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墉的为政之道本科毕业论文_第1页
论刘墉的为政之道本科毕业论文_第2页
论刘墉的为政之道本科毕业论文_第3页
论刘墉的为政之道本科毕业论文_第4页
论刘墉的为政之道本科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峰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论刘墉为政之道 学生姓名 张 建 刚 学 号 08101400208 院 系 历史文化学院专 业 历 史 学 指导教师 杨 福 瑞 二一二 年 六 月 八 日赤 峰 学 院- 1 -论刘墉为政之道张建刚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赤峰 024000摘要:通过介绍刘墉一生仕途的几个重要事件来分析他的为政之道以及形成这种独特处世风格的原因,由此阐明刘墉为官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贯彻皇帝爱民的谕旨,具有 传统 的民本思想,在自己任职范围内以民胞物与爱民养民为宗旨,即使在逆境时 ,也是背弯人不弓,因而得到黎民百姓的尊重和爱戴,是名副其 实的清官。笔者通过刘墉的为官经历进而研究其为政之道,旨在说明刘墉选择“糊涂 ”是迂回为政的智者哲学,无关原则的“小事糊涂”是 为了更好的实现“ 大事聪明”, 这是应该给予肯定的。关键词:刘墉;仕途;糊涂;为政之道引言刘墉(1719-1804)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大臣之一,因其为官清廉,在民间颇有口碑, “刘罗锅”名号也妇孺皆知。他因为“忠君、爱民、清廉”而深得百姓喜爱,被誉为“清代包拯” 。谈到为人处世的方略,人们总会想起很多名士,其中刘墉的处世之道虽与别人不同,但却是无比精明,也因此赢得了后人的一致赞誉。刘墉的“计谋”来自对官场和人情的透彻了解,他并不主张积极表现,而是提倡大智若愚的生存之道。在面对君王和面对百姓时,恪守不同的原则,这也是他能在暗流涌动的官场保身的关键原因。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其前后迥异的为官态度褒贬不一,但刘墉对本职工作的执行和贯彻是他为官的重要理念之一,这种尽职尽责的品质也是后代百姓对他称颂的主要原因。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通过刘墉的为官经历进而研究其为政信条,将对公务员的廉政建设有参考价值和积极意义。我们应该用辩证科学的方法去看待刘墉选择“糊涂”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使然,是一种迂回实现政治抱负的策略,宏观的来说这是积极和值得肯定的。作为历史研究工作者,不能片面的仅以对错是非来看待问题,而应以全面广阔的眼光结合当时整个社会背景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和人物的性格品质。而刘墉的这种为政之道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指导作用,笔者才疏学浅,愿为卷帙浩繁的清史研究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一、 刘墉的仕宦生涯刘墉出身于山东诸城县的刘氏家族,刘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刘氏家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很多。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为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 1,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乾隆帝说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因而特赐谥“文正” 2。从祖父到父亲都是清廷的重臣,而刘墉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中自然是从小就接受着官僚主义家庭氛围的熏陶和影响,- 2 -这些为其在之后的仕途之路能够游刃有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刘墉真正开始做外任官是从乾隆二十年(1755 年)开始的,此前刘墉因为其父刘统勋受到牵连,但不久之后乾隆皇帝怒气消退,念其父“统勋在汉大臣中尚奋往任事,从宽免罪” 3。因而又被赦免,乾隆二十一年(1756 年)和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 ,刘墉先后被派往安徽和江苏担任提督学政一职,在任提督学政期间,刘墉表现出了一个改革者应有的气势。在安徽期间他就针对当地的情况上书朝廷:“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 ”4得到了皇帝的准许。之后任江苏学政时他又上疏:“府县吏自瞻顾,畏刁民,畏生监,兼畏吏胥,阘冘怠玩” 5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时弊,因此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称赞其“知政体” 。 6 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出任江宁知府。虽然在清史稿中对刘墉担任江宁知府期间的表现只有三个字:有清名。 7但这段时期却是刘墉仕途上的重要阶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但却是他一生最负盛名的时期。在一些文献中记载他:“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 。 7 随后几年,刘墉先后担任过江西盐驿道、陕西按察使等职。连续经历了一系列升迁后,刘墉终于迎来了他为外任官的顶峰湖南巡抚,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在湘抚任上,刘墉继续以前的作风,到任伊始,武冈等地就遭受水灾,他积极组织抗灾救助活动, “盘查仓库,勘修城垣,革除坐省家人陋习,抚恤武冈等州县灾民,至筹办仓谷,开采峒硝,俱察例奏请,奉旨允行。 ”8 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 ,刘墉开始在京城任职,先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入值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其时主持处理了震动朝野的国泰舞弊案,此后刘墉声威大震,被命署吏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不久授工部尚书,仍兼署吏部,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六月,命署直隶总督。八月,又调吏部尚书,不久,充顺天乡试正考。是年底,充经筵讲官。次年五月,复兼理国子监事务。六月,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 年) ,充玉牒馆(修帝王族谱之处)副总裁。不久,授内阁学士,提督顺天学政。嘉庆二年(1797 年)四月,授刘墉为体仁阁大学士。嘉庆四年(1799 年)三月,加太子少保。后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结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嘉庆六年(1801 年) ,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嘉庆九年(1804 年)十二月,刘墉卒于任上,追赠太子太保。二、刘墉为官的原则和形成原因在刘墉八十多年的漫长人生中,作为站在历史前台的重要人物,刘墉见证了清朝乾嘉之际盛极而衰的全部过程。纵观刘墉的一生,既有刚正不阿的一面,也有对权贵逢迎的一面。在面对君王和面对百姓时恪守不同的原则,这也是他能在暗流涌动的官场进退自如的关键原因。那么他的为官原则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两条,一是对工作尽职尽责,这是贯穿刘墉一生的为官信条,无论是外任时的政绩彪炳,还是任京官时包括严查国泰案都是这个信条的很好表现。但是在那样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大环境下,恪尽职守的办事风格并不能真正保护- 3 -他,于是为求自保就有了第二个信条,那就是在一些无关原则的小事上模棱两可,不必较真,同时还要讨好皇帝。偶尔的装一下“糊涂” ,正是刘墉大智若愚的最好体现。 8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形成了这样的为官原则呢?我想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一) 、主观原因毋庸置疑,刘墉是一个忠于职守的清官。在前期担任地方官的二十余年里,他身体力行地实践了亲民之官守上安民、贯彻朝廷政令的职责,保持着洁己率属、竭尽职守、厉行实政的作风。从历史上看,出生于山东诸城的刘墉,乃名门之后,作为赫赫有名的军机大臣刘统勋的长子(次子刘堪早死,实为独子 ),他承继了其父刚直清正的可贵品格,并且他前二十年的仕途生涯亦与其父息息相关。刘统勋是雍正、乾隆年间唯一死后谥“文正”的汉人大学士。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年) ,刘统勋卒于上朝的途中,乾隆帝惊闻噩耗,躬临丧礼,涕泪交加,说“如刘统勋方不愧为真宰相”并亲谥“文正”, 8 以示对这位盛世大臣的最高礼遇。子以父贵,作为刘统勋的长子,刘墉受到乾隆帝的特别关爱。乾隆帝加恩名臣之后,刘墉遂以恩荫举人的身份于乾隆十六年(1751 年) 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五十余年的仕宦生涯。刘墉生在了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中,从曾祖开始就已经身居显赫的地位。在他为官时,这个家族已经为朝廷服务了一百多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样的家世背景在给他机遇的同时也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他一方面要继续尽忠于朝廷,不能辱没了他的家族名望;另一方面他又不可能将他身后家族变成他为朝廷尽忠的牺牲品,为民请命的前提是要保证自己和家族生命和清誉。因此刘墉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官场的历练变得老成和圆滑起来,基本形成了比较突出的守成思想,至于刘墉的个人抱负,在见证和经历了太多的宦海沉浮之后,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是“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消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有儿辈承担” 。 9 古人云“诗以言志” ,在刘墉遗著刘文清公遗集里就有很多反映当朝社会实际,抒发作者感慨并“津逮后起”的诗作,读来颇令人回味。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刘墉给侄儿刘镶之(乾隆四十四年进士,时在翰林院任职)的一首诗:图书汇万几年成,拜赐纶言世 业荣。此后 铅黄欣涉猎,向来馆阁恭衔名。襟颜披对人千载,光岳函珍富百城。示汝古香知爱否,夜窗勤就短集明。身为编书主官的刘墉希望侄儿为官做人务必继续勤读圣贤书.提醒他“此后铅黄欣涉猎” , “示汝古香知爱否?” 12 其它如行路难 、 读东坡和陶诗 、 拟陶渊明径曲等,也反映出作者感叹行事艰难,厌倦官场生涯,想过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的心境。刘墉为官晚期,乾隆倦勤,和砷专权,朝务左右攀肘,官场之事甚为棘手,如能摆脱国事所累该是一件多么舒心的快事。于是他想成为“不系舟” ,吟出:“寄身宇宙间,浩然得天游。此心苟无系,旷若乘风舟。挥斥八极宽,俯仰载中流。方寸不可貌,万象一以收。 ”展望美好前景,刘墉相信朝局定会好转,待到那时“水竹更相媚,清葬豁我眸” 。 10此外,刘墉一家从曾祖父刘必显开始就在朝廷为官,祖父刘棨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他开创了刘氏家族繁荣的时期同时还给后世子孙留下了一个可以直接学习的榜样:爱民如子,清政- 4 -廉明;恪尽职守精明干练;工作富于创造性;行善积德,乐善好施。这些都对刘氏家族的子孙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乾隆皇帝说他“神敏刚劲,终身不失正” 。可见刘氏一门历来就有很好的家风,这些也必定深深地影响着刘墉。而且从乾隆十六年(1751 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其父病故,刘墉和他的父亲同朝为官长达二十二年,这二十多年度过了他在外任职的主要时间。父亲在朝中居于高官对他有一定的保护,但更多的也是一种监督。刘墉能保持清正廉洁、两袖清风除了与良好的家庭教养密不可分,父亲的管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外部动力。刘氏一门为官者多清廉公正,他们会在具体操作中运用一些手段,有时甚至会违反自己一贯的作风来达到惠及百姓的目标。经营此道者当属刘墉最为出名,他以滑稽模棱的从政手段与和珅斗智,与乾隆斗法。可以这样说,刘墉良好的家风对他为官尽职尽责原则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刘墉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模棱两可,同时还要讨好皇帝的原则,则主要是一种权宜之计,刘墉通过貌似“糊涂”的行为来迂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政治目的。所以刘墉在地方为官时还做了一些兴利除弊的事情,而到了皇帝的身边却反而无所建树,唯唯诺诺。也许从适应官场规则、保全自己的角度看,刘墉这样小错不断、屡遭申饬、弄得自己名誉扫地,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未必不是聪明之举。同时刘墉的所作所为要受他所代表阶级的局限,他晚年的圆滑世故和无所作为恰似封建肌体行将腐烂的折射和反映。(二) 、客观原因除了他本身的想法外,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也促使他形成了这两条原则,刘墉一生曾经有过两次危及生命的大难。第一次就是他在任翰林院侍讲时,其父因为处理军机失宜,被乾隆皇帝下令抄家,秋后问斩。当时正值乾隆二十年(1755 年)刘统勋任陕甘总督,巡查哈密等地,恰好回部叛乱突袭伊犁,造成伊犁将军战死,刘统勋上书乾隆皇帝认为此时应该退守哈密,而这“与主张进攻的乾隆皇帝意见相左,因此刘统勋一家就被抄了。 ”11 这件事使刘墉深刻地感受到了“伴君如伴虎”这句话的厉害,仅仅一个看法与皇帝不同竟然就会招来如此大祸,可以说这次事件为他之后为官讨好皇帝的原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知道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运动是很频繁的,而刘墉早期为官在外时无法与皇帝直接沟通,为此他想出的办法就是投其所好,屡兴文字狱。刘墉在清代愈演愈烈的“文字狱”运动中参与和制造打击文人学士的恐怖活动,摧残了知识分子和中国古代文化,在对清代文化建设有所建树的同时,也留下了自己无法推脱的罪责和历史遗憾。这是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社会大环境使然,也是后人对他诟病的主要原因。第二次是刘墉出任冀宁道时,手下贪污却未能及时发现,依律当斩。这件事无论怎么说刘墉也负有责任,虽然最后因为乾隆皇帝爱其德能才被发配到军台效力一年,但并不是说他在这件事中就没有过失,从这件事刘墉又深刻的体会到了必须认真对待本职工作。刘墉任京官之后,仍然一如既往地坚持着他为民做主的原则,对于一些贪官污吏他仍然采取坚决打击的措施。因此才有了后来坚持原则,不顾权贵的审理国泰案时的刘墉。国泰本人与朝廷有着极其深厚的渊- 5 -源,而刘墉最终顶着来自乾隆与和珅的压力处死了国泰。在这之后刘墉就表现出了他为求自保的圆滑和隐忍的一面,他深知自己已经得罪了皇帝和和珅两大势力,为求自保,他只得主动向这两大势力示好,因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刘墉对一些无伤原则的小事上总是表现的模棱两可、不置可否。比如在国泰案后刘墉因为频频受挫导致他的仕途一直很不顺利,集中体现在他升任内阁大学士的过程中: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因他没有行规定的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连天阴雨, “诸皇子师傅久不入书房”作为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存在失职问题,被“降为侍郎衔”12并不再兼职南书房。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下了一道措辞十分严厉的上谕,中间不仅指责他入京后为官不肯用心,而且还说他在湖南巡抚任上政绩平平,不难看出这道上谕乾隆皇帝不免有些故意苛求的意思。嘉庆元年(1796 年) ,因为大学士一职空缺多时,破格增补户部尚书董诰为大学士,而资历更深的刘墉被排斥在外。嘉庆二年(1797 年) ,朝廷才授予刘墉体仁阁大学士这个职位,但仍指责他“行走颇懒” ,并说“兹以无人,擢升此任” 13可见刘墉当时所处的艰难境遇。当然,以上两条嘉庆初年的上谕,代表的仍然是乾隆帝的意见。虽然晚年的刘墉遭受到很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挫折,可是刘墉却并没有被这些击倒,仍然尽心尽力的履行着自己朝廷命官的职责。众所周知,当时朝堂上宵小环绕,和珅弄权,勾结党羽,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正直之士难以有所作为。刘墉身为一个汉族官僚,是无法在满洲统治阶级下与出身满洲贵族的和珅相对抗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再怎么荣耀,刘墉也不可能与和珅达到真正的平起平坐,只能做到洁身自好。在和珅权势熏天的时候,刘墉能够洁身自好,不与其结党,不与其同流合污,同朝共事保持距离、有所分寸,这些已十分难得,逸论其它。作为当朝重臣,刘墉多次主持乡会试和国子监事务又任吏部尚书多年还能廉洁自持,布衣蔬食,安之若素,可以说是相当难得的。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就有御史上折称:“国子监考试惟刘墉、邹炳泰二人清介素著,诸生不敢向其馈送营求。 ”14 刘墉的清廉由此可见一斑。正因如此,虽然刘墉遭受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最终还是被授予了体仁阁大学士的职位。而且虽然他在和珅权势如日中天时并没有站出来弹劾他,但是在最后和珅倒台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守得云开见月明” ,我们欣慰的看到,刘墉在隐忍了多年之后,终究凭借自己的“糊涂”法则迂回的实现了自己为官的初衷和政治目的,其智慧不言而喻。嘉庆亲政后,刘墉开始走到政治舞台的前列,他以自己正直品质逐渐赢得嘉庆的宠信。朝鲜使者洪乐游称:“阁老刘墉之言最多采纳,皇帝眷注,异于诸臣。盖墉素负朝野之望,为人正直,独不阿附于和珅云” 。 15 可见,大学士刘墉与嘉庆帝的关系绝非一般,他们有师生之谊,有共同的政治要求,有统一的立场与策略。嘉庆四年(1799 年)初,在乾隆“龙驭上宾”的大丧之日,已是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就积极协助嘉庆帝参加了对和珅的处理。惩治和珅但点到即止这件事被后人称作是嘉庆帝最漂亮的政治手笔,其实多半归功于刘墉的政治眼光。由此可见刘墉在大是大非面前是毫不含糊的,平时的小“糊涂”正是关键时候大聪明的反衬。即使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刘墉的所作所为都是最为明智的。- 6 -结语嘉庆九年(1804 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逝世于北京驴市胡同,享年八十六岁。去世的当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当值, “至晚端坐而逝” “鼻注下垂一寸有余” 。 16毋庸置疑,刘墉是一个忠于职守的清官,其科考入仕半个多世纪,历侍乾嘉两朝,少跻馆阁,中历封忻,晚正挨席,忠公体国,尽心尽责,为国家、为民族、为康乾盛世贡献出毕生精力,堪称贤相忠臣,这是刘墉为官的主流。他身体力行地实践了亲民之官守上安民、严格贯彻朝廷政令的职责,保持着洁己率属、竭尽职守、厉行实政的作风,也始终坚持着自己做官为民的价值标准。抚今追昔,能遇到一个清正廉明、两袖清风的人民公仆,是所有普通百姓的共同愿望。刘墉之所以得到黎民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受到后世人们的怀念和讴歌,绝非是偶然的。注释:1 张其凤.刘墉研究丛稿M.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8-18.2 3 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传 35. 4 5 6 10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 1976传 35. 7 16清昭梿.啸亭续录M.中华书局1980 49.8 11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M. 中华书局1987卷 26.9 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 局 1976卷 26.12 郭成康.清史编年M. 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531-532.13 清刘墉. 刘文清公遗集 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23.14 赵尔巽.清史稿M.中 华书局 1976传 36.15 吴晗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 197982.参考文献:工具书(专著):1(清)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 1984 年 10 月. 2赵尔巽 清史稿(卷三百二十)中华书局 1976 年 8 月3 吴晗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 1979 年 1 月4 王钟翰清史列传之刘墉本传中华书局 1987 年 11 月5 吴忠匡 满汉名臣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12 月6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年 1 月7 (清)不著撰人 刘公案 华夏出版社 1995 年 4 月8 张其凤 刘墉研究丛稿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9 月9 余沐 正说 清朝十二臣中华书局 2005 年 4 月10 陈连营、方瑞丽 传说与历史:宰相刘墉的一生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年 2 月- 7 -11 陈连营.刘墉的多面人生东方出版社2009 年 11 月论文:12陈连营.略论刘墉兼论清中期的政治人物.史学月刊 2001.4.13赵秉忠.略论大学士刘墉.清史研究,1997.4.14李瑶.诸城刘氏家族与乾嘉政治.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7.9.15李燕.乾嘉名臣刘墉.走向世界,2010.34.16张小军.试谈刘墉为官对其书法的影响.希望月报(上半月) .2007.3.17黄继林.“浓墨宰相”刘墉.档案与建设.2000.8.18全国华.略谈历史上的刘墉.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6.1.19王俊义.历史上的刘墉.炎黄春秋.1996.4.20张其凤.刘墉从考.山东社会科学.2003.2.8Theory Lius Politics ApproachesZhang JiangangChifeng College, History and Culture Institute , Chifeng 024000,AbstractAnalysis of Lius political , as well a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is unique life styl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several important events in the career of Liu Yong life, which clarify the Liu Yong official Confucianism guidance to ca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