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关于会计本科人才创新培养的探讨.doc
学科教育论文-关于会计本科人才创新培养的探讨【摘要】随着我国会计a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对我国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如何让高校培养的会计本科人才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性管理人才,这是目前高校必须要解决和完善的重要工作。本文对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探求改革,进一步完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关键词】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1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1)会计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和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在企业管理、信息服务和经济决策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会计的市场功能发挥程度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高低的关键是会计教育。会计工作的核心要素是会计人才。会计人才的素质取决于会计教育,会计教育的效果取决于会计教育观念的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会计教育目标的合理定位、会计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完善、会计实践教学的创新、以及会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对学生综合考核方式的灵活化等。(2)会计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邓传洲等(2004)指出,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模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还普遍存在,会计的高等教育已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知识面狭窄。胡皎、郑小兰、刘红华(2005)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我国高校会计本科生对会计专业的喜好程度、能否胜任会计工作、学生知能情况、对开设课程及课程内容的满意度、学生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选择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会计教育的知识结构仍然较为狭窄,具体体现在跨专业学科知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对技能的培养和实践教学方面也相对薄弱,目前的会计教育状况还没有完全提供对这些知识的有效传授。三是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不明显。根据孟焰、李玲等2006-2007年对我国20余所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比较发现,各个高校将会计教育的目标基本定位为“通才+专才”的组合教育模式,通才教育是会计教育的基础,专才教育是会计教育的核心,将通才教育同专才教育结合培养具有全面素质教育且精通会计专门学问的高级会计人才。各个高校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导原则、课程结构等方面差异不大,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课程设置的具体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层次等方面稍有差异。2高素质会计本科人才应具备的特征(1)强化会计的经济价值。会计是具有重要经济影响的一门经济学科。从经济学的看,会计具有经济性和安全性特征,是具有经济后果的,付引起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会计实际运作的非中立性立场。因此,它直接关系经济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社会经济秩序的谐稳定性。如果把会计当成一种内部的管理活动,则这种活动具有市场性,具有市场性的活动必须用市场机制配置会计资源。但是会计又是链接市场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具有社会性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活动必须用政府机制配置会计资源。因而会计管制(包括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对市场配置机制的一种替代。因此要注重会计问题的经济背景,分析会计的经济社会影响,从经济学等广泛领域理解,学习会计,注重经济体制改革对会计、财务、审计、管理理论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注重学科间的理论与实践整合,注重会计的经济生命和经济价值。(2)突出时代性。虽然会计专业是传统的专业,但它作为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具体体现在:一是会计发展的国际化;二是会计手段现代化、多样化。在信息时代,企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经济信息瞬息万变,会计技术日新月异,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新的信息,谁就将会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必须采用现代化、多样化的手段进行会计教学,提高学生掌握现代技术进行会计工作的能力。(3)体现创新性。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增长,教育的发展,会计与国际趋同,教育目标不在培养学生在毕业时成为一个专业会计人员,而在于培养学生具有专业会计人员的素质,不单纯是教学生多少知识,要求他们考出多少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富有变革的管理的能力与胆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会计教育从“理论型”向“实用型”、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内向型”向“外向型”、从“模仿型”向“创造型”的转变。因此,客观要求会计职能、会计内容、会计核算、决策方法都要有所创新。相应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创新,重视会计知识运用的创新、强调创新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校的时候就能置于一种职业模拟和人生体验的创新情景中,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作为会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职业创新素养。(见图1)3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1)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现状回顾。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其中知识分为基础知识、前沿知识、交叉知识;能力包括自主扩展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陈少华(1996)认为,本科教育主要培养中、高级会计人员;李心合(1998)提出了层次差异原则,认为会计教育目标应有所差异。1)在会计教育功能上,大学本科应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2)在会计毕业生的流向上,会计本科人才主要流向会计职业界(如会计师事务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财会工作和在中等学校从事会计教学工作。3)在会计教育的等级上,本科教育是以培养中级和高级会计技术职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目标。4)在会计教育能力结构上,本科会计教育是通才教育;刘永泽、孙光国(2004)认为,大学本科教育应区分为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个层次,前者可以作为精英来教育,为他们未来继续深造创造一定的条件,后者应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以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奠定基础;林昊(1998)认为培养多层次的既具有一定文化素质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实践操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王光远、陈汉文(1999)则主张专才基础上的通才。(2)日本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日本的会计教育目标主要注重基本会计理论的学习与一般知识能力的培养,而非专业教育。形成日本会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社会背景有三个因素:1)日本大学的高升学率使日本的大学教育已不属于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层次。大学本科也成为普及属于体育场,只有研究生院的教育属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层次。2)在校学习会计的大学生并非将来都希望成为职业会计人员,许多人学习会计的目的只是为了增加工商管理知识,作为从事其它工作的基础。3)日本企业的职工教育比较完善,学生进入企业后还需接受各种专业培训。日本各大公司中职工教育培训费在公司预算中占有很大比重,完善的公司教育系统很大程度上代替学校承担了专业教育的责任。因此,日本企业通常看重的是学生是否毕业于名牌大学,而非所学的专业,这是形成日本式“通才”教育的重要原因,本科教育较多体现为将会计教育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教育,更加体现出注重理论、轻实务、淡化专业界限的特点。由于日本大学的会计教育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日本大学毕业生专业能力一般较弱。但是,日本完善的公司教育系统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公司教育得到培养,日本式的“通才”教育符合日本的经济环境与教育环境。(3)我国现行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借鉴日本对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提法,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我国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可定位成:大学本科会计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专门会计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以下特点:一是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会计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会计高级专门人才。二是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会计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会计实务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三是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即在“通才”基础上的“专才”。由于会计是一项专业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财务活动,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首先必须体现出会计专业人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