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2013_第1页
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2013_第2页
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2013_第3页
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2013_第4页
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20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一)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讲求信、达、雅。,1信 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 例如:郑 人使我掌 其 北门之 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2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语言通畅,没有语病。 例如:以勇气闻名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中间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文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在高考中,主要落实在

2、一个“信”字,其次才是一个“达”字,至于“雅”,这是较高要求,有朝此目标努力的意识即可,考试一般不做要求。,4、 “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才用意译。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采用意译主要是一些典故、特殊说法、习惯用法、修辞手法(如互文)。 例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直译:视察事情三年之后,就给朝廷写信乞求赐还自己的身体,意译: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3、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 职回乡的一种谦辞,(二)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要诀:,1、换:文言文翻译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又有许多古今说法不同的词,还有一些通假字、偏义复词、活用的词等,将这些词语变换成现代汉语的习惯用法,译文就可以了。,学:学习 师:老师 日:太阳 走:跑 目:眼睛 妻子:妻子儿女 昼夜勤作息:日夜不停地辛勤劳作 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短屈原于顷襄王: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2005年湖南高考试题)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2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

4、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2005福建省高考试题)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译文: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拜相如为上大夫 庐陵文天祥,3删,就是去掉那些没有意义的词语。文言文中,常有发语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毫无意义的虚词或今无对等意义的实词。 例:夫赵强而燕弱 宋何罪之有 陈胜者,阳城人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顷之,烟炎张天,(2004年湖南高考试题)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4补

5、,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如: (成名)审谛之,(蟋蟀)短小,(蟋蟀)黑赤色,顿(觉得它)非前物。 于是秦王不怿,为(赵王)一击缶。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2005湖南省高考试题)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5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 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2004年湖南高考试题)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6贯 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译。 “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

6、才用“意译”,典故、特殊说法、习惯用法、修辞手法. 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三)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 从高考的特点来看,命题者一般来说总是立足于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如上文所举“波澜不惊”的例子。 例如:2002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第16题(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必须翻译成:“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译文中

7、括号内的文字是根据文意增补的。而原文中“及”“尽”两字,应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算落到实处。,(四)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 如: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借代曹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 “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 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 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

8、序)译: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为利而来,为利而往。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译: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错 。,(五)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是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近几年的高考明确了古代文化常识不作考试内容,这就更加让人觉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是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这实在是一大误区。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

9、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 对高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部分,也就够了。,(六)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但测试的重点可能还是在于某一实词、虚词或者文言句式,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的能力为主,涉及面广,因此说,对文言译句的复习,当是以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复习为基础。 不管什么样类型的考题,都应该把确定重点词语和翻译时联系上下文作为解题的两个关键环节,打通了这两个环节,任何类型的考题都会迎刃而解。译好后务必审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

10、句子,因为:(1)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 (2)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二、分析高考翻译题命题规律,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及固定句式,读读下面文段,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指出用了“六字法”的哪一方法。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愬:同“诉”。纺:系.

11、,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请你来当解题者,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要有踩点得分的意识,洞悉命题者想考你什么,找出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词句不落实, 就会徒劳无功,范氏富,盍已乎(3分)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3分)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3分),“盍”1分,“已”1分,补充省略成分,1分。,“欲”1分,特殊句式1分,句意1分。,评分标准往往体现在句子的几个关键得分点,本题得分点:,“执”1分,补充省略成分1分,“纺”1分。,善于借助,巧解疑难,借助成语(词语)判断,借助上下语境推断,借助课内或所积累的文言知识,借助字形判断,借助语法结构推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盍亦反其本矣,省略:这门

12、婚事,执,纺,省略:执之,学不可以已,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疑问代词作介词或动词的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何请,范氏 富, 盍 已 乎? 献子 执 而 纺 于 庭 之 槐。 欲 而 得 之, 又 何请 焉?,范家 富贵,为什么不 停止(这门婚事)呢?,范献子把董叔抓来 绑 在 庭院中 的 槐树上。,(你)想要(的东西)得到它了, 还 请求什么 呢?,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留)(换)(换) (换) (补) (换),(留)(换、补)(删)(换)(换)(换)(换)(换),(补)(换)(补)(删)(换)(换) (换)(调、换)(换),迁移练习:,翻译划线句子: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

13、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注: 运:转去。,(1)加强课本文言文知识的积 累和梳理,夯实基础很重要。 (2)遇到疑难的解决办法,要善于借助。,心得:,巩固练习,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参考答案,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巩固练习,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