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京津琼专用高考政治复习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23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pptx_第1页
鲁京津琼专用高考政治复习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23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pptx_第2页
鲁京津琼专用高考政治复习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23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pptx_第3页
鲁京津琼专用高考政治复习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23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pptx_第4页
鲁京津琼专用高考政治复习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23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3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探究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课标要求,大题提分揭秘技巧,主干构建易错明辨,核心突破精讲考点,课时作业,内容索引,主干构建易错明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 (是什么),传统文化 的影响 (为什么),含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_ 中的、具有_的文化 表现:传统_、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 _ 特点:相对_、鲜明的_,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 展起_ 如果一成不变,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 展的_,现实生活,相对稳定性,习俗,思想,稳定性,民族性,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正确对待 传统文化 (怎么做),传统

2、文化的影响 (为什么),正确态度:“取其_、去其_”,批判继 承,古为今用,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_,发展 是继承的_ 在_的基础上发展,在_ _的过程中继承,_的矛盾运动 _的进步 思想运动 _,把握影响文化 发展的因素,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精华,糟粕,必要前提,必然要求,继承,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教育,试判断 1.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分析:错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能够因时而变。 分析: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因时而变的是具体内涵,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3.用传统的“礼”协

3、调现代人际关系,强调了文化具有民族性。 分析:错误。用传统的“礼”协调现代人际关系,强调了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4.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分析: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5.文化发展是先继承,后发展。 分析:错误。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并非先后关系。 6.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 分析:错误。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7.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分析:错误。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

4、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8.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分析:错误。科技影响文化的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 9.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分析:错误。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文化自身的因素。 10.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分析:错误。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核心突破精讲考点,核心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1.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形式和特点 (1)含义:是在长

5、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表现形式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考点整合,传统文艺: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特点 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

6、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提醒传统文化两个特点的侧重点不同 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2.传统文化的影响,提醒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面性,考向1传统文化的表现 典例1筷子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用餐工具,同时具有夹、拨、挑、撮、撕等多种功能。我国有史料记载的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 000多年。在中国人用筷子传统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A.传统思想的继承 B.传统文化的继承 C.传统习俗的继承 D.传统建筑的继承,典例

7、分析,解析传统习俗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不选; 说反了。,考向2传统文化的特点 典例2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至今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这表明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习俗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文化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A. B. C. D.,考向3传统文化的影响 典例3运用传统工艺做成的青花面盆,已经通过电商销往遥远的中东国家;结合现代3D打印技术,用改良瓷泥打印出种种奇思妙想的陶瓷作品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瓷都景德镇焕发了新的生机,千年窑火在新时代依然充满活力。由此可见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生

8、产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大众传媒可以增强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对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 B. C. D.,解析对:材料强调了瓷都制瓷的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现代营销手段相结合,使瓷都焕发了新的生机,充分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一方面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另一方面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 排除:不符合材料主旨。,1.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通过举办民俗表演、技能比赛等活动分享丰收的喜悦。从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化意义在于 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 集中展示民族文化和

9、表达民族情感 强化文化的同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A. B. C. D.,热点加练,解析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排除;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错误; 举办“杀鱼节”的目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符合题意。,2.2018年8月25日,贵州福泉王卡苗寨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杀鱼节”在福泉市仙桥乡王卡村清水江边举办。“杀鱼节”是渔猎文化向农耕文化过渡的文化遗存,被誉为人类远古集体渔猎生活的“活化石”。举办该节日的目的是 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优秀文化 A. B.

10、C. D.,核心考点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发展: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方向: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考点整合,2.正确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提示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区分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

11、,4.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提醒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对文化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而社会制度的更替导致的是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所以对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5.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考向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典例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传统文化要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B.排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典例分析,解析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推陈出新,D正确

12、,A、B、C不符合题意。,考向2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典例2(2016全国甲卷)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 B. C. D.,解析我国历史悠久的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与其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密不可分,这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运用现代艺术手段的创新,

13、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大众传媒,不当选; 错在“取代”。,考向3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典例3运用传统工艺做成的青花面盆,已经通过电商销往遥远的中东国家;结合现代3D打印技术,用改良瓷泥打印出种种奇思妙想的陶瓷作品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瓷都景德镇焕发了新的生机,千年窑火在新时代依然充满活力。由此可见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大众传媒可以增强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对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 B. C. D.,解析对:材料强调了瓷都制瓷的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现代营销手段相结合,使瓷都焕发了新的生机,充分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一方面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

14、化的进步,另一方面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考向4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典例4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解析北京的一些中小学将“京西太平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并未改变教育的基本功能,恰恰说明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故应排除A,选B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故C说法错误。 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

15、重要途径,但并非主要途径,故D说法错误。,1.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表演惊艳亮相。既有中国结、龙、凤凰、长城等充满中国元素的图案,还有国家大剧院、“天眼”望远镜等体现当代中国建筑和发展成就的造型;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特色。表演充满科技元素,堪称一场视听盛宴。这表明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文化创新源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与现代科技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 B. C. D.,热点加练,解析“北京8分钟” 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特色,表明实现文化创新需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

16、中继承,故符合题意; 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错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而非与现代科技融合。,2.2018年8月2日,2018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与展会在上海开幕。数字技术改变的不仅仅是传统出版业,还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数字印刷、微信互动、5D电影这表明科技创新是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动力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 B. C. D.,解析科技创新是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动力,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错误。,3.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着力加强脱贫,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是基于 教育具有特定的功能,可以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 教育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文化融合 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发展教育事业能为脱贫致富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A. B. C. D.,解析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是基于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素质,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确; 教育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错误; 材料强调

18、教育与扶贫的关系,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C。,大题提分揭秘技巧,主观题热考点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例(2017全国,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

19、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解题流程,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认同感。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

20、.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4.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根本变革,促进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5.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答题术语,6.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7.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8.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道出了许多游子的心声。而事实上,当前许多地方特色的方言似乎越来越受人冷落,正在悄无声息中消逝。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传承着古老

21、历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直接标志,体现出浓郁的地域韵味和地方特色。南腔北调皆是风土人情,各地方言都是文化的结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方言。方言让生生不息的后人在与时俱进的时代潮流中,了解家乡的特色,烙上家乡的印记,激发人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跟踪训练,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家庄初升认为:“该说普通话的时候说普通话,该说方言的时候说方言,让两者各得其所,才能构建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活。”“语言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极其丰富的,它包含交际工具、思维工具、文化载体这三个功能,因此我们要重视语言,尤其是自己的母语。”因此,我们不能遗弃我们独具特色的方言文化,

22、因为它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我们的世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为保护和传承好方言这一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提出合理建议。,答案(1)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保持文化的个性和魅力,促进文化的发展。不同的方言体现着不同的地域韵味和地方特色,保护和传承方言就必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保护和传承方言,对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方言文化要保留和继承,对不符合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方言要大胆地剔除,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扩大文化的积极影响。保护和传承方言,需要借助现代传媒的工具和手段,通过教育等途径,让人们更加积极主动地传承

23、方言。,课时作业,一、选择题 1.四合院作为传统建筑的代表,一般正房高于侧房,面积也比侧房大。其房屋布局合乎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伦礼节。这反映了 A.传统建筑思想隐藏于社会地理环境之中 B.传统观念助推传统建筑的发展 C.通过传统建筑能够透视传统文化 D.传统建筑成为传统民俗的厚重载体,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房屋布局合乎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伦礼节”,体现了通过传统建筑能够透视传统文化,C符合题意。,2.“年俗复兴中国门神展”于2018年新年在山西晋中平遥电影宫开展,该展由当日揭幕的平遥电影宫和中国原创品牌、台湾传统民间文化研究者汉声共同合作。该展集中展

24、示了融入当代美学观念的门神、年画、皮影艺术,并邀请民间皮影艺术家,于展览期间进行完整的传统皮影剧目表演,为观众带来“新年俗”体验。这表明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发展 展会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根本方式 A. B. C. D.,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年俗复兴讲传统文化的传承性,正确。 材料中讲到了新年年画,这是传统习俗,符合题意。 这里没有讲文化多样性的作用,不选。 “根本方式”的表述夸大了展会的作用,不选。,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说法错误,相对稳定不等于

25、稳定不变,排除; 说法错误,民族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要弘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摒弃民族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排除。,3.洛杉矶时报的一篇评论指出,中国人自古就有着团圆的情怀,所以他们会尽可能地在春节时回到家人身边。“一种叫做年夜饭的东西把他们牢牢地拴在一起,表面上是一顿饭,但实际上则是根深蒂固的精神寄托。”这说明 传统文化具有稳定不变的特点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A. B. C. D.,1,2,3,4,5,6,7,8,9,10,11,12,13,14,4.随着时代变迁和人口迁移,虽然过年团圆的主题没变,春节去哪里过年却悄然发生变

26、化,不少老人从家乡来到子女就业、定居的城市过年,一种“逆向迁徙”的团圆悄然兴起。这主要说明 A.传统习俗可以顺应时代变迁 B.传统节日基本内涵因时而变 C.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D.人口迁徙繁荣了各民族文化,解析从春节在哪里过的变化说明:时代不同了,过春节的地点也不同了,A项说法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5.在现代社会,把孝悌与博爱、个人与社会、情感与理性、道德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对儒家的仁爱精神作出创造性诠释和创新性发展。这就要求 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批判性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彰显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点 A.

27、B. C. D.,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中“全面继承”传统文化观点错误; 不符合题意。,6.“酒满敬客,茶满欺人。”中国人劝酒习俗由来已久,而如今劝酒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恶俗陋习。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推陈出新,革除传统 D.各取所需,求同存异,解析A正确; B“洋为中用”不符合题意; C、D说法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7.对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

28、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 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主义的糟粕,弘扬和光大优秀民族传统 主张全盘西化,这样才能与当今社会所共同呼吁之民主、自由、平等、科 学等价值观相适应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全面继承,加强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A. B. C. D.,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解题时要注意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正确; 中“全盘西化”、中“全面继承”均说法错误,排除。,1,2,3,4,5

29、,6,7,8,9,10,11,12,13,14,8.两岸客家一脉情,宁化石壁是台湾客家寻根问祖的地方。当前,应通过发挥客家文化独特的吸引力和客家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弘扬客家文化,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的交流与发展。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利用客家文化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依据有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永恒不变的 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A. B. C. D.,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说法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不等于是永恒不变的,排除; 不符合题意,材

30、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特点,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9.歌曲卷珠帘中的“千家文,都泛黄”“叹流水兮落花伤,谁在烟云处琴声长”等词句,运用了大量典故,实现了古典和流行的完美结合、怀旧与时尚的相互交融,深受广大听众喜爱。这说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源泉 B.文化创新来源于创作者的灵感 C.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D.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歌曲卷珠帘中运用了大量典故,实现了古典和流行的完美结合,怀旧与时尚的相互交融,深受广大听众喜爱。这说明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31、的,D符合题意; 社会实践是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A、B是错误的; C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0.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推出的文化类系列报道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七个领域。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激发老文化焕发新光彩。这一节目的推出旨在 传承民族文化,深刻挖掘文化的内涵 奏响主旋律,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雕刻文化记忆,辨别文化精华和糟粕 彰显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A. B. C. D

32、.,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推出“广播纪录片”,旨在传承民族文化,深刻挖掘文化的内涵,彰显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故符合题意,应选; 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1.互联网时代下,文字的想象力开始匮乏,表情包成为新兴的网络语言,人们用表情包来表达一些文字表达不了的信息。智能手机的出现、媒体的增加以及社交软件所赋予的平台都为表情包的壮大增添了肥沃的土壤。由此可见 A.新媒体改变了文化本身的内涵B.文字是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 C.大众传媒具有双向互动的特点D.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1,2,3,4,

33、5,6,7,8,9,10,11,12,13,14,解析新媒体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但没有改变文化本身的内涵,A错误; 文字是文化传播的载体,B错误; 互联网具有双向互动的特点,C错误。,12.全国人大首次提出要增加中小学古诗文的学习,教育部积极行动修编教材,古诗文在中小学课本中的比重增大。这是因为 公民尊重本民族文化是通过教育实现的 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古诗文蕴含着中华民族一切优秀精神 文化传承需要教育的能动性活动 A. B. C. D.,解析教育是文化交流传播的一种方式,是不科学的; 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二、非选择题 13.中国人对“房”总是情有独钟。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国人的“家国伦理”,造成了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家”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住之所,也是最终的情感归宿地。与国外截然不同的是,中国人渴望“居者有其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