉琦先生的正规考古发掘,而且更为显赫的是在这里曾出土了数以千计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商末周初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大多已流失国外。在国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先生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唐福年先生的帮助下,我们得到了已故的陈梦家先生和唐兰先生保存的这批青铜器的笔记和照片,刘安国先生给我们提供的四十年代保存的这批资料。经过对这批资料整理,180多件青铜器的资料比较翔实,其中重要的有:禁4件,鼎37件,簋28件,卣10件,觯1

4、0件,彝2件,鬲4件,尊6件,献5件,爵9件,角2件,盘3件,觥1件,盉 2件,盂1件,斝2件,罍1件,其它多为车马器和兵器。除此之外,还有玉器约30多件,如玉壁、玉琮、玉圭、玉璋等,多属玉礼器,其中有一件玉壁形体较大,外径约有50厘米。这么大的玉壁在西周考古中是比较鲜见的。这些玉器的时代也多在西周早期。还有许多小件玉器,如玉鱼、玉蚕、玉蝉、玉鸟及玉制兵器戈、矛、钺、剑首等。另外,还出土了一批制作青铜器的陶范共36件,完好者21件,可辨者有鼎、簋、彝、垒等器物之陶范。这个墓地出土器物的时代特征非常鲜明,在商末周初的就有160多件,少数为西周中期、春秋和汉代的器物。从这批器物的用途上看,如夔纹铜

5、禁虽然上无铭文,但这种器只有周王室才能享用,足见其意义非同小可。从铭文上看,如周公东征方鼎,鲁侯熙鬲非常明确的表明其与周公家族有关,还有毛伯鼎也是如此,说明这个墓地在西周初年与周王室的关系十分密切。苏秉琦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斗鸡台的考古发掘不但在中国的考古史上重重的留下了一笔,而且最先在斗鸡台发现了先周文化的遗存,开创了先周文化研究的先河。他虽然还没能明确的提出先周文化这个概念,但他经过对斗鸡台墓地出土的陶鬲的研究后,已明确的提出了锥脚袋足鬲和铲脚袋足鬲的问题,这两种鬲虽属于不同的文化谱系,但它们出现的时代都在商末周初。这就为我们今天研究这个地区的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2、贾村原西沿贾

6、村原西缘是指沿金陵河走向的贾村原西边的缓坡峁原一带。这一带曾不断出土商末周初的青铜器和陶器,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关注。前不久,宝鸡市考古队副研究员辛怡华同志告诉我,北大考古系和市考古队在金河石桥村东的坡地上发现了一处西周时期的城墙遗址。这个发现虽然需要作进一步的确定,但这和前几年这里的出土的西周早期器物的文化面貌是一致的。其意义肯定不会小。sax 1979年9月,石桥村农民在村旁挖土时,挖出铜鼎一件,簋二件,共出的还有一件陶罐。1979年4月,上王强家庄出土了三件青铜器,有觚、爵、觯,出自一座竖穴土圹墓,因长期取土,墓圹仅存一角。觚呈嗽叭口,体瘦高,腹饰饕餮纹,圈足饰目雷纹,以连珠纹镶边,其上有

7、假十字孔。爵鋬下铸有铭文:父丁三字,记氏族为其父丁作器。觯束颈,鼓腹,圈足较高。颈部饰云雷饕餮纹,圈足施弦纹两道。这两处青铜器的出土地点都在贾村原的西沿沿金陵河分布,强家庄稍微偏西北,但仍在吴山脚下,属一个文化区域。从这批青铜器的造型风格看,都是西周初年流行的式样,其中的乳钉纹簋,和斗鸡台墓地出土的没有什么区别,可早到先周时期,直棱纹簋的时代不晚于成康时期。3贾村原上及其东沿贾村塬亦称西平塬,地势比较平坦,土质肥沃,村舍密集,分布着桥镇、贾村、蟠龙三个乡镇,是一个传奇而又神秘的地方。它东起汧河,与凤翔塬隔河相望;南依渭河,与秦岭对峙;西至金陵河,与陵塬为邻;北靠汧阳岭,与吴山相连,东西宽约15

8、里,南北长约30里。贾村塬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其文化内涵又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何尊在这里发现后,使这里更加显得扑朔迷离。多次文物普查表明,这里主要是以商周至秦汉的文化遗存为多,而又以商末周初和春秋两个时期最为突出。本段所指区域是指以贾村、桥镇为中心的塬区东北隅沿千河以西的原边及坡地。1987年,灵陇村四组村民在挖土时,掘得菱形乳钉纹青铜簋一件,其造型与斗鸡台出土的相同,送交宝鸡市博物馆,我们随即前往出土地进行跟踪调查,又在当地村民家中征集到青铜矛、铃各一件,同时还采集到陶钵残片一块,时代均为西周早期。1980年,在陵后村东北一个土梁上出土了一件玉琮,根据调查,这是一座西周早期的残墓。还在与此地

9、不远的桥镇公社桥镇大队13小队的田地里,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的玉璋,也是出自一座残墓。这两个村子都处在贾村原靠千河西岸的原边。1974年上官村的村民取土时发现四件青铜器,其中夨王簋盖上有铭文三行十七字:夨王作奠姜尊簋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夨国与奠姜(姜姓郑国)为联姻之国,这件器当是夨为郑所作器。簋盖上有铭文三行十七字:其作宝簋其万年寿考子子孙孙永宝用。另两件为兽首耳簋。其时代较晚。1983年元月,扶托大队三小队出土青铜器两件。一件为夨铜方盨,腹内底铸铭二行共八字:夨作宝旅盨永用。一件为窃曲纹铜鼎。这两批器物都与夨国有关,从器物的造型风格上,宝鸡市博物馆的同志当时把它们隶定在西周中期甚至还更晚,这

10、在时代上与本文要说明的问题不大一致,但从这个地区出土的其它遗物的整体文化面貌的形成上,仍然有助于本文下面要说明的问题。4、吴山脚下的千河上游一带这一地区主要是指陇县千河一带,虽然从距离上看与斗鸡台相距较远,但同属千河流域,从其考古学面貌上观察,文化属性上是一致的。1976年以来,天成乡韦家庄先后出土了西周早期青铜器14件,多为鼎簋尊等礼器,其中有一件西周初期的夨鼎;还有两件西周初期的方座簋和商代晚期的牧正尊等;1984年东南乡低沟村出土西周早期青铜戈2件;1986年以来,东南乡板桥沟村先后出土西周早期青铜器11件;1974年秋天,曹家湾乡南坡村发现几座西周早期墓葬,出土了一批青铜礼器,计有鼎、

11、簋、尊、甗和兵器戈等,其中M6:5戈有铭文夨仲二字,M2出土的当卢上有阳文夨字。这里出土的鼎、簋、甗及斗等的造型风格简直与斗鸡台墓地出土的同类器物如出一辙。上述考古信息为我们探讨昔周邑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时代特征之早是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从目前已著录的考古资料来看,宝鸡地区的周文化资料比较集中的地区有扶风、岐山、宝鸡市区、眉县、凤翔以及陇县和林游,而又以扶风和岐山的周原(确指)为最。就扶风周原而言,绝大部分为中晚期。西周早期的多出土在宝鸡市区和陇县,而又以市区为最。以斗鸡台戴家湾墓地的出土为龙头,幅射至金陵河东岸的贾村原西沿和千河上游的陇县一带,几乎时代都在西周早期甚至更早。地区特征之集中

12、是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宝鸡地区周文化遗存比较集中的区域一是扶风和岐山接壤的周原(确指),二是宝鸡市区,三是眉县渭河以北的缓坡地带。这三个区域中,宝鸡市区的鱼国墓地文化属性比较明确,主要活动区域在渭河以南的清姜河东岸,斗鸡台区域几乎全是围绕贾村原而幅射分布,即渭河北岸、金陵河东岸和千河西岸。陇县虽和这三个区域较远,但是属于本文所要涉及的一个文化区域,这里出土的西周器物大多出土地点明确,都处在千河沿岸,如韦家庄、城关、东南乡的低沟、板桥村、曹家湾乡的南坡村等地。时代特征也和斗鸡台一样,都在西周早期。其它地区如凤翔,仅在西村和水沟村等地有零星发现。最近,长青村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周墓地,但与斗鸡台墓

13、地相比,规模和规格要小的多,且其恐怕还不属于周姬姓封国;同时还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春秋时期秦人墓地,这确是一次重要的发现,但其时代恐怕还到不了千渭之会时代,很可能是德公从平阳徙都雍以后的事了。陈仓区高庙村的西周墓区虽然时代较早,那属于虢国区域。质量和等级之高是附近地区无法比拟的。这个区域里出土的青铜器虽然同周原庄白窖藏、董家窖藏以及眉县杨家村窖藏不可同日而语,但作为一个墓地而言,其规格等级之高,影响之大,又是市区周围几个地区所不多见的。千余件青铜器虽大多已流失国外,但资料比较齐全的就有180多件。这批器物的许多造型精美绝伦,如夔纹铜禁虽然上无铭文,但其器型之庞大,令人惊诧!这种器属周代考古上的

14、首次发现,只有周王室在祭祀时才能享用,因此一出土,就震撼了国内外,足见其意义非同小可。流落国外现被美国收藏的鸟纹卣、直棱纹方彝之华丽堪称于世。从铭文上看,如周公东征方鼎,鲁侯熙鬲非常明确的表明其与周公家族有关,何尊铭文所反映的时间和内容也与周公有直接的关系,毛伯鼎也表明这个墓地与周王室非同一般。作为一个墓地,鼎、簋、尊、卣、鬲等礼器数量之多,也是考古中不多见的。因此,不论从那个角度上对其进行评价都不过份。二、从关中畿内的封国地望看昔周邑的文化属性上述考古资料表明,在西周早期,以斗鸡台为中心的贾村原乃至千河上游一带,活跃着一支文化非常发达,影响非常大,地位非常显赫的周族势力。那么这支周族是谁呢?

15、周的邑城有三处,这就是岐周、宗周和成周。周人的先公古公由豳迁岐,至季历、文王都在岐周,就是今日之扶风和岐山交界的周原;宗周在今日长安区沣镐一带;成周在今洛阳,这已经十分清楚了。除此之外,我们要考虑的是封国的都邑问题。西周时期,关中西部的宝鸡属畿内地区,其封国有召、散、井、虢、夨以及后来发现的鱼国等。这些封国中,散和鱼不属于姬姓,夨的问题较复杂,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姬姓。这样,昔周邑从属姓上就只有召、井、虢和夨这些姬姓国了。召的地望还到不了千河西岸的凤翔原;虢的地望在千河以东的虢镇至虢王一线的原边上下;井也到不了渭河以北和千河以西;鱼这个方国史料中没有记载,是近几年来的考古中才发现的,其地望在渭河

16、以南的清姜河流域,这里就只有一个夨了。夨是周族姬姓,是商末周初活跃在陇县至贾村原一带的一支非常强大的方国势力。从上述考古资料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夨器在这个区域里屡屡出土,这是其它方国里所不及的。如1974年在千河上游南坡村夨人墓地出土的夨仲戈和带夨字的车马器等,这种带夨字的车马器还曾在千河下游西岸的灵陇村和斗鸡台墓地都有出土,贾村原上官村还出土了夨王簋盖,扶托村还出土了夨盨,斗鸡台还出土了两件夨父乙觯,纸坊头还出土了夨伯鬲。这足以说明,千河流域是夨的势力范围。散虽然不属于姬姓,与昔周邑无干,但它却与夨国为邻。散的地望按传统的说法当在凤翔原上(王国维判断在渭河以南的大散关一带,但考古发现证明那里

17、是鱼国地界),夨的势力范围是否到过千河东岸的凤翔原边一带呢?这个问题不但涉及到昔周邑的确定,而且还间接的涉及到秦文化的研究。欲说清此问题,散氏盘的铭文在这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散氏盘铭文说,关中畿内的夨散二国边界相连,夨人屡次侵犯散国的边界,掠夺土地和财物。散人向周王告状,后来在周王的调解下,夨人不得已,同意以田园二区作为对散人的赔偿,并且发誓将田交付散人后,永不毁约,否则就照田价付罚金,并通知其他各国与夨人断绝交往。这场官司中还具体规定了这两块赔田的区域、疆界,并由两国共同派官吏勘定后交接。周王还派一个叫仲农的史正(官名)到场作证,仲农完成使命后,遂将新界地图交与夨人,并留下左券。在这种情况

18、下,散人鉴于夨人平素的行为,仍是不放心,怕他们毁约,于是就把这场官司的全过程及夨人的誓约铸在铜盘上,作为永久的证据,以防不测。依据这段铭文和考古资料,再对这一带的地形进行实地考察后,我们可以清楚的判断,夨散两国是以千河为界的,除此之外别无其它选择。由于夨人势力的强大,曾屡次侵犯散国的边界,掠夺去了千河以东散国的土地和财物。后来在周王的调解下,夨人同意把千河以东的田、园二区返还给散。也就是说,千河以东并不是夨人的势力范围,夨人虽曾占有过散国千河以东的田园一带,但最终还是把那里归还给了散国。因此,传世的凤翔原西缘一带曾出土的夨人器物就不足为奇了。尽管如此,我们不能把那里当作夨人的地望和中心,最多只

19、能算作是一个被夨人经常掠夺和侵扰的边缘化地区。昔周邑也就自然不会在那里了。综上所述,昔周邑的问题只能在姬姓夨人的封地以内来考虑了。从已有的考古资料来看,从千河上游的韦家庄直至千河下游的贾村原上,都有大量的西周青铜器出土,从质量、数量和规格上看,又以贾村原南缘下的斗鸡台为最著,说明西周早期,沿贾村原西坡(金陵河)、南坡(渭河)、东坡(千河)一带是周族的一支夨人的重要生活区域。从其时代又多在商末周初的情况来看,说明夨人的最鼎盛时代在西周早期,其中心在斗鸡台;后来把中心可能逐步的转移到了原上的贾村镇一带,散氏盘和夨王簋盖就是这种衰败和转移的证明。三、从文献记载看昔周邑的历史背景下面要讨论的是这个区域

20、里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无论是从考古资料和史料的角度上都还不好取得一致。但是,要想说清昔周邑的问题又不得不涉及到这个问题。这就是夨国到底是不是吴国?太伯奔吴是到了宝鸡还是到了江苏?吴太伯、仲雍奔荆蛮,是周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个问题不仅是西周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而且也是探讨昔周邑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大历史背景。史记周本纪在谈及太伯奔吴时说: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这个太伯所去的荆蛮到底在什么地方?史记中并没有说清楚。自汉代以来一直到

21、近代,多认为春秋时吴越之吴,就是太伯建立的吴国,地点在今江苏省无锡一带,历史上被称为南吴。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许多前辈学者对太伯奔吴就是到了江苏的传统说法提出了质疑,他们通过对古文献资料的研究,提出文王之伯父太伯、荆蛮所奔之荆蛮(吴)不在南方之江苏,而在陕西省宝鸡地区的吴山一带。后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对这个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证明。先有著名学者卫聚贤先生一九三七年就提出,太伯的封国在陕西的陇县的吴山。差不多与此同时,何天行先生在仲雍之国-释吴一文中也提出太伯仲雍所奔之吴,又明为雍之吴山。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颉刚先生也说,吴者何?吴岳也,史记封禅书记其山于岐山之西,明即禹贡之岍。蒙文通先生在周秦民族

22、研究中提出,太伯、仲雍奔吴,就是陕西陇县西南之吴山(千山)。著名学者张筱衡先生认为,我们考古中所发现的夨国就是吴国,夨国得名应与吴山有关,而吴山在今陇县西,绵亘县南,则古代吴国必在山之附近。张先生针对史记周本纪中关于太伯奔吴的记载,说,荆就是楚,说文中说荆,楚木也。楚即水经渭水注中所记的楚水又南流注入渭之楚,也就是元丰九域志中凤翔府,虢,有楚山之楚。国家文物局古献研究室的刘启益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撰文,进一步肯定了张莜衡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并指出,太伯奔吴是在古公旦父时代,那时,周的势力还不甚强大,古公受熏育戎狄之逼,刚迁到岐山,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说太伯为了让位于季历,率众人横垮陕中,陕东

23、,穿越河南、安徽,最后在无锡安下身来,是很难令人置信的。刘先生认为,张守节的正义对亡荆蛮的解释不足令人置信。所说的秦讳楚,改曰荆,也不是历史事实,先秦文献中有荆楚连称的,这在金文中是比较常见的,因此,称荆并不从秦开始。早期的楚国势力是很小的,灭商以前,楚是依附于周方伯的,这时,周的势力尚局限在陕西,楚既依附于岐周,就不能离岐周太远,这时楚国占有的地域,与春秋战国时占有的地域不同,太伯不能奔到楚灭越。太伯当在岐周以西建立了吴国。齐思和先生在中国古史探研西周地理考一文中针对太伯奔吴在山西平陆之说,认为平陆距岐山,远在数百里之外,是时周室初兴,崇、墉未服,声威所及,恐不能若是之远。余考古吴本在今陇县

24、境,汉之岍县也。地理志吴山在西。古虞、吴通。水经注渭水注:国语所谓虞也。是古虞在雍州之证。地理志:芮水出西北,东入泾是虞、芮同在陇县,地相毗连,地在岐山西北,古之虞、芮当即在是。著名历史学家田昌五先生在对周灭商前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估计一文中十分明确地指出,周人在迁徙过程中,兵分两部,太伯、仲雍为一部,前进到了荆蛮;太王携少子季历为一部,中途折向周原。太伯兄弟二人未迁周原,也不是从周原窜入荆蛮的。这个荆蛮不在长江下游,而是西吴,在今宝鸡一带。这些学者所说的吴山的区域,诸如宝鸡、陇县也好,雍也好,岐山之西也罢,只是辖区隶关系的变更而已,实际上都是指今日宝鸡市陈仓区之吴山。这一点是无须怀疑的。汉书地

25、理志说,吴山在西,古文以为千山,国语所谓虞也。(古代吴虞通用)辞海说,吴山古代又名岳山、岍山、吴岳、西镇山。在陕西陇县西南。两汉志谓吴山即岍山。此外,太伯亡荆蛮中的荆,先秦时荆楚连称或不分,这在金文中常见。从水经注中可知,金陵河就是楚水,又从元丰九域志中凤翔府,虢,有楚山,这个楚山可能与吴山有关。这些历史地名都与太伯奔吴有关。陕西历史博物馆尹盛平研究员通过对史料和考古资料的综合研究后,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论述。他认为,史记吴太伯世家索隐说荆者,楚之旧号是正确的,西周时,荆、楚每每连言,楚就是荆,荆就是楚。楚国早期被称为荆蛮,是因为成王时将其分在荆山地区,荆蛮是指荆山之蛮。既然荆蛮是指荆山

26、地区的蛮族,那么太伯、仲雍所奔之荆蛮,就不可能是吴越之地的蛮族,句吴是族名,而不是地名。把荆蛮解释为越民族,把吴太伯、仲雍奔荆蛮说成是跑到了吴越之地,完全是因为汉唐史家对荆蛮不得其解,加上考古资料的缺乏,遂根据吴国后来都于今苏州的史实,穿凿出来的附会之言,是不可信的。殷先生虽然认为,太伯、仲雍当时所奔荆蛮不在宝鸡一带,从考古资料上看,当在陕南的汉中城固一带,但后来到宝鸡的吴山一带建立了吴国。近几十年以来,宝鸡地区发现了大量与太伯奔吴有关的考古资料。这些资料是对近代以来关于太伯奔吴是到了西吴,即宝鸡地区的补充和肯定,为太伯奔吴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如国遗存。氏不是西北原有的民族,而是商末由陕南进

27、入宝鸡的南方巴蜀民族。蜀王本记上有一则荆人鳖灵的故事,故事中的荆人就是荆蛮,因为蛮在南方的本意是人,所以巴人就是荆蛮,氏自然也就是荆蛮人了。国墓地出土了一件车饰,是一个高浮雕的铜人,断发披在脑后,背部剌有鹿纹,臂与小腿上也有剌纹;一件铜铖的内部也有一脑后断发的纹饰。这些无疑是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的形象。这些一方面说明氏是巴族,巴人是荆蛮人,另一方面可证太伯奔荆蛮自然是到了宝鸡吴山一带建立了吴国的。再如,与太伯奔吴有直接联系的是夨仲戈。这件戈出土于吴山下的陇县曹家弯南坡村夨国墓地。因虞、吴、夨相通,因此夨仲戈也就是虞仲戈了。(文献记载有两个虞仲,这件戈的时

28、代当是仲雍的曾孙、周章之弟虞仲,武王灭商后,虞仲被封到山西去作虞国的君长了。这件戈就是虞仲未分封到山西以前在陇县活动时的遗物。)殷盛平先生提出夨国是姜姓,不是姬姓,夨国不是吴国,也不是吴国的前身。吴国是太伯奔吴后所建,早期(康王之前)还活动在陇县、吴山一带,被称为西吴;康王时被改封到了江苏宜地,后世称为南吴。山西平陆之吴是周武王追封周章之弟吴仲之吴,它是夨氏分出去的一支,不是太伯奔吴后所建,后世称其为北吴。殷先生的这个研究成果是对研究宝鸡西周史中吴国历史是一个突破。但是,夨这个学术问题比较复杂。夨器不光是在宝鸡的千河流域有出土,河南洛阳,江苏、山西等地也都有出土。奇怪的是,这三处都与吴国的历史有关。说夨国不是吴国,但每每出夨器的地方,不论是西吴、北吴还是南吴,总是离不开这些区域,而且其时代特征又都和吴国的存去那样一致,这不能不让人感到疑惑。吴、虞、夨之争论一直被学术界所关注,但是,我们对其夨国是姜姓,不是姬姓,夨国不是吴国的观点不能同意。认为古代吴、虞、夨通用,吴字省去口字又是夨,因此认为夨国就是吴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