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溶液》的实验课程_第1页
《饱和溶液》的实验课程_第2页
《饱和溶液》的实验课程_第3页
《饱和溶液》的实验课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饱和溶液教学课例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化学第九单元课题 2溶解度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溶液的概念后进一步了解溶液存在的两种状态,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而理解这两种状态是以后学习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基础。学生分析:学生对溶液的形成是非常熟悉的,但对它的“溶解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虽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对于溶解的条件却并不很清楚,特别是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则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这个内容上有必要设计一些问题情境,或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来加以理解,或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来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由于我所教的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差,动手能力和知识能力都较差,所以为了能在一节课里既让学生有自己动手实验探究的机会,又能使课堂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的形式。教学设计:教材对这节课的教学安排主要是以教师的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有关概念学习,虽然也起到将理论知识化抽象为直观,使知识形象化,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来说,这样的教学安排就无法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我在备课时就考虑到:能否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探究实验?让他们通过自已的探究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考虑到我所教的班级的学生基础较差,动手能力和知识能力都较差,如果将所有的实验都设计为学生实验,一方面可能无法很好地控制课堂,另一方面可能无法在一节课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所以为了能在一节课里既让学生有自己动手实验探究的机会,又能使课堂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只是选取了一个教学内容供学生进行探究,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其余的教学内容则采取教师演示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教学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学习的能力;3、了解结晶的概念和结晶方法。教学实录: (一)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师: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水来溶解一些物质,如用开水冲白糖,即常说的冲白糖水,如果想冲得甜一些可以多放一些糖,那是不是只要我想要多甜我就可以放多少糖?也就是说一杯水是不是可以无限制地溶解白糖呢?(从学生熟悉的事件出发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通过提问的方式则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二) 、 通过演示实验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师:我们用一个实验来证实这个问题。演示实验 :观察 10ml 的水分别溶解 NaCl 和 KNO3 的情况。 (在演示当中刚开始放少一些慢慢溶解,因为每一次都能溶解掉让学生充满了期望,这样可以将他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上,而且什么时候才能达到溶解限度让他们充满了好奇)师: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一定量的水是无法无限制地溶解某物质的。我们把这种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板书课题并指出溶液存在的两种状态: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概念,并思考: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启发学生在理解概念时应抓住关键词或句)师:同学们阅读完课本上的概念后,你们有没有找到这个概念的关键词或句?生:“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师:很好!这个同学找到了非常关键的句子,其他同学有没有找到别的重要的地方呢?(学生无言)师: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个概念的叙述中似乎有点“啰唆”?为什么它不直接说“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而是这样叙述的:“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 (学生略加思考后恍然大悟: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溶解该物质,但还能溶解别的物质)师:那我们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呢?(启发学生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师:(教师评价后得到一个可行性办法)我们可以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加到一种饱和溶液中,如将蓝色的 CuSO4 溶质加到 NaCl 饱和溶液中,观察 CuSO4 能否溶解?(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学生观察现象,当看到 CuSO4 完全溶解后,同学们都兴奋地叫着“溶解了,溶解了!” )(三) 、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到饱和溶液的概念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句子,即“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 ,这就是说饱和溶液必须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才有意义。换句话说,如果温度改变,溶剂量改变的情况下,饱和溶液还饱和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师:(使学生安静下来以后组织学生有针对性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你们认为“还是饱和的”或“变为不饱和了” ,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观点是正确的,探讨实验的要求是什么?该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师:我请几位同学谈谈他们的讨论结果。生 1:我们认为:如果温度改变溶液会变不饱和了,我们将用 KNO3 做实验药品,先制备KNO3 饱和溶液,然后用加热的办法观察剩余固体是否会溶解。生 2:我们认为:如果溶剂量改变了,溶液也会变为不饱和溶液,我们将用 NaCl 作为实验材料,先制成 NaCl 的饱和溶液,然后往里加入足量的水,观察剩余固体是否会溶解。师:那我们就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演示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学生演示实验操作,教师在旁边进行提示和指导)当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实验操作时,其他同学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和兴趣,由于是学生做实验,这本身就增加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因为他们想看看自己的同伴能否象老师一样顺利地完成实验。师:这两位学生通过实验证实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实验依据。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归纳一下两者的转化条件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其发言进行评价和归纳总结,最终得到比较完整而完善的答案,同时将其板书在黑板上)改变温度(大多为升温)加溶剂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改变温度(大多为降温)减少溶剂(即蒸发水份)加溶质师:(启发学生思考)在我们刚才归纳的由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方法中,你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哪一个?即操作最简单、现象最明显的是哪一个?生:是加溶质。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并小结)只要看到有固体析出就能证明溶液已饱和了,同时也说明了有固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三)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了解结晶及结晶的方法:师:刚才我们观察到硝酸钾和氯化钠晶体从溶液这析出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结晶。(启发思考)大家从两种物质结晶的方法分析它们有什么不同?生:硝酸钾是通过升高温度得到晶体,氯化钠是通过蒸发水分得到晶体。师:大家分析得很准确,所以我们把这两种物质结晶的方法分别叫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海水晒盐”就是利用的蒸发结晶法。 (引导学生通过课本海水晒盐的流程图了解其过程和原理)(四) 、学生自我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回授;(五) 、练习巩固,并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反思: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还是成功的,基本上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有关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发挥实验的优势,使知识直观化:由于本节教学内容是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所以比较抽象和枯燥,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我认为还是应该发挥实验的直观性优势,使知识形象化,从而化难为易。因此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还是以实验贯穿整节课,既有教师的演示实验又有学生的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边看边想边理解,使知识分段化但又不失系统性。(二) 、进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教材将本节课的所有实验都设计为教师的演示实验,而事实上实验操作并不难,针对这个特点我将其中的两个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实验,即实验4 和5,这两个实验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的条件,我将其设计为让学生自己探究,通过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中,同时通过学生的知识探究、分析讨论、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三) 、利用问题质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好奇、质疑是激发学生学习最有利的内在动力,所以我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启发提问,让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并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如对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上,必须要强调“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 否则饱和溶液就无意义可言,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和记住这点,我启发学生通过自己质疑找到概念中的重点,并思考“为什么?” ,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己找到答案。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体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缺乏较强的应变能力。如在七班上课时,当我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以验证温度和溶剂量对饱和溶液的影响时,我没有注意到 和al 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让学生随意选择溶液做实验,结果有个学生用al 饱和溶液做加热变不饱和溶液实验,而导致实验失败。当时我只是向学生指出:al 饱和溶液不能通过加热变为不饱和溶液,是由于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小的原因,却没有及时用加溶剂的办法将其变为不饱和溶液,使这个实验留了一个尾巴,而且让学生心中还是存有疑问:到底al 饱和溶液如何变为不饱和溶液?此外,由于我所教的班级学生素质较差,让他们自己通过探究获得知识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而我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过程当中却指导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对知识的探究。如在启发学生对饱和溶液必须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的探讨时,应启发学生从饱和溶液的状态思考溶液会发生什么变化,从而过渡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上。点评:本节课能以新课程的有关理念为基础,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研究性学习的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