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题库_第1页
古典文献学题库_第2页
古典文献学题库_第3页
古典文献学题库_第4页
古典文献学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典文献学概要中国古代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孔子修“六经” 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始于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当时叫“校雠”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即传统上的字书、韵书、训诂 “校雠学”, “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之名的提出 梁启超 1920 年清代学术概论:“全祖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 ” 1923 年中国近三百学术史:“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 1928 年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 例言:“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成为高等教育的独立学科 建国后标点整理“二十四史”、 资治通鉴等 50 年代末翦伯赞等教授建议建立文献学专业 在魏建功先生领导下,1959 年在北大中文系创建国内第一个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 上世纪 80 年代初张舜徽先生提出招收文献学研究生,于是在历史系设置历史文献学专业 从此就形成了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两个专业并存的局面 古典文献学是怎样的一门学问 传统的文献学包括文献形态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编纂学、典藏学;文献标点、注释翻译、考证、文献检索、出土文献等 古典文献学的功用 传统上即明道,教化,娱情,考辨,经世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程千帆:文献学学不好,将来会被人欺负的平时说话要负责任 进行学术研究不能不顾学术常识 他曾就读于复旦、柏林、苏黎世、哈佛,通晓八国语言,先为清华大师,后教于牛津,学贯中西。家学深厚,全唐诗 10 万首都可倒背如流,晚年目盲后,全靠口述,出口成章,学生整理其听课笔记便成国学巨著。号称 500 年才出的一个教授,蒋介石称之为国宝,他就是陈寅恪,死于文革。 (有种人叫天才,惊采绝艳啊。 )全面认识文献,进入古代文化、学术宝库的钥匙。 “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秦观?“楼观” “寺观” ;“观看” “观瞻” 。 元韦居安梅涧诗话:陆放翁名游,字务观。 “观”字系去声。或云其母梦秦少游至而寤,遂生放翁,因以其字命名,而名为字。 后村诗话载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去国自是台评。王景文乃云“直翁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 ”。放翁见诗,笑云:“我字务观乃去声,如何作平声了?”近时方蒙仲有奉题刘后村文稿数首,内一绝云:“ 昔闻秦七与黄九,后有幼安与务观。 ”“观”字亦作平声。想后村见之,亦发一笑。 陆游题秦少游像 “我名公字正相同” 指引读书治学、寻检资料。通过目录、类书、索引等工具书,用较少的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找到所需资料,并鉴别、确定可靠的版本2 陈垣:“不懂研究的方法,会读一辈子的书终不能入门。 ” 程千帆:“今天中文系学生知识面狭窄,不能融会贯通,不会收集和整理材料,当然也难以从事谨严的科学研究”;“研究的最高希望就是文艺学和文献学的精密结合。这要求一方面要有比较深刻的美学艺术修养,其中包括创作经验在内;另一方面要有深厚的文献学知识,要懂得版本、目录,要懂得音韵、训诂,还要懂风俗、制度等” 。 提供研究线索,解决问题。 开设古典文献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作为工具和手段的文献学,对历史和文学研究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指导古籍整理。 进行古籍整理,文献学积累的经验,及各分支学科的方法,可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学术指导作用,提高工作效益,保证成果质量学习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1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陈寅恪先序: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 “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 ” 古文献反映前人的智慧和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关系着中华文明的传承 了解古籍的聚散存毁 珍惜书籍,珍视传统 2具备搜集、分析并正确运用文献的初步能力:掌握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传注等的原理、方法,可获得一般理论知识和经验,熟悉考辨史料、文献编纂和古籍保存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史料考辨,“求真”,实事求的优良学风,崇尚实学、反对空疏,培养研究的科学态度,艰苦细致的工作、精密的校勘、严肃的辨伪、准确的注释。研究者所必备的品格。古典文献学对于人的学术品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4提高批评地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与责任感: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批判地继承 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施蛰存唐诗百话 “王维这首诗的主题是描写当时西域领土的广大。过了居延 ,已经出了汉代的边塞,可是现在还是大唐的领土。再往前走,到了萧关,才知都护的驻地还很远呢。这样看来,唐代的边塞比汉代向西扩张了几千里。但是王维的地理概念,似乎有错误。萧关在东,居延在西。如果过了居延,应该早已出了萧关。 ”王维曾到过居延, “不知为什么这里却说过了居延,才出萧关” 。 “颔联是说使者过了居延,就像滚滚尘沙一样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 ” 2011 级研究生 王晓丹:古典文献是一种工具,是文史研究的重要基础。没有文献和文献学知识,任何学术研究都是空中楼阁,都只是坐而论道式的空谈。古典文献虽然距离今人十分遥远,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意蕴以及文献作者的思想精神等,都具有生命力,是现代社会思想取之不尽的源泉。通过本课程学习,我们认识到了文献的生命活力,不再把文献学过于工具化理解。 毕丽坤:除知识层面的学习外,此课程带给我的感动便是古代学者们严肃、认真、艰苦朴素,却又坚定地为“继往之绝学”而奉献的精神。3 章星星:文献学从宏观上讲,可谓是中华文化的家底清单,对中华文明继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微观个人角度讲,可以增长见闻,修身养性。 申丽君:学习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是基础,只有古典文献学扎实了,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道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有利于全面认识文献,是进入古代文学学术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有利于指引读书治学,寻见资料,提供研究线索。 张鹏:经过系统学习,对于整个文学素养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除了在版本选择中有了一些领悟外,学习这门课程也可以培养人做学问时的端正、谨慎态度。这种态度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也是做毕业论文应该具备的。其它 古典文献学这门课,我当初觉着没什么用,近来写论文的时候发现这门课的影子老是在我眼前飘荡。其实知识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门课主要教爱好文学的同学们如何利用工具书,查找相关的书目。哈哈,知识在于共享。 校勘、注释古诗文算不算古典文献学,这方面还大有可为,许多古书需要下真功夫、苦功夫,要真正读懂。有的学者,只拣易懂的部分,或者只认为自己懂了,就去分析、综合,用西洋理论去套,难免错误百出。 古典文献学之于学术,是为基础,是我们深入研究国学的必需课程,既枯燥又耐人寻味;古典文献学之于做人,是为银镜,是我们自我审视,扎实开展工作的良好锻炼,既苦楚又魅力无限。国学需要振兴,文化需要振兴,个人需要振兴,但归根结底,要踏实做事,踏实为人,不经过这万千磨砺,就没有足够等坚韧去应对一切苦难和享受幸福生活! 学了便于识别垃圾书呗 注重材料,考虑问题的方式会更全面些 踏实的学风,开阔的视野,丰富的资料 从中吸取精髓,增加国学修养,写出出色新作品 第一节 “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一、 “文献”内涵的演变1 “文献”本义 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 汉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 ”所谓“征文考献”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 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 ”2演变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专指典籍, 总序: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文献通考卷首) 3现代“文献”概念 198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4 1999 年版辞海:“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 ” 倪波文献学概论 “文献四维框架结构”:文献信息,文献载体, 文献符号系统,文献记录方式,即把文字符号转移到载体之上的技术二、古典文献学1古典文献学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文献学辞典:是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亦即广义校雠学,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广义校雠学。中国古代有大规模的集书校勘活动,有集书校书的专门研究。从汉代刘向父子校理群书(别录 七略 )以来,古人整理典籍,总是先广收异本,校勘文字,著为定本,之后对群书分类编目,撰写叙录。后人将这种包括版本、校勘、目录、辨伪、辑佚、注释、编纂等内容的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称“校雠学” 。 李善文选魏都赋引刘向别录语:“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 ” “校雠 ”又称校勘, 说文新附云:“勘”即“校也” 。钮树玉说文新附考:“勘,古亦作刊。古书用竹简,故校勘字作刊。 广雅:刊训定, 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 义并与刊合。 ” 狭义的校雠学专指校勘一事 1945 年张舜徽广校雠略卷一:“向校书时,广储副本, 博求诸本,用以雠正一书,盖即后世致详板本之意。然则向校雠时,留心文字讹误之是正,盖即后世校勘之权舆。由此论之,目录、版本、校勘,皆校雠家事也。但举校雠,自足该之。语其大用,固在辨章学术,考镜原流。 ” 1982 年张舜徽中国文献学第一节 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我国古代,无所谓文献学,而有从事于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学者,在过去称之为校雠学家。所以校雠学无异成了文献学的别名。凡是有关整理、编纂、注释古典文献的工作,都由校雠学家担负了起来。我们今天,自然要很好地继承过去校雠学家们的方法和经验,对那些保存下来了的和已经发现了的图书、资料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使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并且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甄论得失,替研究工作者们提供方便,节省时间,在研究、整理历史文献方面,作出有益的贡献,这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 2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是指 1919 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对古典文献在书写、编纂、著录、印刻、流传过程中诸环节的文本形式的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张君炎中国文学文献学 、孙立中国文学批评文献学 、查洪德元代文学文献学 、孙尚勇乐府文学文献学 ;何新文中国文学目录学通论 第二节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一、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 三大主要内容:目录、版本、校勘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第一章文献学的涵义,把本课定为三个内容:目录、版本、校雠,被视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5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读书治学的门径和指南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 ”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 江藩师郑堂集 “目录之学,读书入门之学也”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卷一:“治学之士,无不先窥目录以为津逮,较其他学术,尤为重要。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得张南皮之輶轩语 书目答问 ,归而读之,始知天地间有所谓学问”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本子版本学,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其真伪高下的专门之学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本来面貌的一项学术性工作校勘学,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之学。 叶德辉:“书不校勘,不如不读。 ”陈垣:“校勘读史先务,日读误书而不知,未为善学也。 ”二、古典文献学的其它内容辨伪,辨别文献中存在的各种作假情况,主要解决文献的作者及其所属时代的真实性问题 伪书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假造的书 张之洞輶轩语:“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 ” 古书作假情况:本无原书,后人托名前人而作,原书亡佚,后人假托原书名而伪造同名之作。 郭沫若十批判书:“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 ” 辑佚,古典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有大量的文献亡佚,但其中有部分内容散存于其他文献(如类书、典籍注文等)中,这种文献就叫做佚文献。把佚文献从诸书中逐一辑出,重新搜集整理,这叫辑佚 辑佚学是研究辑佚活动的基本规律,总结辑佚活动整体过程、原则、方法及相关问题的一门学问以上学科涉及到古典文献的物质形态、作者、内容等方面的问题 标点,今之读书人利用古籍,首先要断句标点,乃阅读古籍的入门学问, “学识如何观点书”注释,古书流传,因原记载过于简略,或是语言文字变化,会发生理解困难。注释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般包括古注,今注。先秦时代的“传” 、 “记”以及稍后的“解诂” 、 “笺” 、 “注” 、 “集解” 等,都是较早期注释翻译,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简体横排文献检索,为获取学术资源,学会文献检索;掌握科学、准确、高效地检索各种所需文献的方法。在纸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更要充分利用各种电子检索系统,为自己的学习、研究服务。 出土文献。古典文献之两大类: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近现代以来地下出土的文献,如甲骨文献、敦煌卷子、简帛文献等出土文献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印证或解决了过去单靠传世文献无法印证或解决的问题;6而且带来了新的研究范式,如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 ;同时它们又各自形成了独立的学科,如甲骨学、金石学、简帛学、敦煌学等 第三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一、先秦两汉 古典文献学的成立时期二、魏晋南北朝隋唐 古典文献学的成长时期三、两宋元明 古典文献学的繁荣时期 四、清代 古典文献学的鼎盛时期五、近现代古典文献学的变革时期一、先秦两汉 古典文献学的成立时期1.先秦时期的文献整理 殷商甲骨文。传世文献易经 诗经 尚书 商和西周,学在官府,典籍多集中官府,史官掌管 春秋时期学术下移,诸子百家兴起。孔子考校文献 先秦诸子著书立说,文献引用已很普遍 韩非子 “郢书燕说” 。 “举烛” 。 “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禁毁典籍。秦焚书坑儒。项羽火烧咸阳 郑樵通志校雠略 “秦人焚书而书存,诸儒穷经而经绝 ”2.刘向别录 、刘歆七略 西汉建立,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汉成帝河平三年(前 26),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领校中秘藏书,开始了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文献整理 刘向广搜异本,比勘去重,校出脱讹。又编定篇章目次,确定书名;为每部书写作叙录,汇编为别录 ,起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开创中国古典目录解题的范式 刘歆继承父业,完成七略 。父子堪称中国古典目录学奠基人,录略之学3.经学史上的今古文之争 汉儒整理传授经典:一是口耳相传的,今文,隶书;一是发掘出来的,古文,先秦六国文字 今文经学在西汉占统治地位 西汉末年,刘歆建议将左氏春秋 毛诗 古文尚书等经典列入学官,古文经学兴盛,在东汉占主导地位 东汉末,今古文合流 两个不同的学术派别,展开门户之争 今古文之主要不同排列次序不同:今文诗、书、礼、易、春秋。古文易(伏羲) 、书(尧) 、诗(文王) 、礼(周公) 、春秋(孔子) 家法不同:今文讲家法、重师承;古文则不讲今文重微言大义,古文重名物制度训诂今文繁琐,古文简约今文经中多讲谶纬,古文则不 4.三次有关儒家经典的整理活动 审定经义、校订经文(1 )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前 51),宣帝诏群儒在石渠阁论定五经同异, 石渠议奏 (佚)(2 )东汉章帝建初元年(79),白虎观召开群儒大会,考论经义同异。 白虎通德论 7(3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灵帝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太学门外立“熹平石经”5.司马迁的文献学贡献司马迁作史记 ,广采文献,搜罗异闻,多途径、广泛搜集史料“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史籍考辨,文献互证方法文献注释翻译,引用史料,对尚书彻底译写;对左传 国语有很多改动;对战国策主要是剪裁,有时抄录“疑者阙焉” ,凡遇到弄不清楚的材料,不武断、不曲解,如对老子,他用“世莫知其然否”作结论。 “阙疑”法,兼采众说,留待后人分析判断。为后人遵从效仿,如裴注三国志 6.郑玄校注群经 东汉郑玄,字康成,自幼好学,博通经典。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遍注群经 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 毛诗笺 三礼注影响最大。另注有周易 论语 尚书 ,作六艺论 郑玄治经,学术视野开阔,超越两汉今古文之争,兼收并蓄。郑玄的校勘和注释开创了文献传注学的新时代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王充论衡 ,许慎说文解字等二、魏晋南北朝隋唐 古典文献学的成长时期1.魏晋南北朝文献注释与四部分类法 文献注释。突破字面意义,探求言外之意,范本论语集解 周易注 老子注庄子注 春秋经传集解 世说新语注 ,注史国语解 汉书集注 史记音义 史记集解 三国志注 水经注 佛教文献的翻译整理,四声发现与反切注音,这一时期出现的注经义疏体成为唐疏体的先导 图书分类,由汉书艺文志确立的六分法转变为经史子集四分法,成为中国古典目录分类的主流2.魏晋南北朝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 三国魏正始石经 三体石经(古文、篆文、隶书) 西晋太康二年(281) ,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冢, “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 ,整理出古典文献 16 种 75 篇。今传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 。在校勘学、史料学和文字学方面均有很大的价值。是研究战国文字的可贵资料,补充了古史记载的许多缺漏 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 竹书纪年?史记六国年表 3.唐代的古籍注释与整理 陆德明力图贯通南北学术, 经典释文 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以及贾公彦的周礼疏 仪礼疏等,确立了对儒家经典的权威解释 正义/疏,不仅要解释经典原文,还要给所选定的古注或旧注进行疏解。 “疏不破注”原则 注史,颜师古汉书注 。司马贞史记索隐 、张守节史记正义与南朝裴驷史记集解合称三家注 李善注文选 ,体例严谨,小传、解题、释事、释义、校勘等方面很精到4.刘知几的史通 对史书的义例、源流、编撰体例进行评判8对史书系统分类:把史书体裁归纳为“六家”【尚书 家记言体, 春秋家记事体,左传家编年体, 国语家国别体, 史记家通代纪传体, 汉书家断代纪传体】和“二体”【编年、纪传】 古今正史 杂述 强调实录直书,重视文献辨伪。举凡伪事、伪辞、伪书都受到考辨,有辨列子 辨文子等文章。 疑古篇;惑经篇把经书视为史科,认为尚书是记言之史, 春秋是记事之史。 易 诗 礼5.壁经与石经 唐代宗大历十年六月至次年六月,名儒张参书五经于太学孔庙东西厢之壁,壁经 唐石经,雕成于开成二年,称“开成石经” ,楷书,刻 12 部儒家经典 蜀石经“广政石经” ,共刻十部经书,后来宋人补刻公羊传 榖梁传 孟子 ,以成“十三经”之数。刻有注文 6.雕版印刷 一般认为最早可靠的雕印本为咸通九年(868)刻印金刚经 1966 年韩国庆州地区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经 ,据研究刻于 751 年 大规模雕版印刷始于五代 后唐长兴三年(932)国子监主持雕印九经,这是儒家经典的第一次开雕,也是官方对印刷术的首次利用 三、两宋元明 古典文献学的繁荣时期1.宋代类书与总集的编纂大型类书,李昉等编 太平御览1000 卷, 太平广记 500 卷。真宗时,王钦若、杨亿等奉诏编纂册府元龟1000 卷目录 10 卷总集文苑英华1000 卷。嘉泰四年(1204)周必大文苑英华序:“(英华 )虽秘阁有本,然舛误不可读。原修书时,历年颇多,非出一手。丛脞重复,首尾冲决。一诗或指为二,二诗或合为一,姓氏差互,先后颠倒,不可胜计。 ”2.辨伪之风与宋代理学 宋代疑伪考辨之风盛行,著名学者如刘敞、苏辙、欧阳修等领风气之先;其后有程大昌、王应麟、洪迈、朱熹、晁公武、郑樵等中国学术之大势 西汉盛行今文经学,到魏晋衰落,兴起于东汉的古文经学,其支流一直延续到唐代(义疏之学) ;今文经学湮灭。 宋代理学兴起,经学遂告衰落 清代,讲求实用的古文经得以复兴清道光咸丰以后,重新提倡今文经学3.史部书的编纂与整理 纪传体正史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薛居正五代史 ,欧阳修新五代史 编年体司马光资治通鉴284 卷,记载长达 1362 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考异30 卷,史实考订 依年月编次,采录史料,撰成“丛目” ;写成“草卷” ,即长编;粗删,细删;熔炼成篇,撰成本文 长编,主要是对史料搜集、排比、编辑。其成书中的史料不仅歧异甚多,而且真伪难辨。因此必须对史料进行鉴别考订,以决定取舍。这就是考异。司马光开创自撰考异并撰为专书。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首创纪事本末体 4.集部书的编纂与整理9注宋前诗集:洪兴祖、朱熹等注楚辞 ,汤汉、李公焕注陶,杨齐贤注李白,号称“千家注杜” ;号称“五百家音注”的注韩、注柳等;宋人注宋别集,宋诗,宋文,宋词5.金石考据 金石由于其文献价值,自宋代开始,形成专门的金石之学。欧阳修集古录10卷,开金石考据学风气之先吕大临考古图 、赵明诚金石录等6.宋代官私书目与郑樵的文献学理论 官修书目王尧臣等编崇文总目66 卷 私家目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尤袤遂初堂书目 、高似孙子略 史略 7.宋代文献学家郑樵通志200 卷, “通志二十略” 金石略 图谱略 艺文略 校雠略 洪迈容斋随笔图书辨伪、文献考证、文本校勘、文字训诂朱熹诗集传 楚辞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 周易本义 孝经勘误 韩文考异等王应麟, 玉海200 卷附“词学指南”4 卷。 汉书艺文志考证10 卷.困学纪闻20 卷 朱熹楚辞集注:“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自欧阳文忠公、南丰曾公巩与公三人,相继迭起,各以其文接名当世,然皆杰然自为一代之文。 ” 史尧弼策问:“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 ” 陆游吕居仁集序:“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 ” 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 陈寅恪:“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 ”(赠蒋炳南序 ) 王国维:“宋代学术,方面最多,进步也最著。故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8.金元文献学 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有五经辨惑 论语辨惑 孟子辨惑 史记辨惑 诸史辨惑等 胡三省资治通鉴注在史实考证、地理考证、文字校勘等方面成就卓越 马端临文献通考积二十余年功力而成,为一部著名的典章制度通史 9.明代的永乐大典成祖永乐初年(1403)诏编,六年书成,辑图书七八千种,22877 卷凡例目录 60 卷 11095册,约 3.7 亿字 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运至北京,贮于文楼,嘉靖三十六年(1557)宫中火灾,危及文楼。嘉靖帝命重录副本一部,隆庆元年(1567)完成 正本移放文渊阁,明亡后下落不明 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副本散失 2400 多卷 咸丰十年(1860)英法侵华,丢失不计其数 光绪元年(1875)存 5000 余册,二十年,仅存 800 余册。二十六年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