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 山地农业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一、项目摘要 1项目名称、依托单位 2项目的必要性 3项目建设的目标、地点、内容、规模与方案 4项目总投资、投资构成与资金筹措 二、项目背景、必要性 1国内外本领域技术状况及发展趋势,项目的目标市场及关联度 2国内本领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三、工程中心组建方案 1建设条件 2与依托学科间的关联度和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 5 3学术带头人、技术开发、系统集成与工程化队伍情况 5 4工程中心运行机制,机构设置与职能 7 四、主要目标、任务及技术发展分析 9 1工程中心的研究开发方向 9 2 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 工程中心的近中期目标 2 4工程中心拟解决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和当前拟实施的工程化项目,在本领域所处的地位与发展潜力 3 五、建设方案 3 1项目建设地点、内容、规模与方案 3 2技术设备、工程方案及其合理性 3 3建设周期与进度 3 4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方案 4 六、项目总投资、投资构成与资金筹措 4 七、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等 4 八、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4 九、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4 十、依托单位意见 5 十一、部门(地方)意见 二、立项审批部门意见 十 三 、有关附件 1、有关合作协议 2、资金投入证明文件 0 1 3、学校有关决议 1 4、相关成果证明文件 2 5、其他 3 2 一、项目摘要 ( 2000 字 以内 ) 1项目名称、依托单位 目名称: X 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托单位 : 2项目的必 要性 地农业是我国 X 农业的重要形式之一 从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 , 可把全球农业划分为 “ 山地 ( 山区 ) 农业、平原农业、水域 ( 海洋 ) 农业 ” 三大类型。山地农业是人类通过对山区土地合理经营 而形成的 农业生产 体系 , 山地农业不仅担负着满足山区广大居民生活和生产对农产品的需求 ,同时担负着农业区域分工对某些特殊产品 的 生产义务。从量的角度来看 , 山区占据了地球陆地 2/3。 我国 X 山地丘陵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西南、华中、东南沿海和华东南部地区,尤其是 西南 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五省(市、区) 丘陵山地 占土地 面积的比重分别达 98%、 95%、 97%、 94%和 77%,上述五省(市、区) 丘陵山地 耕地也占总耕地的 80以上。 地农业是我国 X(特别是西南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问题 山地农业不仅具有农业经济的一般特点 , 同时具有自然资源的多重性和产品的多样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农业生产不稳定性等特点。 山地和丘陵 的特殊地理条件决定了 这些 区域 的 农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 ( 1) 土地 分散 ,起伏大,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2)农田水利 基础 差, 建设 成本高, 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3) 大多数坡耕地和梯田土壤瘦薄,保 水保肥能力弱, 暴雨成灾和季节性干旱频发 , 农业生态环境脆弱;( 4)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耕作方式粗放,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严重 。 X 山地丘陵地区水资源总量充足,年均降雨量一般在 600 1200 间,但受季风环流和复杂地形的综合作用,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季节性、区域性干旱频繁发生。 2006 年重庆和四川更是发生 50 年特大干旱,两地干旱经济损失总量达 150 亿元之多。 X 山区土地分散,机械化程度低,单位农田耕种的劳动力投入高。在劳动力大量输出 3 的今天,留在当地的老弱妇幼 不足以完成繁重的农事操作,致使大多数田块 耕作粗放,产量低,成本高,收益少,冬闲田土逐年增加。同时,由于粗放耕作和不恰当的轮作,致使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化肥和农药的污染增加,严重影响 X 的江河湖海安全,特别是类似 于三峡水库 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更是受到流域内不良农业生产活动的严重威胁。 地农业的现代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基础 山区农民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差,生活条件和经济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平原地区的农民,全国贫困县和极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目前 全国最大的 贫富悬殊存在于山区农民与城镇人口之间, 据统计资料, 2007 年 全国 城市人口 人 均纯收入达到13786 元, 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达到了 4140 元,但 山区农村人口纯收入还有低于 500元的。 这样巨大的贫富悬殊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 重点 和 难点 。 只有加快实现山地农业的现代化,才能尽快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减少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多学科结合的系统工程 山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劳动力和农资投入,提高生产效益,控制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 除去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外,在科学和技术上应解决的 问题包括:( 1)高产优质 多抗耐瘠 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2)科学高效环境友好的轻简化农艺措施研究与应用;( 3)有利于培肥土壤和减少农田水土流失的耕作制度研究与利用;( 4) 山地丘陵降水资源高效利用和 节水灌溉技术 创新 研发 。 我国山地农业在世界上具有特殊性(人多地少)、复杂性(种植方式 和生态环境 多样化)和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大),需要一支强大的研究和开发队伍。 山地农业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 本工程中心是 为解决种植业中所存在的 上述科学问题而组建的一个高效研发平台。 3项目建设的目标、地点、内容、规模与方案 目建设地点 “X 山地农业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拟由西南大学承建,建设地点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 校本部和 歇马镇 试验基地(距校本部 10 公里) 。 目建设目标 4 “X 山地农业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将根据我国 X 山地农业所 面临的实际 问题 ,通过 对适宜山地农业生产的农作物 新品种 、农艺措施、耕作制度、 节水灌溉技术 和 设施等方面 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进行 攻关 研发、系统集成、 技术 配套及工程化,将 “中心 ”建设成为代表我国 山地农业生产 发展水平的科技型经济实体。最终使 “中心 ”成为我国 山地农业现代化的 科技创新源头,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科教服务 中心,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目建设内容 “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配套基建工程和仪器设备购置两项。其中,配套基建工程包括:改扩建实验室 、 异地繁育基地(大春作物南繁基地和小春作物夏繁基地)、丘陵山地典型耕地的模拟试验园和人工模拟设施、 现代 育种 试验 基地 、 山地丘陵降水资源高效利用和 节水灌溉 试验基地、 田间道路和水利工程、田间管理房和安全防护设施 等, 试验地改建面积 80000 ,实验室改建面积 1500 。需要购置的仪器设备是在 目前已有 硬件基础上的填平补齐,充分发挥现有资源 的作用,拟购置各种仪器设备 台(套)。 4项目总投资、投资构成与资金筹措 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 1800 万元,其中基建工程费 620 万元,仪器设备购置费 530 万元, 研究开发费 150 万元, 成果示范宣传费 100 万, 土地租用和田间试验管理用工费 180 万元 ( 500亩 1200 元 /亩 3 年) , 研究生 工作生活补助费 120 万( 200 人 200 元 /人 10 月 /年 3 年),水电 费 60 万元,其它费用 40 万元。 金筹措 X 山地农业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计划总投资 1800 万元 。其中, 第三期 211 项目“ 山地农业特色学 科创新建设 ”经费 500 万 元 ;“中心”成果转化资金 300 万 元 ;西南大学为“ X 山地农业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提供学科建设和平台建设费 1000 万元。 二、项目背景、必要性 1国内外本领域技术状况及发展趋势,项目的目标市场及关联度 农业是通过对土地合理经营生产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 是与自然界关系最密切的行业 。 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结合 , 是这一行业最显著特点。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 ,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力布局 , 构成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别和区域分工。从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制约作 用 , 可把全球农业划分 5 为 “ 山地 ( 山区 ) 农业、平原农业、水域 ( 海洋 ) 农业 ” 三大类型。山地农业是人类通过对山区土地合理经营 而形成的 农业生产部门 , 是山区农业的发展和延伸 , 因其特别强调山地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而得名。山地农业不仅担负着满足山 区广大居民生活和生产对农产品的需求 , 同时担负着农业区域分工对某些特殊产品 的 生产义务。山地农业不仅具有农业经济的一般特点 , 同时具有自然资源的多重性和产品的多样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农业生产不稳定性等特点。 山地农业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 随着人类文明进步 和人类自身发展 , 特别是近代工业文明和现代石油农业的迅猛发展 , 使全球自然生态环境 逐步 恶化 , 给世界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因而,山地农业面临 着 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工程中心以解决山地农业中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的高效安全 生产 为目标,因此,从品种、栽培耕作和 节水灌溉 等 三 个方面来阐述 国内外本领域技术状况及发展趋势,项目的目标市场及关联度 。 产优质 多 抗 耐瘠 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作物新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必须将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交融,从深 度与广度上推进 农作物育种科学的发展。品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和物化生产力,在提高产量的诸项农业技术措施中,良种的贡献率占 30%育种是根本上改善和提高作物品质 和市场价值 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抗病虫能力和抗逆性 、提高肥料利用率 ,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和减少环境污染 的有效途径。品种是关系产品数量和质量、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农业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问题。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品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育种目标要在保持高产、保障食物安全的前提下,突出优质化、专用化、多样化、特色化以及抗性 强、适应性广的多目标结合。只有具备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应性的优良品种才具有高效生产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才能生产出优质农产品,通过加工转化增值实现高效益。我国由于人口压力大,为解决农产品供求矛盾,长期以来育种是以提高产量为首要目标,忽视品质改良,优质、多抗、高效育种材料缺乏,育种技术、方法较落后,育种未取得重大突破。造成品质普遍较差,生产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差和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目前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方法和手段的高新技术育种正在成为国 内外农作物 育种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加强高新技术育种研究与开发, 构筑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育种技术水平, 创造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种质,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动植物新品种,已成为十分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 6 目前农作物育种的一 个重要方向 是抗虫、抗病、主要营养元素(氮、磷、钾、硼等)高效利用的新材料创造与新品种选育, 已出现一 些成功的例子,如抗虫水稻、玉米,抗除草剂油菜、小麦,氮高效水稻、磷、硼高效油菜 ,耐干旱水稻、玉米、油菜 等, 以这些新成果为依托,部分专家提出了绿色 超级稻的概念,即基本不打农药,大量减少化肥用量,高产优质高效。 一旦这 一目标实现, 将 显 著降低化肥 、 农药的施用量, 减少灌溉用水, 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面源污染, 实现山地农业的节能高效可持续发展。 效低耗环境友好栽培耕作模式研究与应用 我国以占世界 7的耕地 ,施用 占世界 1/3 的化肥,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成绩,也凸现了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我国农作物单产的提高,除了得益于新品种的不断更新外,很大 一部分 依赖于栽培技术的改进和肥料投入的增加。现在全国农作物的高产记录,无一不是良种与良法的结合结果,因此, 近年来我国政府 把“丰产栽培”与“良种培育 ”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同时提出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十字方针 。 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调控最大的生态系统,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种农作物的施肥效率(单位肥料的增产效率)呈负增长,李振声院士 报告 小麦施肥效率 30 年来从显著增加到逐渐减 小 , 于振文院士研究 小麦仅能从当季施肥中吸收 1/3, 在土壤肥力水平高的田块,高施氮量不能提高小麦的氮肥吸收水平,主要进入环境损失。 张启发院士报告,我国水稻生产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氮肥利用率是 15公斤纯氮,而现在降到 5 公斤稻谷 /公斤纯氮以下。 过量施肥不仅造成 肥料利用率低、增加生产成本和农民负担重,而且造成地下水污染、江河湖海的富营养化,同时也影响作物品质。 因此,现代农业生产不仅要培育肥料利用率高的品种,还要研究能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高产栽培技术,或者称 科学高效环境友好的轻简化农艺措施。据很多栽培专家和我们的试验,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缓释粒肥深施和秸秆覆盖等综合措施,同样的产量可减少 肥料投入 1/3 1/2;同时,种子精量播种、水稻抛秧、油菜免耕直播、机械收割等技术,也可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大大减少劳动力投入,如此种种,说明栽培 技 术和模式的研究潜力很大。 有利于培肥土壤和减少农田水土流失的耕作制度研究与利用 也是当前山地农业的研究重点。丘陵山地的耕地由于其特定的 地形特征和山区的小气候环境,裸露状的耕地受雨水冲刷,上层耕作土层流失严重,一方面造成耕地土层瘠薄,另一方面造成江河污染。解决的途径主要是科学合理的间作、套种和轮作制度,减少或避免耕地的裸露。 长期以来, 7 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研究总结了大量有效的耕作制度,对培肥土壤和减少面源污染、水土流失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地丘陵降水资源高效利用和 节水灌溉技术 创新 研发 国外非常 重视降水资源转化利用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日本兴建了 30 万 座以上的蓄水池用于灌溉, 30%左右农田实现了灌排管道化 。 以色列政府制定了为期 30 年的庞大的径流农业计划, 灌溉面积的 70%以上使用微灌系统,水分生产率达 kg/美国全国平均渠系水利用系数为 20 世纪 90 年代喷灌面积就达到 800 万 占灌溉面积的 34%。 巴西进行了田间土富集雨水试验和示范,使作物增产 17% 58%。印度在坡度为 3% 6%天然坡地下方的径流汇合处 修建水池,作为补充灌溉水源,丰水年种植区可获 117328接降水,还可由集水区获得 23 100流水 。 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数量相当于我国降水资源的 地表径流的 因此,大力提高降水资源的回收率和利用率,防止水的二次蒸发和污染,加强降水利用是 21 世纪水资源开发的方向。 降 水利用在解决全球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以及生态环境问题方面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已经得到认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X 山地丘陵 地区 年均降雨量一般在600 1200 间,但 受季风环流和复杂地形的综合作用,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季节性、区域性干旱频繁发生 。干旱 已成为影响农业稳定生产 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 X 山地丘陵 地区 降水丰富,同时 由于地质特征,这一地区的相当大一部分降水转化为地下水,因而这一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据相关文献,西南八省(区、市)山地丘陵地区分布地下河 3066 条、岩溶大泉 7997 个,表层泉广布于山地丘陵。如何将丰富的但时空分布不均的雨水资源和泉水资源高效利用于农业灌溉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 研究和推广降水资源高效转化利用和节水灌溉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X 山地丘陵季节性干旱严重问题。 目前降水资源高效转化利用工程技术主要围绕降水资源就地转化与 汇集、 降水 收集与蓄存 、降水资源农业高效利用等 3 个方面展开。( 1)降水资源就地转化与汇集技术包括 就地 土壤扩蓄增容 、就地 拦蓄入渗利用 、 邻地富集叠加利用 、 雨水集蓄异地利用 等。 ( 2)降水 收集与蓄存 是 将汇流面汇集的雨水通过一定方式引入植物根区或蓄水设施贮存的过程,同时也包括集蓄雨水水质的保护和改善。 ( 3)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降水转化利用的核心,主要是 将 降 水用于农业生产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 生产力,包括降水 自然利用、叠加利用和聚集利用 。降水资源 农业 利用 中的补灌必须用节水灌溉方式 (喷灌、滴灌、渗灌等 )并与农业节水措施 (覆盖、松耕等 )相结合 。 2国内本领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内本领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现状 8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富民政策和广大科技人员、农技推广人员的努力下,我国 X 山地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山区大多数农户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改善。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成绩。 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作物新品种应用于生产, 基本保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在西南山区,由于推广使用国审高产品种“富优 1 号” 和 优质品种 Q 优系列、西农优系列等,使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上了一个台阶; 由于大面积推广应用渝糯序列鲜食 玉米品 种,显著提高了西南山区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渝黄系列、油研系列、川油系列优质高产高含油量油菜品种的推广, 使西南地区油菜含油量从 35左右上升到 40以上; 绵阳系列小麦、高淀粉甘薯、脱毒马铃薯、高产魔芋等作物新品种,使大多数山区农民的种植效益有了明显提高,这些新品种的产业化也已初具规模。 近年来,一系列综合栽培理论和技术 在 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主持完成的“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原理与技术”、 于振文主持完成的“小麦品质生理和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董树亭等完成的“玉米高产优质高效 生态生理及其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凌启鸿主持的“ 水稻精准定量栽培 理论 技术 研究” 等,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较好地实现了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 降水高效转化利用方面我国主要研究的方向是降雨聚集和各种节水灌溉技术。降雨聚集在我国北方研究及运用较多。 20 世纪 70 年代在吕梁山区就利用坡面集蓄雨水发展雨养农业, 陕西、甘肃、宁夏等地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了 降水 利用和水资源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 近些年来,开始将传统的 降水 利用技术与现代节水灌溉方法结合起来发展集雨工程,如甘肃的“ 121”雨水集流工程、内蒙古 “ 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陕西的“甘露工程”等,这些工程 为解决本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内本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X 丘陵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所谓“十里不同天”就是这种气候状况的生动写照,加之土壤、地势 、灌溉条件和耕作方式的多样性 ,造成 X 山地农业对品种、栽培技术、耕作方式等要求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是当前 X 山区农业生产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 本领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X 山区植物种质资源丰富,但对作物优质多抗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不足;( 2)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和中央财政投入偏少, 科技平台 少、基础较差;( 3)相对于复杂多样的生产需求,针对 X 山区特点的作物育种、栽培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手段差,突破性的品种和关键性的栽培技术创新不足;( 4)复杂的生态环境和多样的生产需求,给农业产业化和新技术推广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产业化水平较低;( 5)人多地少和耕地分散,造成机械化程度低、农业基础设施差、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9 三、工程中心组建方案 ( 6000 字以内) 1建设条件 (包括依托单位在本领域科研开发基础和特色、技术水平与优势、创新能力和工程化业绩、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储备、依托单位所能提供的基础设 施和配套条件、共建单位的合作基础与吸引力等) “X 山地农业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的依托单位 西南大学 是教育部直属 的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拥有 3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9 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2652 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人,教授、副教授 1000 余 人。 学校 在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在山地农业的科研、教学和为地方经济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 成绩 。 “X 山地农业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依托作物学、园艺学、生物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三个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和三个重庆市重点一级学科, 学科力量强 。 近五年来,本中心研究人员承担各级项目 150 余项,其中国家 973 子项目 3 项、 863 项目 15 项,重大专项 6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 项、面上项目 16 项,国家 发改 委重大专项 1 项、省部级重大项目 58 项,到位经费 5600 多万元;先后获得省级成果奖 项,育成新品种30 余 个(其中 5 个通过国家审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500多篇,主 编和参编国家规划教材 20 多 部。 “中心”的主要研究开发业绩包括: 质创新与品种选育 “中心”所在的重庆市是 X 山地农业的典型区域,有着复杂的生态环境, 夏季高温干旱、秋冬春阴雨寡日,作物品种的选择具有特殊性,外来品种在当地难以适应,致力于品种自育是必然趋势。“中心”长期以来 加强高新技术育种研究与开发,构筑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育种技术水平, 创造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种质,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作物新品种,并在 X 山地农业中推广应用,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 1)、 主要 作 物 良种方法创新 。 先后开展棉花、油菜、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杂种优势机理研究。其中,黄籽油菜的分子机理、孢子体水稻 分子机理等研究 10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棉花长柱头材料杂种优势研究、油菜细胞质光温敏不育育性转换机理研究、油菜细胞核 +细胞质双重雄不育系的基础研究、油菜化学诱导雄不育的机理研究、利用增效座位预测水稻等杂种优势达到国内外同领域的先进水平; 研究 获得了水稻、油菜等 重要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寻找 紧密 连锁的分子标记,建立辅助育种技术体系 ,建立安全高效的作物改良和繁育技术。 ( 2)、水稻新品种 选育与产 业化 。 利用重庆这一全国少见的特殊生态条件,选育出的品种不仅适合西南地区,同时在全国其他地区也能适应,且品质 抗性 更好。近 10 年来已先后育成 10 余个水稻新品种在生产上应用。水稻富优 1 号、西农优 1 号、西农优 30 通过国家审定,富优 1 号还通过了长江中下游、武陵山区国家审定和越南审定,已在长江流域14 个省市推广 3000 余万亩;“西农优 30”在重庆达到国家三级优质米,在全国区试中达到了国家二级优质米; 自育了一批优质多抗的 水稻不育系 ( 西农 1A、西农 2A、西农 3A、西农香 1A 等 )和 恢复系 ( 缙恢 10、 11、 12、 13、 14、 15、 ),所配组合已通过品种审定 。 以 “中心”选育的 水稻和玉米 品种为基础 ,组建了 西南大学控股的 “重庆西农种业有限公司”, 该企业 2007 年被评为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同时,采用品种使用权转让方式,将 8 个水稻品种转让给 6 家种业企业,获得了 1000 多万元的转让经费。既加快了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又增强了“中心”水稻研究的实力。 2007 年获得 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自然科学三等奖 1 项。 ( 3)、 甘蓝型黄籽 油菜 新品种 选育与产业化 。 通过远缘杂交与辐射诱变创造出一批甘蓝型黄籽育种材料,在此基础上育成广适高 产优质的黄籽油菜品种 “ 渝黄 1号 ” 和 “ 渝黄 2号 ” 分别于 2003和 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综合品质优于进口菜籽,是国内外最早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种。 以黄籽油菜成果、技术、人员技术入股方式成立了重庆市利农一把手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注册资金 3500万,学校拥有 650万元的公司股份。该公司建立了 5000亩 油菜 科研制种基地、 10万吨全自动化油脂加工研发基地。依托该公司 获得重庆市第一个国家西部开发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 “ 优质高效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种子工程” , 总投资 2004年公司升格为国 家级农业产 业化龙头企业。在产业化模式运作下, 在四川、贵州、重庆、湖南、湖北、江西等省 累计推广甘蓝型黄籽 2000多万亩,在黄籽油菜推广区域基本上实现了优质优价,农民增收 15亿元以上,加工企业增效 5亿元以上,显示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中心”在油菜研究方面获得的成果“ 甘蓝型黄籽油菜新材料的选育与研究”、“ 黄籽羽衣甘蓝新材料研究与利用 ”、“ 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形成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和“ 细胞核 +细胞质双重不育系选育研究”等均被专家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 8项。此外, 还选育了其它类型 油菜新品 种 10个 在西南山区推广应用。 由于我校在油菜研究与产业化方面的突出成就,重庆市科委于 2004年批准成立重庆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也是重庆市第一个农业领域的工程中心。 ( 4)魔芋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 魔芋是西南山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西南大学农业 11 部 魔芋研究中心成立于 1995 年, 20 多年来, 先后主持并完成了 24 项科研课题 20 多个横向合作项目。 首次发现命名了天南星科魔芋属的一新种“白魔芋”( iu “ 田阳魔芋 ” (,得到国内外学术界认可,收集魔芋资源 100 余份, 培育新品种万源花魔芋和渝魔 1 号通过审定并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 主持制订了我国第一个魔芋精粉标准 重庆市魔芋精粉地方标准和我国第一个魔芋农业行业标准 魔芋种芋繁育技术规程制,参加制订我国第一个魔芋设备行业标准 魔芋精粉机行业标准。作为中国魔芋协会的会长单位, 先后主办了全国魔芋学术交流会 10 次,每年与日本魔芋协会及国内外企业都有多次交流。我校选育的魔芋品种和规范化栽培技术 已累计推广 亩,形成了“种植 深加工 的产业链,约 900 万山区农民因此脱贫致富, 带动有关第二、三产业年产值超百亿元。西南大学也因此在魔芋研究方面先后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共计 6 项。 ( 5) 薯类作物育种与产业化 。 马铃薯、甘薯 富含淀粉和维生素, 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用途广等优点,是中国 X 山地农业的主要农作物,也是其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者的总面积达 亩以上。近年来, 为解决能源危机,开发燃料乙醇。 在我国农业部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 2007)通知中已明确将甘薯作为主要能源作物之一 。 西南大学长期开展马铃薯、甘薯研究与推 广,建有重庆市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甘薯研究中心和西南大学薯类作物研究所,保存着国内外甘薯、马铃薯品种资源500 余份 。 我校在马铃薯引种筛选、茎尖脱毒、脱毒薯原原种生产鉴定、原种繁殖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协助重庆市农技服务总站建立了全市性的马铃薯繁育体系。 2004年 原西南农业大学 与以甘薯为原料进行燃料乙醇加工的“重庆环球石化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实质性的科研合作关系,联合成立了“甘薯科技研发中心”和“金能薯类作物研发有限公司”,为甘薯科研与产业化找到了结合点,创造了国内甘薯科研与开发领域校企合作的典 范。其鉴定筛选的 “渝薯 2 号”,“渝薯 33 号、” “渝苏 303 号”等 高淀粉 能源甘薯专用型新品种,目前已成为重庆环球石化有限公司燃料乙醇加工的首选品种,在重庆市10 多区市县建立了种薯基地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2007 年,重庆市与中石油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庆市支持该集团控股 重庆环球石化有限公司 , 建设以甘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这给重庆市 600 多万亩甘薯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大力开发能源专用型甘薯品种,中试示范高产高效配套技术体系,发展能源甘薯产业,则是重庆市乃至全国甘薯产业发展的首要方向和必然趋势。 12 培技术与耕作制度 西南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已有 50 多年的研究历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在作物高产栽培、耕作制改革、立体农业模式等研究和应用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如“潼南县农业支柱产业重点技术开发与推广”、“重庆市稻田综合利用研究”、“重庆地区双千田综合配套技术开发 ”、“稻田半旱式耕作高产高效益研究及推广”、“ 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形成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 中国魔芋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 等分别获重庆市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贵州省石阡县主要粮油作物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推广”、“贵州省石阡县玉米地膜覆盖及配套增产技术”、“贵州省石阡水稻 油菜粮经作物水旱连作模式高产栽培”、“魔芋防病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等分别获贵州省和农业部丰收计划奖;“烟草微型精量播种器”、“ 分格式定距播种器”等分别获国家发明专利;五年来, 累计发表学术论文 186 篇,出版专著 4 部,出版教材 12 部 ; 杨安贵教授 1999 年荣获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称号。 近年来,本学科在甘薯和马铃薯脱毒繁殖与优质高产种植技术,农作物抗逆生理生态与调控技术,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等领域已逐步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目前本学科整体实力在西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在西部地区和全国处于先进水平,部分研究领域居全国领先。 资源利用和节水灌溉 西南大学与水资源利用和 节水灌溉 研究开发有关的学科有 农业水土工程、农业机械 化工程 、土壤、农学、农业生物环境、 农业 气象等 ,在农业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开发实力。 “中心”研究人员 在西南山地丘陵降雨聚集与节水灌溉研究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研发实力。较早完成了土壤耕作机具、 中小型提灌设备技术状态检测技术及仪器、泵站改造技术、提灌工程有效度及技术经济定量评审方法的研究。 在 山 地 丘陵 降水资源高效转化、 节水灌溉、泵站改造、水资源利用规划或数据库、软件开发等方面 也进行了长期的 研究 工作,完成了 或正在进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高温伏旱区农作系统水分生态适应性及生产潜力研究 ”、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 西南季节性干旱区集雨补灌技术集成与示范 ” 、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项目“丘陵山区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 、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 “ 山丘区微灌节水技术及雨水集蓄技术应用推广 ” 、 科技部国家级 星火计划项目“丘陵山地雨水、泉水利用与节水灌溉 的 集成与示范” 等课题的研究。 相关技术 先后在 丘陵山区 推广 应用 , 因地制宜地集成了 雨水集蓄、泉水利用与泵站改造系统,改善了原有的水利设施,建立起了合理的农业水资源供给系统 。 “中心”在山地丘陵降水资源高效转化与利用系统规划、降雨聚集系统规划与设计、雨水集蓄系统设计、基于雨水集蓄的水库改造技术和泵站改造技术、自压与机压相结合的节水灌溉技术、泉水灌溉系统规划与设计、丘陵地区小型移动灌溉机具等方面基本研究成 13 功,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可以进行推广和工程化应用,部分 技术处于国内领先 水平 。 果、专利、获奖情况 40 多年来,我所共取得成果 143 项(其中国家级奖励 9 项,省部级奖励 43 项),专利 6 项。 1995 年以来获奖成果 序 号 成 果 名 称 获奖日期 授奖单位及等级 1 果树资源性状鉴定及优化种质筛选 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 国外果树引种试种研究与利用 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3 中育 7 号甜橙育成与应用 家发明三等奖 农业 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4 中国 X 果树 三届国家科技期刊奖 百种重点期刊奖 第三届重庆市十佳科技期刊 5 柑桔早、中、晚熟优良品种配套 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6 柑桔几种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7 柑桔菌根容器育苗技术研究 1998 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8 脐橙早结丰产试验技术 1989 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9 中国魔芋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0 魔芋生物学基础研究 庆市 自然科学 二等奖 11 魔芋防病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 国 丰收计划三等奖 获得专利情况 序号 专 利 名 称 专 利 号 专 利 型 1 一种提早魔芋成熟期的方法 明专利 14 2 消除魔芋飞粉中生物碱及异味的方法 2 明专利 3 一种快速降低魔芋粉粘度的方法 3 1 明专利 4 高纯度魔芋葡甘低聚糖生产方法 005 1005 明专利 5 魔芋无硫干燥方法 004 1 0 明专利 6 托单位所能提供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 “中心”依托的研究 平台有农业部西南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重庆市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甘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初审通过)等,现有设备总值 3100 多万元, 具有开展山地农业研究所必须的基本研究设备。上述平台的 专职管理人员中有博士 5 名,硕士 4 人,每年基本维持费 300 多万元,保证了各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另拥有造价 1000 万元的 6600 平米自动温室和 13000 多平米的网室, 40 公顷标准试验地 ,近 5000 平米的标准实 验室 。此外,学校还建有总值近 2000万元的公共试验平台可供研究生使用。 前五年,上述研究平台累计获得建设经费 2360 多万元,其中,重庆市教委投入重点学科建设费 225 万元、重点实验室建设费 98 万元;市科委投入平台建设费 130 万元;教育部投入 211 建设经费 290 万元,日元贷款设备 800 万元;学校投入建设费共计 542 万元。此外,新品种转化合同金额 2000 多万元,已到位 640 多万元用于科研、人才培养和成果推广之用。 作单位简况 本 “中心” 合作单位 之一 重庆市利农一把手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西南大学参股企业, 公司注册资金 3500 万 , 该公司 拥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