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doc

    • 资源ID:197422       资源大小:13.09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doc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摘要】二十世纪末发生了两件社会主义历史上具有不同方向性质的大事件:苏联的解体和中国的复兴。是什么导致了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不同的命运呢?本文试图从地缘政治、民族政策和共产党执政理念三个层面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关键词】和而不同;不同而“和”;中苏差异比较【Abstract】Twopiecesofsocialismshappenedintwentyendsofthecenturyhavingbigeventsbeingunlikethedirectioncharacterinhistory:TheSovietUnionsdisintegrationandChineseRisorgimento.BewhathaveledtodifferentdestinyoftwosocialismGreatPower?Themainbodyofabookisanalysedtryingthreetofacethatproblemgoalongtierfromthegeopolitics,policytowardsnationalitiesandgovernancebytheCommunistPartyidea.【Keywords】Drawbutdifferent;Differentbut“draw”;MiddleSudifferenceisparallel1地缘政治差异1.1中国:求同存异、和平共处。1.1.1地理成因。中国的发祥地处于温带的中原地区,物产丰富,受温和气候的影响,历史上中国人追求安平乐道、自给自足、以和为贵的生活理念,延续了几千年,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深刻的影响。1.1.2政治溯源。中国先民在改造自然中观物识“合”,对自然界和谐状态的认识,催生了“天人合一”意识的萌芽,并在社会实践中崇礼致“和”,从层层累积的经验和教训中创造出各种礼制,以解决社会矛盾、追求社会和谐,促进了“贵和”思想的生长、成熟。西周至春秋时期,和合思想完成了由经验形态向理论形态的转化,实现了实践到理论的第一次蜕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统一的封建制中国形成之前,百家争鸣的政治理念推行中出现了和合思想,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再一次蜕变。在政治理念本身相容相处的同时,中国历代政治家在将其运用到实际政策制定中更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重文德、轻武功,还是政和七下西洋出于友善、不为殖民,都体现了“和为贵”思想。社会主义中国正是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政治传统,提出了国家无论大小、贫弱,一律平等的和平共处外交理念,主张求同存异,和谐发展。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总理阐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被写入万隆会议公报。自那时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1.2苏联:大国主义、侵略控制。1.2.1地理成因。俄国虽地跨欧亚大陆,但这个大帝国的中心却在东欧平原。东欧平原四面开阔,极易受四面八方的影响,历史上北欧的诺曼人和南部的拜占廷人、西欧的日耳曼人和亚洲东方的游牧民族,都曾对欧俄地区产生过多方面的影响,这就使它具有了西方和东方两方面的文化因素。同时由于四面开阔,不是邻人经常冲击它,就是它紧密团结起来向四面扩张,这是俄国长期扩张的本源。1.2.2政治溯源。1416世纪,俄国在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过程中,受到竞争对手的多方面威胁,在与特维尔王公的残酷角逐中,莫斯科伊凡卡利达在金帐汗国的帮助下打败了对手,从而确定了俄罗斯统一过程中残暴的、背信弃义的、实用主义的莫斯科方式。俄国从弱小走向强大的转折点彼得一世的改革,并没有基于自食其力、富国强民,而是牺牲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来服从军队和国家任务,实行对外侵略,达到走上大国的目的。最终他为俄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陆、海军,打败了北欧劲敌瑞典,取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获得北欧霸权,从而把俄国变成俄罗斯帝国;与此相反的,广大的俄罗斯农民一贫如洗,经受着可怕的奴役,造成了社会上下层之间分裂、对立的加剧。延至苏联时期,并没有因为社会主义性质改变俄国的大国侵略本性。二战结束后,雅尔塔体系实际上是苏联与美国两分天下的结果。蒙古的独立、朝鲜三八线划分,以及后来对东欧革命的镇压和与中国同盟的分裂,无一不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本性的体现。2民族政策差异2.1中国:平等互利、共同繁荣。2.1.1历史积淀。中国以汉族人数最多,汉族性情呈中,没有扩张与殖民的野性,历来能够很好地与各少数民族相处。即使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也能很好地借鉴汉族文化,并最终被汉族同化。中国历来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历史上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胡服骑射”、和亲政策等都体现了民族间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离不开各民族的发展和贡献,语言和文字的多样性更是民族平等的充分体现。在对外交流上,即使在中国最强大时期,也没有殖民外民族的历史。即使有极少数少数民族有对外侵略的历史,但囿于实力,时间短暂,并且只是侵略而不是殖民。2.1.2现实传承。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宪法中得到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为了维护国家安定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国又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近年来,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还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重点扶持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另外,国家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一整套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利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正确道路。2.2苏联:沙文主义、歧视压迫。2.2.1列宁、斯大林时期的正确路线。列宁反对大俄罗斯民族主义,斯大林反对民族主义倾向,两者都承认有民族问题,非常注重民族形式与民族文化。列宁认为,“俄国的民族问题是仅次于土地问题的一个重要问题”。他在民族文化政策方面采取多种形式的措施:废除任何民族的和民族宗教的一切特权和限制。2.2.2后继领导人的错误路线。到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领导时期,“把苏联变成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在民族问题上背叛列宁主义,继续老沙皇衣钵,变本加厉地推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使种族人民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推行所谓的民族接近政策,即非俄罗斯民族必须以“俄语”和“全苏文化”为基础,统一于俄罗斯民族,强制同化政策;加紧异族通婚;妄图建设语言化共同体,强制推行俄语,造成了众多民族的反抗。这一时期提出了:“统一意志、统一目标、统一意识形态”,“形成人们的新的历史共同体苏联人民”等的口号;鼓吹“俄语在苏联各族人民的接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实际上已成为苏联各族人民交际的语言,是吸收苏联各族的文化成就和世界文化成就的手段”的谎言,实质上是对非俄罗斯族实行同化。1967年勃列日涅夫认为“民族问题彻底地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由于苏联领导人对本国民族关系发展状况的错误估计,新旧矛盾交织,终于在1991年底自尝苦果。3共产党执政理念差异3.1中国:民主决策,服务人民,和谐发展。3.1.1党内民主,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从党成立之日起,民主决策一直是党内处理各项事务的准则。党的历届代表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doc)为本站会员(2****)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