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献的发展历程.ppt_第1页
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献的发展历程.ppt_第2页
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献的发展历程.ppt_第3页
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献的发展历程.ppt_第4页
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献的发展历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5),第五节 近现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一 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在变革中发展,1、三个阶段的划分 新旧交替时期:罗振玉、王国维 资产阶级思想:梁启超、胡适 唯物史观: 郭沫若、白寿彝,2、文献学理论的起步,3、历史文献学学科的构建,1、三个阶段的划分,新旧交替时期: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王国维(1877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国学大师。,“纸上之材料” 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1、三个阶段的划分,资产阶级思想: 胡适: “假设求证法” “历史演进法” “比较研究法”,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2、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1、三个阶段的划分,唯物史观: 郭沫若: 上古史的探讨,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2、文献学理论的起步,3、历史文献学学科的构建,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县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3、历史文献学学科的构建,白寿彝(19092000)字肇伦,又名哲玛鲁丁,河南开封人,回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二、古文献领域的扩展:罗振玉、王国维对出土文献的研究,罗振玉(18661940) 近代江苏淮安人,字叔言、叔蕴,号雪堂。,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

3、,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燕大月刊第七卷、合期,,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历史学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三、辨伪学的突出成就:顾颉刚与古史辨派的新考据学,古史辨派,顾颉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四、校勘学理论的成熟:元典章校

4、补释例,对校法 本校法 他校法 理校法,陈垣(18801971),广东新会人,字援庵,又字圆庵,笔名谦益等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五、目录学的进一步发展:王重民的目录学成就,中国善本书提要 中国目录学史,王重民(1903 1975),字有三,号冷庐主人,河北高阳县人。中国古文献学家、目录学家、版本学家、图书馆学教育家、敦煌学家。,六、张元济的古籍出版事业,张元济(18671959)号菊生,浙江海盐人。,1、四部丛刊续编三编 2、百衲本二十四史 3、续古逸丛书 4、丛书集成初编,四部丛刊续编三编,2、百衲本二十四史,3、续古逸丛书,4、丛书集成初编,七、历史文献资料的数字化,文渊阁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电子版 汉籍全文检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