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音乐教育的两难抉择.doc
学科教育论文音乐教育的两难抉择内容摘要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语言,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的教育这一观点是被人们普遍接受了的共识。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文章从哲学、美学等理论原理出发,阐释音乐教育在情感教育和感觉教育中的应然选择。关键词音乐教育情感感觉从古至今,历代文人学者都力证音乐对人的情感的特殊作用,以及音乐与情感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诸如库克的“音乐从本质上说,是通过音响来宣泄情感”①,罗丹的“艺术就是情感”②,以及“审美教育以情动人,是以审美情感启动人们的心灵,净化、塑造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感”③,等等。可以说,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语言,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这一观点是被人们普遍接受了的共识。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一步一步来加以分析和探讨。从哲学上来说,“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语言”这一论断应当是思辨主义的观点。思辨主义者认为,艺术情感和生活情感是一样的,所以每部艺术作品中都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特定情感。当然,这种情感有可能是积极的、好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甚至不道德的,而艺术教师要做的就是筛选出那些含有健康积极情感的艺术作品,并且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这种特定情感,以此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那么这其中就存在一个问题,即教师是如何认定和把握那些情感的呢思辨主义者认为,教师是通过两个途径来辨别情感的首先,对于含有标题的艺术作品特别是声乐作品,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是非常清晰明了的,教师不用费很多力气就可以准确把握,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以爱情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一切情节都是围绕爱情而展开的;其次,对于那些没有标题的艺术作品,教师就只能揣摩作品可能蕴含的情感内容。这种揣摩依据来自艺术家的生平背景、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等,当然还要借助于更多音乐评论家的观点。教师就是根据这些分析,将作品可能包含的情感限定在一个大概的范围内,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情感之上,让这种原本飘忽不定的情感变得尽可能清晰明了。思辨主义哲学观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国的音乐教育,特别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大都是建立在思辨主义的基础之上的。比如将音乐的非音乐性内容作为其主要内容,试图用词汇的或视觉的形象给音乐一个故事或画面;将音乐的非音乐作用作为其主要作用,认为音乐就是用来开发智力或提升道德的,等等。我们举这些例子并不是要批判音乐教育的这些非音乐的内容和作用,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当然需要具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