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3课 从汉至元 政治制度的演变,秦 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汉室衰微 曹氏代汉 曹操 曹丕 曹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懿 司马昭,司马昭司马炎,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拓跋XX 宇文XX 上官XX 慕容XX 尉迟XX 乞伏XX,北方十六国混战,东晋南迁 偏安南方,N 北方十六国混战(魏) 北朝: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S 东晋 南朝:宋 齐 梁 陈,辽宋夏金元 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 。 。,皇帝愁什么?,秦始皇,扶苏(皇长子),胡亥(少子),李斯,赵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中两对矛盾?,专制主义:国家决
2、策集权于皇帝,有独断性,专制主义,中央 (皇权PK相权),专制主义:国家决策集权于皇帝,有独断性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汉朝:汉承秦制,皇帝,汉初,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专制主义:国家决策集权于皇帝,有独断性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汉朝:汉承秦制 1、汉初: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西汉 汉武帝,皇帝,设在宫廷内(内朝) 决策机构,设宫廷外(外朝) 执行机构,相权一分为二,专制主义:国家决策集权于皇帝,有独断性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汉朝:汉承秦制 1、汉初: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2、汉武帝:内外朝制度 内朝决策,丞相所在的外朝执行 (相
3、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专制主义:国家决策集权于皇帝,有独断性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汉朝: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汉初: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2、汉武帝:内外朝制度 内朝决策,丞相所在的外朝执行 (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朝25个刘姓皇帝中10个养男宠的习惯,占40% 内朝中的男宠、侍从人员容易导致宦官、外戚干预朝政。,(董贤)为人美丽自喜,哀帝望见,悦其仪貌,宠爱日甚。尝昼寝,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其恩爱至此。 汉书佞幸传 汉书董贤传,皇帝,(内朝),东汉 光武帝,尚书台,六曹,三公虚衔 九卿无职权,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六曹
4、办事” 皇帝总揽大权,专制主义:国家决策集权于皇帝,有独断性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汉朝: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汉初: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2、汉武帝:内外朝制度 内朝决策,丞相所在的外朝执行 (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东汉 光武帝:始设尚书台,执掌朝政 (尚书执政、六曹办事,皇帝揽权),专制主义:国家决策集权于皇帝,有独断性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汉朝: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汉初: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2、汉武帝:内外朝制度 内朝决策,丞相所在的外朝执行 (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东汉 光武帝:始设尚书台,执掌朝政
5、(尚书执政、六曹办事,皇帝揽权) (二)魏晋:三省体制形成,分散相权,(二)魏晋,1、三国时,魏文帝设中书省:,掌机要、审奏章,发诏令,尚书台-执行机构,2、西晋:增设门下省(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3、南北朝:门下省参与决策,专制主义:国家决策集权于皇帝,有独断性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汉朝: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汉初: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2、汉武帝:内外朝制度 内朝决策,丞相所在的外朝执行 (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东汉 光武帝:始设尚书台,执掌朝政 (尚书执政、六曹办事,皇帝揽权) (二)魏晋:三省体制形成,分散相权 (三)唐朝:三省六部制,皇帝,
6、唐朝(三省六部制),草拟政令,审议,审核政令,通过审议,执行政令,1、职能 2、特点 三省长官同列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牵制,加强皇权 3、作用 群臣议政,减少决策失误 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提高行政效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草拟,执行,审核,吏部,户部,兵部,工部,礼部,刑部,皇帝,唐(三省六部制),中书 左侍郎 中侍郎 右侍郎,封驳,政事堂: 群相议政处,辅助皇帝决策,(三)唐朝:三省六部制 1、职能 2、特点 三省长官同列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牵制,加强皇权 3、作用 群臣议政,减少决策失误 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提高行政效率,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7、,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 “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A,藩镇割据,宋州 德军节度使,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草拟,执行,审核,吏部,户部,兵部,工部,礼部,刑部,皇帝,宋中书门下权重,(中书门下) 中书省,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等,唐(三省六部制),(四)宋:二府三司制,皇帝,中书 门下 (中书省),六部,枢密院,(军事权),参知政事(行政权),三司使,(财政权),(四)宋:二府三司制(二府:中书省、
8、枢密院),皇帝,中书 门下 (中书省),六部,枢密院,(军事权),参知政事(行政权),三司使,(财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强化皇权,皇帝,中书省,枢密院,(五)元:二府制,(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构),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强化皇权,腹里 (中书省直辖),宣政院辖地,直辖北京、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管理宗教事务 管辖西藏,皇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五)元:二府制,(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构),(统领宗教事务、管辖西藏),(直辖北京、河北等地),由于元朝皇帝在位时间短,所以国家大事皆由中书省统领,相权在元朝中后期,甚至能够左右皇
9、权更替。,专制主义:国家决策集权于皇帝,有独断性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汉: 1、汉初:三公九卿制 2、汉武帝:内外朝制度 3、东汉 光武帝:始设尚书台,执掌朝政 (二)魏晋:三省体制形成,分散相权 (三)唐:三省六部制 (四)宋:二府三司制 (五)元:二府制,皇权PK相权,好了歌 。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皇帝愁什么?,秦始皇,扶苏,胡亥,李斯,赵高,二、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PK地方),二、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地方权力尽收中央,中央控制地方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汉 1、汉初郡国并行制,中央集权:地方权力尽收中央,中
10、央控制地方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汉 1、汉初郡国并行制,中央集权:地方权力尽收中央,中央控制地方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汉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封国制),郡县,诸侯国,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中央直接管理 诸侯王封地-王国统治,贾谊:“天下之势,方病大肿。 一胫之大几如腰,脚趾之大几如股,影响:地方王国分裂割据 七国之乱,中央集权:地方权力尽收中央,中央控制地方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汉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封国制) -地方分裂割据,七国之乱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即位,其余子弟分割王国的封地。,“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11、贾谊,王侯-封地越分越少 列候归郡管 亭候归县管 乡候,中央集权:地方权力尽收中央,中央控制地方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汉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封国制) -地方分裂割据,七国之乱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王国势力,司马迁在史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D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
12、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D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汉武帝)令诸王得推恩封子弟为列侯,于是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通典职官,(一)汉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封国制) -地方分裂割据,七国之乱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王国势力 设置刺史-监察地方,汉武帝 全国划13州,设刺史 监察,(一)汉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封国制) -地方分裂割据,七
13、国之乱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王国势力 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3、东汉:州郡县,州,郡,县,图6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C,(一)汉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封国制) -地方分裂割据,七国之乱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王国势力 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3、东汉:州郡县 (二)唐,汉武帝(13州) 唐太宗(10个监察区-道) 唐玄宗时:道变为最高行政区,下面有州、县,(一)汉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封国制) -地方分裂割据,七国之乱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王国势力 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3、东汉:州郡
14、县 (二)唐 1、唐:道州县,2、设置藩镇节度使安史之乱,唐玄宗广设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一)汉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封国制) -地方分裂割据,七国之乱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王国势力 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3、东汉:州郡县 (二)唐 1、唐:道州县 2、设置藩镇节度使安史之乱,杯酒释兵权,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一)汉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封国制) -地方分裂割据,七国之乱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王国势力 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3、东汉:州郡县 (二)唐 1、唐:道州县 2、设置藩镇
15、节度使安史之乱 (三)北宋:收精兵、消实权、制钱谷,(二)唐 1、唐:道州县 2、设置藩镇节度使安史之乱 (三)北宋:收精兵、消实权、制钱谷 军事: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壮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路州县 文官任知州,设通判监察知州,知州 (中央派文官担任) 通判(中央委派,监察知州),广南西路,广南东路,(二)唐 1、唐:道州县 2、设置藩镇节度使安史之乱 (三)北宋:收精兵、消实权、制钱谷 军事: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壮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路州县 文官任知州,设通判监督 财政: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归中央,“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16、。” 朱子语类,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A,“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过分集权也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因此 中央集权应当适中,适当发挥地方的积极主动性,(二)元朝:行省制度 1、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路-府-州-县 2、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为中央政府的外派机构,元朝地方行政区划-山川形便,犬牙相入,太
17、行山,南岭,淮河,(二)元朝:行省制度 1、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路-府-州-县 2、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3、影响 对当时:有效统治广阔领土,加强中央集权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对后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后代行政区划沿用,宣慰司,小结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官制,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汉: 中朝外朝 尚书台,隋唐: 三省六部,宋元: 二府制(中书省和枢密院),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秦: 郡县制,汉: 郡国并行、推恩令、刺史,唐: 节度使藩镇割据,宋: 收兵权、派文官设通判、收赋税,元: 行省制,君权不断加强
18、,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地方官制,三、选官制度的变化,1、夏商周:,世袭,世官制(世卿世禄制),血缘,制度 选官标准,三、选官制度的变化,1、夏商周:,世官制(世卿世禄制),血缘,制度 选官标准,2、汉:,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举孝廉,3、魏晋:,九品中正制(由品评官评定人才等级后授官),门第出身,4、隋唐后:,科举制(公开考试取官),选官权力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威胁皇权,才能、学识,科举制(了解),创于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完善:唐贞观,增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开元
19、年间,高官主持考试,成为定制;,北宋改革:改试策论、律令、断案,明清僵化:八股取士,戊戌变法改革:废八股,改试策论;,结束于1905年,积极 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促持久读书风尚,消极,5、评价科举制,C、考试选才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B、为庶民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八股取士,压抑人性创造意识,阻碍社会进步。,四、小结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官制:,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汉: 中朝外朝 尚书台,隋唐: 三省六部制,宋元: 二府制(中书省和枢密院),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秦: 郡县制,汉: 郡国并行、推恩令、刺史,唐: 节度使藩镇割据,宋: 收兵权、派文官设通判、收赋税,元: 行省制,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地方官制:,3、选官制度:,夏商周: 世官制,西汉: 察举制,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隋唐到明清: 科举制,选拔人才、任免官吏的权力由地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