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扶贫办开展民族工作的情况汇报_第1页
市扶贫办开展民族工作的情况汇报_第2页
市扶贫办开展民族工作的情况汇报_第3页
市扶贫办开展民族工作的情况汇报_第4页
市扶贫办开展民族工作的情况汇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扶贫办开展民族工作情况汇报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我办认真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 ,积极开展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扶贫工作,努力提高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全市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主要成效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逐年下降。XX 年以来全市共减少贫困人口 19XX 人,减幅 33。XX 年全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5616 元,比 XX 年增长。 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XX 年以来,我市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亿多元,修建村屯道路 1041 条 公里,新建人饮工程 25 个,解决了 40 多万人行路难和11 多万人饮水难问题。其中向民族地区投入约8200 多万元,受益少数民族群众 20 多万人。 “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力度加大,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投入财政专项资金万元,采取农家课堂、学校培训和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培训相互结合的方式,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 163 多期,培训人员 38932 人次,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600 多人次。通过培训,极大提高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 产业扶贫加快发展,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基础增强。XX 年以来,全市共投入产业开发专项扶贫资金万元,扶持全市贫困地区种植优质油茶、甜竹、淮山、木薯、桑蚕等经济作物万亩,沙糖桔、荔枝等水果万亩,养殖猪、牛、羊万头,饲养“三黄鸡” 、光明鸽等家禽 150 万羽,一些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已初具规模,覆盖 90%以上的贫困村,进一步夯实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基础。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贫困村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我市贫困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 95%;一部分贫困村新建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贫困村村委会有钢混结构办公用房,有培训室、卫生室、计生室,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村覆盖率 97%以上;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干部素质不断提高。二、主要做法一)领导重视,统一部署,切实落实“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制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领导挂点联系贫困村工作制度,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王可书记、市政府李XX 市长担任组长,市四家班子 11 位领导担任副组长,扶贫、交通、财政、农业、林业等 40 多个部门正职领导为成员,负责组织协调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具体指导所在县(市区)工作。市政府每年年初就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全市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统一部署,量化任务到各县(市区)及各有关部门。还出台了XX 市机关定点帮扶贫困村的通知 ,安排 33名厅级领导,63 个市直单位和驻贵部队分别挂点32 个贫困村,具体落实任务和责任,各县(市区)相应出台文件,安排四家班子领导挂点其余 159 个村,市直机关委派 191 个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具体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层层落实了责任。(二)整合资源,选准入口,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工程针对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等问题,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按照基础先行的原则,把扶贫开发工作切入点放在群众要求最迫切解决的 “四难” (饮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问题上,从资金、人力、物力上向民族地区倾斜,整合资金,加大投入,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破解制约农民增收致富的瓶颈问题,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比如有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地处边远山区,在未修通道路前,农副产品全部靠人挑与马驮到圩市出售,修通公路后,用汽车、拖拉机运输,优化了农民生活环境,农资进村更方便了,产品外更畅通了,贫困群众的收入也相应增加,促进少数民族村经济快速增长。(三)大力发展贫困村优势特色产业,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农户打下了增收基础。XX 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地区和水库区,这些地方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千差万别,特色各异。因此,各县市区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选准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确定符合实际脱贫致富办法,帮助群众调整种养业,发展产业化扶贫。我市以促进农村增收为目标,注重抓好覆盖贫困农户的优势特色产业开发,采取强有力措施,制定和完善了全市整村推进贫困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全市贫困村重点以种植桑蚕、茶业、优质木薯、油茶和养殖生猪、三黄鸡、白鸽为优势产业,其中 XX 市种植优质木薯、茶叶,XX县养殖三黄鸡,XX 区种植桑蚕、XX 区养殖肉猪等,这些产业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如 XX 县实施三黄鸡到户养殖,贫困户一年纯收入达 400 多万元,农户年均增收达1000 元以上。通过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农户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四)科教扶贫,加强培训,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同步进行贫困村的穷,除了穷在人多地少,田地大多是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外,还穷在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产业模式。科技扶贫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XX 年以来,我市从五个方面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一是抓好贫困村干部培训;二是抓好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三是抓好“农家课堂”传帮带培训;四是组织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五是组织实地观摩学习培训。通过多形式多途径,使劳动者拓宽思路,开阔眼界,增强创业意识,提高致富能力。 XX 年以来,共举办 163 期 38932 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发放培训资料万份,组织了贫困村劳动力 3156 人赴XX 市职教中心、贵港职业学院和 XX 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参加计算机应用、数控应用、电工、汽车修理、酒店管理等短期技能培训。选送了 800 多人次的村干部到自治区和 XX 市参加贫困村“两委”干部培训班。65 名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获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教育扶贫资助,450 名贫困学生获学历生培训补助资金。(五)加大开展民族工作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参与民族扶贫开发氛围。近年来,我们把扶贫宣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各县(市、区)扶贫部门,紧紧围绕“整村推进”和全市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工作的部署,狠抓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宣传网络和机制创新,加大开展扶贫开发与民族工作的宣传力度。全市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对民族扶贫工作进行宣传报道,电视报道 13 次, “阳光热线”宣传 3 次,报刊杂志发表新闻信息调研文章 27 篇次,从而扩大了民族扶贫工作的影响力,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民族扶贫事业的浓厚氛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民族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工作中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全市贫困状况依然严峻。按照新的国家农村扶贫识别标准, (XX 年贫困标准 2300 元,XX 年贫困标准 2736元) ,我市目前仍然有 360 个贫困村,万贫困人口。并且贫困地区基础条件差,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较低。我市贫困村大都地处偏远山区、库区,基础比较薄弱,交通条件十分落后。虽然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初中毕业的青年大多已经外出务工,而在家务农的均为年纪较大且文化素质不高的劳动力,缺乏劳动技能和经营技能,自我发展能力较差,收入不高。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全市 191 个贫困村,按照整村推进规划要求,每个村必须投入 300 万元以上,有些村甚至要投入 1000 万元才能达到规划标准。而目前国家和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到每个村的资金只有 110 万元左右。我市财力十分有限,筹措扶贫资金的压力较大。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我办认真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 ,积极开展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扶贫工作,努力提高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全市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主要成效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逐年下降。XX 年以来全市共减少贫困人口 19XX 人,减幅 33。XX 年全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5616 元,比 XX 年增长。 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XX 年以来,我市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亿多元,修建村屯道路 1041 条 公里,新建人饮工程 25 个,解决了 40 多万人行路难和11 多万人饮水难问题。其中向民族地区投入约8200 多万元,受益少数民族群众 20 多万人。 “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力度加大,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投入财政专项资金万元,采取农家课堂、学校培训和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培训相互结合的方式,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 163 多期,培训人员 38932 人次,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600 多人次。通过培训,极大提高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 产业扶贫加快发展,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基础增强。XX 年以来,全市共投入产业开发专项扶贫资金万元,扶持全市贫困地区种植优质油茶、甜竹、淮山、木薯、桑蚕等经济作物万亩,沙糖桔、荔枝等水果万亩,养殖猪、牛、羊万头,饲养“三黄鸡” 、光明鸽等家禽 150 万羽,一些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已初具规模,覆盖 90%以上的贫困村,进一步夯实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基础。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贫困村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我市贫困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 95%;一部分贫困村新建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贫困村村委会有钢混结构办公用房,有培训室、卫生室、计生室,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村覆盖率 97%以上;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干部素质不断提高。二、主要做法一)领导重视,统一部署,切实落实“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制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领导挂点联系贫困村工作制度,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王可书记、市政府李XX 市长担任组长,市四家班子 11 位领导担任副组长,扶贫、交通、财政、农业、林业等 40 多个部门正职领导为成员,负责组织协调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具体指导所在县(市区)工作。市政府每年年初就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全市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统一部署,量化任务到各县(市区)及各有关部门。还出台了XX 市机关定点帮扶贫困村的通知 ,安排 33名厅级领导,63 个市直单位和驻贵部队分别挂点32 个贫困村,具体落实任务和责任,各县(市区)相应出台文件,安排四家班子领导挂点其余 159 个村,市直机关委派 191 个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具体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层层落实了责任。(二)整合资源,选准入口,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工程针对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等问题,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按照基础先行的原则,把扶贫开发工作切入点放在群众要求最迫切解决的 “四难” (饮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问题上,从资金、人力、物力上向民族地区倾斜,整合资金,加大投入,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破解制约农民增收致富的瓶颈问题,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比如有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地处边远山区,在未修通道路前,农副产品全部靠人挑与马驮到圩市出售,修通公路后,用汽车、拖拉机运输,优化了农民生活环境,农资进村更方便了,产品外更畅通了,贫困群众的收入也相应增加,促进少数民族村经济快速增长。(三)大力发展贫困村优势特色产业,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农户打下了增收基础。XX 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地区和水库区,这些地方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千差万别,特色各异。因此,各县市区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选准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确定符合实际脱贫致富办法,帮助群众调整种养业,发展产业化扶贫。我市以促进农村增收为目标,注重抓好覆盖贫困农户的优势特色产业开发,采取强有力措施,制定和完善了全市整村推进贫困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全市贫困村重点以种植桑蚕、茶业、优质木薯、油茶和养殖生猪、三黄鸡、白鸽为优势产业,其中 XX 市种植优质木薯、茶叶,XX县养殖三黄鸡,XX 区种植桑蚕、XX 区养殖肉猪等,这些产业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如 XX 县实施三黄鸡到户养殖,贫困户一年纯收入达 400 多万元,农户年均增收达1000 元以上。通过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农户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四)科教扶贫,加强培训,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同步进行贫困村的穷,除了穷在人多地少,田地大多是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外,还穷在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产业模式。科技扶贫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XX 年以来,我市从五个方面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一是抓好贫困村干部培训;二是抓好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三是抓好“农家课堂”传帮带培训;四是组织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五是组织实地观摩学习培训。通过多形式多途径,使劳动者拓宽思路,开阔眼界,增强创业意识,提高致富能力。 XX 年以来,共举办 163 期 38932 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发放培训资料万份,组织了贫困村劳动力 3156 人赴XX 市职教中心、贵港职业学院和 XX 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参加计算机应用、数控应用、电工、汽车修理、酒店管理等短期技能培训。选送了 800 多人次的村干部到自治区和 XX 市参加贫困村“两委”干部培训班。65 名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获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教育扶贫资助,450 名贫困学生获学历生培训补助资金。(五)加大开展民族工作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参与民族扶贫开发氛围。近年来,我们把扶贫宣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各县(市、区)扶贫部门,紧紧围绕“整村推进”和全市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工作的部署,狠抓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宣传网络和机制创新,加大开展扶贫开发与民族工作的宣传力度。全市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对民族扶贫工作进行宣传报道,电视报道 13 次, “阳光热线”宣传 3 次,报刊杂志发表新闻信息调研文章 27 篇次,从而扩大了民族扶贫工作的影响力,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民族扶贫事业的浓厚氛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民族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工作中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全市贫困状况依然严峻。按照新的国家农村扶贫识别标准, (XX 年贫困标准 2300 元,XX 年贫困标准 2736元) ,我市目前仍然有 360 个贫困村,万贫困人口。并且贫困地区基础条件差,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较低。我市贫困村大都地处偏远山区、库区,基础比较薄弱,交通条件十分落后。虽然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初中毕业的青年大多已经外出务工,而在家务农的均为年纪较大且文化素质不高的劳动力,缺乏劳动技能和经营技能,自我发展能力较差,收入不高。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全市 191 个贫困村,按照整村推进规划要求,每个村必须投入 300 万元以上,有些村甚至要投入 1000 万元才能达到规划标准。而目前国家和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到每个村的资金只有 110 万元左右。我市财力十分有限,筹措扶贫资金的压力较大。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我办认真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 ,积极开展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扶贫工作,努力提高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全市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主要成效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逐年下降。XX 年以来全市共减少贫困人口 19XX 人,减幅 33。XX 年全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5616 元,比 XX 年增长。 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XX 年以来,我市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亿多元,修建村屯道路 1041 条 公里,新建人饮工程 25 个,解决了 40 多万人行路难和11 多万人饮水难问题。其中向民族地区投入约8200 多万元,受益少数民族群众 20 多万人。 “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力度加大,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投入财政专项资金万元,采取农家课堂、学校培训和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培训相互结合的方式,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 163 多期,培训人员 38932 人次,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600 多人次。通过培训,极大提高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 产业扶贫加快发展,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基础增强。XX 年以来,全市共投入产业开发专项扶贫资金万元,扶持全市贫困地区种植优质油茶、甜竹、淮山、木薯、桑蚕等经济作物万亩,沙糖桔、荔枝等水果万亩,养殖猪、牛、羊万头,饲养“三黄鸡” 、光明鸽等家禽 150 万羽,一些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已初具规模,覆盖 90%以上的贫困村,进一步夯实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基础。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贫困村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我市贫困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 95%;一部分贫困村新建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贫困村村委会有钢混结构办公用房,有培训室、卫生室、计生室,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村覆盖率 97%以上;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干部素质不断提高。二、主要做法一)领导重视,统一部署,切实落实“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制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领导挂点联系贫困村工作制度,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王可书记、市政府李XX 市长担任组长,市四家班子 11 位领导担任副组长,扶贫、交通、财政、农业、林业等 40 多个部门正职领导为成员,负责组织协调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具体指导所在县(市区)工作。市政府每年年初就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全市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统一部署,量化任务到各县(市区)及各有关部门。还出台了XX 市机关定点帮扶贫困村的通知 ,安排 33名厅级领导,63 个市直单位和驻贵部队分别挂点32 个贫困村,具体落实任务和责任,各县(市区)相应出台文件,安排四家班子领导挂点其余 159 个村,市直机关委派 191 个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具体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层层落实了责任。(二)整合资源,选准入口,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工程针对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等问题,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按照基础先行的原则,把扶贫开发工作切入点放在群众要求最迫切解决的 “四难” (饮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问题上,从资金、人力、物力上向民族地区倾斜,整合资金,加大投入,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破解制约农民增收致富的瓶颈问题,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比如有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地处边远山区,在未修通道路前,农副产品全部靠人挑与马驮到圩市出售,修通公路后,用汽车、拖拉机运输,优化了农民生活环境,农资进村更方便了,产品外更畅通了,贫困群众的收入也相应增加,促进少数民族村经济快速增长。(三)大力发展贫困村优势特色产业,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农户打下了增收基础。XX 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地区和水库区,这些地方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千差万别,特色各异。因此,各县市区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选准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确定符合实际脱贫致富办法,帮助群众调整种养业,发展产业化扶贫。我市以促进农村增收为目标,注重抓好覆盖贫困农户的优势特色产业开发,采取强有力措施,制定和完善了全市整村推进贫困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全市贫困村重点以种植桑蚕、茶业、优质木薯、油茶和养殖生猪、三黄鸡、白鸽为优势产业,其中 XX 市种植优质木薯、茶叶,XX县养殖三黄鸡,XX 区种植桑蚕、XX 区养殖肉猪等,这些产业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如 XX 县实施三黄鸡到户养殖,贫困户一年纯收入达 400 多万元,农户年均增收达1000 元以上。通过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农户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四)科教扶贫,加强培训,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同步进行贫困村的穷,除了穷在人多地少,田地大多是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外,还穷在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产业模式。科技扶贫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XX 年以来,我市从五个方面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一是抓好贫困村干部培训;二是抓好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三是抓好“农家课堂”传帮带培训;四是组织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