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尝试 .doc
学科教育论文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尝试摘要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教学新方法。本文尝试从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教学注重探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地理新课标中指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等。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应用性、能力型试题在文科综合试卷中逐年增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试题一大亮点。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使地理教学独具魅力,让地理课堂焕发异彩,让平时的课堂教学有趣,同时让我们的学生应试有效,让地理教学这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再有遗憾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一、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确如此,以前,很多教学现状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地理学习的兴趣。情景12004年12月27日,我在自己学校上过的一节课,至今记忆犹新。这节课,原来是高三地理的一节复习课。课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备,可当我一走进教室。学生此起彼伏的喊着“老师,看新闻;老师,看海啸新闻。”在学生的强烈要求声中,我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想想利用这个机会,与学生一起探讨一下海啸的相关知识也未必不可。于是打开电脑,利用网络,查阅了2004年12月26日东南亚的海啸的相关报道。学生兴趣盎然,老师及时分析海啸的形成机制,地震的分布规律,海啸中如何逃生的相关知识。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了,原先准备的教学内容并没有落实。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是那样的兴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以前被动学习的痛苦感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出乎意料的没有备课的一节课,学生在极大兴趣的情况下,获得了海啸的相关知识,也增强了独立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树立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同情心。课后,班级里一位家庭经济情况很差的女生发起倡议,为东南亚的海啸捐款,自己带头捐了50元。在她的倡议下,全班同学积极响应,总共捐了150430元,送到红十字会援助中心。反思课后,我也特别兴奋,学生为什么兴趣十足关注海啸新闻也许,这就是社会生活,这就是生活中的地理,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