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职业健康损害、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的过程如同发生在这块草坪上的现象,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危害因素: 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因素。 主要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概念,构成法定“职业病”的必备条件: 患病主体必须是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 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 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而引起的; 必须是国家公布的
2、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一、钢铁工艺和职业病危害识别,炼钢产线,钢区,炼钢厂,轧厂,烧结厂,炼焦厂,铁区,炼铁厂,球团厂,5,一、钢铁工艺和职业病危害识别,金属冶炼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各有不同,有高温、噪声、粉尘、金属毒物、一氧化碳等等。,6,一、钢铁工艺和职业病危害识别,炼铁是将金属铁从其自然形态即含铁矿石(主要为铁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的过程,方法主要有高炉法,直接还原法,熔融还原法等。 高炉炼铁是利用还原剂(C、CO、H2)将铁矿石中的铁氧化物(Fe2O3、Fe3O4、FeO)还原成金属铁(Fe)的连续生产过程。 直接还原炼铁是在低于熔化温度状态下,将铁矿石还原成海绵铁的生
3、产过程。 熔融还原炼铁是不用高炉而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还原铁矿石的生产过程。 全世界90%95%以上的生铁仍是采用具有数千年历史的高炉炼铁法冶炼。,7,生产工艺过程,高炉工艺过程是铁矿石、焦炭及熔剂通过高炉原料系统从高炉炉顶进入高炉本体; 空气通过送风系统从高炉下部风口吹进; 铁矿石通过还原反应炼出生铁,铁水从出铁口放出; 铁矿石中未还原的杂质和石灰石等熔剂结合生成炉渣,从出渣口经水渣系统排出; 煤气从炉顶导出,经煤气系统除尘后,作为工业用煤气。 整个过程包括原料系统、高炉本体、送风系统、煤气系统和炉渣系统组成,每个系统的生产过程中都有可能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而引起健康损害。,8,9,10,11,
4、12,13,14,15,一、钢铁工艺和职业病危害识别,高温热辐射 作业属高温强热辐射作业。绝大多数作业岗位室内外温差超过了车间内工作地点的夏季空气温度规定( GBZ12002 )。出渣、出铁时作业环境温度可超过40,辐射热高达1.8kw/m2。 噪声 炼铁生产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振动筛皮带传动、鼓风机、热风机及助燃机的转动、及泵房等发出的声音。由于作业人员以巡检方式作业为主,实际接触噪声强度常在职业接触限值以下。炼钢坯料修磨机、振动给料机、钢包拆除机、连铸切割器等产生间断噪声。炼钢炉在溶化、氧化过程中产生强噪声,如电炉炼钢,当电极下的金属受到高温而发生爆裂时,造成很大的噪声,在熔化期的噪声高达11
5、0dB(A),氧化期100 dB(A)。,16,一、钢铁工艺和职业病危害识别,粉尘 主要来源于原料、燃料输送系统各转运站、供料和上料系统,焦炭皮带头、高炉前出铁场平台区域粉尘浓度较高;生产过程中废钢的切割、原辅料的配备与运送、生铁和废钢的冶炼以及炼钢炉的开盖、装料、投放添加剂、出钢时都会产生烟尘、粉尘,其主要成分有三氧化二铁(Fe2O3)、氧化钙(CaO)、氧化锰(MnO)、氧化镁(MgO)、氧化铁(FeO),还有少量的氧化硅(SiO),粒径较小,60%以上为311m。,一氧化碳 是高炉炼铁工程中应重点防范的一种职业有害因素。出铁、出渣时均可产生一氧化碳,高炉煤气系统的煤气管道检修、管道泄露或
6、其他事故,也可接触到一氧化碳。 其他冶炼过程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焦炭、萤石等,在冶炼炉泄漏烟气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二硫化碳、氟化物气体等 金属中有毒部分:以铅为主,18,预防措施,以噪声控制、隔热、防尘、一氧化碳监测为主。电炉噪声可采用加密闭罩的方式降低噪声值,对钢水精炼、连铸、铸坯拉矫等岗位以及工作人员多,操作范围不大和较为重要的岗位设置隔音控制室,并配有休息室;炉前操作工应配备耳罩或耳塞。,二. 铅中毒典型事件工业行业,1、有色金属冶炼企业 2008年12月,河南卢氏县一家冶炼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导致村里高铅血症334人,铅中毒103人。 2009年8月,陕西凤翔县一家铅锌冶炼公司排放废水、
7、废气,导致至少615名儿童铅超标。 2009年8月,湖南武冈文坪镇一家精炼锰加工厂为血铅超标污染源,有1354人血铅疑似超标,600名儿童需要医治 2、铅酸蓄电池和蓄电池回收行业,三、认识铅和铅的个人防护,铅(Pb),灰白色金属,原子量为207.20,比重为11.34,熔点为327.5,沸点为1620,加热至400500时,即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并在空气中迅速氧化成氧化亚铅,而凝集为烟尘。铅的化合物粉尘,如氧化铅(又称黄丹、密陀僧)、四氧化三铅(又称红丹)、二氧化铅、三氧化二铅、硫化铅、硫酸铅等均以粉尘形式逸出散到空气中 有毒金属,用途广泛,自古使用至今,可回收 多途径进入人体,易导致中毒,作为
8、高毒物品管理 管理难度大,铅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个人防护用品和卫生保健要点,劳动者佩戴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防尘工作服、防尘口罩、护耳器、防护鞋和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1呼吸道防护:作业时劳动者需使用机械过滤效率不小于95%防尘口罩 2噪声防护:存在噪声的作业场所,劳动者需使用塞栓式耳塞或耳罩。 3其他防护:作业场所存在铅烟、铅尘或者需要手接触含铅物件时,劳动者配备防渗透手套 4个人防护用品应该保存在干燥、阴凉、无污染的场所,防尘、防毒口罩杜绝存放在生产场所。 5.防护用品应符合GB11651、GB/T18664的要求。特种防护用品应具有生产许可证标识“QS”和安全标志标识“LA”。 6
9、.单位必须督促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并督促劳动者上岗时应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个人防护用品应按要求进行维护、保养,应随时检查防护用品是否损坏或失效,发现问题,及时更换,颗粒物(粉尘、烟、雾) 防尘口罩、防颗粒物面罩,产品符合GB2626-2006 过滤效率 过滤元件选择指导: 煤尘、岩尘、棉尘:KN90-KN95 石棉尘、重金属尘:KN95-KN100 焊接烟:KN95-KN100 喷漆雾、酸雾等:KN95-KN100 含油烟:KP95-KP100 放射性颗粒物:KN/KP100 沥青烟: KP100,颗粒物(粉尘、烟、雾)防护,四、铅中毒,常见于铅矿的开采、烧结和精炼,含铅金属和合金
10、的熔炼,蓄电池制造,印刷业铸字和浇板,电缆包铅,自来水管道、食品罐头及电工仪表元件焊接,修、拆旧船、桥粱、建筑时的焊割等作业。此外,在用铅化合物作颜料、釉料、油漆、橡胶、塑料、玻璃、陶瓷、炸药等工业也可有职业接触。 国内以铅熔炼、蓄电池制造行业发生铅中毒的人数较多。,职业接触铅及其无机化合物主要引起慢性中毒,因中毒程度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通常呈隐匿发展过程。以神经、消化和造血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为主,神 经 系 统,中枢神经系统: 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且无特异性。可有头痛、头晕、乏力、健忘、睡眠障碍等类神经症的表现。 重症患者可发生中毒性脑病,开始先表现为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孤僻、
11、少语、易激动、定向力障碍等,进而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烦躁、谵妄、昏迷、癜痫样抽搐等。,周 围 神 经 系 统,铅对周围神经系统的损害,以运动功能受累较著,主要表现为伸肌无力,重者出现肌肉麻痹,亦称“铅麻痹”,如垂腕、垂足。有些患者可有关节肌肉疼痛,伴有肢端麻木和四肢远端呈手套袜套样浅感觉障碍。 严重铅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少见,消 化 系 统,消化不良:铅易引起消化系统分泌和运动功能异常,出现消化功能障碍。可有口内金属味、食欲减退、腹胀、腹部隐痛、便秘等。,腹绞痛-铅中毒特征性临床表现,发作前常有腹胀或顽固性便秘。为突然发作的腹绞痛,部位多在脐周,疼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种,每次发作
12、约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因疼痛剧烈,患者面色苍白、焦虑、急躁不安、出冷汗,并常弯腰曲膝,手按腹部以减轻疼痛。体检时,腹部平坦 ,腹壁可稍紧张,但无固定压痛点,无明显反跳痛,肠鸣音多减弱,也可正常或阵发性增强。 发作时,可伴有呕吐、血压升高和眼底动脉痉挛,造 血 系 统,铅可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在铅中毒早期可见到因卟啉代谢障碍引起的尿-氨基-r-酮戊酸排出增多、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P)或锌原卟啉(ZPP)增高。中度铅中毒患者可出现贫血,多为低色素性正常细胞型贫血,亦有呈小细胞型者。铅中毒性贫血多属轻度,白细胞与血小板一般无明显异常。,临 床 特 征,慢性铅中毒患者虽可出现神经、消化和血液系统的各
13、种临床表现,但轻度中毒患者症状和体征可不明显,且缺乏特异性,作为诊断的参考。 对接触较高浓度铅的工人,一旦出现腹绞痛,应首先考虑到铅中毒性腹绞痛的可能,并做好与其他原因引起腹痛的鉴别诊断,以免误诊和漏诊。 随着劳动条件改善,目前国内铅中毒性脑病、铅麻痹垂腕等已少见,但在某些乡办和个体炼铅企业,尚存在重度中毒患者,应引起重视。,实验室检查,铅中毒常用实验室检查指标分为两类: (1)直接反映机体接触量和(或)贮存在体内软组织中的量,例如,血铅(PbB)、尿铅(PbU)和应用络合剂后的尿铅排泄量等; (2)反映接触铅后引起的早期生物学效应,例如,红胞游离原卟啉(FEP)和锌卟啉(ZPP)、红细胞-氨
14、基-酮戊酸脱水酶 (ALAD)、尿-氨基-酮戊酸( -ALA)等。,血铅-接触铅首选的检测指标,主要反映近期接铅量和软组织中铅含量,PbB浓度在职业接触铅后很快升高,在接触数周至数月后逐渐达到并保持一定水平。 脱离接触后, PbB的清除分为三相。第一相半减期为35-40 天,主要是从软组织和红细胞中排出的; 第二和第三相半减期分别为6-12个月和10-20年,均主要反映骨骼清除铅的速率,血铅-接触铅首选的检测指标,非职业接触成人PbB浓度一般为0.25-0.75 mol/L (50-150 g/L),城市人群通常比农村人群高,吸烟者比不吸烟者高。 我国90年代对12个城市非职业接触者的调研结果
15、,血铅范围为0.05-1.61 mol/L(10 - 322 g/L),几何均值为0.405 mol/L (81g/L),95 %上限为0.935 mol/L(187 g/L)。 儿 童 体 内 铅 的 负 荷 量 随 年 龄 而 增 高, 美 国 CDC 建 议 儿 童 血 铅 限 值 为 0.5mol/L (100g/L)。,尿 铅,尿铅为反映近期铅吸收量的指标。因受液体摄入量和肾功能等因素的影响,尿铅浓度比血铅波动范围要大。取样时易污染 铅作业工人在工作场所接触尚可耐受的剂量时,铅排泄量并不立刻明显增高,约有10天的延迟期,其后尿铅逐渐增高,在接触1个月后达到一定水平,尿 铅,1991-
16、1993年对我国不同地区非职业接触铅劳动者1588名调研结果,尿铅范围12.5-314 nmol /L (2.5 - 62.8 g/L),几何均数45.5 nmol/ L (9.1g/L),95%容许上限160 nmol/L (32g/L)。 美国非职业接触者尿铅浓度为50-250 nmol/L (1050g/L)。15个国家542名正常人尿铅95 % 325 nmol/L(65g/L)。 国外报道,非职业接触 者 经 肌 酐 校 正 后 尿 铅 一 般 低 于 27.5 mol/mol 肌 酐(50 g/g 肌 酐)。,驱 铅 试 验,驱铅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可络合的铅负荷量。一般在怀疑
17、存在铅中毒而不能确诊时进行。对已脱离铅作业或近期接铅量减少的工人而言,驱铅试验往往较其他检查指标更有诊断价值。 有人比喻CaNa2EDTA驱铅试验是软组织铅负荷的“化学性活组织检查”。 根据2002年颁布的铅中毒诊断国家标准,接触铅工人驱铅试验的尿铅3.86molL或4.82mol24h者,可诊断为轻度铅中毒。,血液中FEP和ZPP,非职业接触者血FEP和ZPP上限值多在0.721.42 mol /L (400800 g/L)和0.721.60 mol/L(4501000 g /L)之间。 女工血铅0.751.0 mol/L(150200g/L)、男工血铅1.251.5 mol/L(25030
18、0g/L)时,FEP开始增加。随着血铅浓度的增高,女工血FEP或ZPP的增加比男工更显著。在接触铅比较恒定时,血铅浓度3.0 mol/L (600 g/L)相应的FEP在男工为5.33 mol/L (3000 g/L)、女工为 6.257.12 mol/L(35004000 g/L),相应的ZPP在男工为3.20 mol/L(2000g/L)。 轻度的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也可使FEP和ZPP增高。 在评价时,要加以鉴别。,各项检测指标的合理应用,根据我国诊治铅中毒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最近全国铅中毒诊断标准修订协作组的科研总结,仅凭某一单项检测指标诊断铅中毒,往往有漏诊或误诊的可能
19、,应该几项指标联合应用,以取长补短。如开展铅作业工人普查时,一般可选用血铅和(或) 尿铅与ZPP指标进行筛检;在遇到疑似铅中毒所致腹绞痛病人时, 可先进行尿粪卟啉半定量测定, 并留尿和采血作尿铅和血铅等检查, 以很快协助诊断和全面分析病情。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千万不要以某项指标一次检测结果异常而轻易下结论,必须结合接触史、 现场调查资料、 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 综合分析后,方可作出诊断。,诊 断 依 据,根据确切的职业史及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为主的临床表现与有关实验室检查,参考作业环境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诊 断 分 级,应执行“职业性慢性铅中
20、毒诊断标准”(GBZ37-2002)。 1g/L=5nmol/L 1 mol/L=207 g/L,观 察 对 象,对有密切铅接触史,仅血铅1.9 mol/L(0.4 mgL)或尿铅0.34 molL(0.07 mg/L)或0.48mol/24h(0.l mg/24h)、或诊断性驱铅试验后尿铅1.45 mol/L而3.86 mol/L,尚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者,可列为观察对象。观察对象不属于慢性中毒范畴,但应36个月复查一次,并可酌情进行驱铅 。,轻 度 中 毒,血铅2.9 mol/L (0.6mg/L)或尿铅 0.58 mol/L (0.12mg/L);且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
21、尿-氨基-r-酮戊酸( -ALA)61.0 mol/L(8mg/L); 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P)3.56 mol/L(2mg/L); 红细胞锌原卟啉(ZPP)2. 91 mol/L(13.0 g/gHb); 有腹部隐痛、腹胀、便秘等症状。 2 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3.86 mol/L(0.8 mg/L)或4.82 mol/24h(1mg/24h)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中 度 中 毒,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 腹绞痛; 贫血; 轻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重 度 中 毒,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 铅麻痹; 中毒性脑病。,鉴 别 诊 断,铅中毒性腹绞痛者应与阑尾炎、胆道蛔虫症、胆石症、胃
22、穿孔、肠梗阻、输尿管结石、血卟啉病等相鉴别。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要除外药物性、其他化学物中毒及糖尿病、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等疾病。铅性脑病应与脑炎、脑肿瘤和其他化学物引起的中毒性脑病相鉴别。 详细询问铅化合物的接触史,结合临床表现和血铅、尿铅等生物标志物的测定结果有助于明确诊断。,“三 值”,既往慢性铅中毒尿铅和血铅的诊断起点均为正常上限值,即尿铅为 0.39molL(0.08 mg/L),血铅为 2.48 molL (0.5 mg/L)。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含量超过正常上限值,并不意外着机体已产生有损健康的生物效应;只有达到一定剂量和作用时间才会影响健康;在“正常上限值”和产生“有损性健康效应水平”之间尚存在无损性效应或效应不清(按目前认识)的剂量范围;有损健康的生物效应又可分为亚临床和临床两类、可逆和不可逆两个阶段。,“三 值”,这些认识的提高,以及生物材料检测可用于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病诊断,经过非职业接触人群本底值调查,机体内外部接触剂量、剂量-反应和剂量-效应关系资料的研究,就产生了相应的评判标准和名词。所谓“三值”,即正常参考值、职业接触限值和诊断值,就是根据上述理论和研究实践而来的。,正常人群(非职业接触者) 正常参考值(本底值)-大气环境卫生标准 levels in unexposed pop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