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特点与制度创新.doc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特点与制度创新摘要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大体经历了控制发展、曲折发展扣稳步快速发展三个阶段。体现了制度政策性、“半市民化”性、地域不平衡性、紧迫性以及高额社会成本主要由农民工间接支付五个鲜明特点。基于对历史进程和特点的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是农民工完全退出农村、进入城市和融入城市的关键环节。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社会保障制度;制度创新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历史进程回顾1农民工市民化控制发展阶段19491977建国之初,国家完全没有严格控制城市和农村之间人口流动的设想。体现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基础上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第三章第九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当时的法律是允许城乡居民自由迁徙的,包括在“大跃进”之前我国城市人口曾有过较为迅速的增长。但是,从建国后近30年农民工市民化历史进程的总体上看,我国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处于一种控制发展的状态。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近20年时间里,农民工市民化实际上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在较长一段时间,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实行的是“反市民化”战略,即不是大规模地将农村人口迁往城市,而是相反,将大规模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从我国控制人口自由迁徙的思路看,虽然公安部1951年公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但是以正式的法规第一次提出控制措施的是1953年4月17日政务院发出的关于劝阻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之后,国务院于1955年6月9日又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也就是在该指示的基础上,1958年1月9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向常住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一规定标志着我国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否定了1954年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自由的条款。此后,针对1958年“大跃进”农民工流入城市的问题,1959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了关于制止农村劳动力流人的指示、关于制止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的紧急通知等。到了1960年,对户口管理就更加严格了。从196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采取了大规模压缩城镇市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