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心课件_第1页
老年人的心课件_第2页
老年人的心课件_第3页
老年人的心课件_第4页
老年人的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及护理,一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心理活动 个性倾向性(世界观、信念、理想 需要、动机、兴趣) 人格 (个性) 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1、感知觉的特点 视、听、嗅、味感知器官退化 平衡觉、位置觉 功能 减退表现:反应迟钝、行为迟缓、注意力不集 中,易跌倒。,1、感知觉的特点,心理产生:一是 老年人对生活的兴趣和欲望降低,常感到生活索然无味。二是 老年人反应迟钝,感觉不敏锐,由此导致闭目塞听、孤陋寡闻。三是 社交活动减少, 老人 常感到孤独和寂寞。 预防:勤学习 勤锻炼 勤保养,2、记忆的特点 初级记忆(瞬时记忆):好(80岁以后才略有减退) 次级记忆(短时记忆):差(个体差异大) 机械记忆:差 逻辑记忆(意义记忆)好 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无意记忆:应用少 近事记忆:保存差(健忘) 远事记忆:往事回忆生动,再认辨认已感知过的刺激物(原始材料) 回忆-再现不在眼前的刺激物 老年人的再认能力的保持比回忆要好,3、思维的特点思维 : 是人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 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反映。老年人思维衰退较晚,个体差异较大。表现:思维过程减慢,反应迟钝,思维转换困难;分析判断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下降 ,常常不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思维联想缓慢,说话速度变缓,不流畅甚至词不达意,计算速度减慢。 思维定势“因循守旧”“固执己见”,4、情绪情感的特点 因生活条件、文化素质、自我评价、社会地位的变化不同存在较大个体差异(1)老年人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2)情绪和情感体验比较强烈持久(负性情绪) 有时易兴奋、易激怒、喜欢唠叨、与人争论 (3)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悲观、自卑、抑郁),5、智力的特点智力 : 是个人学习和保持知识、进行判断推理以应付新环境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能力。智力 :受个体因素(遗传、身体状况) 社会环境因素(文化水平、职业) 的影响,智力的分类1、液态智力:指获得新观念,洞察复杂关系的能力 如:思维的敏捷度、近事记忆力、注意力和反应速度 与人的神经系统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关, 随年龄增长,减退较早,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老年期下降明显2、晶态智力:与后天的知识、文化以及经验的积累有关 如各种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 在人的一生中一直都在发展,只是到老年期发展速度趋于平缓,有的反而会提高哲学家、医学家、美术、文学、自然科学等成就,6、人格人格 :指个体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在成长发展的适应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以人的性格为核心,包括气质、能力、兴趣、需要、动机、价值观等人格既有持续性的一面,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老年人的价值观、信念较少改变,因而给人一种保守的印象,有其变异性的一面,年龄的增长、社会条件的变迁,生活环境的改变及大脑功能的衰退,个性中的部分内容会发生变化.如:随和暴躁、偏激、敏感 心胸开阔-心胸狭隘、斤斤计较 果断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老年人的人格分类:1.整合良好型:大多数老年人属于这一类型。其特点为高度的生活满意感、成熟,正视新的生活,有良好的认知能力、自我评论能力。根据个体角色活动特点又分为:(1)重组型 老人退而不休,继续广泛参与各种社会活动。(2)集中型 老人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参加比较适合的社会活动(3)离退型 老人自愿从工作岗位上离退下来,生活满意,但表现出活动低水平,满足于逍遥自在,老年人的人格分类:,2.防御型 这类老人雄心不减当年,刻意追求目标,对衰老完全否认,分:(1)坚持型 表现出继续努力,工作和生活保持高水平的活动,活到老,干到老(2)收缩型 热衷于维持饮食保养和身体锻炼,以保持自己躯体外观,老年人的人格分类:,3.被动依赖型 可分为:(1)寻求援助型 老人需要从外界寻求援助,以帮助适应衰老过程,他们能成功的从他人那里得到心理支持,维持生活的满足感(2)冷漠型 此型老人与他人没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任何事物都不关心,通常对生活无目标,几乎不从事任何社会活动,老年人的人格分类:,4.整合不良型:有明显的心理障碍,需在家庭照料和社会组织帮助下才能生活,是适应老年期生活最差的一种人格模式。,二、影响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因素,(一)衰老1.形态的老化:挫伤老人自尊心,产生自卑2.感觉器官功能降低耳聋眼花,味觉迟钝,都给老年人生活带来不便。 如:听力减退,老人交流存在困难,使老年人不愿意与外界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内向、孤独、不合群、缺乏自信、焦虑、失眠、沮丧、自责、有压迫感、易疲劳、愤怒、逃避现实、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3.记忆减退:接收新事物的能力减低,保守、孤独 墨守陈规与周围环境隔离感4.神经系统运动功能下降:运动迟缓、动作不协调甚至笨拙,影响老年人社交活动和活动积极性,产生苦恼、无用感、 老朽感,5.性格改变: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如:记忆减退,表现为说话重复 抽象思维能力减退,表现为说话往往词不达意 工作能力下降,使老人情绪情感不稳定,增加“老 朽”感、自卑感有些老人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影响人际关系甚至夫妻感情,彼此抱怨对方脾气变坏,(二)体弱多病,老年人常患一种或多种疾病-“死” 1.来源诊治过程的反应 紧张、焦虑、恐惧如:癌症老人表现消沉、绝望 心绞痛老人悲观抑郁对各种辅助检查产生恐惧不安在用药过程中崇拜医生处方、怀疑药物不良反应,(二)体弱多病,2.来源于个体的反应 生活不能自理或需要别人协助介护的老人其心理上出现的老朽感,无价值感尤为突出3.来源于周围人的反应 当老年人患病时,周围人的态度是关怀、热情的会使老人负性反应降低;若周围人的态度是嫌弃、抱怨的,老人会受 消极情绪的影响,自我感觉累赘,心理压力更大,(三)离退休,离退休角色改变、社会地位变化(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 家庭结构的核心化 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内部人际关系表现:焦虑、抑郁、孤独和社会抛弃感, “人走茶凉”的气愤感出现:食欲不振、 血压波动、 失眠甚至抑郁症,(四)生活方式变化,衰老、体弱多病、离退休-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减少-孤陋寡闻、漠不关心甚至自我封闭-缺乏了生活的动力-抑郁症鼓励老年人“老有所为”“生命在于运动”,(五)负性生活事件,丧偶:孤独、空虚、抑郁再婚:阻力,不一定幸福,原因是动机 不正确丧子:亲情、赡养家庭不和睦:歧视和虐待老人经济困窘:寄人篱下、自卑、恐惧 此外,自然灾害、财产损失、车祸、外伤或亲友死亡等意外事故,造成痛苦和不幸,冲击老年人身心健康,三、老年人的需求,需求层次理论,即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是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三、老年人的需求,(一)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1.睡眠的需求 良好的睡眠和休息对于缓解疲劳和保持经理是很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2.性的需求 也是老年人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却往往被忽视。3.饮食的需求 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的老化,会有牙齿缺失或松动,肠胃不好等情况,因此老年人 一定要注意饮食的科学、合理和卫生,因为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二)安全需要1.老有所养“ 子女和社会的关心和照顾以及家庭是否和睦,社会是否稳定。2.“老有所医” 有病能医,看得起病 ,得到照护 。3.财产保障 财产是否会保值增值,退休金的发放是否准时,稳定等等,(三)爱与归属的需求 很多年轻人总是说,人老了只要衣食无忧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它把人的情感狭隘化了,感情不只是年轻人所说的爱情,爱情只是人的感情中的一种,感情还有很多种,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最渴望得到的就是亲情和友情。常回家看看(家庭温暖)丧偶老人再婚老朋友聚会学会上网,结交新朋友,(四) 尊重需要 (尊敬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一个人总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强于他人的社会地位,需要自尊和得到他人的尊重。老年人爱面子,自尊心强,特别需要他人的尊重,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特别敏感。这种尊重需要往往也会延伸为老年人注重自己在知识和修养方面的提高,对自身形象的关注。,(五)适应需求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这是一条更古不变得客观规律。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身体的变化,再者还有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的变化。积极地调整自身,以适应变化了的和正在变化的环境。,(六)独立需要 1.不识字没有文化的老人有80%愿意与子女同住;高中程度的老人选择则与子女同住的约有50%;而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愿意与子女同住的只有40%。2.经济独立的老人30%愿意与子女同住独立要求和独立意识越强的老人其心理越健康,晚年生活更幸福。,(七)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个“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老人,能找到另一片新天地。“老有所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社会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好人余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未完成的心愿,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老年生活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目标,是预防各种疾病发生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1.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2.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 首要标准、基础 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能力。 对老年人来讲: 能适应生活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思路清楚是智力正常的表现,2.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2).情绪健康 情绪是人堆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是心理健康的核心。 人的情绪愉快和稳定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2.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3)人际关系融洽 和谐的人际是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表现:乐于与人交往 既有稳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朋友 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 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2.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4).社会适应自如 适应的的形式是改造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或者改造自身适应环境要求,往往再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造自身。 不能有效地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适应环境指:处世态度积极广泛接触社会正确评价社会现状,2.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5).心理协调 指人的思想和行动相统一 心理健康者应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一致的表现,其心理行为还应与角色、身份相符合 老年人尽管动作迟缓,但做事不慌乱、头尾相顾、讲话条理清楚,处理问题恰当,即可视为心理协调,2.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6)人格健全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表现:个性中的能力、兴趣、需要、性格和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清醒的自我意识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二)、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1.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原则 (1).适应原则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心理健康强调人与环境能动地协调适应。其中尤其是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能否协调对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人对环境的适应、协调,不仅仅是简单的顺应、妥协,而更主要的是积极、能动地对环境进行改造以适应个体的需要或改造自身以适应环境的需要。因而,需要积极主动地调节环境和自身,减少环境中的不良刺激,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1.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原则,(2).整体原则 身心相互影响 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和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增强体质和生理功能,将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1.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原则,(3).系统原则 人是一个开放系统,人无时无刻不与自然、社会文化、人际之间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生活在家庭或群体之中的个体会影响家庭或群体,同时也受到家庭或群体的影响。因此老年期个体健康的维护亦依赖于群体心理健康的水平。,1.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原则,(4).发展的原则 人和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时期、不同身心状况下和不同或变化的环境中,其心理健康状况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所以,要以发展的观点动态地把握和促进心理健康。,2.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1).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生老病死”1)树立正确的衰老观 “年老莫言老,人老心不老”。2)树立正确的疾病观3)树立正确的生死观,2.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2).帮助老年人树立“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观念1)教育老年人正确看待离退休问题,树立“老有所为”的观念2)教育老年人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实现“老有所乐”,2.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3).指导老年人认识“老有所学、老有所教”的必要性 (4).指导老年人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保障“老有所养”-健康从家庭开始,2.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5).指导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保健1)培养广泛的兴趣2)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3)坚持适量运动-“用进废退”,2.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6)、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1)树立“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2)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3)尽快发展老年人服务事业,五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一、焦虑症病例:李爷爷60岁,患焦虑症2年,平时靠自己调节,现在越来越重,心烦意乱,坐卧不安,为一点小事提心吊胆,紧张恐惧。平时只要有不顺心的事情或不舒服就烦躁,老是想很多事情,心理压力很大,见什么烦什么,吃饭担心碗筷不干净,不愿意和人交往,自己也很苦闷。,一、焦虑症 焦虑是个体由于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内疚感增加,所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状态。 经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有的为一点小事而提心吊胆,紧张恐惧。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焦虑,严重者称为焦虑症。,(一)致病因素1.遗传因素 其血缘亲属中同病率为15%2.生物学因素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普遍亢进,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过度释放3.病前性格特征 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容易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4.精神刺激因素 各种不良的生活事件,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力不从心、疑病症、退休后收入减少,担心养老问题等等,(二)老年人焦虑的评估焦虑自评量表(SAS)包含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用于评出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1”没有或偶尔;“2”有时;“3”经常;“4”总是如此评定结束,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再乘以1.25以后取得整数部分,即得到标准分,分越高,症状越严重。20个项目中,5,9,13,17,19,条的计分,必须反向计算,(三)老年焦虑的分类1、急性焦虑:表现为急性惊恐发作,患者突然感到内心焦灼、紧张、惊恐、激动或有一种不舒适感觉,由此而产生牵连观念、妄想和幻觉,甚至有轻度意识迷茫。持续时间短,一般历时52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常伴有交感神经亢进表现 2、慢性焦虑:敏感、易怒、提心吊胆、不安预感,注意力不集中,莫名其妙的生闷气、发脾气,持续时间长后果: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自杀,(四)防护: (1)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要“乐天知命,知足常乐”,学会“制怒”,不轻易发脾气 (2)自我疏导 首先要意识到这是焦虑心理,要正视它,不要用自以为合理的理由掩饰它,顺其自然。其次,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转移注意力(找人宣泄),产生新的体验,消除焦虑心理。,(3)自我放松 “超觉静坐”,保持一种舒适姿势,闭上双眼,集中想一个字、词或声音 依次放松身体15个部位,每次紧缩该部位7秒,优势侧手和前臂上臂非优势侧手和前臂上臂前额颊、鼻颚唇、舌颈肩和背胸腹大腿和臀小腿足 (4)关爱老人,进行心理咨询(5) 药物治疗 地西泮 氯氮卓、多塞平 普奈洛尔,二、抑郁症,病例:钱爷爷,79岁。老伴过世十几年,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工作,每逢过年过节女儿回家时,老人特别高兴,女儿一走,老人就郁郁寡欢,整天唉声叹气,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更没有什么食欲,甚至想打开煤气寻短见,或站在立交桥就想跳下去,二、抑郁症,老年期抑郁症:严格地说是指首次发病于60岁以后,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障碍。心境障碍不能归于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抑郁是一种负性、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以情感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的迟缓为主要特征。一般病程较长,具有缓解和复发倾向,部分病人预后不良,可发展为难治性抑郁。,(一)致病因素1.生理功能退化和疾病,身体不适或疾病,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疾病久治不愈或经常复发使他们心情沉闷,而一些多病及重病患者更是把病疾看成是一种对生命的威胁和生活完整性的破坏,或担心不愈,或害怕给家人带来不便,成为累赘,从而形成一种持久而强大的精神压力,他们觉得生活没有希望、没有乐趣、不安、易怒。,(一)致病因素2.在社会与家庭因素方面 与老年期的众多丧失有较大的关系,这些丧失包括:工作的丧失、故人或配偶的丧失、收入的丧失等等,独居、经济拮据等。退休后老人缺乏人际交流,缺乏情感支持,也是常见的导致老年抑郁的原因之一。老年人角色改变后的心理不适应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特别有些人原来是领导,退下来后自然与许多同事联系少了,他们便叹息人走茶凉,认为别人不关心自己,心理上很不平衡。,如有一位男性,离休前是位单位领导,可是离休回家后不久就觉得很失落,因为过年过节时不再有络绎不绝的人来给他送礼了,慢慢就变得情绪低落,常常失眠。后来在体检时查出有点高血压,恰好此时他听说某人得心脏病突然死去了,于是便开始对死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并经常发噩梦,总感到自己大祸临头,不知哪一天会突然死去,行为也变得古怪起来,有时还莫名其妙地哭起来,甚至有时想到自杀。陷入孤独、悲观、厌世的泥坑之中。,(一)致病因素3.其他因素(1)药物因素(2)遗传因素(3)人格因素 一般来说,素来就比较开朗、直爽、热情的人,患病率就低。孤僻、被动、依赖患病率高。此外,抑郁症的家庭成员的患病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二)老年人抑郁的评估,使用老年抑郁量表(GDS),对老年人的抑郁程度进行评估评分:每条目后的回答表示抑郁,与其一致的回答得一分,010正常;1120轻度2130中、重度,(三)诊断要点,1.老人以心情抑郁为主要特征,持续相对较久,且在一日内有晨轻暮重的节奏变化2.老人具有持续2周以上的抑郁、悲观焦虑情绪,伴有下述症状中的任何4项以上者,则可能是老年抑郁(1)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3)动作明显缓慢,焦虑不安,易发脾气(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甚至罪恶感(5)思维迟缓或自觉思维能力明显减退(6)反复出现自杀思想或行为(7)失眠或睡眠过多(8)食欲不振或体重减轻,(四)防护,1.由于老人抑郁症经常具有其他疾病的背景,甚至是其直接的病因,所以首先要尽量把已有的器质性疾病治疗好,对不可治愈的疾病也应设法减轻其痛苦。 2.保持良好心态:自得其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3.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适宜进行体育锻炼(运动疗法),明确生活目的4.积极与老人沟通,了解老人的痛苦体验,给予同情和关心,诱导病人倾诉内心痛苦,减轻心理压力4.必要时采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严重可采用电休克治疗。,三、离退休综合症,病例:李爷爷原是一名正局级干部,去年60岁,正式退休回家。原来有规律的生活一下子被打乱了,不用每天按时上下班,没有人向他汇报工作,也再也听不到同事们的欢声笑语,家里的一切都不是李爷爷感兴趣的事,做起来枯燥乏味,每天吃饭看电视,整天无所事事。半年后觉得自己的身子发硬,腿脚越来越不灵便,腰也弯了,每天一点精神都没有,三、离退休综合征,老年人离退休综合征:指老年人在离退休后所出现的适应性障碍,有些老年人不能适应离退休后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因而出现情绪上的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有时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发病率为60%,退休后3月最明显,一年适应。,(一)、离退休综合征的表现与特征,据统计,1/4的离退休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离退休综合症。 老年人的离退休综合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异常反应,主要表现在情绪和行为方面。这种性情和行为方面的改变往往可以引起一些疾病的发生,原来身体健康的人会萌生某些疾病,原来有慢性病的则会加重病情。 有心理学者曾对某市20位同一年从处级岗位上退下来的干部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这些退休时身体并无大碍的老年人,两年内竟有五位去世,还有六位重病缠身。可见,离退休真是一道“事故多发”的坎。,(一)、离退休综合征的表现与特征,1.无力感 许多老人不愿离开工作岗位,认为自己还有工作能力,但是社会要新陈代谢,必须让位给年轻一代,离退休对于老年人实际上一种牺牲。面对“岁月不饶人”的现实,老年人常感无奈和无力。,(一)、离退休综合征的表现与特征,无用感 在离退休前,一些人事业有成,受人尊敬,掌声、喝彩、赞扬不断,一旦退休,一切化为乌有,退休成了“失败”,由有用转为无用,如此反差,老年人心理上便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一)、离退休综合征的表现与特征,无助感离退休后,老年人离开了原有的社会圈子,社交范围狭窄了,朋友变少了,孤独感油然而生,要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往往使老年人感到不安、无助和无所适从。,(一)、离退休综合征的表现与特征,无望感无力感、无用感和无助感都容易导致离退休后的老人产生无望感,对于未来感到失望甚至绝望。加上身体的逐渐老化,疾病的不断增多,有的老年人简直觉得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油干灯尽。,(二)、临床表现,1.心理状态:(1)焦虑症状 具体可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往返犹豫不决,整日不知干什么好;有时还会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常做错事;性格变化明显,容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什么都不满意;多疑,当听到他人议论工作时常会烦躁不安,猜疑其有意刺激自己。平素颇有修养的当事者,有时候也会一反常态而不能客观地评价外界事物,对现实不满,常有偏见。大多数当事者有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燥,(二)、临床表现,1.心理状态(2)抑郁症状 情绪低落、忧伤郁闷、精神消沉、萎靡不振;有强烈的失落感、孤独感、衰老无用感,对未来生活悲观失望;行为退缩,自信心下降,茫然不知所措,对外界兴趣降低,不愿与人 交往和参加任何活动,严重者个人生活不能自理。2.躯体症状 头痛、头晕、失眠、胸闷或胸痛、全身乏力和不适。,(三)影响离退休综合征的社会心理因素,1.个性因素 平素工作繁忙、事业心强、好胜而善于争辩、严谨和固执的人易患离退休综合症,因为他们过去每天都紧张忙碌,突然变得无所事事,这种心理适应比较困难。相反,那些平时工作比较清闲、个性比较散漫的人反而不容易出现心理异常反应,因为他们离退休前后的生活节奏变化不大。,(三)影响离退休综合征的社会心理因素,2.个人爱好 退休前除工作之外无特殊爱好的人容易发生心理障碍,这些人退休后失去了精神寄托,生活变得枯燥乏味、缺乏情趣、阴暗抑郁。而那些退休前就有广泛爱好的老年人则不同,工作重担卸下后,他们反而可以充分享受闲暇爱好所带来的生活乐趣,有滋有味,不亦乐乎,自然不易出现心理异常。,(三)影响离退休综合征的社会心理因素,3.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良,不善交际,朋友少或者没有朋友的人也容易引发离退休障碍,这些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苦闷,烦恼无处倾诉,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相反,老年人如果人际交往广,又善于结交新朋友,心境就会变得比较开阔,心情开朗,消极情绪就不易出现。,(三)影响离退休综合征的社会心理素,4.职业性质 离退休前如果是拥有实权的领导干部易患离退休综合症,因为这些人要经历从前呼后拥到形只单影、从门庭若市到门可雀罗的巨大的心理落差,的确难以适应。其次,离退休前没有一技之长的人也易患此症,他们如果想再就业往往不如那些有技术的人容易。,(三)影响离退休综合征的社会心理素,5.性别因素 通常男性比女性更难适应离退休的各种变化。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男性退休后,活动范围由“外”转向“内”,这种转换比女性明显,心理平衡因而也较难维持。,(四)主要防护措施,1.调整生活节奏2.培养业余爱好3.确立生存意义4.加强人际交往5.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 “不怕缺金少银,就怕骨肉不亲”,四、空巢综合征,据说“空巢”一说最初起源于一则童话:在一片茂密的山林里,栖息着很多小鸟,它们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歌唱,然而在这片山林里,却有一对老鸟趴在窝中,它们心中感叹着:孩子们的翅膀硬了,都飞走了,剩下我们两个老的好凄凉、好孤单 单从字义上讲,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换句话说,空巢家庭即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妇两人的家庭。,四、空巢综合征,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调查,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1987年我国空巢家庭在老年家庭中所占的比例是167,2000年上升到260。目前,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约占老人家庭的25。而在城市有老年人的家庭中,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这个比例在2010年将可能达到80以上。 特别是在长期以来严格执行独生子女 计划生育政策的城市,随着独生子女 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 年家庭的主要形式。,四、空巢综合征,病例:杨奶奶,退休职工。去年,她的大女儿出嫁到另一个城市,小儿子结婚搬到新买的房子去住,自此,杨奶奶便思维迟钝,郁郁寡欢,整天闭门发呆,愁眉不展,不与亲友往来。老伴找她说话也不搭理,拉她出去活动也不去,时常自己唠叨说别人对她冷淡,这个世界上人情淡漠孤苦伶仃活着没意思。,四、空巢综合征,空巢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生活在“空巢”环境下,由于人际关系疏远而产生被分离、舍弃的感觉,常出现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一系列心理失调症状。处于空巢期的老人总表现出各种各样不适应的症状,这种症状属于“适应障碍”,它不同于人体器质性疾病,而是老年人群的一种心理危机。,(一)病因,心境行为因素(20%): 有些老人可能由于本身性格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