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_第4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然地理学(第四版)复习资料 整理人:郑刚 日期:2012年12月25日第一章 地球(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 3: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4:天体引力产生潮汐,由于自转,相反的潮汐又阻碍它的运动。5:地球整体的自转,同它的局部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可以影响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此外,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也是影响地球形状的原因。(二):地球公转的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四季(三):地球的内部结构 1:地壳(地表到莫霍面) 2:地幔(莫霍面以下3

2、52900km) 上地幔(大致60250km处是岩浆源地,称为软流层) 下地幔 3:地核 (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6.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第二章 地壳A、掌握矿物的概念及性质 一:矿物的概念 矿物:由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化 合物或单质。矿物

3、是构成岩石或地壳的基本单元。二:矿物的性质1.颜色 2.条痕 3.光泽(金属、半金属、非金属光泽) 4.透明度(透明、半透明、 不透明矿物) 5.硬度 6解理 7.断口 8弹性B、掌握各类岩石的产状、结构与相关知识一:岩浆岩1、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按照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分为:超基性岩45,基性岩4552,中性岩5265,酸性岩65%) 2、岩浆岩的产状、结构与构造 产状:整合与不整合 结构: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 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二:沉积岩 1、沉积岩的形成: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的疏松沉积物经固结而成的岩石。2、沉积岩的基本特征:有层理,富

4、含次生矿物、有机质,有生物化石。三:变质岩(一)、变质作用和变质岩的概念:变质作用是在较高的温度和一定的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 体条 件下岩石变化(二)、变质作用的类型1.动力(碎裂)变质作用 2.接触(热力)变质作用 3.交代(热液)变质作用 4.区域(动力)变质作用C、掌握构造运动的特点、形式及基本构造类型一:构造运动的形式 即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二:基本构造类型 1:水平构造 2:倾斜构造 3:褶皱构造 4:断裂构造三:构造学说:大陆漂移说、海地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第三章 大气和气候 A、掌握大气的热能结构和气温分布一、 太阳辐射:太阳通过辐射源源不断地将能量输送到地球表面 受日地距离、太

5、阳高度、日照时间影响 二、大气能量的途径1: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 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水气和液态水2: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大约75%95%的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用于大气增温,只有极少部分穿透大气散失到宇宙空间。3:潜热输送 主要是大气中水汽凝结所释放出的热量。4:感热输送 陆面、水面与低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面与大气可以存在感热交替三、大气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四、气温的垂直分布气温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由于气温受纬度、地面性质、气流运动等因素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呈现下层气温反比上层为低的现象。气温随高度增大而上升的现象,称为

6、逆温。(1)辐射: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形成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层。(2)平流: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地面或气层之上,其下层受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3)空气下沉:常发生在山地。山坡上的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又称为地形逆温。逆温的存在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坏,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废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不宜建在闭塞的山谷,以免

7、地形逆温引起大气污染事故。五:气温的水平分布。(1)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而不同,所以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度平行。(2)冬季太阳辐射量的纬度差异比夏季大。北半球一月份等温线密集,南北温差大;七月份等温线稀疏,南北温差小。在南半球,因海洋的巨大调节作用,一月与七月的等温线分布对比不像北半球那样鲜明。(3)水体增温慢,降温也慢。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4)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5)南半球冬夏最低温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温夏季在极地,冬季在高纬大陆B、掌握大气湿度和掌握水汽凝结现象及大气降水一:大气湿度的表示方法 1:水汽压和饱

8、和水汽压 水汽是大气的组成部分,具有压力,称为水汽压。 空气中水汽含量与温度高低有密切关系。温度愈高,空气中容纳水汽的能力愈强。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容纳的水汽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因而水汽压也有一个限度。当水汽含量恰好达到这个限度,叫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E,或称最大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愈高,饱和水汽压愈大。2: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3: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气温降低到露点,是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二:大气降水的形成形成降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雨滴下降速度超过上升气

9、流速度。二是雨滴降落到地面前不至于完全被蒸发。 云滴增长主要有两个过程:1:云滴凝结(凝华)增长过程 (冰晶效应)2:云滴的冲并增长三:降水的类型1.对流雨 2.地形雨多发生在山地迎风坡,背风侧,因水汽含量已大为减少,更重要的是气流越山下沉,绝热增温,气温升高,发生焚风效应。所以背风侧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区。 3.锋面雨 4.台风雨 C: 掌握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和大气环流一: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 1:作用于空气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地转偏向力(方向)、惯性离心力(方向)、摩擦力(速度与方向)。 2:地转风 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在高空自由大气中,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

10、起作用的主要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当这两种力平衡时,就形成地转风。高空风近似于地转风,它的方向与等压线平行,背风而立,在北半球是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在南半球是高压在左,低压在右。(白贝罗风压率) 地转风是严格的平衡运动。3:梯度风 自由大气中的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4:热成风(理解掌握) 二:大气环流(一)全球环流 1:全球气压带2:行星风系 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型式称为行星风系。3:经向环流 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均匀。这样形成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二)季风环流 大陆和海洋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

11、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季风是海陆之间季风环流的简称。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三)局地环流 由于局部环境比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类型:1:海陆风 2:山谷风 3:焚风 三:天气系统 1:气团 2:锋面天气(冷暖峰、准静止锋、锢囚峰) 3:气旋与反气旋D、掌握各气候系统特征和气候形成影响因素一:气候系统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气候系统由5个部分组成:大气圈、海洋、冰雪圈、陆面(岩石圈)、生物圈。 二:气候形成影响因素 1.辐射因子 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起主导作用2.环流因子 热量输送和水分循环3.地理因子 海陆、洋流、地

12、形、E、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一)低纬度气候1:赤道多雨气候 2:热带海洋气候 3:热带干湿季气候4:热带季风气候 5: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二)中纬度气候 1: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2:副热带季风气候 3:副热带湿润气候4:副热带夏干气候 5:温带海洋气候 6:温带季风气候7: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8: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三)高纬度气候 1:副极地大陆气候 2:极地长寒气候 3:极地冰原气候(四)高原高山气候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A、掌握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特点一:水循环意义1:将地球四大圈层联系在一起2:能量输送3: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4:塑造地表形态5:水资源更新,重复利用

13、二:水量平衡从本质上说,水量平衡是质量守恒原理在水循环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地球上水循环能够持续不断进行下去的基本前提。三:水量平衡的特点 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量的89,海洋是大气水分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 11来源于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降水量等于陆地蒸发量与入海径流量之和;陆地上的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洋和陆地水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地表径流入海是维持海洋水分平衡的决定因素。B、掌握海水运动基本规律和类型

14、一、波浪 波浪是海洋、湖泊、水库等宽敞水面上常见的水体运动,其特点在于每个水质点作周期性运动,所有的水质点相继振动,便引起水面呈周期性起伏。(一):按成因分类(1)风浪 在风的直接作用下,水面出现的波动,称风浪 (2)气压波 由气压骤变或暴雨集中等因素所引起的波浪。(3)潮波 由于潮汐涨落而引起的海面波动称为潮波。是一种周期很长的波浪。(4)海啸 海啸由火山,地震或风暴等引起的巨浪。(二)近岸波1、波浪的破碎当波浪进入浅水区,波底会和海底接触,受地形限制,轨道变成椭圆形,由于海底的摩擦,使波峰上水分子前进的速度大于波谷中水分子后退的速度,形成破浪。(波峰前倾,前陡后缓)。 2、波浪的折射当波浪

15、进入浅水区,如波向线与等深线不垂直而成一偏角,则波向线将逐渐偏转,趋向于与等深线和岸线垂直,这种现象为波浪的折射。 (因为同一列波两端的水深就具有差异,岸线较浅的一端因为摩擦而变慢,远岸的快,这样就会逐渐的偏转。)折射可以发生在平直海岸,也可以发生在弯曲的海岸。如在弯曲海岸上,则使波能出现辐聚和辐散。一般在海岸突出的岬角处,波能出现辐聚,波能集中,导致侵蚀。在海湾处出现辐散,导致沉积。二、洋流(一) 洋流的概念和性质 洋流即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地或垂直地 向另一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的运动。 (二)洋流分类按成因可分3类 风海流: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密

16、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补偿流:是由于海水从一个海区大量流出,而另一个海区海水流来补充而形成的。补偿流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也可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垂直方向的补偿流又可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 (三)大洋表层环流模式1:以南北回归高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2: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3:南半球中高纬海区没有气旋型大洋环流,而被西风漂流所代替;4:在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5: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区。C、掌握河流、水系、河川径流的有关概念及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一 河流、水系和流域 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

17、 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这就是水系。水系的汇水区域叫流域,一般以分水线所包围的集水区作为流域的范围。二: 河流的分段一般分为河源、上、中、下游和河口五段。三:河流水情要素 水情要素是用以表达河流水文情势变化的主要尺度。它包括水位、流速、流量等。四、河川径流(一)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1.停蓄阶段2.漫流阶段 3.河槽集流阶段(二):径流的变化1、年内变化 汛期、平水、枯水、冰冻期。2、年际变化 3、特征径流 洪水、枯水(三):河流的补给1、河流补给的形式 主要有降水、融水补给、地下水、湖泊和沼泽、人工补给等。五、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概述题)D、掌

18、握地下水的有关性质及地下水的类型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1.温度2.颜色3.透明度 4.比重5.导电性 6.放射性7.嗅感和味感(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气体及一些离子(三)地下水的总矿化度和硬度 1.总矿化度 水的总矿化度是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2.硬度 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四)岩石的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二、地下水埋藏条件(一)上层滞水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补给区与分布区基本上一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上层滞水接近地表,受气候、水文条件影响较大,故水量不大而季变化强烈(

19、二)潜水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从地表到潜水面的距离称为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面到下伏隔水层之间的岩层称为含水层,而隔水层就是含水层的底板。潜水的补给区和分布区是一致的。(三)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称承压水。自流水的补给区和分布区常不一致。E、掌握冰川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在极地和中低纬高山冰川区,冰川本身是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并形成独特的冰川景观。B、作为一种特殊的下垫面,冰盖的扩展将大大增强地球的反射率,从而促使地球进一步变冷,并影响气团性质和环流特征。C、在地球水圈的水分循环中,冰川也有重要的作用。D、冰川不仅是河流的补给来源,还是其调节者。E、冰川

20、推进与退缩会改变自然带的分布F、塑造地表形态,冰川地貌第五章 地貌A、掌握地貌的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地貌的成因 (一)气候与地貌发育 (二)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 (三)岩性对地貌发育的影响(四)生物对地貌的影响 (五)人类活动的影响B、掌握风化作用及相关知识风化作用:是指地壳表层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作用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物质的过程。风化作用的类型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C、掌握流水地貌发育及类型 由地表流水作用(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的各种地貌(如冲沟、河谷、冲积扇、三角洲等),统称流水地貌。侵蚀包括下切侵蚀、侧蚀、溯源侵蚀。 面状、线状。一:坡面流水地貌二

21、:沟谷流水地貌三:河流地貌(一)河谷的发育河谷是由谷坡与谷底组成。 谷坡即河谷两侧的斜坡。 谷坡上有时发育河流阶地。谷底通常可分为河床和河漫滩两部分:河床是指河流平水期河水占据的河槽;而河漫滩是指洪水时期为洪水淹没的河床侧旁的谷底部分。广阔的河漫滩平原是一种冲积平原或泛滥平原(二)三角洲河口三角洲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处,常形成平面上呈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三角洲。类型:(1)鸟足状三角洲(2)尖头状三角洲(3)扇形三角洲(4)多岛型三角洲(三)河流阶地原先河谷的谷底,由于河流下切侵蚀而相对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顺河谷分布在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D、掌握喀斯特

22、地貌、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相关知识一、喀斯特地貌: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 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作用概念;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二、冰川地貌分类:冰蚀地貌、冰渍地貌、冰水堆积地貌、冰面地貌三、风沙地貌:风沙作用;指气流沿地表流动时,对地面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过程。风沙地貌分为:风蚀地貌、风积地貌四、海岸地貌:1.海蚀地貌:变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对海岸进行撞击、冲刷、溶蚀,称为海蚀作用 类型:(1)海蚀穴(2)海蚀崖(3)海蚀拱桥与海蚀柱(4)海蚀台2.海积地貌(1)横向移动为主的海积地貌(2)纵向移动为主的海积地貌第六章 土壤圈A、掌

23、握土壤的含义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输送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土壤的基本属性是具有肥力 (因素:养分、水分、空气、热量)B、掌握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及土壤空间分布规律一: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一):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 1、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会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和自然肥力 。2、多数土壤的属性继承了母质的特性。3、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有影响。4、不同母质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5、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6、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母质因素起到重要的作用。(二):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1、气候控制着土壤形成的方向及其地理分布气候因素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到土壤中的水、气、热的状况和变化。2、气候影响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 一般情况下是降水量和温度的影响。3、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风化速度与温度有关。4、气候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也是温度与水分的影响。5、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