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思路和方法作业_第1页
科研思路和方法作业_第2页
科研思路和方法作业_第3页
科研思路和方法作业_第4页
科研思路和方法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MHC/类相关因子探讨针灸对带状疱疹的免疫逃避作用学号:12007076 姓名:李建伟 专业:中医外科学(一)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研究内容课题以VZV免疫逃避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感染病毒细胞免疫识别的MHC/类基因抑制为切入点,围绕IFN-和参与免疫逃避的的两条主要途径,有目的地观察IFN-和相关基因CTa、Stat1、Jak1、Jak2、MHC、MHC的表达量、分布及变化规律,进一步检测CTamRNA、MHCmRNA 、MHCmRNA的表达变化以及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的动态变化,并对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说明调节VZV

2、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避机制是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减轻疼痛和后遗症的关键。 且明确针刺与放血作用机制的差异所在。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研究内容:(1)皮损组织病理学观察。(2)镜检: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白细胞、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巨噬细胞吞噬功能。(3)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4)免疫组化法ABC染色法检测:皮损组织IFN-、CTa、Stat1、Jak1、Jak2、MHC、MHC、蛋白的表达及分布规律。(5)western blot检测:皮损组织IFN-、CTa、Stat1、Jak1、Jak2、MHC、MHC蛋白量的表达。(6)RT-PCR法检测:皮损组织C

3、TamRNA、MHCmRNA 、MHCmRNA。2.研究目标:2.2.1旨在明确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减轻疼痛和后遗神经痛,与调节MHC/类相关基因、蛋白的分布及表达关系,为针灸治疗免疫逃避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2.2.2通过比较针灸与传统抗病毒药物的作用差异,为解决带状疱疹病毒耐药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2.2.3旨在明确针刺与放血在治疗疱疹作用机制中的差异。3.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针刺放血对MHC/类相关基因、蛋白的调节与其有效干预VZV病毒免疫逃避机制的关系。(二)拟采用的方案及可行性分析1.拟采用的方案实验环境:实验室相对封闭,自然采光,环境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湿度控制在60%左右。实验动物

4、:清洁级昆明种小鼠,体重2224g,笼养,自由饮食,由上海市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全价动物颗粒饲料。1.1分组及造模:第一次实验采用大鼠192只,按照体重分层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在造模完成后开始治疗,连续7天,隔日(第1、3、5、7天)处死一批,动态观察针刺放血对大鼠VZV病毒初感染的影响;第二次实验在造模后30天开始治疗,观察针刺放血对大鼠VZV病毒潜伏、复发的影响,其他处理同上,第7天处死取材观察; 造模:腹腔注射VZV8805株系病毒,按照100TCID50/0.1ml病毒量接种细胞,感染后48小时,模型即成。模型组:造模方法同上,每天陪同正常组、针刺组、放血组、针刺放血组固定,连续7天

5、。药物组:造模方法同上。左侧腹腔注射ACV0.1g/kg/d,连续三天,每天陪同正常组、针刺组、放血组、针刺放血组固定,连续7天。针刺组:造模方法同上。按照造模时间的先后顺序,在造模完成后,开始针刺,进针0.20.3mm,平补平泻,留针10min,每日1次,连续7天。放血组:造模方法同上。按照造模时间的先后顺序,使用皮肤针沿皮损和脊神经叩刺,连续7天。针刺加放血组:方法同针刺组和放血组,治疗连续7天。正常组:腹腔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每天陪同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固定,连续7天。 1.2 取材方法:造模结束后,在模型组40只中随机处死8只,取材检测VZV对对小鼠相关指标的影响。针刺组、放血组、针

6、刺加放血组、药物组、正常组在治疗后的第1、3、5、7天随机处死8只小鼠取材。取材放入-80oC低温冰箱保存、备检。1.3穴位选取:固定小鼠方法:根据小鼠的形体,在木板上钉上四个适当距离的铁钉,将夹子套在铁钉上,用夹子夹住小鼠的四肢以做固定。小鼠穴位定位参考实验针灸学,模拟小鼠的定位方法:“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间;“膈俞”在第七胸椎下两旁肋间,左右侧各一穴;“合谷”在在手背,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曲池”在在肘横纹外侧端,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委中”在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尺泽”在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1.4 观察指标及方法:1.4.1皮肤组织

7、病理切片1.4.2镜检: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分类计数各组小鼠每天定时,专人割尾静脉采血10l,加入0.38ml的白细胞稀释液中,摇匀,静置3分钟,光镜查外周血有核细胞、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分类计数; 1.4.3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制备样品:处死动物,离心,收集细胞悬液,滴加特异性免疫荧光抗体,用流式细胞仪上机检测并进行分选。流式细胞仪检测:将分选细胞清洗、离心(1500RPM,10min),清洗两次,弃上清;加入PI荧光标记抗体;用流氏细胞仪分别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分析方法:测出

8、的数据经PHOENIX公司分析软件Multicycle处理,得出细胞各周期的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相对含量和百分数,并绘出DNA分布的直方图。1.4.4免疫组化法ABC染色法检测:皮损组织IFN-、CTa、Stat1、Jak1、Jak2、MHC、MHC、蛋白的表达及分布规律。 制备样品:处死动物,取股骨骨髓,10%福尔马林固定标本,石蜡包埋,4m厚切片。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方法:鼠抗人IFN-单克隆抗体(DO-27)(武汉博士德生物有限责任公司,浓度1:50);鼠抗人 cyclinD1单克隆抗体(DCS/6)(NeoMarker福州迈新公司,浓度1:100);鼠抗人单克隆抗体

9、CTa 、Jak1、Jak2、MHC、MHC(晶美公司);S-P免疫组化试剂盒(北京中山公司)。ABC法:用0.1 mol/L PBST洗,切片与0.1mol/L PBST(含0.5%H2O2)作用30 min,用0.1mol/L PBST洗,10 min3次,与一抗4温育,用0.1 mol/L PBST洗,10 min3次,与二抗(1:1000稀释)室温作用2 h,用0.1 mol/L PBST洗,10 min3次,与ABC(1:2000稀释)室温作用1 h.用0.1mol/L PBST洗,10 min3次.在DAB溶液中反应,用0.05 mol/L Tris-HCl缓冲液终止反应,用包被有

10、明胶的玻片固定、水洗,用系列浓度乙醇(70%1次,80%1次,90%2次,95%2次,100%3次,每次5 min)脱水,二甲苯中透明,封边。 分析方法:IFN-、CTa、Stat1、Jak1、Jak2、MHC、MHC免疫组化阳性信号均为棕黄色细颗粒状,染色结果按阳性细胞百分比及染色强度综合记分作半定量分析。 1.4.5 western blot检测:皮损组织IFN-、CTa、Stat1、Jak1、Jak2、MHC、MHC蛋白量的表达。制备样品:取样品11061107细胞,PBS清洗,去PBS加0.11ml总蛋白抽提试剂抽提总蛋白;使用KCTMBCA蛋白质定量试剂盒,测定样品浓度。方法:变性聚

11、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电泳(SDS-PAGE);蛋白质转移到硝酸纤维膜,30mA恒流,4C转移,过夜;膜在5BSA溶液中室温孵育1小时,加入一级抗体室温孵育1.5小时;加入HRP标记的二级抗体,室温孵育1小时;化学发光法检测,X胶片曝光显影。 分析方法:扫描图片,用ImageJ分析软件将图片上每个特异条带灰度值数字化;将目的蛋白灰度值除以内参GAPDF的灰度值,校正误差,所得结果代表某样品的目的蛋白相对含量。1.4.6 RT-PCR法检测:皮损组织CTamRNA、MHCmRNA 、MHCmRNA。 提取总RNA:取标本,用试剂(GIB-CO公司,美国)提取总RNA,溶于无RNA酶的灭菌超纯水中,用

12、紫外分光分度计测定总RNA的浓度和纯度,同时琼脂糖电泳观察其完整性。将RNA稀释成1mg/L,-80C保存。 MHC、MHC和-actin引物序列CTa: 5-ACTCGATATCATTCCGGCAGACCTGAAGCAT-35-GCTCACTGCC-CCAGCCCAATA-3MHC: 5- TGTCCCGGCCCGGCCTCGGG-3 5-TCTCAGCAGGGTAGAAGCTA- 3MHC: 5-ACCAACGGGACGAGCGCAT-35-CAAGCCGCCGCAGGGAGGTG-3-actin: 5- AACGGCTCCGGCATGTGCAA - 35-CTTCTGACCCATGCCC

13、ACCA-3PCR反应体系30l,转录产物3l,2U Taq DNA聚合酶,10mmol/L 4dNTP 2lPOL和-actin引物。反应条件:94C预变性;94C 50s,55C 55s,72C 60s,72C 10min共30个循环。分析方法:产物经SYNGENE凝胶成像系统分析,以目的基因和-actin积分灰度值的比值,作为目的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研究路线昆明种小鼠 CTX100mg/kg/d,连续3天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 放血组以上各组在造模后后每天相同时间,分别进行相应处理,并作动态观察。正常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针刺组10min/次/天,放血组皮肤针沿皮损和脊神经叩刺,1次

14、/天,药物组、正常组、模型组陪同固定。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白细胞、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皮损组织病理学观察药物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皮损组织IFN-、CTa、Stat1、Jak1、Jak2、MHC、MHC蛋白表达及分布规律Western blot检测皮损组织IFN-、CTa、Stat1、Jak1、Jak2、MHC、MHC蛋白表达量RT-PCR方法测定:CTamRNA、MHCmRNA、MHCmRNA表达率和表达量针刺放血组Spss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撰写论文左侧腹腔注射ACV0.1g/kg/d3.可行性分析: 1、本人针

15、灸专业硕士、中医外科皮肤病方向在读博士,多学科背景保证实验研究按计划进展并不断推向深入。2、前期大量的临床实践和文献回顾性研究显示出针刺放血可改善VZV感染机体免疫功能;3、研究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有成熟的理论指导,所选指标针对性强,研究方案可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成熟;4、实验室的软件、硬件设备完全具备科研条件。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室条件先进,课题所需仪器设备均已具有,所需试剂、抗体均可购买。5、课题组成员层次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首次开展针灸对VZV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进一步揭示针灸改善调节VZV感染机体免疫功能的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16、也为针灸治疗病毒感染的相关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2、通过研究针灸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调节机制,促进临床药物、针刺放血等多种疗法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更具实际意义。3、首次探讨针刺与放血疗法在改善VZV感染机体免疫功能中的差异,为两种疗法治疗不同病理的相关疾病提供实验依据。5.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2008.01-2008.06 建立动物模型,进行细胞分选及各项检测的预实验。2008.07-2009.07 扩大样本数量,应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组织化学方法、Western Blot法、RT-PCR法等方法,完成所有实验。2010.08-2010.12 完成统计学处理,进行课题总结。6.预期研究结

17、果本课题通过观察针刺放血对MHC/类相关酶类和蛋白的影响,从而揭示针灸对抗病毒、提高免疫力作用新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针灸在皮肤病及相关免疫类疾病中的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丰富针灸的科学内涵。其研究成果不仅为免疫逃避类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同时推动了针灸学与皮肤病学学科的交叉研究,同时明确针刺与放血作用机制的差异,为针灸在该领域的应用打下基础。(二)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1. 文献掌握情况:对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带状疱疹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尤其是近10年的有关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论文,较全面的掌握了本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2. 预研究情况:拟开展相关预研究,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