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君子之风教案项城一高 史明才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2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3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4背诵重点章节。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游”、“喻”、“鄙”、“乐”、“文”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孙”、“耻”、“饭”、“枕”、 “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2、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儒家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细分成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又归并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大类。“圣人
2、”难做到,“小人”遭唾弃,“众人”虽是主体,而最受推崇的是“君子”。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有107次,提到小人的地方有23次,可以说,君子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概念。学习本课就告诉我们答案。二、阅读课文,结合注释,掌握重点词及一些句式三、成语积累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后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患得患失:未得时,担心不能得到;既得到时,又担心失去。形容一昧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 无所不至:至:到。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后也指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出的(多指坏事)。 乐在其中:喜欢做
3、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乐以忘忧:快乐起来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高兴。饮水曲肱: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用。比喻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发愤忘食:为抒发郁闷而决心努力,以至于忘了吃饭,形容十分勤奋。任重道远:负担繁重,路途遥远。比喻肩负重大的任务又要经历长期艰苦的斗争。 死而后已:直到死才罢休。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出来。常与“鞠躬尽瘁”连用。乐水乐山:原指有人喜爱水,有人喜爱山。后比喻各人所好不同,性情动静各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形容话一出口,就无法收回。四、整体感知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君子具备的道德素养(风范):文质兼美。“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质”就是内在的修养。 “质”的具体要求:
4、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 “文”的具体要求: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 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五、课本探究(前三章)1、(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补充注释: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1)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2)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评析】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君子的道德修养主要内容。第一、要立志,要立定远大的志向。志立在什么地方呢?必须立足在求“道”上,即修已治人
5、之道。第二:讲述修己的问题,他要求学生“据于德,依于仁”,完善自我。德是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准则。而人的一切行为准则的德目中,仁又是主要的,它统摄各种道德所以必须依于仁,只有达到仁的境界,个人的修养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第三,论述治人之道,即游于六艺之中,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的本领,将来为治人作好充分的准备。当然修已与治人的修养应该是同步进行的。所以这四者,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目的。探究:儒家要求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爱心,有文化);而我们教育学生要成为社会“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那么你怎么看待“有爱心”与“有纪律”的问
6、题?这两种道德修养的内容,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2、(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评析】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君子完备周到的品行。探究:君子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君子体质先须存义。义而后礼,礼而后逊,逊而后信,有次序焉。”君子行为的义、礼、逊、信四条原则:第一、本质意义上要有义,也就是探求义理,属于君子的内心修养。第二、礼,行动要求循礼而行。第三、逊,即是谦逊,出言吐语谦逊恭谨。第四、信,办事守信,取信于人。3、(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评析】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君子有求仁的牺牲精神。【评析
7、】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探究:成语:杀身成仁(成仁取义):为正义事业或崇高理想牺牲生命。你能举出一些杀身成仁人物或事例吗?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追求。生命诚可贵,但为了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以献出宝贵的生命。伯夷、叔
8、齐,饿死于首阳山下,孔了赞许他为仁人。比干苦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孔子也赞许他为仁人。管仲有大功于天下,虽不曾死,孔子仍赞许他为仁人。孔子这种思想影响十分深远。中国有多少英雄儿女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杀身成仁,表现了中华民族浩然正气。文天祥临刑时衣带诏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史文天祥传)探究:学习这一章你认为生命与仁义哪个更重要? 生命对每一个人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仁”。 当然我们也不能看轻生命,在两难的时候,要尽自己所能地想办法,既要能保全仁义,也要能保全生命。 儒家是热爱生命的,提倡心胸要开阔
9、,意志要坚定,不能因一时遭受挫折就放弃生命。在生命与仁义不可兼得时,儒家提倡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也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六、作业做学案一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二、阅读课文三、课本探究(前十一章)1、(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评析】本章内容是义与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
10、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探究:课后(P30课后练习三):答案: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见P31儒家价值观。主张重义崇德,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董仲舒的重要经济思想,是约束人们不道德和非法的求利行为;他只要人民讲义,不要人民讲利以至取消物质利益 。探究:对
11、于义与利的关系,你是如何看待的?你觉得市场经济时代应树立怎样的义利观?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无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以“诚信”为本。到现代,商人、企业家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至于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都走向了两个极端。 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今天,有不少商人、企业家昧着良心、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只要能赚大钱,什么都可以去做,而且做得理直气壮。于是,桶装水里装自来水,牛奶里加入三聚氰胺,杭州地铁发生坍塌事件,7人死亡,14人失踪就统统都成
12、了必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2、(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评析】本章内容是小人耻恶衣恶食。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3、(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评析】本章内容是小人患得患失、无所不至。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
13、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探究:成语:患得患失中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可以是名利,也可以是地位。总之是他想得到又生怕失去的东西罢了。患得患失的人什么都做得出来。为了得到自己的一己利益,或者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打击同事,排挤异己,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其实,患得患失的人自己也很痛苦,很无聊,活得并不自在, 并不轻松。那可真是“熙熙攘攘为名利,时时刻刻忙算计”,结果还多半会“算来算去算自己”。对这种人来说,人生就正如哲学家 叔本华所指出,是在痛苦与无聊,欲望与失望之间摇晃的钟摆,永远没有真正满足,真正幸福的一天。麻烦的是,进入
14、所谓现代社会以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患得患失的人们越来越多,而从容不迫,悠哉悠哉,保持平静心态的却似乎是越来越少了。探究:有人认为 “患得之”是生怕得到的意思,你觉得有没有道理?一是比较得到之后的收获和付出,认为不值得。二是对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4、(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评析】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
15、顿也自得其乐。探究:箪食陋巷(箪食瓢饮)什么意思?指贫苦的生活。探究:孔子为什么称赞颜回有道德?颜回追求正道,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追求生活享受,只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颜渊档案:颜回亦称颜渊,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他一生大半时间跟随孔子生活和学习,极深地理解并履践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以谦虚好学、尊重师长、德行出众而著称,被后人推居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尊为儒家的“复圣”。孔子家语记曰:“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死。”后儒曾评价说:“颜子没而圣学亡。”足见颜渊对儒学的重大影响。 5、(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评析】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
16、内在修养)。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探究:(课后练习一:第二问):答案: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说的过眼烟云;(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6、(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
17、将至云尔。”【评析】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探究:(课后练习一第一问):从716、 719两章中来看,你怎样看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怀的心境?7.16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7.19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
18、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的非常传神。“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而第三个“忘老”,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潮、新境界。7、(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评析】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探究:怎样理解这三个方面?仁者不忧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
19、然。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智者不惑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勇者不惧 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智、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探究:孔子强调的“君子道者”三个方面他认为自己没能做到,而子贡却说是“夫子自道”,这到底是孔子谦虚,还是子贡夸大事实?答案:力图做到和真正做到,这之间总会有一定的距离。孔子认为自己在仁、智、勇方面还
20、不能做到不忧、不惑、不惧,这并不是故意谦虚,他只是把君子理想的道德境界提出来,作为大家一起努力的方向罢了。理想境界与现实之间一定会有距离,而这差距正好激起了人们的理想和追求。不过,在子贡看来,孔子在仁、智、勇这些方面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他也并没有故意夸大事实。8、(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评析】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探究:“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用了怎样的手法?并说明理由。成语:乐水乐山:原指
21、有人喜爱水,有人喜爱山。后比喻各人所好不同,性情动静各异。朱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南怀瑾认为这句应该这样读:“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9、(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评析】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本章曾子论述士求仁的要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弘”,就是要有宽广的胸襟,宏大的气度,目光远大而包容一切。一是要“毅”,就是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拔的毅力,果敢的决断,目光犀利而处事利索。有了这两个条件再持之以恒,死而后已,或许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而称为君子了。探究:曾子要求读书人要有一种什么精神?宋朱熹说:“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一息尚存,此去不容少懈,可谓远矣。” (论语集汀卷四)10、(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评析】本章内容是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GFRP筋增强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 我们爱运动健康教案中班
- 医学超声诊断技术概述
- 春季骨科常见病例分析与防治指南
- 颌骨骨折护理课件
- 颈肩腰腿痛护理课件
- 割皮术后水肿护理
- 领导安全讲堂课件
- 颅脑手术术后护理课件
- 2025年贵州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含解析)
-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北城片区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至2030中国铜冶炼行业发展现状及应用需求现状分析报告
- 农业保险培训课件
- 茶园租赁合同(含茶叶加工销售)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浮式液化天然气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药品连锁总部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中国家用清洁工具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0617国金证券机器人行业研究垂直领域具身智能机器人的野望416mb
- 数字时代亲属关系重构-洞察及研究
- 物理●湖北卷丨2024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物理试卷及答案
- 一诺LZYN质量流量计使用说明书-2009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