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知识培训_第1页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_第2页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_第3页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_第4页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 容, 法定传染病的疫情报告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院隔离、防护制度 医疗废物管理 手卫生,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12月1日实施,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手足口病、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医疗机构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流程,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的感染病例现象。,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各科室短时间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1)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2)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立即报告主管院长,与医务科及护理部组织医院感染暴发调查处理组,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如果确认为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医院应于12小时内向郊区卫生局报告,并同时向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措施,1、查找并控制感染源。根据医院感染疾病的特点,可选择病人、接触者、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作为标本,进行采样,同时对可疑传染源、有关环境和物品等进行病原学检查。本院无条件时可送上级医疗机构。 2、切断传播途径。确定感染暴发的传播途径如空气、经水或食物、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液制品传播、药品及药液传播、诊疗器械传播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传播后,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3、对易感人群实施保护措施。必要时对易感病人隔离治疗,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版),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间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低度危险性物品。,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者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者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要求一定要灭菌方法:压力蒸汽、环氧乙烷、戊二醛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中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要求高、中水平消毒方法:2%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碘伏、75%酒精,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痰盂和便器等。要求:低水平消毒方法:清洗,机械除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灭菌水平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达到无菌保证水平。常用方法包括热力灭菌,辐射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采用环氧乙烷、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化学灭菌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灭菌的方法。,高水平消毒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胞。常用方法包括采用含氯制剂、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臭氧、碘酊等以及能达到灭菌效果的化学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中水平消毒杀灭除细菌芽胞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常用方法包括采用碘类消毒剂(碘伏)、醇类和季胺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低水平消毒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以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如采用季胺盐类消毒剂、双胍类消毒剂等,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监控网,医院感染分级防护管理,医院感染实行分级防护的原则 、基本防护适用对象: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门(急)诊以外的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防护配备:白大衣、工作裤、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医用口罩。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医院感染分级防护管理,、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工作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发热门诊、病房的工作人员(医、护、技、工勤),转运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人的医务人员如司机。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防护镜(进入传染病区或者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面罩(有可能被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房或病区)。,医院感染分级防护管理,、严密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时。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可使用面罩。,医院隔离防护制度,普通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1、建筑布局在病区的末端,应设一间或多间隔离病室。 2、隔离要求(1)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 置。(2)受条件限制时, 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 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m 。(3)病情较重的患者宜单人间安置。,隔离原则,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根据疾病的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2、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4、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5、受条件限制时,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接触传播的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的隔离(1)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2)应减少转运, 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2、医务人员的防护(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多重耐药菌病例的监测与报告,()对多重耐药病原体感染进行连续性监测,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并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主管医生要对因感染入院或合并感染入院的患者进行主动筛查,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并积极采取隔离控制措施,避免形成感染源,造成感染扩散。,多重耐药菌病例的监测与报告,()主管医生在对感染患者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前,应留取相关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如检测结果显示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时,应在小时内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登记卡”,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当出现三例或三例以上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即暴发事件时,所在科室负责人或院感监控医生应立即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接到科室报告后,应及时到临床了解情况并给予隔离及防护指导。()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每季度对全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并将统计结果向全院通报。,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1、患者的隔离(1)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2)应严格空气消毒。,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2、 医务人员的防护(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2)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防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3)防护用品使用的具体要求应遵循相应操作规程。,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1、患者的隔离(1)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动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2)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3)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4)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2、医务人员的防护(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2)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防护用品应按规定使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职业暴露分类:(1)一般性职业暴露 (2)感染性职业暴 (3)药物性职业暴露 (4)辐射性职业暴露,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1、锐器伤伤口紧急处理: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将伤口周围血液挤出;用流动水冲洗23分钟;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伤口,如有必要需作包扎处理;并上报感染管理科。(即一挤二洗三消毒四报告原则),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2、粘膜暴露的处理:(1)大量吸入:要迅速从有害环境中撤到空气清新处,更换被污染的衣物,洗手和其他暴露皮肤,如大量接触或有明显不适的要尽快到相关科室诊治。(2)皮肤:接触高浓度化学药物或消毒剂后及时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用低浓度肥皂水清洗,如皮肤仍有持续疼痛或刺激症状,要在冲洗后到皮肤科诊治。(3)眼:溅入高浓度化学药物或消毒剂后立即用流动清水持续冲洗不少于15分钟,如仍有严重的眼部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要尽快到眼科诊治。,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3、辐射后的紧急处理:立即脱离放射工作环境,并通知同工作场所的医务人员离开;并上报医务科、预防保健科、感染管理科,同时报告院长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辐射事故的调查和处置;对被辐射人员做进一步的鉴定和治疗。,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医疗垃圾分类,医院废物,生活废物,医疗废物,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化学性废物,药物性废物,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 棉签、棉球、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 废弃的被服; 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装入黄色医疗垃圾袋中,感染性废物,2.医疗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装入双层黄色医疗垃圾袋中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就地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装入黄色医疗垃圾袋中5.废弃的血液、血清。装入黄色医疗垃圾袋中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蜡块等。防腐处理后装入双层黄色医疗垃圾袋中,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1.医用针头、缝合针;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装入防水、防刺的锐器盒中后,放入黄色医疗垃圾袋中。,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1.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 2.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少量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中处理;大量须单独焚化处理。,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废弃化学物品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少量危险性化学性废物可填埋处理;大量的可返还给供应商。,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是指临床用于病人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的指套、手套、吸痰管、阴道窥镜、肛镜、印模托盘、治疗巾、皮肤清洁巾、擦手巾、压舌板、臀垫等接触完整粘膜、皮肤的各类一次性使用医疗、护理用品。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是指使用一次后即丢弃的,与人体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的,并为达到人体生理卫生或者卫生保健目的而使用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如薄膜(或乳胶)手套、口罩、帽子、妇女经期卫生用品、尿布等排泄物卫生用品、避孕工具等。一次性医疗器械是指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文件所规定的用于人体的一次性仪器、设备、器具、材料等物品。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相关的废物的处理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和标准执行。,手卫生,洗手指征,二前三后二前:接触患者前、进行清洁无菌操作前三后: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手卫生依从性是必查项目,无生命的环境是病原体的储存库!,Devine et al.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01;43;72-75Lemmen et al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04; 56:191-197Trick et al. Arch Phy Med Rehabil Vol 83, July 2002Walther et 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