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桥解剖平PPT_第1页
脑桥解剖平PPT_第2页
脑桥解剖平PPT_第3页
脑桥解剖平PPT_第4页
脑桥解剖平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脑桥,脑桥解剖,基底部,基底沟,延髓脑桥沟,小脑中脚,三叉神经,腹面观,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脑桥解剖,背面观,正中沟,篮斑,内侧隆起,小脑中脚,界沟,前庭区,外侧隐窝,面神经丘,小脑下脚,髓纹,小脑上脚,脑神经核在脑干背面的投影,脑神经核在脑干侧面的投影,脑桥横截面(面丘水平),前庭神经上核,前庭神经外侧核,前庭神经内侧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脊束核,面神经核,外侧丘系,上橄榄核,展神经,顶盖脊髓束,小脑中脚,小脑小脚,内侧纵束,脑横桥纤维经,椎体束,内侧丘系和斜方体,网状结构,被盖中央束,三叉神经脊束和脊束核,脑桥核,躯体运动核,躯体感觉核,内脏运动核,内脏感觉核,孤束核 脑桥中下部,居

2、三叉神经脊束核与绳状体之间。 管理味觉和大部分胸腹腔脏器的感觉。,脑神经,一 三叉神经 trieminal nerve,(一)起止走行,三叉神经脑桥核,躯体感觉纤维,(触觉),三叉神经脊束核,躯体感觉纤维,(痛、温觉),三叉神经中脑核,躯体感觉纤维,(本体感觉),三叉神经运动核,躯体运动纤维,三叉神经感觉根,三叉神经运动根,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三叉神经,(二)分支分布,1.眼神经 ophthalmic nerve,眼神经,海绵窦外侧壁,眶上裂,眶,泪腺神经:,泪腺、上睑,额神经:,额顶部皮肤,鼻睫神经:,鼻腔.筛窦.泪囊.眼球.眼眶.结

3、膜.眼睑.鼻背,三叉神经节,眼神经,泪腺神经,额神经,鼻睫神经,2.上颌神经:maxillary nerve,上颌N,海绵窦外侧壁,圆孔,翼腭窝,眶下神经,上牙槽后支,下睑、鼻翼、上唇,上牙槽前中支,上颌、牙、齿龈,眶下神经,3.下颌神经 mandibular nerve,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出颅,有以下分支:,1.咀嚼肌神经: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的运动。,2.颊神经:,颊部皮肤、粘膜的感觉。,3.耳颞神经:,颞部皮肤、腮腺的感觉。,4.下牙槽神经:,下颌牙,牙龈,颏部及下唇的皮肤、粘膜的感觉.,5.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下颌下腺、舌下腺,颊神经,耳颞神经,下牙槽神经,下颌舌骨肌神经,颏神经

4、,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舌前2/3粘膜一般感觉,六 展神经,展神经核,躯体运动纤维,展神经,延髓脑桥沟中部出脑,经海绵窦、眶上裂,外直肌,损伤后出现内斜视,七 面神经facial nerve,面神经,躯体运动纤维,面神经核,内脏运动纤维,上泌涎核,内脏感觉纤维(味觉),孤束核,延髓脑桥沟外侧,(小脑中脚下缘),内耳门,经面神经管,鼓索,岩浅大神经,舌神经,舌前2/3味觉,下颌下神经节,下颌下腺、舌下腺,茎乳孔,面肌,枕肌、耳周围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泪腺,面神经,脑桥延髓沟 (中),内耳门,茎乳孔,Facial n.,面神经核,孤束核,上泌延核,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舌前2/3 味觉,

5、翼腭N节,下颌下N节,鼓索,膝神经节,岩大神经,(二)损伤,1. 面神经管内损伤,(1)伤侧额纹消失,不能闭眼,鼻唇沟变平坦。,(2)发笑时,口角偏向健侧,不能鼓腮,说话时唾液常从口角漏出。,(3) 角膜反射消失。,(4) 泪液分泌障碍,角膜干燥。,(5)唾液分泌障碍。,(6)舌前部味觉丧失。,(7) 听觉过敏。,面神经管外损伤 只有上述(1)、(2)、(3)项症状。,八 前庭蜗神经,椭圆囊、球囊、壶腹嵴,(蜗)螺旋器(毛细胞),前庭神经节(内耳道底),蜗神经节(蜗轴),前庭神经,蜗神经,内耳门,延髓脑桥沟外侧,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前庭蜗神经,蜗神经,前庭神经,内耳门,螺旋器,壶腹嵴,椭圆囊

6、斑,球囊斑,非脑桥核,1、上橄榄核superior olivary nucleus(包括内、外侧上橄榄核和斜方体核) (1)位置:位于脑桥中下部,内侧丘系外侧,脊髓丘脑束的背侧。 (2)性质:听觉传导的中继核。 (3)纤维联系: 接受双侧蜗神经前核的纤维。 发出纤维加入双侧外侧丘系。 此核与蜗神经前核,根据双耳传导声波的时间差和强度差,共同参与对音响的空间定位。,2、外侧丘系核pontine nuclei (1)位置:自脑桥中下部至中脑尾侧,该核伴随外侧丘系分布;在上橄榄核颅侧,嵌于外侧丘系背内侧;在脑桥上部,被外侧丘系环绕。 (2)纤维联系:接受蜗神经前核及外侧丘系轴突侧支。 发出纤维上行越

7、边加入对侧外侧丘系。 3、脑桥核,(1)位置:大量散在分布于脑桥基底部纵、横纤维之间,大小不等的神经元群构成。 (2)纤维联系:接受大脑皮质额、顶、枕、颞桥束。 发出纤维称脑桥小脑束越过中线组成小脑中脚小脑 脑桥核是传递大脑皮质信息的中继站。,4)蓝斑核 (1)位置:在脑桥上部locus ceruleus深面,rhomboid fossa外侧,内含色素,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NA),有人把它列为retrcular formation。 (2)性质:网构的核团。 (3)纤维联系:非常广泛,其分支可投射至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蓝斑至大脑皮质的上行纤维是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大脑

8、皮质的觉醒状态。 (4)功能:多方面,除可调节躯体和内脏活动(包括感觉和运动),还可影响下丘脑神经元的神经内分泌活动。,传导束,下行传导束,锥体束 顶盖脊髓束 中央被盖束 红核脊髓束,二 运动传导路,(一)锥体系,1.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起于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下行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延髓的锥体,在锥体交叉处约7590%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行于脊髓外侧索终止于脊髓前角,支配四肢肌,未交叉的纤维行于脊髓前索,为皮质脊髓前束,终止于对侧前角,支配躯干肌,2.皮质核束:,起于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下行经内囊膝部、大脑脚底中3/5,大

9、部分终止双侧脑神经运动核,支配双侧眼外肌、咀嚼肌、额肌、咽喉肌、颈肌、躯干肌,小部分终止于对侧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支配对侧的面下部肌、舌肌,3.上、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指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及其轴突,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细胞,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硬瘫 即肌张力增高、肌肉不萎缩、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出现等; 在皮质核束表现为核上瘫:即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瘫痪和舌肌瘫痪(舌尖偏向对侧)。,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软瘫 即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深、浅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等; 在皮质核束表现为核下瘫:即同侧全部面肌瘫痪和舌肌瘫痪(舌尖偏向同侧)。

10、,4. 锥体系损伤及表现:,脊髓前角、前根及脊神经损伤:,同侧节段性软瘫,脊髓外侧索损伤:,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硬瘫,延髓锥体交叉处损伤:,双侧上、下肢硬瘫,锥体、脑桥基底部、大脑脚、内囊后肢损伤:,对侧上、下肢硬瘫,大脑皮质损伤:,对侧相应支配区硬瘫,面神经核、面神经根、面神经损伤:,同侧面肌核下瘫,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根、舌下神经损伤:,同侧舌肌核下瘫,大脑脚、内囊膝部、中央前回下部损伤:,对侧面、舌肌核上瘫,皮质脑桥小脑束,皮质脑桥小脑束:由大脑皮质发出的皮质脑桥束,包括额桥束和枕颞桥束,在脑桥核中继后,经小脑中脚(脑桥臂)入新小脑。,顶盖脊髓束,上丘向脊髓投射纤维,绕中脑水管周围灰质,在上

11、丘下部平面,中脑水管腹侧的中线上左右交叉,称被盖背侧交叉,越边后至对侧下行,称顶盖脊髓束,至颈髓节段中间带和前角的内侧部。,红核脊髓束,红核发出的纤维在被盖腹侧的中线上交叉又称被盖腹侧交叉红核脊髓束经中间神经元或直接止于前角运动细胞,控制屈肌兴奋。,上行传导束,内侧丘系 外侧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 三叉神经脊束 脊髓小脑束,第七节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内侧丘系,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感受器,肌、肌腱、骨膜、关节,皮肤的精细触觉,脊神经,(周围突),脊神经节,第1级神经元,后根 薄、楔束,(中枢突)经脊髓后索,薄、楔束核,第2级神经元,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经延髓、脑桥、

12、中脑,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丘脑上辐射,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前回,损伤及其表现:,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同侧相应分布区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障碍。,延髓后索损伤:,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损伤:,同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延髓内侧丘系交叉处损伤:,双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内囊损伤:,对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大脑皮质损伤:,对侧相应支配区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外侧丘系,外侧丘系(lateral lemniscus):由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发出的纤维大部分横行穿过内侧丘系

13、,在中线交叉至对侧,这些横行的纤维称为斜方体(trapezoid body),斜方体的纤维折向上行形成外侧丘系。少数不交叉的纤维,进入同侧的外侧丘系。外侧丘系的纤维大多数止于下丘,传导听觉信息。,1. 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路,感受器,脊神经,(周围突),脊神经节,第1级神经元,后根,中枢突,皮肤,后角固有核(、层),第2级神经元,脊髓丘脑束,白质前连合交叉,上升1节,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触觉),经脊髓外侧索、延髓、脑桥、中脑,腹后外侧核,第级神经元,丘脑上辐射,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损伤及表现:,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同侧分布区的节段

14、性痛温觉障碍,后角损伤:,同侧支配区下节的节段性痛温觉障碍,白质前连合损伤:,双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障碍,脊髓外侧索损伤:,对侧损伤平面以下(下节段)的痛温觉障碍,脑干损伤累及脊髓丘脑束、腹后 外侧核损伤:,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痛温觉障碍,内囊损伤:,对侧半身痛温觉障碍,大脑皮质损伤:,对侧相应支配区的感觉障碍,.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路 头面,感受器,皮肤,粘膜,三叉神经,(周围突),三叉神经节,第1级神经元,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脊束,(中枢突),三叉神经脑桥核(触觉)、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第2级神经元,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第3级神经元,丘脑上辐射,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下部,损伤及表现

15、:,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脊束核损伤:,同侧相应支配区的痛、温觉障碍,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丘脑上辐射、内囊、中央后回下部损伤:,对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脊髓小脑束,脊髓小脑束 包括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柬,脊髓小脑后来起自脊髓后角背核,纤维经小脑下脚入旧小脑,脊髓小脑前来起自脊髓中间内侧核,纤维绕小脑上脚入旧小脑。,脑桥综合症,脑桥外侧部综合征lateral pontine syndrome又称Millard-Gubler综合征。 对侧偏瘫-锥体束受累。 同侧眼外直肌麻痹-展神经脑内根丝或展神经核受累。 或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脑内根丝受累。如果仅有

16、周围面瘫则为面神经核受累。,脑桥综合症,脑桥内侧部综合征medial pontine syndrome又称Foville综合征。 对侧偏瘫-锥体束受累。 同侧眼外直肌麻痹-展神经脑内根丝受累。 两眼向病灶侧的水平联合运动麻痹,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同时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内侧纵束受累。,脑桥综合症,脑桥被盖部综合征 tegmental pontine syndrome又称Raymond-Cestan综合征。 (1)对侧偏身深感觉障碍-内侧丘系受累。 (2) 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累。 (3) 同侧眼外直肌麻痹-展神经核受累。 (4) 同侧周围性面瘫-面神经核受累。 (5) 两眼向病灶侧

17、的水平联合运动麻痹-内侧纵束受累。,脑桥综合症,脑桥中部基底综合征: (1) 同侧咀嚼基肌迟缓性瘫痪。 (2) 同侧面部感觉减退及痛温觉消失。 (3) 同侧偏身共济失调及协同不能。 (4) 对侧痉挛性瘫痪。,王纪佐:神经系统临床诊断学,腹侧脑桥综合征 背侧脑桥综合征 旁正中脑桥综合征 外侧脑桥综合征Marie-Foix综合征,腹侧脑桥综合征 1Millard-Gubler综合征: 脑桥腹侧尾端单侧病损所致,可累及脑桥基底部和第、脑神经,症状有:(1)对侧偏瘫,不累及面肌(锥体束)。(2)同侧外直肌麻痹,注视病灶侧可出现复视(第脑神经)。(3)同侧周围性面神经瘫(第脑神经)。 2Raymond综

18、合征: 脑桥腹侧单侧病损,累及同侧外展神经束和锥体束,但面神经幸免,症状为交叉性外展偏瘫。(1)同侧外直肌麻痹(第脑神经)。(2)对侧偏瘫面部不受累(锥体束)。,3纯运动轻偏瘫脑桥基底层脊髓束病损, 主要为脑隙梗死,是产生纯运动轻偏瘫的好发部位之一。此外还有内囊后支、大脑脚和延髓锥体。(1)对侧纯运动性轻偏瘫。(2)可有构音障碍、眩晕(若再有暂时步态异常史支持脑桥定位)。 4构音障碍-笨拙手综合征(dysarthria-clumsyhandsyndrome):脑桥上1/3和下2/3交界处基底部病损,主要为空隙梗死所致。相似临床表现也可见于内囊膝部梗死或小脑深部小的出血。(1)对侧手轻瘫和笨拙。

19、(2)对侧面肌无力。(3)对侧腱反射亢进和Babinski征。(4)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5共济失调轻偏瘫亦为脑桥上1/3和下2/3交界处基底部病损, 特别是腔隙梗死所致,临床特征表现为单侧共济失调和同侧足轻瘫。该综合征也可见于对侧丘脑内囊、内囊后支和红核病变,以及小脑上动脉供应的小脑旁正中区梗死。(1)对侧轻偏瘫,以下肢为重(锥体束)。(2)对侧半身共济失调(单侧交叉的脑桥小脑纤维?)。(3)偶可有口吃,眼震和对侧感觉障碍(病变较大)。 6闭锁综合征(locked-insyndrome) 双侧脑桥侧病变(梗死、肿瘤、出血、外伤和中央脑桥髓鞘溶解症)。(1)四肢瘫(双侧皮质脊髓束)。(2)发音

20、不能(aphonia)(支配后组脑神经的皮质脑干束)。(3)偶可有水平眼运动障碍(双侧第脑神经束)。(4)神智清醒,垂直眼球运动和眨眼正常(中脑网状质和脑神经正常)。,(二)背侧脑桥综合征,1Foville综合征: 脑桥尾端1/3背部的顶盖病损所致,症状包括:(1)对侧偏瘫,面肌不受累(皮质脊髓束)。(2)同侧周围性面神经瘫(脑神经核和束)。(3)双眼向病变同侧共轭运动不能,双眼凝视病变对侧或偏瘫侧(旁正中脑桥网状质或外展神经核)。 2Raymond-Cestan综合征: 背侧脑桥上端外侧病损累及感觉通路和脑桥小脑联系纤维,产生症状有:(1)对侧小脑共济失调和粗大的红核性震颤(小脑)。(2)对

21、侧半身包括面部的所有感觉皆减低(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3)可有对侧偏瘫(病变腹侧扩延累及皮质脊髓束)。(4)可有向病变侧共轭凝视麻痹(累及旁正中脑桥网状质)。,(三)旁正中脑桥综合征:,有以下几型梗死综合征:1单侧内侧基底梗死:(1)对侧轻偏瘫面臂和足皆受累。(2)构音障碍和对侧或双侧共济失调。 2单侧中间外侧基底梗死:(1)对侧轻偏瘫,伴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2)共济失调轻偏瘫。(3)构音障碍-笨拙手。,3单侧正中或内侧顶盖梗死:(1)构音障碍-笨拙手。(2)共济失调轻偏瘫,伴有明显感觉和眼运动障碍。(3)病变对侧轻偏瘫,伴同侧面和外展神经麻痹。 4双侧中央基底梗死:(1)假球麻痹。(2)双侧感觉运动紊乱。,(四)外侧脑桥综合征Marie-Foix综合征:,1.同侧小脑共济失调(小脑联系纤维)。2.对侧轻偏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