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ppt_第1页
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ppt_第2页
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ppt_第3页
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ppt_第4页
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 纲 解 读所谓文言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根据考纲的相关表述,常见的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解题指津,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

2、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朗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的基础上,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在具体的做题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推断虚词用法的技巧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参考使用,1.代入筛选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两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后一句是考生熟悉的句子出自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所以”表示“的原因”把“的

3、原因”代入前句,显然不适合,此处“所以”表“的凭借”,2.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根据句意“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就可以确定“焉”是语气助词,无实义,可不译,3.对号入座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这样对号入座,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副词,译为“怎么能”“怎么”“多么”等;通“呵”,“呵斥”;复音虚词“奈何”“

4、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让合适的义项对号入座就不难确定“哪里”这个义项了,4.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文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做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做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做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做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

5、该是副词,5.特殊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根据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例如: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和“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前一个“所”后面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后一句“所”与“为”连用,是被动句的标志,表被动根据句子中出现的不同标志确定二者的异同又如: “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可联想课内句子“何厌之有”,推断出此“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6.句中位置推断法虚词在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也决定了其意义和用法例如:“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句中“乎”用于句末,不可能是介词,只能是语气助词,7.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就是

6、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为“连词,才”,表条件,8.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其中许多词语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

7、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可知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综上所述,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常用比较的方式,同学们要紧紧地抓住“词句不离,虚实相生”的原则,树立全句意识,增强句位感,至于采用何种备考方法,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综合运用上面所列出的多种推断方法来正确阅读解题,经典例题,【例1】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

8、,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识者以为知言(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节),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

9、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更若役,复若赋D.奖引后进,如恐不及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答案:A,解析:此题可采用“代入筛选法”“句意分析法”等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大多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考查四个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往往是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与课文中的相同虚词进行比较这种形式也就使“代入筛选法”成为解答此类题的首选本题A项第二句是劝学中的一句话,句中的“而”表转折,把其意义代入第一句中,显然符合本句中“为政宽简”与“事不弛废”之间的关系,这样

10、,依据“句意分析法”可以确定第一句中的“而”也是转折关系,同样的方法推断就可以发现:B项中前一个“则”为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引出假设情况下的结果;后一个“则”为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做“是”“就是”C项中前一个“若”为动词,“跟一样”“如同”;后一个“若”为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D项中前一个“如”为副词,“好像”;后一个“如”为动词,“到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至以荻画地学书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B.因取旧案反覆观之因拔刀斫前奏案C.未为人知若属皆且为所虏D.谓必显于世得复见将军于此,答案:A,解析:此题当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

11、推断方法,但运用“对号入座法”和“结构推断法”更为合适A项中的“以”主要用法和义项有:介词,表凭借,译为“用”“拿”“凭”“按照”等;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等;用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译为“在”“从”等;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译为“和”“跟”等连词,表并列递进承接目的因果修饰等,译为“而”“又”“来”“因为”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等,一一代入筛选,结合第一句的语意关系,可以发现:A项中第一句中“以”为介词,表凭借,用;第二句出自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以”表原因,因为可见,二者不同这里综合运用了“对号入座法”“句意分析法”等BCD三项可以运用“结

12、构推断法”推知,B项中的两个“因”均为连词,于是C项中的两个“为”均为介词,表被动,被D项中的两个“于”均为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等,在,【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

13、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纟求,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选自鲍思陶仝晰纲主编古文观止左传),注】汔(q):庶几式:助词,无实义竞:急纟求(qi):缓优优:宽厚遒:(qi):聚,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疾数月而卒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善哉!政宽则民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古之遗爱也有过之而无不及,答案:B,解析:解答此题主要采用“结构推断法”A项“疾数月而卒”中的“而”介于两个动词之间,可以推知是连词,表承接;

14、后句出自课本,可知“而”表转折,二者不同B项,前后两句的“焉”位置都位于句尾,从语法上来看分别做“死”与“兴”的补语,故用做兼词,译为“于之”,二者相同C项中前一句“政宽则民慢”,“则”位于两种行为之间,应是连词从句意上来看,应表顺承;后一句课文中的句子,“则”为副词,表判断所以二者不同D项,前一句“古之遗爱也”中的“之”居于偏正结构的句子中间,可以推知是助词;后一句中的“之”做“过”的宾语,应是代词所以二者不同,【例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15、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宏,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慎于择术之道欤!,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A.相同,不同B.不同,相同C.相同,也相同D.不同,也不同

16、,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可采用“特殊标志确认法”与“句中位置推断法”句中的“所”前有一“为”字,是被动句的一个标志,二者构成一个“为所”的固定结构句中的“所”,后面是动词“录”,“所”与“录”构成名词性短语句中的“乎”位于句中,句中的“乎”位于句尾,二者位置不同,意义用法也不同;句中的“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句中的“乎”是语气助词,相当于“呢”,误区警示 误区一 只见句子,不见语段 考生在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时,必须紧密联系整个句子所在语段的语意,切忌“只见句子,不见语段”如 “然为人取去”中的“为”,如果脱离具体语境,也可以解释为“替”但原句所在的具体语境是:看到喜欢的书画虽然也想再收藏

17、它们,但被人拿走了,也不再觉得可惜如果联系了这个语境,就会明确该句中的“为”表示被动,误区二 只重意义,不重用法 在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时,许多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事实上,意义往往是不可靠的,这是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所作的解释,有时候对同一语境中的文言虚词,不同的命题人往往解释不完全一致,而其用法则是稳定的一般情况下,用法是指虚词的词性(如连词介词副词等)以及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因此,考生在辨析文言虚词时,要以辨析其用法为主,用法不同,其意义往往也不同如“为鼓以与百姓为戍”中的“以”是连词,用来连接“为鼓”和“与百姓为戍”两个动作,表示前一个动作的目的是后一

18、个动作;“洎牧以谗诛”中的“以”是介词,和“谗”组成一个介词结构,在句中做状语:它们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考生尤其要注意词性相同作用不同的虚词如 “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和“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但作用不同:第一个“于”表示比较,译为“比”;第二个“于”表示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译为“对于”,误区三 只看句位,不辨异同,许多考生在解答文言虚词题时,往往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判断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这是相当危险的做法,句位相同,并不等于用法和意义相同;同样,句位不同,也不等于用法和意义不同具体而言,要注意以下四种情况:(1)句位相同,用法相同如 “皆以

19、儿戏害其国”和“几以捕系死”中的两个“以”, “何忧为”和“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中的两个“为”等,(2)句位相同,用法不同如 “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和“齐谐者,志怪者也”中的两个“者”, “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的两个“焉”等,(3)句位不同,用法相同如 “若中心愿之乎”和“非曰能之,愿学焉”中的两个“之”, “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中的两个“以”等,(4)句位不同,用法不同如 “至夜分,乃散去”和“良乃入,具告沛公”中的两个“乃”等,另外,有些虚词的几种用法极易混淆,须准确辨析如:1.“与”做连词和介词的区别“与”做连词

20、,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与”做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和”如:遂与李及道士别今君与廉颇同列,遇到这种情况,可采用以下方法:如果“与”连接的前后两个部分可以调换位置而语意不变,那么“与”就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如果连接的前后两个部分不能调换位置或者调换了位置后意义就会发生改变,那么“与”就是介词如句强调的是“我”和李及道士分别,即李及道士是“我”告别的对象,前后是不能互换位置的,所以该句中的“与”是介词;句中的“君”和“廉颇”互换位置而意思不变,因而该句中的“与”是连词,2.“而”表示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的区别“而”做连词,既可以表示承接关系,也可以表示修饰关系如何区别?记住一点:如

21、果“而”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那么“而”表示承接关系;如果“而”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同时进行的,那么“而”表示修饰关系如:遂扫石而坐弃甲曳兵而走从时间上来看,句中,“扫石”在先,“坐”在后,即先“扫石”,然后“坐”,所以“而”表示承接关系;句中,“弃甲曳兵”和“走”是同时进行的,即丢弃盔甲倒拖着武器逃跑了,因而“而”表示修饰关系,3.“其”做代词和语气副词的区别“其”做代词,可用做第三第一人称,既可代人,也可代物,还可代事;“其”可做语气副词,表示猜测反问委婉期望的语气有时候,这两种用法的“其”在句中位置相同,应认真辨析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其皆

22、出于此乎其孰能讥之乎吾其还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判断句中的“其”是代词还是语气副词,非常简单,只须看看“其”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如果“其”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那么“其”就是代词,如句中的“其”做“随之”的主语,句中的“其”做“人”的定语,因而它们都是代词;如果“其”在句中用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那么“其”就是语气副词,如句,整个句子的主语“这种情况”已经承前省略了,“其”用在主语之后,在句中做状语,因而“其”是语气副词,表示猜测的语气;同理,句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4.“以”做介词和连词的区别“以”做介词时,用法之一是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做连词时,表示因果关系,

23、也译为“因为”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遇到这种情况,要区别“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只须看“以”连接的是词语或短语,还是句子如果“以”连接的是词语或短语,那么“以”和这个词语或短语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做状语,这种情况下“以”是介词,如句,“以”连接的是“一璧之故”这个短语,“以一璧之故”在句中做状语,因而此句中的“以”是介词;如果“以”连接的是两个句子,那么“以”就是连词,如句,“以”连接的是两个句子,因而此句中的“以”是连词,5.“焉”做兼词和语气助词的区别“焉”做语气助词和兼词,都常用在句子末尾,极易使考生判断失误如安徽卷中的两个“焉”: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积土成

24、山,风雨兴焉必须明确,如果“焉”用在主语谓语宾语完整的句子之后,那么“焉”往往是语气助词,如句,“遂造”只能译为“于是前去”;如果“焉”用在一个没有宾语的句子之后,那么“焉”可能是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如句中的“焉”就相当于“在这里”,课堂反馈,1.阅读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姁姁愿士,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躬为煮糜炼药疑日为刮摩浣涤乃有古义勇风清士乃见A.和相同,和相同B.和不同,和不同C.和相同,和不同D.和不同,和相同,答案:C,解析:中的“为”同为介词,后均省略其支配的代词宾语“之”,意为“给”“替”均为副词,但意义和用法不同:表出乎意料之外,译为“竟”“竟然”;表条件,译为“才”因文解句,因句解词要确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有时是内部语境,有时是外部语境,有时则须要二者兼顾以本题为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