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全面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_第1页
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全面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_第2页
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全面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_第3页
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全面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_第4页
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全面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全面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农民职业教育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外部环境。不久前,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并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为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国务院办公厅又批转了农业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 6 部门联合制定的20032010 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部署和决策,充分体现了在新阶段农村教育、农民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关键、农民是重点。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和加入WTO 的新挑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三大任务,最根本的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比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中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现状 (一)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成绩显著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初步形成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整个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1.农村职业中学迅速发展 农村职业中学是培养后备农民和实用型人才的摇篮。1978 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扩大农业中学的比比例。”1980 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明确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到 1980 年,全国农业中学恢复到 3314 所,在校生达到 48.09 万人。到1996 年,农村职业高中达到 5012 所,招生 88.04 万人,在校生 207.97 万人;农林职业初中 1491 所,招生 29.9 万人,在校生 75.6 万人。到 2001 年,全国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已达 49.64 万听,培训农民 8732.1 万人次,目前在校农民达 6417.11 万人。 2.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 为了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农业部从 1990 年开展绿色证书培训试点工作,1994 年开始在全国全面组织实施。截止到 2002 年底,全国已有 31 个省(区、市)的 1994 个县组织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工作,有1300 多万农民参加了培训,600 多万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据抽样调查,获得绿色证书的学员年收入比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平均高出 30,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培训的村比没有开展培训的村收入高出 24。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种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3.开展“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为适应新世纪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青年农民骨干,从 1999 年开始,农业部与财政部、团中央共同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到 2002 年底,全国 31 个省(市、区)的 494 个县(市)开展了培训工作,累计培训青年农民 154 万人,通过新技术和新知识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受训青年农民的科技素质、思想观念,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开展妇女科技致富专项培训 目前,在我国农村妇女中开展了两项规模比较大,且颇具影响力的活动,一项是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这项活动开展 10 多年来,以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为重点,组织乡村妇女学知识、学科技,比能力、比贡献。另一项是“巾帼科技致富工程”。这项工程是 2000 年全国妇联与农业部等单位共同发起并实施的农村妇女专项培训致富工程。鼓励广大农村妇女参加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使她们掌握 12 门实用技术;鼓励妇女参加农函大、农广校学习,培养和扶植科技示范户、技术骨干和致富带头人。 5.开展农业广播电视远程教育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中央农广校)创办于 1980 年,是一所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农民实施终身教育的学校。农广校覆盖全国农村、广大农民,面向基层干部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人员。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 1999年成立。目前农广校和中心主要承担中等学历教育、中专后继续教育、大专自考助学与联合办学以及绿色证书教育、青年农民培训、农民工转移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等任务。 目前,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农村远程教育的主体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办学 20 多年来,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已经形成一个五级办学体系,拥有 1 所中央校,39 所省级校,330 所地(市)级分校,2408 所县级分校,23000 个乡镇教学班,有专兼职教师和办学人员 4.6 万人,具有健全的教育培训体系和一支稳定的办学队伍。 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开设的多门类专业,几乎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目前,开设了种植、养殖、农业经济管理、农业工程等多种门类48 个专业、300 多门课程,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 办学 23年来,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为我国农村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截至 2002 年底,全国农广校 22 年累计招收中专生 347 万人,毕业生 172 万人,单、多科结业生 170 万人;中专后招生 8.6 万人,毕业 5.2 万人;自考助学及联办大专招生 33.7 万人,毕业 6.6 万人;“绿色证书”培训 516 万人;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 164.6 万人;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 1.2 亿人次。2002 年全国农广校在校生规模达到 227 万人,其中,中专 17.2 万人,大专 11.5 万人,中专后教育 4.2 万人,当年开展绿证培训 122 万人,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 67.8万人,各种实用技术培训 1041 万人次。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大面积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接受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的学员大多来自农村,毕业后扎根农村,留得住、用得上,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农广校学员大体各占 1/3。 据 2000 年的统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专毕业学员中,担任村干部的有 20 多万人,担任乡镇(科局)干部的有 7.6 万人,担任县处级领导的有 1 万多人,担任地市级以上领导有 1200 人。其中,农广校毕业学员被选为各级先进代表的有 11 万人,其中当选为省部级以上的先进代表 700 人,地市级先进代表 9000 人,县级先进代表 10 万人;受各级表彰的共有 19 万人,其中,省部级以上表彰的6000 人,地市级以上表彰的 3 万人,县级表彰的 15 万人。现在全国约有 400万农民学员成为专业户、科技示范户。这些学员数量多、分布广,带动力强,是农村科技传播、应用、推广的有生力量。 (二)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已现雏形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的农民教育从实用技术培训到绿色证书培训、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村组干部培训,以至农民学历教育等,创造出良好的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国有普通农业高等院校 65所,独立建制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专学校 293 所,地级以上的农业科研院所 1138 个,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2877 所,县级农技校 2127 所,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2.24 万个,乡级农业技术推广站 16.7 万个,共有农业科技、教育、推广人员 200 多万人,初步形成了全国自上而下的以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单位等为骨干,多部门相互配合,研发、培训、推广等环节相互衔接,以县、乡为重点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1.建立了一批培训基地 一是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在全国建立了 50 个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基地。二是加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九五”以来,共建立 300 个“育才兴农示范校”、60 个地面卫星接收站,加强了用于基层农广校教学设备和远程教育设施的建设。三是加强绿色证书教育示范县多媒体教学设施建设,提高了培训质量。四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站、点的建设,使其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技推广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五是进一步改善乡镇农民科技培训基地的条件。 2.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一是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管理运作机制。二是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已经纳入各级政府特别是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议程。三是农民科技培训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相结合,推进了农村劳动准入制度的进程。农业部已决定在 14 个农业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和鉴定,发给农民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农民上岗的资格和条件。在 14 个农业岗位中,已有 2.1 万农民通过职业资格鉴定,提高了农业岗位的就业水平。四是农民科技培训与农民技术职称评定相结合,形成激励机制。各地在农民职称评定工作中,确立了先培训考核,再评定职称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目前已有 100 多万农民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 3.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在开展系统性、规范性农民岗位资格培训方面,制定和颁布了有关条例、规章和制度,如农业部先后制定了不同时期的农民科技培训规划,颁布了绿色证书制度管理办法,制定了 21个绿色证书岗位规范;制定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管理办法、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实施操作规程。地方各级农业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按照绿色证书岗位规范所规定的技术要求,制定了 100 多个岗位规范细则,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证书制度,并使农民科技培训成为政府行为。 二、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虽然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已具雏形,但目前仍然存在资源分散、力量分散等问题,缺乏系统规划和协调,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面对新时期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繁重任务,必须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一)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概念与内涵 从中央到省、地、县、乡建立一个相互连接、上下贯通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科学规划、组织和协调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农民科技培训,从而有效地整合农业教育资源,提高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培训效果。充分利用现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或农业科技培训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在全国逐步构建一个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手段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灵活高效与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和要求相适应的全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二)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中央与地方的科学统筹下,将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远程教育与其他同类教育尽量统筹起来,形成农民科技终身教育的立体网络。在各级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基础上,成立或加挂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是新时期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的主体组成部分。 2.因地制宜原则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有其自身规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构建要从各地实际出发,立足于当地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不同地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要求各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应是多元化的,而不是拘泥于一种形式。 3.资源整合与优化原则 整合与优化现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将低效益运转或闲置的、分散的农民科技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按照农村经济发展规模与社会发展要求,进行培训资源调整与合理利用,使之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对现代知识的需求相适应,达到最佳的投入产出效果。 4.终身教育原则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和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民继续教育显得日益重要。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结构中,要充分考虑农村劳动者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更新与提高,充分考虑农业继续教育,充分体现了 21 世纪对农民实施终身教育的思想。 5.创新性原则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运用创新理论来研究新概念与新模式的开发、新目标的确定、新的配套政策与保障体系的建立等。从宏观体系构建的研究到微观的创新研究,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研究体系,努力创建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及运行机制。 (三)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框架设计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由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培训系统三个系统组成,每个系统自上而下由国家、省、地、县、乡五级构成。 1.决策系统 即指挥系统,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省农业厅(局)、地市农业局、县农业局、乡镇人民政府五级组成,统筹组织和综合协调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主要负责做好调查研究、制定政策、制定规划和计划、协调落实资金、监督检查指导等。 2.执行系统 由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中心、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地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乡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五级组成,是在决策指挥系统的授权和领导下,统筹协调各类科技教育培训资源,组织实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重点负责实施教育培训规划、基本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技术与信息服务、组织经验交流和培训检查指导、体系内师资队伍建设等。 3.培训系统 即服务系统,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中等农业(职业、成人)院校、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地市农业中(高)等职业学校(院校)、地市农业科研院所、地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县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各类农业(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企业及民间组织的培训机构、乡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五级组成,是在执行系统的具体组织管理下,承担着直接科技教育培训农民的任务,主要负责实施各项教育培训计划、跟踪服务和指导。 新时期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到 2010 年,在我国初步建成一个完整、高效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新的体系应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在政府统筹指导下,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和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乡(镇)培训基地为基础的功能强大、手段先进、运转灵活、反应快速的开放型、协同性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并能够承担和较好地完成对亿万农民进行科技文化培训,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一个明显提高。(四)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重点 1.执行系统建设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是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近两年来,全国已有 20 多个省和 600 多个地县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重视支持下,相继成立了省、地、县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部分地区已在乡镇建立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站,使当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得到了重组、优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组织实施能力明显得到加强和改善。构建中心的重点在县乡,尤其是乡镇一级要强化和完善功能,发挥职能作用,肩负起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重任。 2.运行机制建设加快运行机制建设,是建立高效、灵活、开放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研究激励政策、建章建制等。目前,要抓紧研究制定和出台农民职业教育法,将农民教育要纳入法制化轨道。 3.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建立手段先进、功能强大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前提。主要包括电化教学设施、远程教学设施、文字与声像教材建设。目前重点要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发挥作用的乡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站(中心),主要在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和服务手段等方面需国家重点投资建设。(五)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主要模式 我国农村社区的类型、社会结构、人文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特点等有较大的差异,致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模式也呈现出多元性。 1.农村同类学校的重组、共建、联办型 主要是在地方党政部门统筹协调的前提下,把农村同类学校尽量统筹起来,形成终身教育的立体网络。农业中专学校与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有着基本相似的职能,两校重组、共建、联办后,教育资产组合到一起,办学实力得到加强,教育职能得以拓展,两校的办学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上海市、北京市等农业中专学校和农广校资源重组后,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校舍面积有了较大幅度的扩大.生产实习基地扩大。同时,拓展了社会服务功能,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农业科技教育资源有机融合的双向参与型 主要特点是以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为重要内容,向附近的乡(镇)、村适度辐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农业学校与农业科研部门、推广部门,本着互惠互利、自觉自愿、双向参与、共同育人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起到农业技术辐射中心的作用。当前在有条件的地区,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可以积极试行与农业科研部门、推广部门的联合办学,以进一步整合与优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整体效益。目前在一些地区,县农技推广中心与农广校合并,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3.以产教结合为载体的辐射型 主要特点是以农户为基础,以产教结合为载体,创建“学校+基地公司+农户市场”的农民科技教育的培训新格局。依靠专业办产业,办好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