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学科教育论文-论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变革.doc

    • 资源ID:189079       资源大小:22.14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科教育论文-论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变革.doc

    学科教育论文-论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变革摘要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变革,是伴随着西法东渐和对我国传统政治及文化的反省过程而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前,萌生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还未能突破“交涉公法”的范围。戊戌前后,清代一些官员和知识界人士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念变革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初步有意识的转变。自清末新政起,一个更深刻、更宏阔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才真正勃兴。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变革从一开始便呈现出复杂性和阶段性,经历了一个认识、选择、再认识、再选择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关键词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现代化鸦片战争后,古老的天朝大国由过去的文化输出国一变而为文化输入国。这种中西文化关系的逆转,促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冲破闭关自守的樊篱,挣脱汉学的牢笼、宋学的枷锁,把目光投向国外。开始接受西方法文化的影响,并为其传播而奔走呼号。于是,在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中,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法观念向现代法观念的更新过程,产生了新兴的法律教育人才观念。这种新兴的法律教育人才观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逐渐成为广大国人的自觉理念。一、从保守到开放: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的萌生古代中国人没有世界意识。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根植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闭型心理,影响了中华民族世界意识的形成。当欧美在17至18世纪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法制国家时,古老的中国还奉行着“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信念,困守着传统的封建法制。直至19世纪中叶,当认识世界已同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种状态才被打破。正是伴随着鸦片战争的剧痛,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法文化的价值,并由此开始了中西法文化由冲突到吸收的运动过程。这种文化进程不断改变着传统法文化影响下的国人的社会习俗和心理态势,促进了新的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形成。早在鸦片战争前,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一部分知识分子就开始大胆正视社会现实,对自己所处的时代进行反思,率先走出中世纪。龚自珍在其有名的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五首中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指陈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精神禁锢,言路阻塞,人才扼杀,呼唤安邦定国人才的降落。在上大学士书中,龚自珍又总结道:“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所恃者,人材必不绝于世而已。”从而从人才问题的角度,触及晚清社会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下不得不面临的社会改革、变法问题,呼吁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可以说,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一拉开,人们就在大声疾呼人才。当然,此时人们的人才观是模糊的,尚处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并不能指明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再有,林则徐在受命赴广州查禁鸦片期间,为了获取“夷邦”的情报,让其下属收集西方国际法著作,并请美国传教士伯驾和袁德辉将瑞士法学家和外交家瓦特尔所著的国际法中的大部分内容译为中文,定名为各国律例。至此,在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阶层中,开始构建起国际法的知识结构。鸦片战争的炮火硝烟,进一步助燃了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火花。对此,梁启超曾言:“鸦片战役以后,志士扼腕切齿,引为大辱奇戚,思所以自湔拔,经世致用观念之复活,炎炎不可抑。又海禁既开,所谓西学者逐渐输入,始则工艺,次则政制。”战后,领事裁判权的确立,虽终止了林则徐等人引进西法的行动,但经世派官僚士大夫认真检讨了战争失败的原因,痛切地体验到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尝试着考察世界情形和寻求制御之方。其不仅开拓了国人的视野和思路,开辟了求知的新领域,改变了封建士大夫传统的知识结构,也催化了传统人才观的变革。正是在经世派经世致用和学习西方思想的基础上,19世纪60年代孕育和萌生了新兴的法律教育人才观。追根溯源,这种思想观念的产生,实是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产物。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对华采取了新的“合作政策”,即改变过去单纯用军事行动以武力征服的办法,开始使用较温和的外交手段,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对清政府施加影响和控制。在这种政策导向下。列强各国的驻华使节及传教士加紧对清王朝进行文化扩张,强行输入西方的意识形态。由此,西方法律文化再次以国际法为先导输入中国。1864年,在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的引见下,丁韪良将其所译惠顿的国际法草稿送与总理衙门。此后,该书经修订以万国公法正式刊行,并由赫德建议分送清政府中央和各省及五口与外事有关的各级官员。万国公法的翻译在沟通中西法律文化和促进中国传统法律人才观变革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就实践意义而言,当时总理衙门就运用刚刚翻译而出的万国公法书稿中阐述的国际法原理,成功处理了“普丹大沽口船舶事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功效。这也再度激起清廷对国际法的兴趣,使其开始注意到国际法在处理国家间关系上的重要作用,并尝试把它引入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中。1867年,同文馆决定聘请已经在馆任教的丁韪良开设国际法方面的课程,讲授公法的内容,培养知晓国际法律的人才。据同文馆题名录记载,各科学生参加公法学大考者,1879年9名、1888年8名、1893年12名。虽然同文馆的公法教育还只是其所培养的翻译人才知识结构的补充,充其量是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的胚胎,处处留下了幼稚粗疏浅薄之迹,但此举毕竟自觉不自觉地把国际法纳入了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中。可以说,这时通过引进和研习西方国际法,清朝一些官员和知识界人士已经粗略地显露出对近代法律人才认识上的某些思想萌芽。1877年,李鸿章初见刚从英国学成归国的伍廷芳,认为其“恂恂然有儒士风,绝无外洋习气,尤为难得此等熟谙西律之人,南北洋需酌用一、二人,遇有疑难,俾与洋人辩论。凡折以中国律例而不服者,即以西律折之。所谓以彼之矛刺彼之盾也”。从李鸿章的这段言论来看,虽然其认识水平受到时代的制约,其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儒学经邦济世的格局,本身并不具备现代学术的品质。但从李鸿章对伍廷芳倍加赞赏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约略地感觉到,出于办理交涉通商等时务方面的需要,中国传统的法律人才标准也开始渐渐地发生变化。那种既有儒士之风,又无外洋习气;既通晓西语,又熟谙西国律例的人才已成当时的一种现实需要。这种法律人才观念在下层士绅及知识分子群体中也有所反映。冯桂芬等在拟定广方言馆课章时就声称:“中外交涉,罔有依据。闻万国公法一书,翻译尚有未全,意彼所持以治国莅民者,当有一定法律,如能得其要领,不难以矛攻盾,或可稍免侜张。”直观地得出那种懂得西洋律例的法律人才可以发挥“以矛攻盾”作用的认识。由上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变革,是伴随着西法东渐和对我国传统政治及文化的反省过程而发生的。它直接继承了鸦片战争时期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人倡导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当时社会诸种矛盾斗争和时代变化的产物。由于受“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萌生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还未能突破“交涉公法”的范围,且尚留存于少数进步思想家及涉外官员的脑海里,远未成为一种社会的公共意识。二、从自发到初步有意识: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的进一步发展尽管从19世纪后期开始,近代中国新兴的法律教育人才观就已萌生,但直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这种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的萌生还处于自发状态。这一时期有关西方法律制度和思想的宣传与介绍,不仅没有被统治集团所采纳,甚至没有引起统治集团的注意,而且在民众中也没有什么影响。“洋务中人,除极少数有实际经历而又确有世界眼光的前驱外,据要津秉主流的大员们在无可奈何地承认中国积贫积弱的实情下,依旧强以天朝声名文物、名教纲常高于外邦的观念,撑持自信或矫情自欺。”中国人对西方政治法律文化态度发生根本变化,近代中国传统法律教育人才观变革由自发状态转入自觉的探索,当始于甲午中日战争。李大钊曾作如是说:“自夫海禁大开至于甲午,由甲午以至于今,我国外交历史,概可分为二个时期:甲午以前,我国朝野士大夫,昧于天下大势,心日中惟以中国处华夏之中,礼义文化远出他邦之上,所有东西各国,非虏即夷,皆不足与我较,此时外交可谓夜郎自大之时期;甲午之役,挫于日本,举国大哗,方知国力不足恃,旧法不足尚,对于外人亦一变前日骄矜之态度,而出之以卑驯,前倨后恭,判若两人。”在李大钊看来,甲午战败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大转折点,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不独在军事上一败而不可收拾,而且诸多其他问题亦暴露无遗。可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再次刺激和惊醒了中国人,有眼光的知识分子更惊觉到中国制度和文化本身的落后和缺陷,倡言改革。康、梁等为首的集新旧知识于一身的改良者,开始真正比较系统、分开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思想,在

    注意事项

    本文(学科教育论文-论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变革.doc)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