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数感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数感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数感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_第3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数感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_第4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数感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数学教学 文 - 浅 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数感的培养人教版新 【引言】在五年的数学教学中,碰到 几次 的学生作 : “ 高 2 厘米”“ 的体重是 50 克”“小 每分 走 1 米”“小明的爸爸今年 18 ”如此荒 的 果,真是 人哭笑不得,而 其他老 ,又都有 的 ,唉!我 的学生怎么 么差 ! 上感慨之余, 我 不得不反思 一个 : 我 的数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 ?我想: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忽 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 多学生的 中一点“数”都没有。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所 数感是一个人 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 种理解可以帮助人 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 解决复 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

2、 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 由于数学知 本身来源于 生活, 因此培养数感要把数学教学同 生活相 系。 良好的数感的建立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知 理解和解 , 并有意 地将 与数建立起 系, 有助于学生 新精神和 践能力的培养。在数学 程 准( 稿)中也 此作了 明:“数感主要表 在:理解数的意 ;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 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能 解决 而 适当的算法; 能估 运算的 果,并 果的合理性作出解 。 ”可 , 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一、在生活体 中建立数感数学来源于生活, 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

3、生活 。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 与生活 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 ,内化知 。 “数感”主要不是通 授而能得到培养的, 重要的是 学生自己去感知、 和探索, 使他 在学 数学的 程中, 更多地接触和 有关情境和 例, 在 背景下感受体 ,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例如:到操 上去走走、跑跑、 、量量、 学生感受 50 米、 100 米、 400 米的距离;到学校食堂去看看、 称称、掂掂各种蔬菜、 水果的重量, 感受 100 克、1 千克、 10 千克的 重量等等。 些活 深受学生 的喜 ,不 可以 得数感的启蒙, 能培养学生的“ 数学”行 , 数学学 充 趣。小学生已 具 了一定

4、的生活 ,同 他 周 的各种事物、 象又充 着好奇。教学中,教 要从学生的生活 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 数学就在自己身 , 生活中充 了数学。 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 察、 周 的事物,用数学 言来表达与交流。比如:学 10 以内数的 中,在 “ 1” ,先 学生 出 生活中用“ 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 出: 1 本 、 1 只小 、 1 棵 、 1 根小棒、 1 个国家、 1 粒葡萄、 1 串葡萄、 1 捆小棒随后引 学生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 1”可以表示 1 个个体( 1 根小棒),也可以表示 个体的 1 个集合( 1 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

5、( 1 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 1 粒葡萄)。即而渗透了“ 1”中有多,多中有“ 1”的思想。又比如: “0” ,启 学生自己 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 “0”,学生的 极性一下高 了起来, “在体育比 的比分上 ”; “在温度表上 ”;“ 上有 0”;“我的格尺上有 0”使学生直 体会“ 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 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 上表示日期;在 、 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 成号 。 些都是学生身 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 , 在 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二、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在教学中 学生 情境, 学生在 的 程中同学之

6、互相启 、互相学 、互相借 ,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 使学生在交流 数的感知 ,拓展思 ,丰富自己 数的 ,体会数学的价 ,从而能促 数感的形成。例如:在 度 位厘米 , ( 学生学 了 量部分物体的 度后。老 :“你 在 想知道生活中什么物体的 度?”学生( 脱口而出 ) :“老 ,我想 量您的腰 是多大?”老 切地 :“当然。不 老 想考一考你 的眼力,你 猜一猜老 的腰 是多少厘米?”生:104 厘米。生: 40 厘米。生: 60厘米。老 又 : 估 不准, 得量一量才知道, 但老 今天没有卷尺, 只有直尺,怎么 呢? ( 学生沉思片刻,有学生 手 ) 。生 1:跑上 台,拿着米

7、尺,小心翼翼地 着老 的腰 了一圈。看看大 是 62 厘米。生 2:我想用一 的 条, 着米尺把刻度画下来,就可以当米尺用了。生 3:我有一个 的 法,只要准 一根 子, 着你的腰 一圈, 再用尺量一下 您腰 一圈的 子的 度,就可以知道您的腰 是多少厘米? ( 班上想起 烈的掌声 ) 生 4:老 ,您能把你的 子借我用一下 ? ( 老 先是一楞,然后 切地走到他身 微微一笑 ) 。生 4: 您把您的 子 我, 腰不是一个 的 ?我把它拉直。量一量它的 度,量得的 度就是腰 度的一半师: 才,同学 采用各种方法来 量老 的腰 ,前两位同学与后两位同学的方法一 ?生: (同桌 开来)前两位同学是

8、直接 量,后两位同学是借助一个物体来代替的。 (老 正准 入下一个 , 却 一名同学的手 拗地 着)。生 5(急切地):老 ,以前您不是要我 量 一扌乍有 10 厘米,我只要量一量您的腰 有几扌乍, 就可以知道你的腰 有几十厘米。 :同学真的不 ,他能用原来学 的知 解决今天遇到的新 , 希望同学 向他学 ,你 的你的方法与 才几位同学相比, 的方法更准确一些? (用扌乍量的同学 持 他 的方法 便。 老 没有 持, 同学 之后, 一种自己最喜 的方法, 并 几名同学 量老 的腰 , 得出 是 65 厘米) 。生 6 (胆怯怯地 了手):老 ,我是把你的腰 与我自己 行比 的。前天 衣服 ,

9、量了我的腰 是 50 厘米。老 比我胖一些,所以,我估 老 的腰 大 是 65 厘米左右。 : 位小朋友 的棒极了, 他能从熟悉的事物 行估 ,所以估 的 么准确。(生 烈地鼓掌)学会 听,从 人 某些数量的描述中 、思考 也是一种交流。例如:在 量中, 我 学生到操 上 量 方形花 的 和 , 学生用不同的方式 出了花 的 和 。 在 堂交流的 候,展示了多种多 的 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 有的学生先 出一 的 度, 再数 和 各包含多少 ,用每 的 度乘 的 数得到 和 的 度; 有的学生先 出 1 米 的 子,再 1 米 1 米的量; 有的学生使用步 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

10、的想法与 人 行交流, 也体会 人是怎 想的, 怎 做的, 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三、在比较中发展数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 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 1000 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先给小朋友准备了, 100 粒黄豆,然后,起哦那个小朋友根据这 100 粒黄豆,估计大杯子中的黄豆数量。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小朋友们学会了比较的方法来估计数。 所以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

11、多少张?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体育馆有多少个座位?全校学生人数与体育馆座位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 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 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 体会了大数的多少, 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 估算能力逐渐提高, 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中, 高年级的面积单位的认识和教学上。

12、我想,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把 1 平方米与 10 平方米比较,再估算出教室的面积,也与 10 平方米进行比较,想象 10 平方米的大小。再通过 10 平方米与 100 平方米、1000 平方米的比较,体会较大的面积,进而估计校园的面积、小区的面积、广场的面积。用这种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体会大数目的意义,使学生在比较中,通过能够见到的、感知到的比较小的数感受大数,数感也得到发展。因此,在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 通过比较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以及辨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四、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

13、 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 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 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 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在一节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创设情境,如:假日小队的小朋友组织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有租车

14、问题;有购票问题;有根据路程与速度估算时间的;有设计路线的。学生从多角度考虑, 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对自己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学生们解决问题时, 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 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 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数感。所以说,人们只有将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它, 才能使数学知识真正有用武之地。 这样,学生能够用自己对数的理解去认识了解社会生活。 反之,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了解又会强化数感的形成。【结语】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