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12 课师说本课话题学无止境一、从课本中积累“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圣人也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由此可见,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二、从历史中积累1薛谭学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没有学尽技艺, 就觉得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 秦青为他饯行时,击打着节拍,悲壮地歌唱,歌声使林木振动,使云彩停住。于是薛谭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学习。2苏洵劝学苏轼年轻时就小有名气,于是,在书屋门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苏洵见后,想把对联撕下来,但又怕伤了儿子的自
2、尊心,就在对联前面各加两个字:“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见了,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从此寒窗苦读,终成大家。三、从名言中积累1学无止境。荀子2学而不已,阖棺乃止。韩婴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4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一、作者简介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韩愈 (768 824) ,字退之。河阳 ( 今河南孟州 ) 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苏轼称赞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3、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 35 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 49 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 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作品: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 山石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二、背景回放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 正在国子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
4、“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即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时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
5、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 ,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三、相关知识古文运动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 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 在唐德宗贞元时期, 由于韩愈的努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人向韩愈请教,一时“韩门弟子”甚众。到了唐宪宗元和时期,又得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古文的业绩更显著,影响更大。从贞元到元和的二三十年间,古文逐渐压倒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古文运动”。一、字音识记1解惑 (hu )2. 句读 (d u)3. 巫医
6、(w )4近谀 (y )5.经传 (zhu n) 6.贻之 (y )二、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通“授”,译为: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译为:不从师学习三、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 必有 古 :求学的人今 :在学 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小学而大 古 :小的方面学 今 : 儿童、少年 施初等教育的学校3吾从而 之古 :两个 ,是 “从”和 “而”今 : ,表目的或 果4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 矣古 :一般人今 :很多人5所以 道受 解惑也古 :用来的今 :表因果关系的 6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 古 :不一定今 :用不着,不需要7余嘉其能行古道古 :古人从 的 尚今 :古代的道路四、一 多 1
7、 (1)古之学者必有 名 ,老 (2)吾从而 之名 的意 用法,以 (3)吾 道也 ,学 (4)于其身也, 耻 焉 ,从 学 (5)巫医 百工之人名 ,有 技 的人(6)齐师 伐我 ( 曹 )名 , 2道(1)所以 道 受 解惑也名 ,道 ,道理(2) 道之不 也久矣名 , 尚(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 相似也名 ,学 ,学 (4)策之不以其道( )名 ,方法(5)会天大雨,道不通 ( 涉世家 )名 ,道路(6)不足 外人道也 ( 桃花源 ) , , (7)既加冠,益慕圣 之道 ( 送 阳 生序 )名 ,学 3惑(1)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2)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3) 惑而不从师4传(
8、1)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无(1) 圣人无 常师(2) 是故无 贵无 贱,无 长无 少 6其(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 其皆出于此乎(4) 其可怪也欤(5)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7之(1) 择师而教之(2) 郯子之 徒(3) 古之学者必有师(4) 师道之 不复,可知矣(5) 句读之 不知(6)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7) 吾欲之 南海 ( 为学 )8于(1) 师不必贤于弟子(2) 学于余(3)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 不拘于 时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动词,有了疑惑zhu n,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chu
9、n,动词,传达,传授chu n,动词,流传动词,没有连词,无论代词,他指示代词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语气副词,表反诘,多么代词,他的代词,他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类”“这些”助词,的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动词,到,往介词,比介词,向介词,对,对于介词,被(5)其皆出于 此乎介 ,在五、 活用( 一 ) 名 活用1名 作 (1)吾 道也学 (2) 道之不 也久矣从 学 (3)其下圣人也亦 矣低于2名 的意 用法(1)吾从而 之以 (2)孔子 郯子以 ( 二 ) 形容 的活用1形容 用作名 (1)是故圣 益圣,愚 益
10、愚圣人;愚人(2)小学而大 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所以 道受 解惑也疑 2形容 用作 (1)位卑 足羞 得羞耻,感到羞耻(2)惑而不从 有了疑惑3形容 的意 用法(1)于其身也, 耻 焉以 耻(2)而耻学于 以 耻六、文言句式( 一 ) 判断句1 者,所以 道受 解惑也( “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 之所存也( “也”表判断 )3授之 而 其句 者,非吾所 其道解其惑者也( “者,也”表判断)( 二 ) 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及”后省略 “之”,代“巫医 百工之人”)( 三 ) 状 后置句(1) 而耻学于 ( 代 中的 序 “而耻于 学”)(2) 其 道也固先乎吾( 代 中的 序
11、 “其 道也固乎吾于先”)( 四 ) 被 句不拘于 ( “于”表被 )( 五 ) 前置句句 之不知,惑之不解( 代 中的 序 “不知句 ,不解惑”,“之”是 前置的 志)( 六 ) 固定句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夫庸乎” 固定 构, :哪里用得着了解呢) 明大意 是 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 35 在 安任国子 博士 写的。文章 当 士大夫之族耻于从 学 的 劣 气, 述了“ ”的作用和 准, 从 学 的重要性和从 持的 度, 提倡能者 、 不耻下 、 教学相 等。 些精辟的 解 突破了孔子学 的框框,有 极的 步意 ,在当 具有移 易俗的影响。 理脉 一、 文第1、2 段,回答下面的 。
12、1下面各句中属于“ ” 准的一句是()A古之学者必有 B惑而不从 ,其 惑也, 不解矣C 者,所以 道受 解惑也D无 无 ,无 无少,道之所存, 之所存也解析: DA 是作者提出的 点;B 是从 的必要性;C 是教 的作用。2下列各句中体 第2 段的分 点的一句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解析:选AB 项是作者对当时学习现状的批评;C 项是作者对“耻学于师”后果的评价;D项是士大夫之族不从师的错误心态。3下列对文章第1 段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
13、且贯穿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本段第2 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C第 3、 4 句阐述了从师的必要。作者从正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D第 5、 6、 7 句阐述了择师的态度。正面提出择师标准,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解析:选CC 项,作者是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非“正面指出”。4下列对文章第2 段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 1、 2、 3 句,慨叹师道之不传的问题,指出师道不
14、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不良风气的批判。B第 4、 5、 6 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C第 7、 8、 9 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做法。D第 10 14 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解析:选CC 项,“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错,是给予直接的否定,“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二、阅读课
15、文第3、4 段,回答下面的问题。5下列各句中属于“圣人无常师”事例论据的一句是()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B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解析:选AA 项,孔子从师学习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圣人无常师”的观点,从行文上也紧承“圣人无常师”而来,是事例论据;B 项是孔子的语言,属于理论论据;C 项是对事例论据的分析; D项是结论,属于理论方面。6下列对文章第3、4 段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部分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B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
16、已”的结论。C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来倡导从师。D第 4 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3 段,“能行古道”照应第2 段。解析:选DD 项,“不拘于时”照应第2 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 段。三、联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了教师的职能作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B第一段主要是正面阐述,作者从年龄大小、闻道先后、地位贵贱等方面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C第二段拿“古之圣人”与“
17、今之众人”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之风。D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是为了说明教师的地位与求学的重要性。解析:选DD 项,是为了说明圣人无常师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1 密,具有 的 服力文章一开 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 ”,接着 “ ”下定 ,并从定 出 ,提出了从 的原 ,从而得出 :“道之所存, 之所存也。” 其 接,一气 通,具有 的 服力。2 比 ,增 服力文章第二段, 用三 比,造成一种 烈的反差效果,从而 明“士大夫之族”不从 学 是 背常理的,作者主 从 学 的 点不言自明。3在 的 程中,注意到前后照 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与“古之圣人犹且从 而
18、焉”,以及“圣人无常 。孔子 郯子、 弘、 襄、老聃”相互照 。 有“ 道之不 也久矣”与“ 道之不复,可知矣”相照 。4运用排比 偶句、 珠句,增 文章的气 和表 力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珠句:学者必有 。 者,所以”等。“古之考点 接意 用法 活用是文言文学 的重点, 而意 用法更是常 的活用 象, 如何快速有效地掌握意 用法并作出准确地判断 得尤 重要。所 意 用法,是指 具有“ ( 或以 ) 怎么 ”的意思。意 用法只限于形容 和名 的活用, 本身没有意 用法。如:“生乎吾前,其 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之”中的“ ”,如若翻 成“老 ”,句意很 通,再 “
19、 ”的后面 有 ,它便活用作了动词,并且构成意动用法“以之为师”。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 或以为 ) 宾语怎么样,并非宾语本身怎么样,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两个“小”都是孔子登山后觉得鲁国和天下小了,并非鲁国和天下真的小了。意动用法在高考中时常考查,一般出现在翻译题目中,也是平时学习中我们应重点掌握的一种词类活用现象。 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
20、,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 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 注 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 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 辟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
21、, 辄辞以疾, 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 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 见其形体骨立, 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 察往省之, 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 情累所
22、不能忘, 敢以为托耳。 ”是夜卒。 后主问察曰: “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 注 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舅尚书王筠奇 其有佳致奇:稀奇B工 草隶虫篆工:擅长C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D贞累启 固辞启:禀告解析: AA ,奇: 里是形容 的意 用法。 感到惊奇。参考 文: ,字元正, 郡阳夏人,是晋朝太傅 安的九世 。他的父 ,曾任正 外郎,兼任散 常侍。 自幼 敏,有 厚的性情。他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中 眩 ,每次 病便一两天不能吃 西。 当 年 七 , 祖母
23、不吃, 他也不吃, 属同族没有不 此感到惊奇的。母 王氏,教 学 孝 , 完就能背 。八 , 曾 写了春日 居 首五言 ,堂舅尚 王筠 他有高雅的情趣感到惊奇, 属 :“ 个孩子将来可成大器,至于他写的 定花犹落一句,竟能和 惠 的 句相媲美了。”十三 , 大致通 了五 的要 ,尤其喜好左氏 ,擅 草 、隶 、虫 、篆 。十四 ,遭逢父 去世, 号哭跌倒在地上,昏倒后又 醒的情况有多次。父 因母 阮氏去世,不吃 哭泣到吐血而死。家人 客担心 也会 ,叔父 洽、族兄 暠于是同去 寺, 爪禅 来 法。禅 于是 :“孝子既然没有兄弟,就最需要 自己,如果哀 度 害身体, 生命, 来 养你的母 呢?”
24、从 以后 才稍微吃一点稠粥。在太清年 的 乱中, 属离散走失, 在江陵落入 手, 暠逃 到番禺, 的母 在宣明寺出家。等到高祖接受禅 即位, 暠返 里,供养 的母 ,将近二十年。太建五年, 才回朝。 等到始 王 叔陵担任 州刺史, 推荐祠部侍郎阮卓做 室, 征召 做主簿。 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 叔陵,每当有宴 游 , 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 ( 或:非常 ) 敬他,不怪罪他。不久高宗 崩,叔陵横行不法,叛逆作乱,他府中的属官大多受到 而被拘捕,唯独 与阮卓没有受株 而 罪。 后主于是下 入 担任中 管 , 任做南平王友。 府 史汝南人周确 被任命 都官尚 , 求 他撰写
25、辞 官 的奏章。后主看 后 奏章写得很不 常,曾 趁着 宴席的机会 周确:“你的奏章是自己写的 ?”周确回答 :“我的奏章是 写的。”后主就下 舍人施文 :“ 在南平王那里,没有俸禄,可以 他一百石米。”至德三年, 因母 去世而离 。不久,朝廷下 他回来任原 。 多次上奏 决推辞。朝廷下 答复 :“ 然知道你内心哀痛,但官府急等用人, ( 守 的礼 有理由改 , ) 你可以立即勉 支撑病体回官府任 。” 因哀 度身体瘦弱,最 也没能到官府任 。当 尚 右丞徐祚、尚 左丞沈客卿一同来看望 , 到他瘦骨伶仃,徐祚等人悲 息。吏部尚 姚察和 交好,到 病重的 候,姚察去探望他, 他身后之事。 :“小
26、儿年 六 ,感情所 不能忘 ,冒昧把他托付 您。” 天夜里 去世。后主 姚察道:“ 有什么 属?”姚察于是启奏 :“ 有一个儿子,今年六 。”后主就下 期供 他所穿的衣服和所吃的粮食。 技法 如何判断意 用法一、掌握两种 的意 用法1名 的意 用法。名 用作意 ,即名 后跟 ,有“以 ”的意思,即把 当作。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之。 ( 宴 ) “王”本 名 , 里活用 意 ,意思是“以 王”。2形容 的意 用法。形容 的意 用法,即当形容 上 , 具有某种状 ( 以 ) 。如: (1) 人甚异之。( 桃花源 ) 个“异”是主 “ 人”以 “之”异, 并非 人本身“异”, 即“ 人 件事很奇怪
27、”。(2) 于其身也, 耻 焉。( )“耻”原 形容 , 里用作意 。“耻 ”, 即“以 耻” ( 以跟从老 学 耻辱) 。二、辨 意 用法的方法1凡表示身份的名 ( 、客、 、 、友) ,多数是意 用法。如: (1) 邑人奇之,稍稍 客其父。( 仲永 )“ 客”本 名 , 里活用 意 。“ 客其父”是 构,意 “以 客之礼待其父”。(2) 而友麋鹿。 ( 赤壁 )“ ”和“友”属于名 的意 用法,“以 ”和“以 友”。2凡含有“是”与“非”、“曲”与“直”、“高”与“下”、“ ”与“ ”、“美”与“丑”、 “奇”与“异”、 “大”与“小”、 “ ”与“易”、 “ ”与“急”、 “先”与“后”
28、之 的形容 ,大多是意 用法。如: (1) 明君 五谷而 金玉。( 粟疏)“ ”和“ ”本 形容 , 里活用 意 “以五谷 ”和“以金玉 ”。(2) 吾妻之美我者。 ( 忌 王 )“美”属于形容 的意 用法,“ 我漂亮”。3凡表示心理活 的 ( 耻、羞 ) ,一般也是意 用法。如:且庸人尚羞之。( 廉 相如列 )“羞”原 形容 , 里用作意 。“羞之”,即:“以之 羞”( 得 件事 人感到羞耻 ) 。 佳作 析 中国民俗 中 : 山不在古往今来, 史上曾高,有仙 灵;水不在深,有泉 秀。 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 出 多少王侯将水,但是地 潮州境内的 山、 江,却名冠广 大地,成 大海之 一
29、相,有 多少名士英道奇异的人文 景。何故?只因 唐代文人 愈被 官离开 安后,曾在杰,湮没在 月的最 儿当了不足一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 ”更具有震撼和感深 ?有多少 真召力量,使后人将原本 他姓的山和水, 改 姓:山易名 山,实 地 活 在 后 人 心水易名 江。中?在潮州 官短短八个月的 愈, 竟 古代文人,被 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然令一片山河尽姓意被 官和流放的 史。但不同的是,他 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 。以山河 姓,人千差万 。 些文人雅士,大 帽一旦 成小 帽,多表 得心灰意心作 ,云山 ,冷,在自舔 口中,写出些悲 自怜的 歌;而 愈 与众
30、不同,尽管他江水泱泱,先生之在被 官的路上,也曾写下“好收吾骨瘴江 ”的自怜 章,但到了潮州 ,山高水 !赴任之后,却将自身 痛 置一 ,把庶民百姓的冷暖放到了至高无上的 史并不因 一个位置。人一 的 赫名 笔者沿 江而行 ,江 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 仔 看, 亭内有就 其永垂不朽, 真一石碑,碑下 着一尊 石雕。当地友人 我解疑 , 是后人 念正能流芳千古的, 是 愈 当地百姓的 之 而建立起的功德碑。 愈初到潮州上任之 ,那些将个人荣辱与正是潮汕江河 成灾之 ,当 此地的黎民百姓,因 承了 古的迷百姓利益、 社会 步信 , 水中之神灵。每到 成灾 ,都向江里投下屠 了 系在一起的有志的牛
31、、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 愈一向尊重孔孟正 儒理之道,之士。 愈是中 民反 神鬼的玄学之 ,便不 疲 地日夜游 于江水之 ,宣 除 才是族 万“夫子”中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 客家族人之 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 灵 的明珠, 是中 魂之全部,因而 之 步履 。但生性 着的 愈,一直不改初衷,民族知 分子的千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 于 得了善果, 不 将 害一方的 之于海,古楷模! 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 以 机遇 修水利,打开引水 灌之 , 封 的沿江大地, 来五谷丰登的年 。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 立起 个 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 空,直到明朝嘉靖
32、年 (1537 年 ) ,礼部右 沈伯咸, 特意在 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 官到潮州后 愈德政的崇敬。此 愈在粤 的肖像之一。尽管大唐 期 属于帝王世 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 “ 良 奴”的律条。但当 的粤 岭南, 于大唐版 上相 封 落后的地区, 愈 官到此地 , 地盛行 人口之 , 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 ,父子相 奴”的 。用白 文解 ,就是在 荒之地,有 人家能收 人的全家 奴。 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 斧之气 ,更改 地区的千古陋 。此 比 更 , 愈 此付出了更 辛的努力。 愈早有名言 世:“ 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 种不知疲 的 着精神来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 的
33、。 据地方史料 , 愈此 开花 果后,曾有 苦奴民称他 粤 岭南的“ 青天”。 是 愈被 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后人 了 念他 文 人之德,在 山 色 抱中, 他修建了雄 的 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 ,皆 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 他的 。我 了一下, 共四十 碑文,碑文以各种 体刻下 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 愈曾在此地 足 荣。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 友人 我 :“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 安被 到我 儿来,成了我 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我 :“愿 夏大地的文人,都能有 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 骨;愿那些文官 ,都能以 愈 ,照一照自己的形神!”( 有 改 )( : 40
34、分 分:60 分 )一、文言基 (28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 ,解 不正确的一 是(3分 )()A吾从而 之 :以 B吾未 其明也明:明智C君子不 :并列D圣人无常 师常: 常解析: DD ,常:固定的。2下列加点 的含 与 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 是(3分 )()古之学者 必有 学而大 ,吾未 其明也 者, 所以 道 受 解惑也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 矣弟子不必 不如 , 不必 于弟子年十七,好古文小A全不相同B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和现在的用法相同解析:选A学者,古义:求学之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传道,古义: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今义:通常指传播宗教思想。众人,
35、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小学,古义:在文中指对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古文,古义:先秦两汉的文字;今义:相对于白话文的文言文。3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学于余D圣人无常师解析:选AA 项与例句同为判断句。B 项是宾语前置;C 项是被动句;D 项是一般句式。4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于其身也,则耻师 焉B或师 焉,或不焉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师 道之不复,可知矣解析:选CC 项为名
36、词,译为“老师”,其他三项为动词,意为“从师”。5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B.圣人无常师吾从 而师之其闻道 也亦先乎吾C.D.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解析:选 B A 项,流传 / 解释经书的文字;B 项都是“老师”;C 项,跟随 / 介词,自、打、由; D 项,儒家道理/ 从师之道。6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韩愈,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B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
37、职业以占卜、祝祷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D六艺:指诗 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解析:选BB 项,应为“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7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3 分 )译文:(2)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 分 )译文:(3)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 分 )译文:参考答案: (1)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等人,( 他们 ) 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辱。(2) 所以圣人 ( 就 ) 更加圣明,愚人 ( 就 ) 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 ( 能 ) 成为圣人,愚人之
38、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3) 所以无论 ( 地位 ) 高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二、阅读理解专练(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 11 题。问说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
39、之言,圣人择之,刍荛 注 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 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 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 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 不欲虚以下人, 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 宜也。智者千 ,必有一失。圣人所
40、不知,未必不 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 在,而学无止境也,然 可少耶?周礼,外朝以 万民,国之政事尚 及庶人。是故 可以 可以 不肖而老可以 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 夫子 之。古人以 美德,而不 其有可耻焉,后之君子反争以 耻,然 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 耻者多矣,悲夫!( 自刘开孟涂文集) 注 :割草打柴的人。 多学一点 1解 下列加点 的意 。(1) 相 而行 者也行: 行(2) 或不达 于事 达:通 (3) 舍 ,其奚决焉舍:放弃(4) 就有道而正 就:靠近 正:匡正(5) 而明辨之 : (6) 妄以臆度臆:主 度:猜 (7) 之而不屑 焉 :
41、 (8) 狎之而不甘 焉狎: 近而不庄重2解 下列句子中加点 的意 和用法。(1) 焉以 破其疑 焉:代 ,他 以: ,表目的,用来(2) 然 可少耶 然 :既然 ,那么3指出下面加点 的活用 型,并解 。(1) 是己而非 人 是:意 用法,以己 是 非:意 用法,以人 非(2) 而老可以 幼 老:形容 作名 ,老人 幼:形容 作名 ,孩子4分析下列文言句式 型并翻 。(1) 无以致疑。句式:无以,固定 构,没有用来的( 法 ) 文:不能提出疑 。(2) 其奚决焉?句式:其焉,固定 构,怎么呢 文:又将怎么解决呢?(3) 于己者。句式:状 后置句,于己 者 文: ( 比 ) 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
42、。(4) 不 愚人之所知。句式:被 句, 所,表被 文:不被愚笨的人所了解。8. 下列加点 的解 有 的一 是(3 分 )()A非 无以广识广:广 B交相 : C以大知 而察及迩言知:同“智”,智慧D夫子 之 :意 用法, 有才能解析: AA ,广:增加。9下列 文中画波浪 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是(3 分 )()A是故 / 可以 / 可以 不肖/ 而老可以 幼/ 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 夫子 之B是故 可以 / 可以 不肖/ 而老可以 幼/ 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 / 夫子 之C是故 可以 / 可以 不肖而老可以 幼/ 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 / 夫子 之D是故
43、 / 可以 / 可以 不肖/ 而老可以 / 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 夫子 之解析: B“是故 可以 ”句式 构 似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可以排除两 , “ 可以 不肖而老可以 幼”句是一个 句,“ 可以 不肖”与“老可以 幼” A、D ,中 停 ,故排除C。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 是(3分 )()A“君子之学必好 ”是全文的中心 点,它至少有两 含意: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 ,二是学与 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B作者 孔文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 明“ ”是古圣先 的美德。C作者 今人不好 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 的也不是“古人之好”。D本文无 在命 、立意、 方法或 言 格上都可以看出有 愈 的影子,因而有明 的抄 痕迹。解析: DD ,“抄 ”的 法不妥, 模仿。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4 分 )译文:(2)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6 分 )译文:参考答案: (1)( 对) 不如自己的人, 向他们问, 用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 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 ( 的人 ) 问,以道德高知识多 ( 的人 ) 向道德低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市场定位中的情感营销策略研究考核试卷
- 危险品运输车辆驾驶员培训内容考核试卷
- 中药材品质提升与品牌建设研究考核试卷
- 非线性光学材料光学非线性响应机制考核试卷
- 健身器材行业投融资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考核试卷
- 洁具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研究考核试卷
- 典当业务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控制考核试卷
- 燃气供应安全风险评估与经济成本效益分析考核试卷
- 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
- 2022新郎婚礼致辞
- 2025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继续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攀枝花市仁和区招聘中小学教师真题
- 2025年医保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基础政策解读及案例分析试题
- 医疗结构化面试经典100题及答案
- 2025年消防员职业资格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投资学与金融分析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物理真题试卷(中考真题+答案)
- 检验科室内质控培训课件
- 2025年楚雄州金江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试题【答案】
- 电工复审培训课件
- 处方审核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