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学科教育论文-论体育课安全教育与管理.doc

    • 资源ID:188835       资源大小:10.56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科教育论文-论体育课安全教育与管理.doc

    学科教育论文-论体育课安全教育与管理摘要:学校事故不仅给学生及其家长带来不幸,也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如何采取积极主动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事故的发生,作为体育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责任重大,并用法律的思想高度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各方面的工作,努力确保体育课堂教学安全。关键词:体育课堂;安全;预防;管理体育教学相对其它文化课的教学伤害事故发生率要高,这是体育本身内在规律决定的。有些学校由于害怕发生学生伤害教学事故,对一些危险性较大的课程,如标枪、铅球、跳高等项目的教学,采取回避的态度,这是不利于教学发展的。由于害怕体育伤害事故发生,有些学校公共体育课甚至取消了跨栏、体操等体育课程。2001年上海市率先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在学术界的理论准备和上海地方性法规所做的实践准备的基础上,教育部于2002年9月1日颁布并开始实施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校管理并为体育教学服务,如果制度的完善成为体育教学的障碍或者体育教学因噎废食,都将是事与愿违。对教育界来说,法规的出台更好比是一场及时雨,学校在伤害事故中责任的明确为学校依法应对和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保证。为预防学校学生伤害事故、正确和及时地处理曾经使各利益团体纷争不休的伤害事故问题提供了一个法律依据。但是,无论处理结果如何,事故的发生不仅给学生及其家长带来不幸,也将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如何采取积极主动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事故的发生,作为体育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责任重大,并用法律的思想高度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各方面的工作,努力确保体育课堂教学安全。下面我们就各类事故分类研究,防微杜渐。一、意识类:(1)只顾赢球(集体项目):运动过于激烈,不注意安全造成相撞的伤害事故。(2)只顾围观(投掷项目),不顾投掷区外的安全界线,忽视安全的预防意识。(3)准备活动不充分,器械、器材不合格,没做充分的检查。如体操垫子摆放不齐,球场及跑道坑洼不平等等,造成事故。(4)自我保护意识差,方法不熟悉。(5)较难动作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动作环节不熟悉、防伤知识不够和防伤动作欠佳。(6)课前教师对学员健康和身体状况没有调查了解。学员也不向教师反映。如有无先天性疾病及不吃早餐上体育课等。不了解特殊情况施教,容易造成伤病的事故。(7)教师打骂学生或跑圈、体罚时有发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在身心健康方面受到了影响。由此可以看到:体育安全教育是一个反复、长期的过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执行课堂常规反复强调安全问题,让学生知道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如着装轻便、大方,不拖拖拉拉,不穿高跟鞋,不携带尖锐物品,如小刀、钥匙等、不佩带胸针等饰品,不留长指甲等。(2)做好教育设施的安全防范工作在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时,必须周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力和经验以及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充分设计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3)养成检查体育设施和器材的习惯课前仔细检查器材,清除已经坏了的跳箱、检查单双杠的螺丝是否松动、排除器械安装不牢固等隐患。定期检查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及时维修和增添器材设备。对体质差、技能差、不听话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4)严格规范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一堂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尤其是投掷类和接力项目。在投掷项目的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程序、原则进行教学,对学生的位置要严格限制,让学生远离危险区,严禁对掷,要告诉学生等同组同学都投掷完以后在统一捡回器材,或者安排见习生帮助,队伍中其他的人不可乱跑,抢掷。对某些意外伤害事故的苗头应及时制止。此外,上课要听从指挥,遵守纪律,严禁学生有嬉戏取闹、任意蛮干、动作粗野,违反运动规则的行为。(5)场地布置合理合理布局与利用场地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和组织比赛时要特别注意场地是否平整,及时清除小石块,防止绊脚引起不必要的伤害事故的发生。如,跳远时沙坑没有平整好或沙子过少或者沙坑中有同学玩耍时留下的砖头和石块等都有可能造成损伤。二、能力类:(1)体操动作教学时,出伤的原因多数为保护知识和保护操作技能不强。(2)因迫于考试压力,勉强完成动作,结果使伤痛加重。(3)由于比赛激烈、运动量过大而感到憋气导致患心跳过速。(4)动作要领不对,动作环节不正确。球类运动争、抢、拦截动作不规范或托、接、触球部位的肢体挫伤。这类事故中,出现的伤病事故是在体育动作教学与体能锻炼时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动态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各种具体环节的安全操作与合格管理能力,存在一定差距,是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反映。体育课在某些病号的健康管理上,教师应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掌握保健、医务诊断、急救等方面的知识和手段。并且尽可能多的、全面的了解病号的身体情况。积极建议如何进行诊断就医和治疗、尊重病号个人关于请假、休息、见习等意见,防止身体向不健康方向发展和防止病情加重。不鼓励带病坚持运动,确有医生证明或允许部分参加运动的建议时,也要从监督病情和指导康复的练习手段出发,不断观察情况,适当活动以免影响健康。如在体操教学中了解到某学员在高中时有心动过速的病情后,在建议到医院检查病情后,得到医生同意才可以参加运动。在计划运动量时,每次课都根据晨脉和课上脉搏的测量及运动时的表现及时调整运动量,并且最大运动量脉搏控制在140-160/分之间并积极在医生、学员、教师配合下进行控制和调整。在一学期的试探性运动量和强度的练习后,身体没有向不健康的趋势发展,而且较好地完成了学期所有课的教学任务。体育课的安全管理皆需各阶层安全管理的主动和互动的协调配合,领导意图通过教师的教,传授到学员个体,是教育过程也是强化操作和锻炼过程。如在过障碍接力游戏中,为了培养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师在确立目标的同时,要求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和动作稳定,急躁、动作走形、磕碰器械等均减分,培养了“夺标运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而把安全管理知识和能力落实到每人,是向“零伤害事故”目标努力的关键环节。结论与建议:美国学者彼得?哈伊认为:“行为过失责任以过失行为和对人身或财产损害之间因果关系为前提。如果一个人不遵守他的注意义务,而且从客观上看,并没有像一个合理和谨慎的人那样行为,他就是有过失的。”教育者注意的中心是学生,注意的对象是以学生为中心,所有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动态的因素与静态的因素。它要求教育者有很高的文化素质与心理素质,并能积极地、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支配自己的行为。教师应该加强教育职业法律知识的修养,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教育法规知识,形成教育守法意识和教育守法的习惯。只有高度的意识才会有高度的责任,不仅教师要注意安全,也要教会学生具有体育运动安全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对人最大的关爱,也是体育课堂安全的根本所在。参考文献:1张维平,教育法学基础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2孙惠春,学校防范学生伤害事故的教育措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美国法律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81页。

    注意事项

    本文(学科教育论文-论体育课安全教育与管理.doc)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