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细读》读后感之三_第1页
《名作细读》读后感之三_第2页
《名作细读》读后感之三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作细读读后感之三 (八) “叙事成分,中国和西方不同,在中国古典诗歌里,独立的地位是没有地位的。故叙事往往为抒情所同化,所消融。同化和消解的特点,就是以抒情诗的想象和跳跃,瓦解叙事的连续性。”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第一次用诗的语言,以空前的,甚至可以说绝后的气魄,正面集中写了琵琶乐曲历时性的起伏变幻的旋律。” “如果真把珍珠倒入玉盘,把流莺之声和水流之声用录音机录下来,可能并不能成为音乐。这里意象的综合效果是,珠珠玉之声,莺鸟之语,花底冰泉,种种意象积累起来,引发美好的联想,这里蕴含的不是自然的声音,而是中国传统文化潜在意识的积淀。” “白居易发现:内心深处的情致是以幽(愁)和暗(恨)为特点

2、的。幽 就是听不见的,暗就是看不见。二者结合就是捉摸不定、难以言传的,在通常情况下,是被忽略的,沉入潜意识的。” 琵琶行读了很多次,也教了很多次,但是从音乐的角度去品析,这还是第一次。以前思考过,但怕增加学生的思考负担,没有深入探讨。现在看来是多虑的。时间万物都有相同之处,只是从不同的方面去看罢了。美好的、动情的乐曲可以唱出来,更可以写出来。当然,唱是唱给知音才能动情,写,何尝不是如此呢? 人的内心是复杂的,每个人又有不同,我们无法猜测。可是,越是复杂越是捉摸不定的越是幽与暗的一面。也许只有看不见、听不见的东西才能构成复杂性。看得见、说得出的都是可观可感的,可以分析品评。唯独这个幽和暗是内心深

3、处的东西,不可外表,遂使人复杂了起来。 这不仅使我想起了口技,音乐在最高潮的时候,往往不是大肆宣扬,而是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方位上上之策。 (九) 艺术价值在于朴素之中体现纯厚。 (十) 看来在描绘情感时,未必非得寻找极致的事物,我们可以使用普通的美好的事物,然后把他放在特定的环境之中,用对比的方式突出其特性,情感也就可以深化了,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吧!如把“常春藤”放在“废墟”之中,感情就更加强化了。 (十一) 序言中,孙老师说的并不过分,我上过初高中,走进了师范类的大学,现在又回到了高中的课堂上来。可我真正的教学经验不是高中的那个老师的魅力,不是大学空洞而与世纪脱轨的教育,甚至现在提起那篇关于高中教学的优秀毕业论文,都感到羞耻。当然,那篇论文是再也找不到了。我的教学经验于我的反思,听优秀课堂的反思,自我讲课的反思,读优秀作品的反思。每一样都是与现实相联系的。我真的想建议师范类得毕业生,必须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