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首教案-人教课标版_第1页
唐诗三首教案-人教课标版_第2页
唐诗三首教案-人教课标版_第3页
唐诗三首教案-人教课标版_第4页
唐诗三首教案-人教课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唐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整体感受诗歌意境,体味文本的丰富意蕴;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培养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学重点目标、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熟知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介绍李白。(师生共同回忆。)解题。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中的调名,内容多写蜀道的艰险。今存蜀道难诗除此之外,尚有梁简文帝二首,刘孝威二首,阴铿一首,唐张文琮一首。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可见此诗魅力。相关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

2、一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学生听课文朗读,正音正字,注意朗读节奏。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朗读技巧。(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三、合作探究诗歌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课文主旨句多次出现,这是什么写法?有何好处?明确: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

3、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主旨句三次出现分别咏叹了什么?明确: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凉、

4、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明确: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学生诵读课文,感受诗歌意境。艺术特色。明确:()

5、散文化句式。本诗用了大量散文化的诗句,字数从碱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长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的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灵活的章法。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多样的诗歌意境。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

6、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四、作业背诵默写诗歌。附:板书设计蜀道难李白散文化句式灵活的章法多样诗歌意境浪漫主义手法一叹 蜀道之高主旨句二叹 蜀道之险三叹 战祸之烈第二课时一、导入由“李杜”及主题都与“高山”有关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介绍杜甫和李商隐。(师生共同回忆。)相关背景。登高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年)秋,诗人重阳节之日在夔州登高远眺。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

7、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秋天的重阳节)有登高习俗。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注意朗读技巧。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登高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萧瑟的秋景激起了诗人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前四句重在写景,记登高见闻;后四句偏于抒情,情景交融。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锦瑟名“无题”。题目“锦瑟”

8、是取句首两字。这首诗运用富于情感表现力的意象和典故,自然构成多层次的朦胧境界,鲜明地体现了李商隐诗歌多义性的特点。三、合作探究登高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特点是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回、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如何理解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明确: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如何理解登高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明确:“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如何理解锦瑟中的颔联?明确:上句用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表现浮生

9、若梦,变幻莫测;下句用华阳国志中蜀王望帝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的故事,包含了一种苦苦追寻而又毫无结果的悲哀;也有人说这句是托文字以抒写内心的哀怨。如何理解锦瑟中的颈联?明确:上句用博物志里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在这里具有浓厚的伤感意味;下句用中唐戴叔伦“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诗景,这里大致也是指一种朦胧虚幻的感觉。锦瑟诗中的意象。明确:李商隐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这首诗中所呈现的,就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这些意象所构成的不是一个有完整画面的境界,而是错综纠结于其间的

10、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弥漫着这些情思的心象。锦瑟艺术特色。明确:()构思精巧。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朦胧美。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之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学生讨论李商隐之“朦胧”与舒婷之“朦胧”的异同。(可从背景、形式、基调等方面引导。)四、作业背诵并默写诗歌。附:板书设计登高 锦瑟杜甫 李商隐写景首联颔联庄周 望帝抒情颈联鲛人珠、玉生烟尾联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下面是板报网为大家分享的有关激励人的名言,激励人心的句子,希望能够在大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起到鼓励的作用。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的心作怪,这会令你思考发生短路。如果你不是步步踏实,学习确是件困难的事,但不怕不会,就怕不学,有谁生下来就是文学家,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学习同样如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