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对网络课程建设中若干概念的再思考.doc

    • 资源ID:112696       资源大小:48.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对网络课程建设中若干概念的再思考.doc

    收稿日期:2002年8月10日21第13卷现代教育技术Vol.132003年第2期ModernEducationalTechnologyNo.22003对网络课程建设中若干概念的再思考马红亮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西安710062【摘要】当前,网络课程建设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网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领域中,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课件以及网络学习资源这些概念频繁出现,而且经常使人混淆不清。深入研究发现,这些概念都有其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网络课程又有两种对立统一观点:内容观和活动观。这些概念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其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关键词】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课件,网络学习资源【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3)02002104当前,网络课程建设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研究领域,近年来发表的有关网络课程建设方面的文章比比皆是。但人们在相互讨论、相互交流时,却对网络课程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互对立、相互矛盾,并且常常把网络课程与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课件、网络学习资源等概念混在一起,时常相互替换。要研究网络教育的理论,理解网络教育的实践,必须对这些概念的涵义以及彼此间的区别和联系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一、几个概念的广义观和狭义观(一)网络教学平台的广义观和狭义观网络教学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的教学,这里的计算机网络通常是指Internet。网络教学平台,又称网络教学支持平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既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又包括了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系统。也就是说,广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有两大部分:硬件教学平台和软件教学平台。狭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建立在Internet基础之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为了能更深入地讨论问题,以下我们所讨论的网络教学平台在概念上是指狭义的网络教学平台。目前,在国外,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有WEBCT、Virtual-U、LearningSpace等1。国内自主开发网络教学平台有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开发了的网络教学平台BluePower,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何克抗等设计开发的Vclass网络教学平台等等。这些网络教学平台基本都包含有以下几个系统:网上教学系统、网上教务管理系统、网络课程开发系统。其中网上教学系统包括音频会议子系统、视频会议子系统、异步通讯子系统、学生活动跟踪子系统、测试与答疑子系统等,网上教务管理系统包括学生注册子系统、师生档案管理子系统、课程编排子系统等。此外一些网络教学平台还包括了网上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试题库、案例库、网络课件库、文献资料库等。(二)网络课件的广义观和狭义观课件(Courseware),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某门课程的教学软件。网络课件,就是关于某门课程的基于Web的教学软件,有的学者又称之为Web课件2。网络课件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课件是关于一门课程的完整而系统的基于Web的教学软件。在这一层面上,网络课件常常等同于网络课程。狭义的网络课件是对一门课程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的教学的基于Web的教学软件。在这一层面上,网络课件只是网络课程的一个子集,网络课程是一系列网络课件的集合。(三)网络学习资源的广义观和狭义观要探讨网络学习资源(即Web学习资源)的概念,首先要清楚学习资源这一概念的内涵。在巴巴拉西尔斯等人认为,资源可以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学习资源包括了支持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此外学习资源并非仅用于学与教过程的设备和材料,它还包括人员、预算和设施3。丁兴富博士也又类似的看法。他认为“资源(Resources)包括了22材料(Materials)和环境(Environment),即除了各种各样用于教与学的实物设施、设备和材料之外,有利于教与学的社会活动、环境和情境也是教育资源或学习资源的组成部分4。”上述这些关于学习资源的界定,都是从宏观的、广义的角度来说的。广义的网络学习资源与网络教育资源同义,是指在Internet中可以用来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它主要包括有网络人力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资源。其中网络人力资源是指网络教育机构中的人员,包括了学科教师、教学辅助人员,以及能通过Internet联系到的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等;网络环境资源包括了网络物理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设施,以及各类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网络教学平台等;网络信息资源指网上蕴藏着的各种各样的知识、消息等,包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Web课件、网络课程、网络新闻组等等。而狭义的网络学习资源主要是指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资源。网络课程仅仅是狭义的Web学习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二、网络课程的内容观和活动观(一)网络课程的内容观目前,尤其在国内,这种网络课程观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许多人认为网络课程(OnlineCourse或者Web-basedCourse)就是在Web上表现的电子化了的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知识内容。持该网络课程观的人,其潜在的课程观是:课程是学科内容。在网络教育的实践中,以这种网络课程观为指导,设计开发出来的网络课程有以下几个表现形式:(1)网络课程就是把原来的学科教材转化为文本形态以及图片形态的静态网页;(2)网络课程就是把教师的讲稿做成PowerPoint文件放在网上或者直接把PowerPoint形态的讲稿转化网页;(3)网络课程就是把教师的讲课录像用流媒体的方式在网上播放。有的把网页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播放教师的讲课录像,另一部分同步呈现教师的PowerPoint讲稿。该网络课程观的特点是强调网络课程的学科和内容维度,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完整性,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和活动重视不够,忽视了网络课程内涵中的“学习者”以及“学习活动”维度。此外,在以这种网络课程实施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基本上处于接受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盛行的今天,这种网络课程观饱受批评。许多学者批评这种网络课程是传统课堂面授教学的“网上搬家”,没有体现网络的特性。但是,我们在批评这种课程观的缺点的时候,也要用辩证的目光审视这种网络课程观,不能对它全盘否定,还要看到它的优点。(二)网络课程的活动观在批判网络课程内容观的基础上,产生了网络课程的活动观。持该观点的人认为网络课程就是学习者在网上的自主性、探究性、协作性等活动的总和。这种网络课程观深受建构主义的影响。这方面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STEP(中等师范教育计划)中的教育心理学网络课程。该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习者获取有关认知心理学和其它学习科学的知识,并能够把它们广泛而灵活地应用于教学环境和过程分析设计的具体情境中。其重点在后者。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PBL(基于问题的学习),之所以采用PBL,是因为它是一种教师引导的、小组合作形式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在该教学策略中,学生获取学科知识内容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而是通过对基于案例的问题的小组讨论、分析和再分析,并进行研究以发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材料。其中,课程中设计的问题都是教育和教学的实践领域中的真实问题。该网络课程包含要素有:课堂教学视频形态的案例、教学问题和任务、BBS论坛以及其他一些交互工具5。该网络课程观的特点是强调学习者是网络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在这种网络课程观指导下的网络课程设计,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侧重于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环境(非教学环境)、学习活动的设计等。然而这种网络课程也不是完美无缺,其最大缺陷是忽视学科系统知识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如在提倡情境性教学时,力主教学要具体和真实,这就忽视了教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对学生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又如,过分强调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这就忽视了“接受学习”(奥苏贝尔)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以上两种网络课程观,从学习理论上分析,前者主张接受学习,后者主张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更不能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奥苏贝尔反复强调,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这种23观点毫无根据。在他看来,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6。”对于这两种网络课程观,我们同样要以辩证的目光去看待。它们彼此在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内都有其深刻性和合理性。除了要辩证地看待上述两种网络课程观之外,我们还应该清楚的把握未来课程改革的趋势。“除了学科课程外,强调设置实践性课程,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知识内容上,过去强调学习各学科的系统知识,现在更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过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则强调学生的自主性7。”作为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人员,我们必须了解这些课程改革的趋势,并把它们融合在我们的网络课程建设工作中来。只有这样,我们设计开发出来的网络课程才会使网络教学有更高的有效性。在分析上述两种不同的网络课程观的基础上,我们试图给出网络课程的描述性定义:网络课程是指在Internet上表现的关于某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目标体系及其网络教与学的各种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8。它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网络课程的计划、目标;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学科教学内容;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的交互式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交互式教与学活动的相应的程序等。网络课程的本质还是课程,它与传统的课程的区别在于:网络课程的运行环境是基于Web的,网络课程的内容表现为超媒体形态,网络课程在教与学的进程上具有交互性(包括了人机、人际交互)。严格来说,网络课程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课程涉及各级各类的网络教育学院、学校的全部教学科目;狭义的网络课程只涉及一门具体的学科。通常我们所说的网络课程是指后者。三、网络课程建设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关系(一)网络课程建设不包括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目前,教育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批准建立了67所网络教育学院,这些网络教育学院要开展网络教学,必然要有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撑。它们或者独立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教学平台,或者购买国内外的网络教学平台。当这些网络教育学院以各种方式建设完成网络教学平台后,紧接着就是建设的大批网络课程。由于众多的网络教学平台都包含有网上教学系统、网上教务管理系统等,尤其在网上教学系统中,包含有大量的教与学的交互工具,因此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建设的网络课程,主要是网络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课程就不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二)网络课程建设包括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谢幼如教授在高等学校网络课程的开发一文中指出,网络课程的基本构成有教学内容系统、虚拟实验系统、学生档案系统、诊断评价系统、学习导航系统、学习工具系统、协商交流系统、开放的教学环境系统9。由这些网络课程的构成要素可以看出,网络课程基本包括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大部分要素。因此,在这种对网络课程的界定下,当建设网络课程时,必然要涉及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的问题。这种网络课程建设包含有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情况,通常发生在一些没有设立网络教育学院或者没有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的学校中。在这些学校中,一些学科教师想在网上开展教学,便设计开发了集教学与教务管理,测试与评价,单向传输与双向通讯等为一体的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出来的这类网络课程优点是能够独立运行,但存在的问题是建设网络课程时费时费力,耗资较大,而且往往出现这种问题:要么设计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存在问题,要么设计开发的网络课程存在问题。此外,为一门课程专门设计开发一个网络教学平台,显得浪费资源、重复建设。四、几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我们试图对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课件、网络学习资源这四个概念的关系进行一番梳理。首先,我们从这些概念的广义观的角度分析它们的关系。广义的网络学习资源的涵盖面最广,包涵了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课件。其中,网络课程与网络课件属于广义的网络学习资源中的信息资源部分,而网络教学平台属于广义的Web学习资源中的环境资源部分。其次,我们从概念的狭义角度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狭义的Web学习资源仅仅指Web上的信息资源,它包涵了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但不包括网络教学平台。此外,网络课程与网络教学平台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网络课程的运行需要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撑。没有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撑,运用网络课程实施网络教学便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网络课程建设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又是密不可分的。网络课程与网络教学24平台的这种密切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也体现出了课程与教学相互融合的趋势。参考文献1余胜泉典型教学支撑平台的介绍J中国远程教育,2001,(2)2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03巴巴拉西尔斯等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乌美娜,刘雍潜等译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34-354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25Derry,S.J.,Siegel,M.,Stampen,JandtheSTEPResearchGroup.TheSTEPsystemforcollaborativecase-basedteachereducation:Design,evaluationandfuturedirectionsA.Mahwah.Proceedingsofcomputersupportforcollaborativelearning(CSCL2002)C.NJ:Erlbaum,2002:209-216.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07顾明远课程改革的世纪回顾与瞻望J教育研究,2001,(7)8马红亮网络课程的概念及特征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6)9谢幼如高等学校网络课程的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00,(8)RethinkingofSomeNotionsintheFieldofWeb-basedCourseBuildingMaHongliang(CollegeofNewsandCommunication,ShanxiNormalUniversity,XianCity710062)Abstract:Currently,tobuildweb-basedcoursesisimportantintheprocessofE-educationrealization.Termssuchasweb-basedcourse,web-basedinstructionplatform,web-basedcoursewareandweb-basedlearningresourcesarefrequentlymentionedbothintheprocessofthetheoryandpracticeresearchofweb-basedcoursebuilding.However,peopleareoftenconfusedbytheseterms.Inthispaper,thesetermsarestudiedbothinbroadsenseandnarrowsense.Thetwooppositeandunifiedattitudestowardweb-basedcoursecontent-viewpointandactivity-viewpointareintroduced.Therelationshipsaswellasdifferencesamongthetermsaredescribed.Keywords:Web-basedCourse,Web-basedInstructionPlatform,Web-basedCourseware,Web-basedLearningResource责任编辑:务本域外采风新加坡大学尝试学生用PDA做功课南洋理工学院的学生通常得到电脑室轮候使用电脑,以下载课堂讲义。孙铭(18岁)却不同,他能在校内麦当劳快餐厅里,一边吃薯条、一边悠闲地使用个人数码助理(PDA)上网读书。南洋理工学院2002年7月起推展PDA辅助学习试验计划。第一批参与计划的20名学生,来自电子、电脑与通讯工程系二年级,孙铭是其中一人。只要是在校园内有无线区网络的地方,比如讲堂室、图书馆或麦当劳,学生都可以利用PDA学习。比如,从学校网络下载讲义、在PDA上做习题、使用它的通讯系统进行小组讨论等等。学生在用PDA进行个别学习后,必须参加一项强制性网上测验。PDA不只是用来做功课,校方也允许学生利用它下载小说、游戏、MP3音乐等娱乐系统。学生何婷婷(19岁)说,这是一种“蛮特别的”学习经验,刚开始使用PDA来温习功课时感觉“很新鲜”。他们所使用的PDA是由学校提供的。学生陈杰壮(20岁)认为,使用PDA学习有利也有弊。他说:“PDA小巧轻便,用来下载课堂讲义或者观赏有趣的Flash动画十分便利。但是,PDA的储存记忆体只有64MB,耗电量又大。”他指出,利用PDA输入资料时,不像打键盘那么快速准确。参与计划教师受访时说,这种互动性教学方式很有效。电子工程系讲师颜春裕说:“这个计划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它通过影像动画,使学生更了解课程重点。而且,只要学生身在校园内,都能通过PDA,立刻收到老师所发出的信息。”(资料来源:联合早报2003年1月1日)(编辑:李志河)

    注意事项

    本文(对网络课程建设中若干概念的再思考.doc)为本站会员(ab****e)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