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究论文-中欧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比较.doc
企业研究论文中欧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比较摘要公司治理从其理论渊源来说,出现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之后,因此,中小企业公司治理被合理地忽视了。然而,由于公司治理中利益关联者的存在,公司治理的内容扩大了,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也被重视起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与欧盟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相比,在公司的形式、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外部治理等方面有鲜明的独特之处。关键词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欧盟欧阳文和哲学硕士、经济学博士,湖南商学院民营企业研究所所长杜炎经济学硕士,湖南商学院科研处本文是湖南商学院欧阳峣教授的中国-欧盟基金项目湖南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及其与欧盟企业的对接项目的部分成果。一、问题的提出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黑箱公司治理的问题沿自伯利与米恩斯(1932),从他们的大著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问世以来,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真正得到了关注。勒纳(1966)提出“管理控制型公司”大量存在,钱德勒(1977)正式概括为“经理革命”,认为这种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经理革命”是美国企业史上的一个显著标志,并把这类企业称为“经理式企业”。公司治理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初期,公司治理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20世纪90年代,公司治理被视为西方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公司治理在我国得到重视,只有七八年时间,却形成了大量的文献和著作。理论界对公司治理的研究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它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我国的公司治理,从开始研究以来,主要关注的是国有大企业的治理问题,如委托-代理制度下的权能分解问题,分权中的激励-约束问题、利益主体不一致性问题、团队生产中的搭便车行为、信息不对称下的欺诈与道德风险问题等。而中小企业(一般被视为“古典企业”)受规模的限制,公司治理往往出现一种比较简化的形式,所有者与经营者并不能严格的区分,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团队经常出现高度统一的情况,大公司公司治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在中小企业中还没有常见。这可能是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为什么成为理论研究的“黑箱”的原因。二、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必要性公司治理,国内外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有代表性的论述在国外是科克伦和沃特克(COCHRAN,PANDLWARTICK,1988),在国内费方域(1996)的归纳比较有影响力。公司治理在最初,主要是指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即因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所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