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一个年轻的失业群体_第1页
“20,30”一个年轻的失业群体_第2页
“20,30”一个年轻的失业群体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30”一个年轻的失业群体 2005 年 07 月 18 日 07:02 华商网-华商晨报 新闻调查2001 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率为 30,约 34 万人待业;2002 年预计 37 万人待业;2003 年 52 万人待业;2004 年为 69 万人;2005 年为 79 万人。以上是教育部 2001 年的估算数字。而实际上在 2003 年 6 月底,就已有 100 万毕业生去向未定。青年人的就业困境远不止于大学毕业生,有资料显示,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有 1.5亿至 2 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其中大多数也是 20 岁到 30 岁之间的青年。2005 年 5 月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青年失业率为 9%,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 6.1%。有人称这种现象为“20、30 新失业现象” 。“新失业现象”来势凶猛7 月 7 日,周四,大北街 48 号沈阳市就业服务局所在地,和往常一样,穿梭着形形色色拿着简历找工作的人。张兵(化名)和一位穿布鞋的农村小伙子并坐在就业局二楼就业信息大屏幕前,看着电子大屏幕上滚动着的沈阳各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不时低头在本子上记录下相关的信息。今年 6 月底刚毕业的张兵是沈阳某工科大学的毕业生,他告诉记者:“招聘会参加好几个了,人才市场常去,各大网站的招聘信息也几乎都看了。 ”张兵说,他上个月还去廊坊参加了一个招聘会, “因为廊坊离北京很近,又去北京看了看。 ”那些招聘会让他有些失望, “心理承受力得好,得能支持住,体力也得好,不然挤也被挤死了。 ”坐在张兵身边的小伙子此时也转过身来问:“你是大学生吧?大学生还找不着工作?太挑了吧?”小伙子自称是抚顺农村来的,来沈阳两三年了,一直在饭店当服务员。“我现在 20 岁端盘子,到了 30 要是还端盘子还能找着对象吗?”小伙子低头笑着说,“这一年多我攒点钱学开车,我合计这总算门技术,现在没学历没技术根本不敢出来找工作。 ”小伙子有点沮丧地说:“找了几天还没找着合适的工作。 ”但他相信自己有技术了总会比以前强。张兵和小伙子对面就是高凤祥的办公室,作为沈阳就业服务局高级安全工程师、职业指导师、劳动力市场报总编,透过他办公室的百叶窗,他每天都能看到很多像张兵这样的青年。对这些求职的人,高凤祥职业性地喜欢用数字来表达他们面临的压力, “我做了调查,沈阳今年一季度新增失业青年就 2 万多。这还不算来沈打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沈阳新成长失业青年人数 22269,占总失业人数 27.45,1624 岁之间求职人数占总求职人的 30.18%,2434 岁占 28.58%,20、30 左右求职人数总和为 58.76%。 ”这仅是沈阳就业服务局 2005 年一季度公布的数字。而中国劳动保障部的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 “白皮书”显示,当前登记求职的青年占到登记求职者总数的 70%。青年失业率提高,已经成为全国失业的新现象。有人把它称为“20、30 新失业现象” 。就业了仍面临择业的困惑“毕业等于失业,现在知道这话不是无稽之谈。 ”第一次听说“20、30 新失业现象”的肖菲(化名)这样形容自己正面临的就业压力。肖菲是沈阳某国家一本大学电子商务系应届毕业生,23 岁的她从今年春节前开始找工作,半年时间已经实习了三个单位,目前还没签下合同。“换了几家公司都和我的专业不对口,后来也就降低了自己的选择标准。 ”降低标准后的肖菲现在为某婚纱影楼做物流。“这和我开始找工作时的想法差得太远了, ”肖苦笑, “我刚上大学时电子商务是最热的系,现在我们系的同学都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刚开始找工作时,我想我应该在某大公司做商务,现在却在影楼。 ”沈阳不是没有需要商务人才的公司, “但是,只要是稍微好一点的公司就要求有 5 年以上工作经验。 ”目前肖的实习工资是每月 800 元到 900 元之间,尽管肖菲说对这份工作并不满意,但是工作压力还是很大, “因为你不做,有一堆大学生等着做呢!”现在肖正为是否与这家影楼签合同而发愁,肖说, “合同是公司单方面定的,里面有一些不平等条约 ,你也不能提,你不满意,人家就不签你,有的是人愿意签。 ”肖菲把青年失业率高的原因归咎于“连年扩招,大学生太多了。 ”谁挡住了 20、30 的就业路对此,就业局的高凤祥研究员对“20、30 现象”做出了更理性、专业的分析。“造成 20、30 失业率高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大学生与农村富余劳动力面临的就业困境还不一样。 ”高说, “大学生找工作难,究其原因有这样几个错位:“一是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市场的需求是错位的。观念错位,在寻找职业方向上就不对路。“更重要的是,学生把知识转化成产品的技能比较差。这和教育有关,目前的教育与工作实践还是有些错位。“再一个原因是企业环境,企业一开始就给就业者设了很高的门坎,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注意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社会也应该给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一个原因,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缺乏职业思考,缺乏理性的择业标准。大学生很多都喜欢选择高薪的工作,或者是自己想做的工作,而事实上,想做的与适合做的是两回事。“另外是大学生的创业环境,现在我们努力为大学生创业环境创造好的条件,但很显然还不够,大学生想创业的门坎还很高,创业环境不是很好。“20、30 另一大就业人群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 ”高说, “他们大都知识水平较低、职业技能低。这些青年来到城市就业,竞争力是很低的,他们只能选择苦、脏、累、险的工作。“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参加培训。这方面我们沈阳也有很多免费的技能培训班,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还需要社会各界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20、30 现象,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阶段性产物。 ”沈阳市人才市场主任孟庆伟把“20、30 现象”纳入到经济大环境中思考。“现在职业标准变化太快了。以前你只要会一种技能就可以工作很多年,但现在不行了,你会的这种技能可能很快被淘汰。 ”孟说, “职业的再生使新职业不断取代旧职业,美国过去的 20 年里淘汰了 6000 多个职业。就沈阳来说,我们做过统计,一年得淘汰 20 个职业,诞生 16 个新职业。职业总在洗牌,能不下岗吗?”“另外,20、30 现象也是知识经济带来的问题。 ”孟说, “知识的更新率太快了,以前知识更新需要 20 年,现在只要 1.5 年。你 23 岁大学毕业,到 25 岁你学的知识就需要更新。”“我们人才市场做过统计,学什么知识干什么的人不足 30%,学生在人才市场,专业对口配置不足 30%。 ”就业压力下的“傍老族”“毕业生有两种,一种是家里不太有钱的,找不到好工作就找差的,或者考研;另一种是有钱的,找不到好工作就不找,父母也不是养不起。 ”采访中,一位找工作的毕业生这样对记者说。孟庆伟把这种靠父母养的失业青年叫“傍老族” ,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的青年里出现这样一个苗头。然而失业率上升,引出的社会问题不止这一点。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家李志国对此做了深入的分析:“青年大量失业首先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当前,劳动者素质低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已经很突出,年轻人的工作热情、创造力、责任心发挥的作用不够。 ”在所有社会问题中,最让李担忧的是“社会稳定。 ”除了每年都在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据统计,我国农村有 1.5 亿至 2 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其中也几乎全是 20、30 岁的青年人。“处理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