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体现教育新理念的历史教科书.doc
学科教育论文体现教育新理念的历史教科书世纪之交,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兴起。此次改革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力图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是刻不容缓的,而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它的变化反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的更新。本世纪初陆续出版的各个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因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而备受关注。本文通过比较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以下简称新版教科书)与1992年版的中国历史(第一册)(以下简称旧版教科书),来分析人教版新版教科书是如何体现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的。一、新版教科书体现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具体理念与策略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新版教科书为体现这一教育理念,不仅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往教科书编写的重心都集中在具体的历史知识上,对于问题和活动的设置关注不够。例如,旧版教科书中的问题仅设有“课内思考题”和“课后练习题(多为选择、填空、问答)”两种,而且这些思考题和练习题的答案多可在课文内找到。如,西汉的兴盛课内设思考题“想一想,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的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课后设练习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什么意思汉武帝在提高儒家学说地位方面还有些什么措施”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无须更多地思考,就可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所以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当教师提问而没有人回答时,教师常常会提醒学生看看课本,从课本中找答案。这样,历史教学难免陷入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境况。这也给学生造成了只要掌握课本知识,死记硬背,就能应付考试,万无一失的心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新版教科书努力改变这一现状,更创设了多种形式的问题与活动。如,新版教科书中设有“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以及“活动课”等多种问题与活动,为学生的思维和活动提供了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