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农耕文化_第1页
傣族的农耕文化_第2页
傣族的农耕文化_第3页
傣族的农耕文化_第4页
傣族的农耕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题 目 傣族的农耕文化 指导老师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2015年9月27摘 要:傣族作为百越后裔,历来以农耕为本,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农耕稻作文化,其先民最早进行了野生稻的人工驯化和栽培,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相适应的一套完整的农村公社制度及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奴制度,便成为傣族农业发展的各重要特点。同时,傣族是我国乃至东南亚诸民族中最早从事牛耕水田耕作的民族之一,具有一套历史悠久的稻田耕作农具、耕作方法和完善的水利设施系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傣族人通过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相互调适,创造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这一文化体系渗透着傣族人依靠自然,尊重自然

2、,遵循自然法则的农耕理念,具有深厚的自然农法思想。这种自然农法思想既与傣族人的生态价值观念密切关联,又充分体现着他们的文化特性,贯穿于傣族人的生产与生活形态中。关键词:傣族;水利设施;农耕;农奴制度目录引言.31.早期的傣族农业. .31.1 农耕文明.31.2 史证早期的傣族农业.31.3 早期傣族农耕方法.42.改革开放前的傣族农耕.52.1耕作方法.52.2耕作区域特点.52.3西双版纳傣族土地关系制度.63.改革开放后的傣族农耕文化.73.1组织机构设置.73.2重视水利设施.7结语.8参考文献.9引言云南傣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了灿烂的农耕稻作文化, 其先民最早进行了野生稻

3、的人工驯化和栽培, 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 傣族是我国乃至东南亚诸民族中最早从事牛耕水田耕作的民族之一, 具有一套历史悠久的稻田耕作农具、耕作方法和完善的水利设施系统。与此相适应的一套完整的农村公社制度及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奴制度, 便成为傣族农业发展的各重要特点。1. 早期的傣族农业1.1 农耕文明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在先秦时期汉族民间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描述了人们击打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民间流传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艰辛不易。亦有诗为证:“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民黎

4、。”体现了文化在衣食温饱解决之后的意义重大。“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刻画了对积极人生的理想与追求。中国持续发展的上万年的农业历史,创造了发达持久和长盛不衰的文化。同时,灿烂辉煌的汉文化又丰富了农业的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几千年发展过程中,虽经无数次天灾人祸的考验,仍然一直蓬勃兴旺,绵延不断。证明这技术知识体系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如果开发利用好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与自然资源遗产,可视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建设美好家园、激发爱国热情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而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和

5、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协调促进世界经济安全稳定增长、持续包容增长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1.2 史证早期的傣族农业 傣族是中国最早发展水稻的民族之一。据研究,远在2000年前,傣族就有种植水稻现象。贝叶经中记载的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曾说到天神给我们撒下谷种子,但被雀、鸟、鼠吃了,他们吃了后从便中排出谷粒,掉在水沟边然后发芽长大,结出谷穗。人们从这一自然现象中发现并找到谷种,在傣族首领叭桑木底的指导下,学会了种植,发展稻谷,后来又开辟新的田地,实现了耕作定居的模式。帕萨坦也记载,远在1000多年前,“傣泐王几达沙力带着十二个随从在原来十二个邦的基础上建立了十二个勐,任命他们为十二勐的布闷。随

6、后,各勐布闷就组织民众开田挖沟,各勐布闷将开出的田地分成产量为一百挑、一千挑、一万挑三种规格如数点清交给傣泐王,傣泐王又将这些开垦出来的田地交给百姓耕种,并规定应交的租谷数量”。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的稻作农业已经发展到不错的水平。 傣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不可磨灭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它的农业文化更加名声显赫,其悠久的农耕稻作历史、传统的农业耕作方试、古仆典雅的土地关系和完善的水利设施都著称于世。它在中华农业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不仅长出来,而且比野生的还要好看和肥大。这篇故事,记述了傣族先民如何发现野生稻并进行驯化栽培的全过程,从民族学的角度更进一步证

7、明了傣族是最早进行人工栽培稻的民族之一,他们从一开始就以种稻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活动。直到今天,中外学者们曾多次在西双版纳等傣族聚居地发现了野生稻群落的存在。日本著名学者渡部忠世经过考察,得出结论说:“至于西双版纳是否是亚洲栽培稻起源的中心,谁都不可能给出明确地回答,然而在非常遥远的古代,作为云南一部分的西双版纳即已从事着稻作农业。这一点,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什么疑问了。”许多中外著名学者经过多学科的综合调查研究,一致认为云南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傣族则是最早栽培稻谷从事农耕的民族。关于傣族农耕稻作的情况, 我们还可以从文献记载中进行考察。山经 海内经记载“ 西南黑水之间, 有都广之野, 爱有膏寂膏

8、稻, 百谷自生, 冬夏播琴” 。古代之“ 黑水” ,据考证即今日金沙江。金沙江以南的河谷平坝地区, 自古气候湿热, 土地肥沃, 是夷越之民从事农耕的地方。因为百越民族已认识到“ 天地之间, 人最为贪物之生, 谷为贵。, 司马迁在史记 西南夷列传也说“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 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 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 工体都最大此皆魅结, 耕田, 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 北至模榆, 名为褐昆明, 皆编发, 随畜迁徒, 毋长处, 毋君长, 地方可数千里。” 这段信史明确告诉我们居于滇池周围的越人先民“ 滇人” , 聚居平坝, 从事农耕稻作。而滇池以西数千里地区有“ 蕉 和“ 昆明”

9、 的氏羌民族分布, 其特点是没有定居, 没有君长, 过着“ 随畜迁徙” 的游牧生活。降至隋唐, 有关傣族从事农耕稻作业的记载便越来越多了。樊绰在蛮书记滇南傣族先民“ 茫蛮” 诸部时说象大如水牛, 土俗养象以耕田, 仍烧其粪” , “ 象, 开南以南多有之, 或捉得人家, 多养之以代耕田也” 。这说明德宏、西双版纳在唐代以前, 傣族先民就以象和牛耕田了。至元、明时期, 傣族农耕稻作水平就比较高了, 西南风土记说“ 五谷惟树稻, 余皆少种, 自蛮其以外, 一岁两获, 冬种春秋, 夏作秋成。孟密以上, 犹用犁耕栽插, 以下为耙泥撒种, 其耕犹易, 盖土地肥腆故也。凡田地近人烟者, 十垦二三, 去村寨

10、稍远者, 则迥然皆旷土。”从民族学资料看, 傣族有许多关于远古时代驯化野生稻进行栽培的传说。在一颗萝卜大的谷子里记载道傣族祖先在远古时代主要靠打猎和捕鱼过日子。有一天, 正在打猎的人们忽然闻到一股清香味, 于是跟踪寻找, 在山坳的水塘里看到许多又高又密的野生稻, 剥开一看, 稻米又香又甜, 于是给它取了个名字叫“ 香稻米” 。从此以后, 人们肚子饿了就来摘香稻米吃。后来日子一长, 人越来越多, 香稻米就一天天少下了下去。这时一个聪明的人教给大家“ 你们看, 落在土里的那些香稻长出来了, 我们为什么不学着种一些在田里呢将来一颗结几百颗, 我们就吃不完了。” 于是人们开始摘一些香稻种在田里, 小心

11、培育, 香稻米不仅长出来了, 而且比野生的还要壮实。这篇传说故事, 生动形象地记述了傣族先民如何发现野生稻并进行驯化栽培的过程, 从民族学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傣族是最早在云南进行人一栽培稻的民族, 从一开始就以种稻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活动。1.3 早期傣族农耕方法 傣族传统的耕作农具主要有以下几种:铁犁、木耙、铁锄、砍刀、镰刀、劈斧、打谷棍、撒秧平整板、谷扇、风车等,此外,还有砍山地时用的铁斧,也称放树斧,主要用来砍树破柴。 关于傣族传统的耕作方法,据记载和民间传说,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即人工锄挖、象牛踩田和梨耕农业。在傣族先民自勺远一占时代,出现了一个傣族首领叭桑木底,他感到原来的生活“分散是死

12、路,游猎饿死人”,必须“立寨盖房子,挖地种野瓜”。他率领人们定居下来,划田地,分山水,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一开始,叭桑木底教给人们如何耕作:“先把杂草拔光,用脚踏烂稀泥,用手抹平泥土,把谷种撒在平湿地上。”叭桑木底教人们耕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将野生稻谷驯化进行人工栽培的过程。随后人们逐渐用木锄、石锄挖田,耕作技术又进了一步。两千多年前青铜器发明后,又采用铜锄耕作了。据傣族史籍记载,傣历181年(公元819年)茫乃政权的统治者傣拗王几达沙力带领傣拗民众在原12个“邦了的基础上建立了12个勋,任命他的随从为12个勋的“布闷”(即召勋一一地方官)。随后,各励“布闷”就组织民众开田挖沟,各勋“布闷”

13、将开出的田地分成产量为一百挑、一千挑、一万挑三种规格如数清点交给傣拗王,傣拗王又将这些开垦出来的田地交给百姓耕种,并规定应交的租谷数量。这时,西双版纳的傣族,不但饲养着大量的牛群,而且还饲养着不少的大象,据唐代樊绰的蛮书记载,不但用它耕田:运输、还以象阵参战呢!据史家考证,傣族饲养牛群、大象的初期阶段,主要是用其踩田成泥种稻的。后随着铁犁等铁质农具的普遍使用,就用水牛带犁耕田了。这是符合农耕发展规律的。2. 改革开放前的傣族农耕2.1耕作方法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土地面积宽广,计有大小平坝21个,都是傣族聚居。耕地面积过去缺乏精确的统计,据1953年调查全区收获面积为亩,其中稻田亩,稻谷总产达斤

14、,每人平均占有水田13.9亩。由于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多,因而在客观上导致了不可能精耕细作。一般是傣历8月中旬(公历6月)开始用水牛耕田,犁深约4.1寸,然后耙两次即可插秧。在其他地方,由于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较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多受内地汉族农耕技术的影响,因而耕作较精细。以干崖坝区为例,一般都实行四犁四耙,劳动强度非常大。 在云南,一般傣历9月初(公历7月)撒秧,傣历9月底长至半市尺许开始栽插。在撒秧前一般注意选种、浸泡。秧成活至收获,一般不施肥,有的除一次草,大多不除草,栽完后即等收获。在德宏傣族地区,耕作即较精细,不但注重选种,而且常常用山地旱谷种调到田里种。据说这样谷子长得好。老农说:“施

15、肥不如换种。”农历正月间整好秧田,泥下施绿肥,以保证禾苗茁壮。谷雨前后撒秧,先将谷种晒一天,放人水中浸两天,捞出用水冲净,干放一晚,出小芽后再撒播。秧苗长出后夜晚撤水,天明后再放入,如此反复三次,40天后即可栽种了。在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傣族地区,由于气候湿热,一般都可种两季。早谷只需145天、晚谷只需156天便可成熟。在版纳傣历1月初开始收割,收在蔑席里,用打谷板或打谷棍敲打脱粒。扬净晒干后即收进竹蔑编成的“屯子”里贮藏。在德宏地区,收割后将谷把堆成堆,到冬月才打谷,把谷穗放在竹席上,用打谷棍敲打脱粒,然后扬净晒干装人谷仓。每亩水稻平均产量约300斤左右,高的达五六百斤。因而每人占有粮食较多,富

16、裕户有的种一年可吃几年。2.2耕作区域特点 云南各地的傣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于土地形态、剥削方式和阶级结构等方面,都各有自己的特点,但都呈现出傣族社会由封建领主经济向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依其发展的状况,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1)以西双版纳为代表的领主经济保存比较完整的地区; (2)以德宏、孟连、耿马等地为代表的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的地区; (3)以景谷、墨江、元江、新平等县为代表的地主经济已经确立的地区。 在上述三种经济形态中,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土地关系制度最为古朴和典型,现从农业文化的角度,论述如下。西双版纳傣族首领自唐代在今景洪建立茫乃地方政权,于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

17、史了,那时尚处于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初期阶段。自元、明、清各封建王朝设置土司制度以来,就逐步进人了封建领主制社会。被历代中央王朝册封为“车里宣慰使”的“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世代成为西双版纳最高领主和最高统治者。在这里一切都是南召领召”(“水和土地是领主的”),因此,凡耕种领主土地的农奴,必须“金纳巴尾”(“吃田出负担”)。不耕种领主土地的丧失劳动力的成年人,也要“色南金、色领带,色的欲的喃”(“买水吃,买路走,买地住家”),按规定出成年人一份负担的三分之一。正因为土地是领主的,因此农奴猎获到野象、野猪、马鹿或其它野兽,必须把倒地一侧的兽身奉献给领主。在这里,凡是“召片领”领地

18、内的民众,每个人“头脚落地就是召片领的奴隶,亿万根头发都是召片领的财产”,农奴一生必须在领主的土地上劳动。就像西周时代的特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召片领以各勋、各村寨为单位,将土地交给农民耕种,便把农民作为土地的附属物固定在土地上,从而使其丧失人身自由,处于对封建领主人身依附的地位,建立起“严格意义上的隶属制度”。劳役地租这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地租形态”,在西双版纳大部分地区,仍是领主喇肖傣勋等级农奴的主要方式,是封建地租的主要形态。领主占有的土地主要征派傣勋劳役代耕。但是在景洪、勋养、勋罕等少数发展较快的地区,劳役地租已逐渐向实物地租转化。地租征收标准按“纳”(意为“田”)计算,租率由召片

19、领规定,一般30纳(约四纳为一亩)收10挑(每挑50斤)稻谷。除劳役地租外还有家内劳役,许多家奴寨主要是由“滚很召”等级按劳役种类固定分工负担,如某寨养象,某寨割马草,某寨为领主当厨役,某寨妇女为领主唱歌、哭坟或为领主贵妇做绣鞋等,名目多至百余种。总之,领主的衣食住行到生老死葬都由这些寨子负责。2.3西双版纳傣族土地关系制度为了适应封建领主剥削的需要,在傣族社会内部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分配封建地租的“火西”制度。西双版纳领主统辖全境的12个“版纳”,即为12个负担单位。各版纳下又包括几个“勋”,勋以下有“火西”,每个火西又包括几个村社,、而最基本的负担单位为“火很”(负担户由几个个体家庭组成)。

20、属于全区性的封建负担,一般由召片领议事庭决定数额,然后按上述负担系统层层分派下去。每位议事庭和各勋火西的头人又分别会商决定各自负担的数额。火西和村社中的各级头人,则是征派钱粮和各种劳役的具体执行者。 从上述情况,我们可知西双版纳傣族土地关系制度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傣族的封建领主经济和土地制度,是建立在傣族原生的农村公社的基础上的。从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情况进行考察,领主所占有的全部土地,原来都是村社成员进行集体开垦,属整个村社集体所有的,傣族领主制确立后,通过成文法和行政的手段,将各村社集体占有的土地掠为己有,成为领主大土地所有者,然后再以领主的名义分配给各地村社成员耕种,他们只有土地使用权而

21、无所有权,原村社的自由民也逐渐地沦为领主的农奴。封建领主的大土地所有制和农村公社的结合过程,主要表现在个人对于村社及其“土地财产”的关系,构成了农奴关系的基础。这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得出来:一是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决定了封建领主的“财产方式”。农村公社是一种经济的和社会政治的组织,它的内容和职能,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而有所不同。西双版纳的农村公社以土地村社“集体所有,私人占有”为基本特征。二是个人对于村社的依赖关系,构成了封建人身依赖的基础。因为封建土地所有权是同耕这块土地的直接生产者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由村社成员转变成的农奴紧紧地束缚在领主的土地上,所以,农奴与封建领主的关系,自然是一种封

22、建依赖关系了。第二,封建领主利用古朴的农村公社原有的组织形式进行剥削和统治。从对西双版纳社会经济形态的调查材料不难看出,广大农村在领主大土地所有制下,实际保留着村社占有、家族占有和个体占有三种形式。村社成员集体占有的土地,称为“纳曼”(即“寨公田”)约占耕地面积的58;残余于村社占有制中各个家族分别占有使用的一部分土地,称为“纳哈滚”(即“家族田”),约占耕地面积的19%;上述两种土地又称为“纳倘”(即“负担田”)。个体农民直接占有的土地,占耕地面积的9%,其中一部分由贵族集团分化出来的自由农民一召庄”占有,称为“纳辛”(即私田”),可以自由土之宾莫非王臣”。这种大土地所有制,构成了西双版纳傣

23、族封建领主制的全部社会基础。3.改革开放后的傣族农耕文化3.1组织机构设置由于傣族从事水田稻作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很早就有了相当完整、系统的水利灌溉组织,自上而下都设有水利灌溉的专管人员。其人员名称和主要职责是: 在宣慰使司署,是分管财务兼管水利的最大官员。分布在各勋的各条大沟渠,都设有正副水利总管,负责管理本沟灌溉区的水利事务。在灌溉区内的各个村寨,都设有“板闷”,并从中推选二人协同正副总管管理水利。在通常的情况下,选水头寨和水尾寨的“板闷”来担任,以便上下前后照应,不使水头田占便宜、水尾田吃亏。由“召童帕萨”总管直至各村寨的“板闷”,成为管理水利的垂直系统,这在各民族农业史上也许是颇具

24、特色的。上述专职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动员各村寨民众兴修沟渠;定期检查渠道;灌溉时期合理分配水量;维持管理水利的有关规定;解决水利灌溉过程中出现的纠纷等等。分配水量是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关键问题。分配原则按各寨的田亩计算,各寨再按各户的田亩计算,并按距离渠道的远近,统一算出每一块田应该分水几斤几两。这里所说的“斤两”不是重量单位,而是分配水量的一种傣族特用的尺度,即用来测定流量大小的特殊单位。管水员掌握着一个特制的圆锥形木质分水器,上面刻着“斤、两”的精确度数。各支渠纵横分布在各处田亩间,田埂上嵌一竹管放水,就按照应得的水量在竹节上凿开与之相等的通水孔,分水器就是用来测定穿孔的大小的。关于分配水量,不

25、仅要看田亩的多少而不同,而且视稻田的远近而有所区分,近田者少一些水量。距离较远的田,则分给的水量较大些,因为需将沿沟流失的水量加以扣除。由此不难看出,傣族在管理灌溉方面是十分精细的。3.2重视水利设施兴修沟渠,一般都安排在傣历五六月(公历三、四月)进行,每年都要按时修理一次。程检查。办法是从水头寨放下一个竹筏,筏上放着黄布,“板闷”水官敲着镂锣,随着筏子顺水而下,若在哪一处搁浅或遇阻挡,就责令负责该段的寨子另行组织人力迅速修好,此外还要另加处罚。筏子流到沟尾后,把黄布取下,再去祭曼火勋的白塔。 关于西双版纳各勋水利的兴修和管理,宣慰使司署议事庭是十分关注的,于每年雨季来临之时,都要亲自下一道傣

26、文命令,通知各勋各寨遵照执行,以示重视现将有关命令”翻译摘要如下:下雨的时候到了,已经是开始栽秧的季节了,各寨应准备修好水沟,使水平缓地畅流到各寨田中,溉我们的秧苗,使它茂盛的生长。希各勋当板闷、纳陇达的向百姓宣布:各寨不管三十纳、1十纳、七十纳的田有多少、要多少水,都计算好,每家拿着锄头、刀子和修沟的一切工具,准备修沟.修沟时应从沟头到沟尾通通修好,要使各寨的水头田以至水尾田都能够有水灌添在分水时,不得争吵打架。如有哪寨三十纳、五十纳、七十纳的田地,在撒秧时水还不到,寨上的头人应向板闷和纳陇达报告,纳陇达和板闷就应设法修好水沟和平均的分水便能得到灌溉.无论百姓的田宣慰的一纳都不能使他荒芜。每一街期(五天),板闷应从沟头到沟尾检查水沟和田一次.如有荒芜未种的田,纳陇达和板闷应找人耕种;如寨上有人不去修沟的,因分不着水而荒芜了田地,在交官租时,每百纳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