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美术骨干教师创造力的培养──从活的教具谈起.doc
-
资源ID:188416
资源大小:15.39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 扫描成功!重扫
- 请在手机上确认支付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学科教育论文-美术骨干教师创造力的培养──从活的教具谈起.doc
学科教育论文-美术骨干教师创造力的培养从活的教具谈起摘要:美术骨干教师的培养是当前美术教改的重要举措,而创造力的培养又是美术骨干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核心问题。本文通过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具创新和使用的若干案例分析,揭示美术骨干教师创造力的培养必须努力做到: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多向思维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突破传统教学规矩;教学方法求异,激发创造灵感;塑造高尚人格,提升创造内驱力。创造力水平是美术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当前的美术教育改革,为美术教师创造力的培养和创造成果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要充分运用和珍惜。关键词:美术骨干教师教改教具创新创造力一堂小学低年级美术课正在进行,只见一位青年女教师捧出一个小玻璃水缸放在投影仪上。投影仪一开,大屏幕上立即出现了一群游动着的小蝌蚪。小蝌蚪的身体通过投影,反射到屏幕上的影子或清晰,或模糊。它们扭动着小尾巴,或聚或散,犹如一幅变动着的水墨画。孩子们先是一愣,接着完全被屏幕上活生生的画面吸引了。有的小朋友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此时老师在黑板上用工整的楷体字写上了本课的课题成群结队的小动物。这种使孩子们眼前一亮的、活的、生动的教具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以后课程的进行就始终洋溢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气氛,屏幕上不断变换着的“活”的画面,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成群结队的小动物们聚散疏密的自然美。很直观、很容易地理解了点的疏密、对比所体现的节奏和形式美感。这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堂美术课是在浦东一所农村中学进行的。课题为中国画梅雀图,执教的也是青年教师。中国画是传统艺术,但对于地处偏远的农村孩子来说,虽然见过,但到底如何画,还是非常陌生的。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如何画,还要使学生了解梅花的枝干组织,疏密穿插关系,即“出枝”方法等深一层次的形式美法则。在此之前,不少青年教师也上过这堂课,但难免会使学生陷入机械临摹,一知半解的境地,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与操作积极性。只见这位青年教师从容地拿出一把枯枝,挑出一根较粗的在投影仪上一放,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梅”的主干,再加上几根较细的,于是“梅”的枝条也形成了青年教师边讲边拨弄着那些小枝条,把梅的出枝规律分析得清清楚楚。接着,她又让学生上讲台摆弄树枝,并引发各组学生讨论:怎样“摆”枝干,梅树才是最美的?中国画梅花出枝的疏密、长短、穿插、曲直等形式美法则的学习就在这种愉快而热烈的树枝游戏中进行着。当学生在画梅时,那种大胆和自信,俨然已成了熟练的中国花鸟画家了。这两堂美术课无疑是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气氛活跃的例子,而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源于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的教具。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一堂生动的美术课就是美术教师的艺术作品。一个活的教具,一种生动的教学手段的发明使用,往往是一位教师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结晶。我以为骨干教师的培养,其核心和本质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以下几条是应当努力做到的。一、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模式即多向思维模式。长期以来,抑制青年教师思维活跃的重要原因之一,往往在于我们提供了太多的“榜样”,通过各种教学观摩和教学评比引导他们用单一的思维方法向“榜样”靠拢,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对“榜样”的进一步模仿无益于创造力的发展,结果往往造成“近亲繁殖”,使青年教师的成长成为单一的样式,导致青出于蓝而难胜于蓝。“榜样”的提供是必需的,然而我们应当引导青年教师研究和讨论“榜样”形成的过程,从中得到启发,悟出规律,从而运用规律,走自己的路,通过努力也成为另一种新的“榜样”。使用活教具的那位青年教师,是受到别人使用片剂重叠在投影仪上并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启示。但是,她并没有也去使用片剂,而是借助片剂重叠投影的原理,用发散思维,联想到生活中活生生的形象也许在投影仪上能产生极为生动的动画一样的效果。于是将设想变为现实,在教学实践中被证实效果更好,与画面更贴近,从而更受学生的欢迎。如果她用同向思维,虽拼命努力,仍为片剂所困,那就很难有所创新了。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例子,但却引发了我们对青年教师创造力培养的思考。示范课、研讨课在某一方面都是一种“榜样”的提供,是一种学术交往。应当善于利用“榜样”去研究“榜样”,但绝不为“榜样”所困。以“榜样”激发创造灵感,提倡多向思维方式,是符合青年教师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的,也是其创造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二、提高信息素养,改变教学观念我国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由于长期以来对美术学科的不重视而导致严重滞后的状态。一种认为美术教师“画得好就教得好”的习惯偏见,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美术教学一直处于封闭状态。有人认为对美术骨干教师的培养,就是让他们多画,多学技术,美术技能水平高了,教学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于是对专业技能再学习的呼声远高于对美术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美术教育信息获得的呼声。近年来这种状况已有所改变,因为大部分人已经发现,绘画是一门艺术,但美术教育教学更是一门内容和形式更为广泛的艺术。只提高自身的美术专业技能,对于在素质教育大政方针的指引下,作一名称职的美术教师还是远远不够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美术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信息获取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迅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理论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为青年美术骨干教师提供了大量国内外美术教育信息,推荐了一大批美术教育理论书籍,并结合美术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就一些教育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对于改变他们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对美术教育深层次的思考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信息的广泛收集和积累有利于激活创造灵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接受信息量最多、最善于思考者,其创造思维也最活跃。提供国内外的教育教学理论信息和模式的目的并非让他们去仿效,而是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综合所获得的理论及教学信息进行梳理,提出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如西方现代美术教育,以罗恩菲尔德为代表的“工具主义”主张的“儿童中心论”和以艾斯纳为代表的“本质主义”主张的“学科中心论”,骨干教师在学习讨论中一致认为,两种主张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其道理,如果绝对偏执一种而排斥另一种教育主张,将使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限于片面。只有借助两种学派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实情,取长弃短,才能明确我国美术教育的定位问题,才能在坚实的理论支撑下,对美术教育的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创新思路。骨干教师的创新教学行为不是直觉和经验的结果,而是正确的教育观念与广泛的信息收集加上反反复复的实践酝酿的结晶。三、以学生发展为本,打破传统的教学规矩美术骨干教师的定位是高一层次的。新教师从走上讲台到熟悉讲台掌握教学规律是一个从无法到有法的过程。一旦掌握了规律,能学会运用规律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且在美术教师这一群体中成为佼佼者,就是骨干教师。成为骨干教师的基本要求就是具备创新能力,然而要有创新就必须首先否定自我,否定原来的规矩。这是一种大的飞跃,但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必须有极大的勇气和献身精神。例如: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规矩和模式,无非就是讲授一操作一交流三段式。所谓公开课和“榜样”也就离不开这三段模式。这种“三段式”其实是传统美术教学过于注重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所致,如果教学过程设计为此“三段式”所困,即使在某一段中有所改革,也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大的创新作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在理论上对“三段式”提出了质疑。通过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结合国内外近年来其他学科常用的发现法、情境法、问题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学习研究,在骨干教师中首先向“三段式”挑战,打破陈规旧律,进行大胆的教学过程创新设计,形成了三段交融式、多段式、多段结合式的新格局,营造了美术课堂教学活泼愉快、新鲜热烈的氛围,搞活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前面提到的那位农村中学青年美术教师的“梅树出枝”教学方法的探索就是一例。她认为:平铺直叙地先讲授梅树出枝的要领,太枯燥乏味,学生肯定不感兴趣。于是,一开始就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