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国际比较徐安琪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女性主体意识的新觉醒,“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已越来越失去其存在的土壤,但观念、意识层面的衍变并非一朝一夕并依然受制于深潜社会心理的男权文化。本研究将运用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等资料注释: 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由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所抽样的19512个样本分布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4个县、市、区。第二期上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由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和上海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所抽样的2351个有效样本分布在全市18个区/县、97个街道/乡镇、196个居/村委会。本文凡不注明出处的全国或上海的资料均来自该
2、调查。作者对于课题组提供的相关资料表示衷心感谢!,并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女性的性别角色观的比较分析,来描述上海女性的性别角色观的现状,探讨影响被访者角色分工认知的历史、经济和社会心理因素。一、家庭角色的性别态度据“女性问题的国际比较调查”对日本、韩国、菲律宾、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瑞典8个国家20岁以上女性的研究结果显示 日本等8国的资料参见日本東京都生活文化局编集、発行:女性問題關國際比較調查1994年版;以下凡不注明出处的8国资料均来自该书。由于该研究的调查对象为20岁以上女性,故中国的相关资料也为20岁以上女性样本的调查数据。,对于传统的“丈夫在外工作,妻子应守在家里”的角色分工,欧美
3、国家持否定态度的明显多于亚洲国家,尤其是瑞典女性明确反对的高达73.0%,而菲律宾、日本持基本肯定态度的分别为66.5%和55.6%(见表1)。 表1 丈夫在外工作,妻子应守在家里 单位:%日本韩国菲律宾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中国上海赞成19.814.245.510.28.08.56.83.918.98.5较赞成35.818.421.013.512.313.918.08.932.429.1较反对26.443.918.726.427.226.736.813.830.039.4反对11.923.014.746.951.849.334.173.016.220.5讲不清6.10.50.13.10.91.
4、64.30.42.52.6 菲律宾、韩国和日本的被访者在对“女性结婚后应以丈夫、孩子等家庭为中心考虑生活为好”的说法作判断时,赞成或较赞成者分别高达94.4%、83.0%和65.2%,而瑞典、德国和美国女性分别仅为36.1%、44.2%和47.4%。8国被访者认同“女性可以有工作,但家务、育儿应该做好”的都在半数以上,即使在被称作世界上男女平等典范的瑞典也占到62.0%。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询问的内容略有不同,即“您是否同意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说法”,因此,持肯定态度的男女分别占54.6%和51.3%。由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绝大多数在婚后仍连续就业,因此,她们对
5、上述提问的理解实际上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丈夫养家妻子守家”,而是男女都就业,但丈夫侧重于事业发展,妻子则多照顾些家庭。因为该调查同时还询问“如果您的配偶收入足够或家里有大量的钱财,您是否还会工作”,统计结果显示,选择“不工作”的女性仅为11.5%。上海女性赞成两性角色分工有侧重的占37.6%,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数,也低于上海男性43.6%。在回答“如果您的配偶收入足够或家里有大量的钱财,您是否还会工作”时,选择“回家”的女性为15.3%。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中国女性并不认同“男外女内”的传统角色分工。据我们不久前刚完成的“市场化转型中的青年择偶研究”课题对上海500名20-30岁未婚男女的调查 资
6、料来源于“市场化转型中的择偶研究”课题,该研究用多阶段分层概率抽样方法对上海市区500名20-30岁未婚男女进行问卷调查(男女各半)。结果显示,青年女性首肯“女性结婚后应以丈夫和孩子为中心安排生活”的仅占19.3%(男性为34.0%),这是否表明上海青年女性的性别观趋向独立、现代,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论证。双变量统计分析还表明,男性、教育程度低、农村被访者对“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角色分工持肯定态度的更多。我们同时还注意到,尽管与全国相比,上海女性赞同丈夫侧重于事业发展,妻子多照顾家庭的比重明显较低,但与10年前相比,传统的性别角色观似有回潮态势,被访女性对“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
7、为主”持肯定态度的上升了7个百分点(全国上升了3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的是,36.7%的女性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全国为37.9%),但庆幸的是未婚的、年轻的和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赞成这种说法的相对较少,况且,一些被访女性对所谓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流行语作肯定回答时,或许只是对目前实际现状的一种嘲讽或调侃。二、婚姻价值与离异观将婚姻视作自己幸福生活的归宿,曾经是女性普遍期望的理想人生目标。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女性已对这种传统的人生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如表3所示,美、英两国赞成“结婚是个人自由,所以结婚不结婚都可以”的近八、九成,其他国家也都在六、七成。表3 结婚是个人自
8、由,所以结婚不结婚都可以 单位:日本韩国菲律宾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上海赞成34.026.826.148.956.837.022.057.313.8较赞成32.139.641.731.030.729.435.919.434.4较反对17.918.020.610.17.619.624.09.421.4反对9.912.911.68.03.412.110.59.18.3讲不清6.12.70.02.01.51.97.65.822.1中国第二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未设上述指标,表3的上海数据为“市场化转型中的青年择偶研究”课题对未婚青年的调查结果,该统计显示,即使是上海市区的青年女性,对“结婚是个人的选择,所
9、以结婚不结婚都可以”持肯定态度的也不到五成,与男性相比无显著差异,甚至明显低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亚洲国家。此外,在对“女性的幸福在于结婚,所以女性还是结婚为好”的态度作判断时,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的大多数女性仍固守既有的人生价值和习惯模式,而欧美发达国家被访者持不同看法的已占五成以上,其中瑞典更达到79.3%(见表4)。表4 一般而言,女性的幸福在于结婚,所以女性还是结婚为好 单位:%日本韩国菲律宾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赞成34.825.743.510.313.418.411.95.9较赞成43.436.430.918.523.633.429.012.5较反对10.729.315.427.231
10、.327.333.414.5反对3.56.99.941.629.219.119.264.8讲不清7.71.70.32.42.41.76.42.3与此相对应的是,发达国家晚婚和不婚率的不断上升,纵观各国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英、法、德国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在2628岁,瑞典达30岁(无美国资料),中国和菲律宾则仅为22.1和23.8岁。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法、德国2544岁的未婚女性均在23%左右,瑞典更高达41.4%,韩国、菲律宾相对较低,而在中国仍十分罕见(见表5) 根据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2000),The Womens Indicators an
11、d Statistics Database, Version 4 (Wistat 4)” 提供的各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当然,一些国家未婚人口比重的增加,也有非婚性行为和同居盛行的因素,但相当一部分女性对传统的将婚姻视作人生的必经途径和幸福源泉持怀疑态度也是不争的事实。表5 25-44岁未婚女性比重的年代变迁 单位:%年份日本韩国菲律宾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 中国1980198210.75.413.312.310.814.811.613.32.11990199721.311.616.019.922.823.623.141.42.5女性的离异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明、通达和婚姻自由的程度,或折
12、射出法律对离异女性权益的保护现状。但调查结果显示,除瑞典外,大多数国家的女性首肯“在当今社会离婚通常对女性不利”的都占到半数以上(见表6)。其中上海的统计数据询问的是“您是否同意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即使感情破裂也应维持婚姻”,因此,所列出的比较资料仅供参考(全国问卷未设该指标)。表6 在当今社会离婚通常对女性不利 单位:%日本韩国菲律宾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上海赞成31.933.352.748.842.030.019.317.48.5较赞成33.333.819.828.427.227.632.327.936.3较反对14.319.214.812.916.621.225.620.736.2反对
13、5.46.911.86.47.411.09.223.015.0讲不清15.16.81.43.46.810.313.511.04.1 与此相对应的是亚洲国家的结婚率相对较高,离婚率则相对较低;瑞典的结婚率为最低(3.8),美国的高离婚率记录(4.33)也是其他国家难以打破的(见表7) 中国、上海的资料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版的有关数据计算,其余来自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問題研究所:人口統計資料集,1999年(除韩国、英国为1995年资料外,其余为1996年)。但亚洲国家的离婚率也在持续上升,1999年日本的粗离婚率已为2,中国2000年为1 参见日本厚生省大臣官房統計情報處:
14、人口動態月報年計(概數)概况,2000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根据有关数据计算)。 。表7 结婚率与离婚率 单位:日本韩国菲律宾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中国上海结婚率6.47.14.88.85.54.85.13.87.76.1离婚率1.661.191.904.332.891.902.142.420.931.74 三、生育、抚育的性别观不仅如此,亚洲一些国家女性的生育观也与欧美国家有较大的差异,在回答是否赞同“结婚未必一定要孩子”的观点时,日本、韩国和菲律宾持基本肯定态度的仅在三分之一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均在55%以上,其中美国、英国和瑞典更达八成以上(见表8),这是否表明“母
15、以子为贵”和“养儿防老”的价值观在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亚洲国家更为流行尚需进一步的探讨。表8 结婚未必一定要孩子 单位:%日本韩国菲律宾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赞成13.414.917.252.257.126.115.875.2较赞成18.825.415.335.431.235.639.411.0较反对28.128.320.46.76.121.928.35.1反对30.929.447.14.83.613.710.68.2讲不清8.82.00.00.92.02.66.00.5第二期妇女地位调查有类似的问题即“没有孩子的女人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让被访者判断,全国(上海)女性样本回答“非常同意”的占8.
16、1%(6.6%),“比较同意”的为16.5%(13.8%),“不大同意”的达35.6%(47.4%),“很不同意”的占32.7%(27.4%),“说不清”的有7.1%(4.8%)。也就是说,大多数女性否定了上述的陈规认知。上海500名20-30岁的未婚青年在对“没有孩子的婚姻是不完美的”的说法作判断时,仍有54.3%的女性持肯定态度(男性为49.4%),另有18.1%的未婚女青年表示“我结婚后不想要孩子”(男性为13.2%),其中23岁以下女性有20.8%企望作“丁克族”,但大多数年轻女性的生育观并未显示前卫倾向。对不同性别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抚养教育,是大多数父母习惯的做法,但随着生物解剖、
17、遗传学等以及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进展和传播,以往的性别定型的抚育方法已受到相当的挑战。从调查结果看,日本、韩国女性在抚育孩子的方法上,认同应让“女孩象女孩、男孩象男孩”的比重明显较高(日本女性对此感到困惑的也占最高比重,达15.6%),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母亲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则更多地否定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其中瑞典女性认为应用同样方法抚育男女孩的为最多,约占九成(见表9)。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未设该项指标故无法作比较。表9 考虑男女的作用,您认为男女孩抚育方法是否应一样 单位:%日本韩国菲律宾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用女孩象女孩、男孩象男孩的方法抚育为好45.655.236.428.215.824.1
18、14.86.3男女孩应该用同样的抚育方法为好38.842.463.366.479.062.270.889.2说不清15.61.60.23.64.012.06.32.8未回答0.00.80.11.71.10.88.11.7通过对上述国家和地区女性性别角色观的比较,可得出如下的初步结论:一、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性别角色观已达到令人满意的男女平等,尤其在职业女性家庭角色的认同上,始终未挣脱两难要求和双重负担的羁绊,即使在其他指标都显现出相对现代、平等意识的瑞典,被访者首肯“女性可以有工作,但家务、育儿应该做好”的也在六成以上,这无疑表明社会至今对职业女性家庭角色仍有苛刻要求而对男性则无相应的“两
19、不误”的期待。这种双重标准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其主要原因首先在于两性生理差异的夸大化所导致的性别角色的定型化,男性往往被认为具有自信、勇敢、理性化、敢于竞争和善于创新等特质,因此事业有发展前途、可以挣大钱赡养家庭;女性则一般被描述为柔弱、细腻、依赖、感性化,缺乏冒险和开拓精神,故更适合持家育儿。即使外出工作,相当一部分是打零工、短工,即从事非正规工作,所得报酬大多也只是补贴家用而已,自然应以家庭为重或兼顾家庭。据联合国的汇总统计,除了瑞典外,大多数国家15岁以上女性经济活动参与率在50%左右,有业者中非正规就业占相当比重,女性的薪金收入(非农业部门)因此也明显低于男子(见表10) 各
20、国参与经济活动及其中非正规就业资料参见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The Womens Indicators and Statistics Database, Version 4 (Wistat 4)”,2000;收入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的有关资料计算。其中15岁以上参与经济活动比重项,瑞典为16-64岁、美国、英国为16岁以上,中国为18至64岁;女性收入占男性收入比重项,中国和上海为城镇资料。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文化准则,常常使她们无奈放弃与照顾子女发生冲突的正规就业机会,加上她们接受教育和培训机会也逊于男性,于是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处
21、于不利地位。表10 女性就业和收入状况 单位:%日本韩国菲律宾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中国上海15岁以上女性参与经济活动比重50504959544847758762参与经济活动者非正规就业比重51.367.460.843.254.553.659.339.2女性收入占男性收入的比重502927534556717072中国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比重较高首先得益于半个世纪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手段(如女性参政、就业的性别比例规定,以福利形式保证子女进托幼机构以及实行优惠的女职工“五期”劳动保护待遇等)推行性别平等政策尤其保障城市女性婚前的充分就业和婚后的连续就业,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两性在文化水准、职业层次、
22、经济收入和养老金待遇等方面的差距,为男女在社会和家庭中事实上的平等奠定了基础;其次在于调查对象的年龄限制在18-64岁(15-17岁以及65岁以上者的就业率显然较低),再次是中国的农业劳动者约占三分之二左右,大多数女性是继承性就业,非正规就业比重特别高。然而,随着经济体制向市场化、国际化转型,以往用行政手段对女性实行的倾斜政策将难以在不同经济成分所有制的企业推行,法律在实际上已难以保障女性婚前的充分就业和婚后的连续就业。不仅如此,由于女性的家务拖累大、劳保待遇高,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劣势。不少企业仅聘用年轻未婚女性并在其进入婚孕期前中止劳动合同。加上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地使一
23、些女性下岗、待业、提前退休和失业(主要是城镇)。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8-49岁城镇女性的在业率为72.0%,比男性低15.2%,比1990年降低了16.2个百分点。其中25岁前因女性受教育少、就业早而在业率与男性不相上下,25-44岁低于男性16-17%,45-49岁女性的就业率仅为65.5%,低于男性30.1%,50-54岁只有44.7%还在工作(男性为76.6%)。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事业单位更青睐青年人、高学历者和男性,以至中年人、技能、资源缺乏者和女性的就业/再就业及生存压力更大,因此,政府在注重效率的同时还应兼顾社会公平。二、亚洲国家和地区女性的社会性别观相
24、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更多地受传统角色规范的束缚,而欧美发达国家中尤以瑞典女性的性别意识最为平等、开放和现代,上述大多数性别角色意识的测试都显示了这个倾向。瑞典几乎所有的指标都略胜一筹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对130个国家的测算,瑞典、芬兰、挪威和丹麦四个北欧国家的“性别发展指数”(GDI)排在前四位,该报告认为上述诸国“努力关注结束对妇女的相对剥削,施行了自觉的国家政策去推行男女平等并赋予妇女更多的权能。在上述国家中成人识字率在男女两性之间十分相似,在综合入学率的比较上妇女甚至比男人更高一些。平均预期寿命妇女比男人高出7年(而全球按生物学统计分析该数值为5年)。妇女的收入平均是男
25、人的四分之三左右” 参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因此,性别发展指数位居前列也顺理成章。同时,上述国家的人文发展指数在174个国家和地区中也分别被排在第10、5、7和16位,这些国家的男女平等程度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辅相成,性别角色观更少陈规定型成分也是自然的。日本的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在全球位居前列,据上述人类发展报告,其人文发展指数被排在世界第3位,韩国为第31位,而菲律宾和中国仅排在110和111位。但日本、韩国女性对社会观念的性别平等感受明显逊于菲律宾和中国,而性别角色意识受传统刻板印象制约的程度则未必低于菲律宾和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女性的教
26、育程度虽然对两性平等具有推进作用,但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层面男尊女卑、家族主义的传统惯性依然不可低估。日本至今仍是个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女性进入高中以上学校的比重虽超过男子,但大学女生比重仍明显低于男子,短期大学入学率又显著高于男性,如1998年入学的大学女生占大学生总数的38%,但短期大学女生则占总数的91% 日本文部省統計調查企画課:文部統計要覽,参见日本國立社会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编集、発行:人口统计资料集,1999年。1996年起日本女性入短期大学的比重已超过大学,但由于以往相当长时期许多女性只是在高等学校(高中)或短期大学接受家政和修身课程,以适应“教育妈妈”和贤妻良母的社会期待角色。与
27、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及其亚洲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数依然较低(见表11) 参见“The Womens Indicators and Statistics Database, Version 4”,2000。菲律宾1995受教育年数因未分性别,该年数为男女合计,但根据历史资料,女性的教育程度高于男性,如1980年男性为10.5年,女性为10.8年,平均10.7年;又如,菲律宾1990年中等教育女生是男生的103%,高等教育为113%,参见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表11 女性受教育水平 单位:%日本韩国菲律宾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中国平均受教育年数13.713.911.216.416.715.71
28、5.115.11万人中女大学生数27164182340458443102385022873251327在日本,“一个人毕业于哪类学校,这点或多或少决定这个人未来的事业和前途。如今这种趋势已经如此之盛,以至那些一流的厂家、公司严格限定只录用一流大学的新毕业生” 参见中根千枝著、许真等译:日本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女性学历低于男性或进入名牌大学较少无疑给她们寻求较高层次的职位设置了障碍。加上日本的社会结构等级制以及企业集团实行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家族主义的运作机制,都本能或潜在地排斥即将结婚或有家务拖累的女性。一些女性纵然持有名牌大学乃至硕士、博士文凭也难以有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
29、大多仍从事辅助性或从属性的工作,而妻子为“全职太太”、有稳固的“家庭大后方”的男子则往往会得到更多的重用和升迁机会,男外女内的角色分工为官方和大多数企业所鼓励和褒奖。据日本内阁总理府男女共同参画局局长坂东真理子在亚太经合组织妇女领导人会议上介绍,在日本女律师只占律师总数的7%,女工程师占5%,女医生占4%,从政的女性更是寥若晨星。女性和男性即使同工也不同酬,薪水额只有男性的63% 参见池雨花:平等参与是共同的追求,中国妇女报2001年8月24日。因此,尽管日本年轻女性就业率在上升,尤其是25-29岁未婚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已达九成以上,但婚后或怀孕生育后回家相夫教子仍为其生活方式的主流模式。不同
30、年龄段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比较显示,日本、韩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呈M型阶段就业模式(见图1) 根据“The Womens Indicators and Statistics Database, Version 4”提供的1990年的相关资料制作。图1 不同年龄段女性参与经济活动情况的比较(%) 图2 日本不同婚姻状况男女的就业率比较(%)而不同婚姻状况男女就业率的比较则显示,日本20-34岁已婚女性的就业率仅在40%左右而已婚男子则高达99%(见图2) 根据日本總務厅統計局:國勢調查報告提供的1995年的相关资料制作。尽管40岁以上妇女的就业率又上升到六成以上,但她们中断工作多年后,必将降低自己的
31、职业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加上不少妇女为了照顾家庭也宁愿就近选择非全日制及非技术性的工作,于是在职业层次、薪金收入及劳保福利等方面与男子的距离进一步扩大,20-24岁日本女性的工资收入约占男性的80-90%,但35-50岁仅占40-50%左右。妻子的收入在家庭经济中的地位大多只是起贴补和辅助作用,丈夫才是赡养家庭的顶梁柱,这种男主女辅的家庭赡养方式使女性难以摆脱对丈夫的经济依赖,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因袭的夫主妻从的家庭权威模式。跨地区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家庭与韩国和菲律宾等亚洲家庭依然维持着男子中心的夫权模式(见表12)。表12 家庭实权拥有者 单位:%日本韩国菲律宾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中国上海 夫 62.4 45.4 65.6 20.9 21.5 21.7 8.0 12.538.417.3 妻 12.4 12.1 7.9 19.0 26.3 10.0 11.9 8.322.328.7 夫妇共同 19.1 37.8 24.8 56.6 51.3 67.2 71.9 72.739.354.0 全家 2.4 1.9 0.3 3.3 0.8 1.1 6.1 5.0 其他 3.2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