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理论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研究_以武汉市为例_陈双_第1页
人居环境理论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研究_以武汉市为例_陈双_第2页
人居环境理论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研究_以武汉市为例_陈双_第3页
人居环境理论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研究_以武汉市为例_陈双_第4页
人居环境理论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研究_以武汉市为例_陈双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人居环境理论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陈 双 赵万民 胡思润ment as a target it is necessary to re-examine and adjust the existing strategies of urban village renova- tion and planning techniques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mand for urban space in transitional period.KEYWORDS: urban village; human settlement; com-plex sys

2、tem; social function; Wuhan【摘要】以武汉市城中村人居环境系统特征为例, 发掘城中村在其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所承担的特殊城市社会功能。纯粹市场化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忽略了其已有的良性社会功能,因而在发挥市场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忽视大量弱势群体的公平发展机会,不利于营造多样化、富于活力的城市社会生态环境。应以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新 审视并适时调整市场化改造城中村的策略及相应规划 技术,以适应转型期城市空间的社会需求。 【关键词】城中村;人居环境;复杂系统;社会功 能;武汉市 37城中村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不容回避的普遍性的城市问题,近些年来,各地城市纷纷选择以市场化改

3、造作为城中村改造的首选模式。该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率,但同时也会去除城中村的社会良性功能,这是地方政府在制定城中村 改造政策时容易忽视的方面。 URBAN VILLAGE RE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SETTLEMENT EN- VIRONMENT THEORY: A CASE STUDY OF WUHANCHEN Shuang; ZHAO Wanmin; HU Sirun ABSTRACT: With the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villages in Wuhan as example

4、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pecial social function of urban villages in cities during its self-organization process. It argues that the urban village renovation in a totally market- led situation would reduce its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society and therefore could not provide the disadvan- taged gro

5、up the sam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s the other groups. It would be against developing a diversified and vigorous urban social environment.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ettle-1城中村市场化改造模式的成因及其社 会经济效应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无外乎 3 种:以政府为主导、以村集体为主和以社会力量为主。一般认为, 城中村改造如果涉及到社会公益性目的的项目建 设,则以政府为主导的改造为宜。依靠政府

6、的行政力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操作,规范运行,实现较理想的整体效应 ;如果未涉及到社会公益项目,则以村集体为主的改造更可行。通过土地和房产所有人村民的直接参与,产权的重新划分由村集体内部协调,既能充分体现村民利益, 又可避免村民与政府间的博弈与摩擦,使城中村改造在自组织中完成。然而,现实中这两种改造模式的成功案例极少,相反,越来越多的城市正以社会力量为主、市场化为导向的城中村改造模式作为主流改造方式。究其原因,多数情况下前两种模式往往【文章编号】1002-1329 (2009)08-0037-06 【中图分类号】T U 9 8 4 . 1 1 + 4【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陈 双(19

7、63 ),女,重庆大学(B 区)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大学副教授。赵万民(1955 ),男,博士,重庆大学(B 区)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思润(1971 ),女,武汉 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讲师。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区域规划与城市土地节约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2 0 0 6 B A J 1 4 B 0 0 ); “ 城市旧区土地改造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课题” (2006BAJ14B06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大城市 城中村综合改造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 (07JA630091)资助。 难以承担改造所需的资金。因而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城中村改造,纷纷成为各地政府的首选, 既解

8、决了改造所需的资金问题,又引进了专业的开发力量,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 【修改日期】2009-06-28 陈 双 赵万民 胡思润 人居环境理论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研究 P l a n n i n gS t u d i e s城中村改造的各项资源,被认为是一种在现实中最具效率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市场化改造是以“谁投资,谁受益”为准则, 因此现行较成熟的改造模式都特别注意两类相关者的利益保证:改造资金投入者开发商的利益和原不动产产权人村民的利益。对于前者主要是通过各种开发税费的优惠,规划经济技术指标(如容积率)的修正来保证较高的利润;对后者则是以超出一般征地补偿标准的货币还建或实物还建来兑现,而改

9、造中影响面最广、规模最大的群体租户则成为被完全忽视的对象。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长期租住于此,并为当地城市付出自己的劳动与贡献。在城中村改造中, 资本追逐利润的天性表现的更为复杂。由于改造模式不仅涉及到村民的生活方式改变,更影响开发商的获利状况,以及政府的财税收入和城市形象,因此,多数城中村改造还是强调物质环境的改变,即以中高档商品房代替村民们低廉的私房,当土地竞租价格得以充分显化的同时,弱势群体的房价“滤出效应”也被彻底显化。 目前,各地大城市对城中村的市场化改造有成规模化态势(表1),一旦对低收入群体的价格 “滤出”也变成规模化,必然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上升、就业机会减少,还会导致该群体进

10、一步被社会边缘化, 并持续加深不同阶层的分隔与对立;另一方面,对城市多样性空间形态的破坏,也 意味着城市兼容并蓄、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的消失,城市活力受损、城市可持续发展受损。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重蹈许多国家城市化初期涌现大量贫民窟的覆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广泛分布于各大城市的城中村,不仅吸纳了大量的城市化的后来者,还成为他们立足于城市、融入城市的重要驿站。笔者无意反对城中村改造, 但认为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尽可能规避过高的 社会成本,让城市化升级能平稳、协调的推进。 2人居环境复杂系统视角下的城中村社 会功能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城中村在演化过程中,客观上承担了特殊的城市社会功能,尤其

11、是在一些大城市之中这种功能特征更突出且难以替代。通常的研究多认为城中村主要为外来农民工解决了居住问题,而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因城中村的存在而受益的群体比习惯性的看法要广泛的多,城中村的社会功能也不再仅仅限于解决外来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而且这种现象不仅限于武汉市,在其他诸多 城市(如深圳、广州、西安、郑州、杭州、昆明等市)的城中村中也同样存在。 武汉市作为中部特大城市,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也“孕育”了大量“副产品”城中村。目前,仅在主城区内就涉及147 个行政村,另外还包括15 个农林单位。除城市建设项目发展而必须征地的村落外,现均已纳入“城中村”综合改造范围,涉及总人口 35.66 万

12、,其中农业人口17.10 万。这些城中村由于具有特殊的城市区位价值而为特定的群体所“青睐”,进而呈现出若干 类特殊的城市社会空间形态。 38增加。尤其在房市,低端商品房与保障性 住房均供应不足,中高端商品房空置率过高的现 实情况下,势必加剧住房供应结构失衡的状况。而从长远来看,一方面,弱势群体因房价造成的 空间边缘化不仅将增加其谋生成本,如交通成本 表 1 部分大城市近期城中村改造计划 Tab.1 Plans for urban village renovation in some cities recently2.1 外来人口低门槛创业基地 空间分布:在汉口和汉阳有一类以服装加工为主的小产业

13、聚集的城中村,它们沿城市二环线 和城市对外交通线与汉正街几乎呈等距离的扇形分布。这些规模不等的小产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汉正街(图 1)。 形成原因与特征:这类城中村的特征与汉口的城市职能和汉正街的经济特性有直接关系。由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将武汉分为三镇,并因历史原因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职能,其中汉口镇早在明末清初就位居“天下四大名镇”之首,素有“货到 汉”。而位于硚口区内的汉正街即为昔日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09 年 第33 卷 第8 期 VOL.33 NO.8 AUG.2009规划研究 2.2外来务工者栖居地 空间分布:以租给外来务工者居住为主的城 汉口镇的正街

14、和商业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汉正街率先在全国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被誉为全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目前已形成以汉正街市场、西汉正 街市场、顺道街市场为主的市场群,市场总面积达 到 200 万m2,市场商户2.4 万户,聚集了国内外 中村多呈散点状分布于武汉三镇,大体上位于城市内环线与二环线之间,特别是公共交通便利, 商业服务业聚集的中心区(图 2 )。 形成原因与特征:这类村多数分布于武汉市城市化扩张较早、第三产业密集的江岸区和硚口区,其次是城市发展的新区汉阳区,以及武昌人口密度较高的中心区。其共同特点是多位于公共交通十分便利的城市主干道旁,人口与第三 产业聚集程度高,工作机会多。一般村内基本生 200

15、0 多个品牌的总。汉正街在成为全国小商品流通中心的同时,也伴生出一大批非法服装加工小作坊,其生产的低成本、廉价的服装在一定程度上满 足了部分社会阶层的需求。然而其不正规生产的弊端终因2005年底一场4死2伤的大火暴露无疑。武汉市政府随即启动了专门针对汉正街的最大规模的消防整治活动,3 个月后在汉正街辖区内的6657 户非法服装加工作坊被全部关停,彻底搬离汉正街。不过他们并没有走远,而是在同样具有非正规特征的城中村重新安营扎寨。他们所选择的这些城中村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与汉正街和城市外部皆具有便捷的交通联系。接近中心市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新信息,用那些小作坊主的话来说就是“市场上今天

16、出个新货, 我第二天就可以照着打版、出货了。” 这些小作坊主之所以只选择汉口和汉阳的城中村而惟独没选武昌的城中村,除了这两地与汉正街联系更方便,商业信息更畅通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一旦选择武昌,运输上就要跨越长江,经营成本将大幅增长,这是小作坊经营的大忌。 典型案例:建荣村位于107国道和城市二环线的交汇处,并与汉正街都市工业园相邻,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批被迫从汉正街迁出的私营服装业主。2005 年之前,和其他城中村一样,建荣村的租户主要是在附近打工的流动人口,整个村租金水平不高,村内违建房并不多,但此后随着源源不 断的汉正街小作坊的迁入,村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抢建热潮。村民们纷纷将原来仅用于

17、居住性出租的小开间房重新改造,加大开间柱距以方便制衣机的摆放,并形成了以服装加工业主及其员工生产、生活、仓储“三位一体”的房屋形式。 由于改造后的出租屋符合小作坊生产的特点,而特别受新型租户的欢迎,房屋尚未完工已被预定一空, 村内的私房租金也顺势上涨了40左右。 建荣村原有村民1312 人,而外来人口的迁入 已近 1 万,大约是村民的 10 倍。小产业的聚集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很多之前赋闲在家的妇女开始做串珠子、锁扣眼等服装生产配套工作,既打发了时间,又增加了家庭收入。另外,还有一部分村民包了运输车,专门跑从小作坊到汉正街的运输。而人口的聚集还使得村内的餐馆、诊所、超 市、澡堂、网吧、药店等服

18、务性设施一应俱全,满 39图 1 Fig.1小产业聚集的城中村分布 Distribution of urban village with small-scale workshops图 2 Fig.2外来务工者聚集的城中村分布 Distribution of urban villages with migrant worker settlements陈 双 赵万民 胡思润 人居环境理论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研究 P l a n n i n gS t u d i e s活服务设施齐全,房型多为开间小、带简易卫生 间以及灶台和阁楼的小型套间,也是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最高的城中村。这类村的人员构成最复杂,

19、除少数呈同质性构成(如余家湖村因租客多为的士司机而被称为的士村外),多数则无论是职业还是原籍非同质性聚集特征更突出,包括农民工、自谋职业者、小老板、非正规和非法职业者,城市底层边缘人等。 至还设有私人幼儿园和私人9 年制学校,其招生基本上都是针对流动人口家庭。 2.3高校学生聚居地 空间分布:在武汉市城中村中数量最多的一 类是以租给高校学生为主的。这些城中村在空间上与高校或相邻或接近, 且绝大多数分布在武昌,约占全市城中村的 18(图 3)。 形成原因与特征:邻高校城中村的出现是城市扩张和高校扩张共同造成的。自 1999 年开始,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教育模式由“精英式”变为“大众式”

20、。武汉市历来就是湖北乃至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2003-2006 年,武汉地区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与毕业生规模持续4 年在 全国 19 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至 2007 年高校在校生更是高达 104.10 万人。在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教学管理与生活管理逐步分离,原来单位体制下由高校承担的各种生活服务功能, 转向由高校后勤及社会周边地区承担。由于邻高校城中村的大部分农地已被城建征用或被划拨为高校用地,村民不可能继续靠第一产业生存,因此纷纷在宅基地上加盖房屋以获取高校生的租金,这也使得邻校村与高校之间的互相影响日益加深(表 2 )。 典型案例:三角路村受高校扩建和城市建设征地影响,村

21、落空间形态畸变,被挤在长约 1km 多的狭长三角形地带,但这也意外地给村民带来了近 3km 长的沿街门面房,加之该村距城市商业中心仅 2 站路之遥,故受到学生和小商贩的共同 青睐。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周边新增加了 3 所职业学院,使得三角路村成为学生小商贩供需循 环聚集、人气旺盛的特殊社区。据调查统计,该 村共聚集餐饮、教育、医疗、娱乐、日用等多种服务设施摊位550 多家(含夜市),涉及就业人口约 3000 多人(包括部分勤工俭学的学生)。来此租房的多为大三 和大四的学生,其次是刚参加工 作的毕业生。前者租房主要原因是学习考研、宿 舍条件差、兼职工作需要、生活方便自由,其次 是谈恋爱需要、人际因

22、素和经济因素等;后者主 要原因是工作单位不提供住房保障而自己又无力 租住商品房,城中村生活方便又便宜,刚离校尚 有较强恋校情结等。 典型案例:团结村从1980 年始就不断为武汉市的发展贡献土地,现有土地面积仅相当于原有用地的 12%。早已不可能靠务农谋生的村民纷纷在宅基地上加盖私房用于出租。由于团结村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市级干道两侧,又是连接汉口与武昌的咽喉要道之一,村落周边有近30 条线路的公交站点,优越的地理位置促使村内的私房出租长期 供不应求,村民建房的动力也有增无减。从户均 2层一直增加到2005年的户均68层, 所容纳的暂住人口已近 3 万人。 现村内的租户主要来自于湖北省内及河南、

23、江西、安徽等周边省份。其中既有农民工也有从事装饰装修的小老板,既有单身的短期租户也有举家迁入10 多年的长期租户。大量人口的聚集也 吸引了不少合法与不合法的“社区服务经济”,甚 40图 3 邻高校城中村分布 Fig.3 Distribution of urban villages adjacent to colleges in Wuhan3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指向下的城中村 改造规划策略调整 3.1 城中村改造的社会价值取向 人居环境理论认为,不能将复杂的系统问题 注: 表中信息来源于笔者实地调研和参考文献 7 。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09 年 第33 卷 第8

24、 期 VOL.33 NO.8 AUG.2009规划研究 一味的简单化,“对复杂的城市内容,不作深入的解析,机械的、简单化的处理,反而会导致忽视人的生活复杂性等新问题。”正如道萨迪亚斯 (C.A.Doxiadis)在其聚居定理中所阐明的,人类聚集是为满足居住其内的人和他人的各种需要而创 建的。随着聚居的创建和发展,新的、未曾预料的 功能会不断被添加进来,因此聚居必须同时满足最 初的需求和不断增加的、新的需求。除了导致聚居 形成的最初需要外,聚居中已形成的有价值的东西 作为下一层次的力,起着加快聚居发展或延缓甚至 阻止聚居衰退的作用。只有当聚居中居民的所有需 要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 技术的和文

25、化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时,才能认为该聚居对居民来说是满意的。 城中村的形成和存在有复杂的社会、经济和历史原因,对为数众多的城中村群体改造不能一味追求土地经济效益,尤其应该正视其社会和历史效应,否则,最终必定导致城市人居环境系统 的整体“不经济”。 区的产生相生相伴,因此,在城市空间上往往具有先天性的区位优势,依靠这种相对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在城区内的广泛分布,城中村有效地吸纳 了大量转型期产生的城市就业困难和居住困难的弱势群体(表 3 )。 在长期制度缺位、管理缺位下的城中村,更像是事实上的超级城市特区,发生在城中村的系统自组织演化,在无序中又包含许多社会经济的合理因素: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若的扶持政策

26、,只有靠最大限度的降低经营门槛才能起步。现实中从汉正街无证作坊起家,最终做成精品的大有人在,而城中村则成了低起点创业的孵化器;农民工和低收入者从事的多为社会低端服务业,不仅需要能满足低消费的生活空间,还必须靠近需要这种服务的外部环境。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市民需要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双重转化,这个过程可能将长达12 代人,而城中村就是他们完成不确定过渡期的港湾;从校园步入社会, 由“被抚养人口”成为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劳动人 口”,除了书本知识,还需要足够的经济积累和经验积累,城中村这时又可以是青年学子完成最初积累而踏入社会的驿站。城中村究竟“扮演” 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取决于其所在的城市空间区位及其周边

27、的社会环境,其低门槛、高自由度廉租社区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包容性及对周边环境的适 应性与补充性。 413.2 城中村改造的宏观社会背景 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后,我国新增劳动力人口每年都呈千万计的刚性增长;农民源源不断进城,大学毕业生年年递增,城镇再就业人口数量庞大,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城镇岗位缺口为1200 万人,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4500 万。虽然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但失业率却呈增长态势(蔡 、都阳,等,2008),处于劳动力红利和经济转型双重压力下的城市就业困境在相当3.4 兼顾弱势群体的城中村改造规划创新 城市化转型期需要城市有过渡性转型空间, 城市空间形态也总是要反映其所处社会经

28、济发展时期的特征,并适应其需要。城中村具有明显的 城市过渡型空间特征,需求人群为现行保障制度 长的一段时期内难以改变,而当前的金融更加重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为了应对持续增长的就业压力,我国政府早在2007 年即颁布了就业促进法,目的是“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00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出“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大力支持自主创业,在市场准入、财税 金融、经营用地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鼓励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然而,这些政策要落实就必须与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相配套, 尤其是绝大多数城市就业的困难群体都是资源和财产拥有能力及话语权上的弱势

29、者,更需要地方政府的扶持与重视, 只有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正视其存在,其他的扶持政策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其绩 效,进而充分发掘出潜在的就业机会。 表 3 部分大城市城中村与其流动人口简况 Tab.3 Urban villages and migrant population in some big cities3.3 城中村改造的微观社会特征 在近30 年的城市化过程中,城中村的出现及其形态演化总是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延伸以及新城陈 双 赵万民 胡思润 人居环境理论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研究 P l a n n i n gS t u d i e s表 4 城中村改造与转型式城市复合空间适应 Tab.4 U

30、rban village renovation and complex space in transition未覆盖的中低收入者,在空间形态上,则表现为生产、生活、商业高度混合,呈现出低质、无序但又具活力的复合空间形态。因此,城中村改造规划的主要导向应为保质、有序更具活力的转型式复合空间形态。具体操作则应在符合城市总体 规划前提下, 以现行城中村空间区位特征为依据,以现行工程技术规范为准绳,以多部门协同合作为管理支撑要件(表4),创造出既符合转型 注释(Notes) 在这些小作坊搬迁的过程中, 虽然市政府通过老工业区改造,新建了规划面积达 2 0 k m 2 的汉正街都市工业区, 并按照“ 低租金、零费率、一站式、全方位、市场化、轻税收、重就业” 原则管理, 希望将园区办成中小企业的孵化器, 但其进入门槛和管理方式仍然让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小作坊主们不能接受。这些精于成本计算的小老板们算过一笔帐, 与其进工业园还不如回老家开作坊划算。 湖北统计信息网, 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2008-04-28 。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中国建筑期特征,又丰富多样、易居易业的新型城市社区。 424 结 语城中村作为人居环境复杂系统具有社会多面性,一方面,二元社会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的延续会进一步深化诸多社会问题,因此急需改造; 另一方面,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