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国近现代农村社会阶级历史变迁(1912-1979)PPT党课课件_第1页
(精品)中国近现代农村社会阶级历史变迁(1912-1979)PPT党课课件_第2页
(精品)中国近现代农村社会阶级历史变迁(1912-1979)PPT党课课件_第3页
(精品)中国近现代农村社会阶级历史变迁(1912-1979)PPT党课课件_第4页
(精品)中国近现代农村社会阶级历史变迁(1912-1979)PPT党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社会阶级结构的历史变迁,汇报内容,1,2,5,3,4,中国近代农村阶级组构成,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社会阶级阶层演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我国阶级变化,中国农村社会阶级变迁演变的总体特点,建国初期农村阶级组构成,阶层与阶级,阶级是指由于社会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社会集团。 阶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阶层,是指对特定社会生产关系或特定的社会群体进行分析区分,或对某一方面如经济收入进行专门考察来区别社会群体。,一、中国近代农村阶级组构成,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前后,农民在全国总人口中约占80%,我国农村阶级主要为地主富农及土豪劣绅、中农、贫下雇农,人数之比比例大约为1:2:7。建国前后,国家统计局对土改前土地占有状况的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贫雇农占户数的57.44%,占人口的52.31%,中农占户数的29.20%,占人口的33.19%,富农占户数的2.08%,占人口的4.66%,地主占户数的3.79%,占人口的4.75%,其他占户数的6.49%,占人口的5.09% 1 。,1911年-1949年前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农业的改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我国“一化三改”基本完成。其中,农业合作化是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这个时期社会变革的过程,也称农业集体化。,二、建国初期农村阶级组构成,1949年到1956年加入互助组织行列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比重的情况如下2 :1950 年为10.7% ,1951 年为19.2% ,1952 年为40.4 % ,1953 年为39. 5 % ,1954 年为60. 3 % ,1955 年为64. 9 % ,1956 年为96. 3 %。并且,在1956 年87. 8 %的农户加入了高级社,8. 5 %入了初级社。至此,农民经济分层几乎不存在了。,1949年到1956年,建国初期按所有制划分的社会劳动者构成(单位:万人、%),注:本文数据资料若未注明出处,则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下同,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年鉴,1956年到1966年概况,1958年,在“一大二公”的极“左”意识形态的影响下, 农村各地掀起了从高级社迈向人民公社、一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确立,农业生产实行了“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 ”的集体经营方式。农村社会结构的关系维度主要是农民 集体国家 ,在利益分配上,存在着农民与集体、农民与国家、集体与国家的三种关系,而在农户之间,则通过集体实行平均分配。所以,人民公社制进一步消除了农民阶级内部的阶层差别,农村出现了高度的平均主义化的倾向3 。,1978年,全国务农人员2.84亿人,占当时全部就业人员的70.5%。到2001年,务农的农民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44.4%,虽然是下降趋势,但农村人口并未减少。1978年,农村人口为7901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2.08%,2001年为79563万人,占62.34%。23年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下降20个百分点,但农村人口总数确增加了549万。2002年,离开农村进城打工者已有90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5%-20% 。,三、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社会阶级阶层演变,数据资料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2006年4月,中国劳动力变化趋势,说明我国农业人口已经不在单纯的开展务农生产,而开始转向其他行业发展了,数据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改革开放初期,农民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表现得最为显著。由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农民的阶层分化从整个社会来看也是速度最快、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大批农民从单纯的务农中分离出来开始从事工业、交通、运输、商业等各种产业。这阶段其主要特点4 : 1、其数量明显减少; 2、职业分化最明显;(分化为5大部分)A、私营企业主阶层; B、生产劳动工人阶层;C、土地承包者; D、农业劳动者阶层;E、农村专业户阶层;,阶级分化总体概况,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我国阶级变化 基于乡镇企业阶层、农村个体从业者阶级数据分析,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化,从单一公有制向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我国阶级队伍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有工人阶级的分化、农民阶级的分化、干部阶层的分化以及知识分子地位和构成这四个大的阶级阶层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5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我国阶级变化,根据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办公室1992年对全国29个省(市、区)312个固定观察点的调查:这一阶段持农业户口的人口中,农业劳动者占63.4%,农民工(乡镇企业工人和外出农民)占12.2%,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占0.9%,个体或合伙工商劳动者和经营者占6.5%,私营企业经营者0.8%,受雇劳动者占3.0%,乡村干部占0.6%,科教文卫工作者占1.1%,家务劳动者占8.1%,其他劳动者占3.3%。,数据资料来源:1998年社会蓝皮书,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我国阶级变化,到1999年,农业劳动者占农村就业人口的比例为46%-50%,农民工占16%-18%,雇工占16%-17%,知识分子占2.5%,个体劳动者、个体工商户占7%-8%,私营企业主占0.4%-0.6%,乡镇企业管理者占1.5%,农村管理者占7%。由于乡镇企业改制,雇工人数增长最快,其次是私营企业主,但农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增长缓慢,农村管理者,有增无减6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我国阶级变化 基于乡镇企业阶层、农村个体从业者阶级数据分析,这一阶段我国农村阶级总体可划分为11个部分:农村干部、集体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智力型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农业劳动者、雇工、外聘工人、无职业者等7 。,.,近20年间我国城乡私营企业就业、投资人数,近10年我国乡村私营企业就业、投资人数,近20年间我国城乡个体户数就业人数状况,数据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个体就业人数与私营企业就业人数比较,农民工总量及增速,农民工总量及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5年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2011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0.5、1.5、0.5和0.6个百分点。,农民工总量及构成,从农民工构成看,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比上年增加289万人,增长2.7%。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增长0.4%。本地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39.2%,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农民工就业行业分布,农民工就业行业比重,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从业的比重为55.1%,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为31.1%,下降0.2个百分点;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21.1%,下降1.2个百分点。农民工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为44.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1.9%,提高0.5个百分点;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0.6%,提高0.4个百分点。,1、呈阶层分化扩散发展趋势;2、阶层分化向上分化;3、阶层间流动分化明显,阶层界限矛盾:明显又模糊;4、阶层分化呈边缘化状趋势;5、地区、农村内部阶层利益分化不平衡加剧 ;6、农业劳动者及农业工人逐渐成为最主要阶层;,五、中国农村社会阶级变迁演变的总体特点8,我国农村地区社会结构变迁的问题,1、农民阶级向现代农民身份转变的整体趋势与农民阶级整体社会地位之间存在矛盾;2、农村地区的阶级阶层结构分化未尽合理;3、社会结构分化带来的阶层之间矛盾聚集与激化;,1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3-644页2郑艳凤.1949-1956年我国农村阶层阶级的变迁N,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3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119页-204页4段若鹏,钟声,王心富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5林毅、张亮杰,新中国阶级阶层社会结构演变历程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版,103-105页6陆学艺,当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