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陵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文化陵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文化陵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文化陵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文化陵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章 总论 述 目名称 合肥市 *文化陵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设地点 该项目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 *路约 300 米、南至滇池路约 68 米 。 设法人单位 合肥市 *有限公司(以下有时简称“ *控股” )。 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安徽省 *。 要建设内容 该占地面积约 130 亩( 86666 )。规划总建设规模为 15 万至 20万个公益性墓位,分期建设。首期建设规模为 5 万个墓位,主要是安置*新区现有 的零星墓穴和拆迁待安置的墓穴 ,二期建设规模为 10 万个墓位,主要是对外进行业务经营 。 按照市、区政府的要求, *文化陵园将按“园林化、生态化、景点化”标准建设。建筑层高初步确定为 3 至 4 层,建筑密度约 20%,设有陵园管理用房、公共厕所、壁式骨灰盒安放葬台位。陵园建筑与高速公路之间布置高大乔木绿化遮挡。陵园东西两侧沿道路因地制宜建 1000 2 台以上车位的停车场,园内其余位置建绿化、景观及临时休息亭、榭、石椅等,力求给人舒适、安逸的抚慰效果。 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资估算 经初步估 算总投资约 元。 土地: 130 亩 16 万元 /亩 =元; 建筑:建筑密度约 20%,建筑平均层高 3 层,单价 3950 元 / 86666 20% 3 层 3950 元 / =元 报建: 86666 20% 3 层 150 元 / =元 绿化景观及停车场等: 86666 80% 3 层 400 元 / =元 小计: 元 税金及管理费: 元 8%=元 合计: 元 金筹措 由于该项目是 公用事业 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为 自有资金和 政 府财政拨款 及银行融资 ,其中,前期自筹总投资 约 40%,差额通过银行融资解决,还款来源通过财政收入和项目自营来偿还。 要财务评价指标 税后 净资产收益率 : 70%; 税后 收入 现金 净现值( 7 %) :元 ; 税后投资回收期(含建设 期 ) : 5 年 。 法人概况与法人代表 3 人概况 合肥 *有限公司 (简称: *集团 ),是经合肥市 *区人民政府授权,*区国资委出资的,在整合区属国有资产产权、股权及各类国有经济实体的基础上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公司 成立于 2007 年 4 月,注册资本 10 亿元人民币。 集团公司的主要职能为: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投资、融资、建设与运营;从事城市建设资金的筹措、使用与管理;从事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与运作;对下属全资、控股企业行使出资者权力;从事城市旧城旧村改造、现代旅游产业、科技生态农业的投资与开发;承担 *区人民政府授权的其他工作。 *集团是合肥市第一家以 “*”二字注册的公司,是 *区投融资的主平台、项目孵化的主载体、招商引资的主力军,是 *区的 “第二财政 ”,拥有丰富的政治、政策、资源、信息优 势。集团公司根据合肥市建设 “现代化 *大城市 ”以及 *区 “因湖作为 ”的发展战略,充分依托 “*”这一无形资产和品牌效应,积极参与 *区现代化城市的各项建设,为*区全力打造 “安徽浦东 ”的宏伟蓝图提供更为坚实和广阔的战略平台。 集团公司总部下设项目策划部、工程管理部、资产管理部、投融资部、财务部以及行政人事部等 6 个部门。 下属子公司、控股公司有: 1、合肥市 *区房地产开发公司 2、合肥金环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 3、合肥 *置业发展公司 4 4、合肥市 *区城市建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5、 合肥市 *信用担保有限公司 6、合肥市 *区工业资产运营有限公司 7、合肥市 *区城建国有资产运营有限公司 8、合肥市 *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9、合肥 *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10、合肥 *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11、合肥 *置业有限公司 2008 年 *区将按照市政府的战略要求,全面启动区内城中村改造工程。新年伊始, *区成立了城中村改造指挥部,其中指挥部办公室设在 *集团,将由 *集团牵头统筹推进 *区范围内面积达 10 平方公里的城中村改造。 在城中村改造和 *新区建设方面, *集团具有别人无法比拟、也无法替代的区位、资源、政治、政策等优势。 人代表 张玉轩 。 编制依据 1、项目委托书; 2、合肥市新出台的与之相关的优惠政策; 3、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4、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 5、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5 6、建设项目 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第三版) ; 7、相关的法规、技术规范和设计手册; 8、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9、本院有关的技术资料。 研究范围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市对合肥市 *文化陵园项目的建设背 景及必要性、项目选址、主要建设内容及其建设规模、建设方案、建设进度、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效益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具体的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如下: 1 总论 2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3 市场分析 4 项目建设规模与主要内容 5 项目选址与主要建设条件 6 工程建设方案 7 劳动安全卫生、消防与环境保护 8 节能节水 9 项目 组织管理与劳动定员 10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1 工程招投标 12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3 项目财务分析 6 14 结论与建议 7 第 二 章 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项目建设背景 肥市的区位优势 从我国当前的宏观发展来看,安徽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部、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过度地带,作为我国经济中心战略转移地域上的中间支点 ,扮演着承东启西的重要角色。从经济圈角度分析,安徽地处长江流域经济带,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地处武汉与南京经济圈的交汇处,经济区位优势强劲 。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巢湖北岸,辖 瑶海、蜀山、庐阳 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 3县。总面积 口 。市区建成区面积为 224 平方公里 。 市内道路宽阔,绿树成荫,景色优美,既多现代建筑,又有名胜古迹,是一座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合肥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信息、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全国甲等开放城市 。尤其是近年合肥开始大建设、大发展阶段,使得合肥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最新出炉的合肥市 “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构想 ” , 合肥 市空间结构将形成 “141” (一主城、四组团、一个 *新区)的多中心发展态势。这一构想中,到 2020年合肥全市经济总量达到 4000 亿元,工业产值 6000 8000 亿元, 城市人口 350 万,建成区面积 350 平方公里。远期主城市人口达到 500万,建成区面积 500平方公里,成为宁郑汉之间最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合肥市将按 “141” 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城市空间布局 8 在现有风扇形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周边城镇呈一体化发展,并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空间结构形成 “141” 的发展态势。 项目的区位优势 *区位于合肥市南,东临南淝河,西至金寨高架,南濒巢湖,北界环城路。辖五个街道、四个镇,区域总面积 340 平方 公里,常驻人口52 万。 *区委二届五次全会 决定 今年将陆续启动七大片区 (*新区和巢湖岸线治理片区、黄山公园片区、都市工业片区、高铁站片区、 *都市农业及新市镇片区、合肥新港和南二环物流片区以及城中村改造片区 )建设。 其中, “ *新区 ” 是合肥市 “ 141” 工程中的一项 重要 工程,新区的范围是南依巢湖,北靠二环南路,西接上派河和合安高速、东临南淝河,规划总用地面积约 190 平方公里 。 在新区建设过程中, 涉及到大量土葬坟的迁移,若安置工作做不好,必然影响“大建设、大发展”的步伐。 因此政府应该把这个关系到城市形象以及 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的重点项目 选择在 *区附近的该项目适宜区域 。 前形势下 陵园 的 产业化 和 功能定位 产业是众多的企业与相关企业组合而成的经营群体。陵园产业在产业分类上,既不属于第一产业(尽管陵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并有好些作业是在土地上进行的),也不属于第二产业(工业),而是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范畴。 同时,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情况下,分工越来越细,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越来越少,因而,所谓的“相关企业”越来越多,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实现共存共赢。这种情况,也将在陵园产业化过程 9 中 出现。 陵园的产业化实现,在目前,既存在着要尽快从福利性的事业单位中走出来,走向市场,成为搏击市场的自主经营的盈利主体,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细胞”;同时,也存在着把“蛋糕做大”的问题。因此,努力把“蛋糕”做大,这是陵园产业化的必经之路。眼下,陵园具备着产业化的良好的客观条件。因此,当前陵园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努力提高水平,做大事业,增加产业容量,在产业外延扩大的同时,特别要注意走向内涵发展的道路。这就涉及陵园的功能定位问题。 陵园的功能划分可以多角度地进行。从其发展过程来进行功能分析,它大致包括了基本功能 、衍生功能、新派生功能、更生功能、生态功能和休闲功能。 1、陵园基本功能:埋葬死者及其“标志物” 陵园是殡葬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陵园产业的产生、发展、提升,植根于陵园的功能。从殡葬主体的行为来分析,它是在殡、葬、祭的三大主要行为中,与葬、祭行为密切相关的。尽管祭祀活动并不都在陵园中进行。但由于陵园的基本功能,使在陵园中的祭祀活动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世界各地炎黄子孙进行的大型祭黄陵活动,之所以在黄陵墓地进行,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黄陵是黄帝的“葬身之地”。 因此,陵园的基本功能是埋葬死者或其标志物的地方。陵园之所以可 以称之为陵园,因为与荒冢不同,因此,陵园的发展水平,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墓主的经济状况直接相关的。从中可见,发展社会生产力和迅速让人民富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陵园的产 10 业水平。 埋葬“标志物”也作为陵园的基本功能,是因为有好多墓,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埋葬着死者的遗体、遗骨,而是埋葬着死者的衣、冠等物,称之为衣冠墓。衣冠之类是死者的标志物。 2、陵园的衍生功能:追思、缅怀功能 一旦死者或其标志物埋葬在陵园中,于是涉及到活人(与死者相关的人或关系并不密切的人)进行的墓祭活动。 墓祭活动 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因为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天国或阴曹地府。这纯粹是一种“虚拟”。 这可以体现出 陵园的又一个衍生功能:了却思故之心、思亲之情,即缅怀功能。我国著名思想家于光远同志认为陵园是“活人与死人对话的地方”,是对陵园的缅怀功能的定位。 重视陵园的缅怀功能的发挥,就意味着陵园不仅要埋葬一定量的死者,而且由此要容纳活人进行缅怀活动,因此陵园的空间规模的大小要考虑缅怀功能的发挥。“ 250 定律 ” 说,一个人有 250 个社会关系。墓中的死人虽已 “ 西去 ” ,但其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还在,要在墓地缅怀。陵园作为一个产业, 就要研究如何将一个死者的 250个关系吸引到墓地中来,这是其一;其二,要让这 “ 250” 在墓地中进行消费。人不来,就谈不上消费;如不消费,就谈不上赚钱。因此,陵园产业的做大,要十分重视陵园的这个衍生功能。如果说,陵园的基本功能,对陵园来说,赚的是丧家 “ 一次 ” 的钱;但这衍生功能,则是年年可赚的钱。因此,要更重视衍生功能对陵园产业的作用。 因此要重视陵园项目,也更要重 11 视陵园项目如何建设。 3、陵园的新派生功能:传承功能 现代殡葬文化建设, 那就是 殡葬还有一个“传”的功能。殡、葬、传。传就是传承、继承。 因此 , 陵园是“传”的功能实现的理想场所。 问题是“传承”什么?传承墓地里的骨灰?当然不是,传承的是死者的文化。人生是一部书,名人这部人生的书“厚”一些;平常人的这部书,可圈可点的也不少,特别是对子女或是亲朋好友的关爱之情中体现的崇高境界,今人应好生地“传”下来。 事物的功能是由事物的结构来决定的。陵园新派生出了“传”的功能,因而在结构布局上仅是考虑“收藏”骨灰,就远远不够。文化的载体主要不是骨灰。上海图书馆馆长马远良先生开始了上海图书馆的免费收藏活着的文化人的物品“业务”(待人谢世,这些物品即是遗物了)。书籍不是 文化载体的全部。陵园为了实现“传”的功能,除了收藏骨灰之外,还应收藏逝者的遗物 例如,用过的有收藏价值的文化用品及衣物用具之类。于是陵园要设置收藏室、展示室就成为必要的了。 4、陵园的一个探索的功能:更生功能 对于先辈的优良传统,我们不能仅“传” 继承,还要发扬和提升。继承和发扬是辨证的统一,没有继承,发扬就成了无根之木;没有发扬,继承就难以与时俱进,那个传下来的东西,原封不动地照搬下去,也许成为前进的障碍。 “灵魂不死”是目前流传于民俗中的殡葬文化的主要哲学思想。要想改变它,这不是一天、二天,一年、二 年的事。因此,我主张用“精 12 神更生”去取代“灵魂不死”(见拙作现代殡葬文化建设论纲,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2001 年)。这里所说的精神,其实就是文化,死者传承下来的文化。对于先辈们传承下来的文化,不能只是继承,更不能照搬,而是要发扬,要 “ 更生 ” 。从这个意义上说,陵园还有一个需要探索的功能 “ 更生功能 ” 。陵园的 “ 更生功能 ” 给陵园的产业化又一个新增长点。这里的市场空间更大,要做的事更多。在现代意义上的陵园的主要特征是应由 “ 更生功能 ” 来决定的,这是与古代的、传统意义上的陵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5、陵 园的现代功能:生态功能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死本是自然的回归。传统的墓葬,使不大的地球到处是墓。“青山白色化”的情况已是十分严重。因此,生态陵园成为在人类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课题。对于陵园来说,依据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有一个如何利用更少的空间容纳更多的“亡口”的问题。因此,陵园的生态功能的定位是从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观点出发的。 生态是一个宏观空间概念。对于一个具有较大地域的陵园,要在实现生态化上多下功夫。但对于单个墓来说,一个“亡口”墓地的真正的生态化,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最多是绿化、美化水平高一点而已。真正的生 态是什么?陵园如何生态化,要请园林专家和生态专家共同来研究。因为这里涉及到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多样性)等科学问题。大草坪虽然好看成本也低,但对生态的改善作用并不很大。多种几棵树就以为“生态”了,这也是对生态的误解。 创新是灵魂,创新必定能够更好地解决眼下的“兵营式”和“白色 13 化”问题,一种真正的生态陵园一定会产生,使陵园实现其生态化功能。这种生态化功能的真正实现,对于“水泥森林”式的大城市来说,是多么的可贵啊!可以预言,绿色产业将可能是我们陵园中的一个不可小看的产业领域。 6、陵园的“休闲功能” 这是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外省市的人们对于上海这弹丸之地能容纳近 1600 万人口(还没有把 600 万外来人口算进去),有点难以置信。上海人的活动空间实在太小。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们 “ 伸伸脚、弯弯腰 ” 的地方严重不足。鲁迅公园,是鲁迅陵园的所在地,这是一种陵园公园化的模式。里面游人如织,早晨是老人的天下,晚上是年轻人的天下。这种喧闹,并没有给长眠于地下的鲁迅以 “ 烦恼 ” 。看来,鲁迅陵园公园化之后,为人们的休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在当年要作出陵园公园化的决策是需要勇气的,但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上海烈士陵园也为之进行了大胆 尝试。有人认为,让老人们早上到烈士陵园去晨练,会“惊动”烈士,使“地下烈士不安”。可烈士陵园的领导认为,革命烈士之所以要贡献鲜血和生命,就是为了让今天的人们幸福。晨练的老人们也十分自觉,不仅在特定的区域内活动,而且在陵园正式对外开放之前就“撤离”,少数流连忘返者,也十分自觉地在僻远处活动。 鲁迅公园和革命烈士陵园尚且可以如此,为何一般陵园不可以如此?如果运作得好,又是一只大“蛋糕”! 纵上所述,陵园有六大功能。但并不是说,现在的陵园都已具备了 14 这么多功能。因此,陵园的功能定位和功能配置常常直接影响 产业化的进程。 时期陵园 的“ 人文纪念园和陵园公园化 ”使传统的陵园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近些年随着国民 经济 的快速 发展 ,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陵园 公益性、文化性、纪念性、经济性 ,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 陵园有其特殊性 和 时代 特征,除了些风水学说之外,人文纪念园、公园化等 逐渐 被融入其中。 并为 广大市民提供 了一个祭扫先人、寄托亲情、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一个文明场所,又达到 了 为青少年和市民游览休闲、欣赏文化 艺术 、接受 教育 的目的。 中国 几千年来认为 “ 入土为 安 ” 死者必须埋入地下的习俗已经根深蒂固。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类必须依附 自然 ,与自然息息相通, “ 入土为安 ” 实际上是这一 哲学 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我们常用的汉字“ 葬 ” ,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放入土中,下面填些树枝,上面洒些土,种上纤草。易经中记载的 “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 ”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后来的不少学者均 从 理论 上阐说了这一习俗。他们认为: “ 万物不能越土而生,人亦万物中一物 ” ,所以死后要归于土,又说 “ 人由五土而生,气之用也,气息而死,必归葬于土,返本还原之道也 ” ,所以 “ 葬者,乃五行之返本还原,归根复命;而教化之变达也 ” ,将人死后入土,提到教化的高度。 但是,无序的孤茔野坟在城市边缘的路旁、沟边散乱地扩展是不可 15 取的,严重损害卫生、观瞻和节约用地原则。在全国提倡火葬的情况下,墓地仍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着。 “ 阴宅 ” 挤压 “ 阳宅 ” 空间, 也不利于阴阳平衡。集中的有序的城市公共墓地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功能用地。人类敬祖宗悼亲人的精神情操,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祭祀活动,也是一种传统习俗。因此, 兴建 陵园也就显示出了其迫切性。 现代陵园要摒弃阴森、恐怖的感觉,要重新赋予她一种祥和、宁静的氛围。陵园公园化的理念在于把陵园做成一个大公园,通过墓碑的合理摆放、园道的曲折、绿化的自然遮掩、园林小品的有机结合,建一座陵园 “ 公园 ” 。让我们的前辈和故人安静地置身于这样一个花园中,每逢祭扫之日,后人可踏着和风,迎着煦日,来缅怀他们。 而我们合肥地区原有陵园均不能满足人们的 这些要求,所以兴建该项目也是当前形势所需。 目建设的必要性 肥“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经 由于合肥市的大发展,城市面积在扩大,人口在增多。合肥市人口的年死亡率到目前为止达到 4 5。目前合肥市墓地紧张,像小蜀山陵园等,已无多少空余土地。同时不少城市居民身故以后 ,亡者的亲人都是选择在农村寻找或者购买一块土地作为他们的安身之处 ,这对于本来耕地面积就不大的合肥来说 ,更加突出了死人和活人抢土地的问题。死亡其实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受绵延已久的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人死后多变成鬼,所以 田野、林间山地出现的墓地,都给人以压抑感和恐惧感。殡葬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16 分,它制约规范着人的行为,人们在祭、扫墓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夹杂着一些潜意识的、迷信落后的东西;严重地侵蚀了人的心灵,不利于社会的进步。现代陵园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乱埋乱葬这种有碍观瞻、大煞风景的行为。 陵园是社会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建设的组成部分。如果把医院的产房比作生命的起点,把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视为,生命之旅的各个驿站,那么陵园和墓地则是人生的终点站和归宿。其存在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随着 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陵园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搞好陵园建设正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陵园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丧葬消费是一种精神消费,由于其相对稳定性和传承性,它易与封建迷信的风俗习惯连在一起,产生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哭、闹 ,烧纸,冥钱等,这就需要政府去引导,用先进、科学、文明的丧葬理念取代愚昧、落后、迷信的丧葬观念。所以现代陵园建设是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 葬改革的需要 陵园建设是殡葬改革的需要。陵园是党和国家推进殡葬改革的重要载体,可以规范人 们的丧葬消费。建国以来,殡葬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人们基本上树立了正确、文明丧葬观,丧葬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本身具有很多落后的东西,一旦条件允可,很可能死灰复燃,因此,加强陵园建设与管理,提供多元化的骨灰处理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起到引导殡葬消费的作用。 17 市建设发展规划的需要 陵园建设是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需要。陵园建设的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象征着现代城市的文明与进步。综观其他城市的陵园陵园,无不以其优美的环境、独奇的艺术形态、浓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城市历史、人文的景观。陵园是城市的 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人文景观,更应成为重要的人文纪念公园,而不是一堆人为的垃圾。因此,一个城市应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搞好陵园陵园建设,提高陵园陵园的文化含量。 陵园这种形式其实是很适合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它分为碑葬、塔葬、树葬、廊葬几种形式,不多占用土地,同时又充分照顾人们对先辈的怀念之情,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当前构 建 和谐与文明社会的需要 陵园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场所和国家推行殡葬改革的载体,是社会化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相对独立的行业。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陵园已由简单、单一的处理骨灰或遗体 功能演变为多功能的集合体。充分认清陵园的价值与功能对于陵园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陵园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乱埋乱葬这种有碍观瞻、大煞风景的行为。现代陵园环境幽雅、庄严祥和,使祭扫者得到熏陶,心灵得以净化,行为受到约束,自觉告别不文明、不健康的消费、悼念方式,如送鲜花代替烧纸钱就是很好的例证,可以说,现代陵园对丧葬消费起着导向的作用。 历史上无论是皇家陵墓还是平民墓地,都比较重视绿化,一座陵、一块墓地,往往就是一片树林,外国陵园更是如此。现代人物质生活条 18 件好,要求高,在丧葬上也希望故去的亲人安息在 像公园一样的墓地中,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精神上的安慰。特别是以荒山瘠地为主建立的陵园,若绿化美化做得好,不但不会产生污染,应该说是对环境保护的贡献。陵园是人文景观,一草一木、一亭一碑无不体现着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审美情趣。随着时光的流逝,墓地早已失去了最初的功能,像法国的拉雪兹神父陵园、俄罗斯新外女陵园等都以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国的现代陵园起步晚、时间短,完全可以用现代的眼光,把陵园建设纳入到城市规划中,努力增加陵园的文化、艺术品位,努力营造墓地的可亲性,使其成为一个可供人游览 的融自然与人文一体的纪念公园。 传承文化与纪念教育的需要 墓地是古代文化的遗存,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无论是山间的孤冢,还是城市郊野的墓群,都不仅是生命终止时的最后定格,也是记录墓主所生活时代的若干信息的宝库。一代代墓地的积累,给人留下了无穷的遐想和回忆,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由于战乱和时代变迁,记录人类活动的很多资料已湮灭无闻,给后人研究造成很大不便。幸亏有了墓葬这种古人有意无意留下的遗产,才使我们能够完整地考察、解读文明时代人的思想、生活、生产和习俗等。几十年、几百年后,现代陵园也将成为历史的 遗迹,我们的子孙后代若要研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或习俗演变,很可能也要借助于墓地这一实物形态。 就绝大多数人而言,不管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百姓,一生都或多或少地都为社会留下了精神、物质财富。墓地是他们人生的归宿,也是 19 他们的纪念形式。无论是倘徉在巍峨壮观的大禹陵、黄帝陵,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陵园,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到生命的短暂,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以升华。每一个地方都有值得纪念、缅怀的名人和普通人,如果把其墓做好,通过墓碑体现他们的贡献和价值,适当地加以宣传和策划,不但可以起 到纪念的作用,而且可以昭示激励后人更加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增强使命感和为后代留下财富的荣誉感、责任感。 20 第 三 章 市场分析 殡葬改革 使得陵园产业前景广阔 殡葬改革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绿色殡葬的实施是殡葬改革又进一步推向深化,实现 “ 二次革命 ” 的战略措施,同时也为殡葬企业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到集约型经营转变,最终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指明了前进道路。 绿色殡葬所倡导的树葬、花葬、草坪葬、艺术墓等占地少、生态化、无污染的各种葬法及文明祭祀。摒弃传统公墓那种阴森恐 怖的感觉,赋予公墓一种祥和、安逸、宁静的氛围,通过园区绿化、碑石艺术、园林小品、古墓建筑和运用大量的景观元素,实现陵园公园化。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树立文明丧葬、文明祭祀新风尚。用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人性化的管理,礼待每一位故人,让逝者安心、生者放心。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签名倡导火葬五十一周年,国家对殡葬改革也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倡导实行绿色殡葬 ” ,这是摆在我们当今公墓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我们现在所从事的绿色殡葬概念应该是生态化、艺术化、人性化的完美体现。单纯的 生态化只是解决了自然环境问题,并没有实现陵园功能上的改变,而艺术化、人性化则更注重人文环境建设,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作为陵园的经营者,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而绿色殡葬恰好解决了这两方面的问题。使陵园集公益性、文化性、艺术 21 性、纪念性、经济实用性为一体,给国人一个祭祀先人、寄托亲情、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明的场所。同时,又是一个集丧葬、祭祀、游览休闲、观光旅游、教育培训的艺术性公园。 国家 实行殡葬改革的信念不改,服务社会、造福大众的信念不 会 改变 。坚持生态化、艺术化两手抓,坚定地走绿 色殡葬改革地持续发展道路 ,这就使得陵园 产 业前景广阔。 风水观念 使得 兴建的 陵园产业 市场 前景广阔 风水观在汉代已相当流行,东汉以后已将墓地的好坏与生者的贫富贵贱联系起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地风水术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出现了大量风水观方面的著述,著名的如郭璞的葬书。风水观作为对 “ 环境选择 ” 的一门方术虽然流传数千年,但由于历史原因,不同学者对它的评价持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 祖宗崇拜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大特色,把死人安排得跟活人一样,是中国埋葬制度的主要用心。古人具有 “ 灵魂不死,祖宗崇拜 ” 等信仰观 念,因此对陵园选址一直是古代风水理论中的重头。风水文化的数千年沉淀对当代中国甚至东南亚及海外华人社区的殡葬观念有着根深的影响。风水观对理想墓地一般要求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统一和谐,风水思想认为天、地、人、生四大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要求有一个山清水秀、排水量好的环境;风水观还认为和谐才能逢凶化吉、趋利避害。二是对称均衡,一般好的风水地要求具有不发生剥蚀或堆积,具有四神砂结构(或称四象,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且具有对称性。这种对称均衡具体体现为有山有水、有高有低,中轴线平面布局要对称和 22 谐。这实 际上包含了现代地理学和生态学的许多科学原理:对风水地要求环境中多项自然地理因素的有机协调,即有良好的地质、地貌状况、良好的水文气候因子、适中的土壤和生物物种;各项因子必须统一协调,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生态环境,这样的环境才具有更大的稳定性。阴宅卜葬地若还有四神砂结构的开口小盆地相配则更是能提高墓地对扫墓者的崇敬感,因而也是一种景观生态和景观心理结合的空间组织。 风水术兴起后,历代王朝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在其卜葬习俗中无不烙上风水观的烙印。历史上帝王将相的陵墓环境选择,风水术影响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北京明十 三陵便是遵从风水术的最典型结构。以长陵为例,其背后的天寿山为玄武,十三陵盆地出口大红门东侧的左青龙为龙山,是一个基本作南北延伸的单斜山,其上出露坚硬的石英砂岩,酷像蜿蜒的青龙,右白虎称为卧虎山,很像蹲坐的老虎。这说明了风水术对丧葬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另外,风水观对阴阳宅的环境选择上讲求 “ 拆成 ” ,即根据环境条件更好地组织空间,并有所布置。在墓地选择时如果不具备前述两个条件,后代可人为将原有环境改造成有山有水、静谧和谐、对称以及四神砂结构地风水宝地。 我国传统“孝道”使得 陵园产业 潜在市场 前景广阔 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每个人无论贫贱与富贵都要面对这个结果,就像大文豪肖伯纳墓碑上刻的那样 “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还是一定会发生的 ” 。是呀,这是一件多么无奈的事,但他又是每个人一生中必须经历多次的重大仪式。 23 在我国,自古认为 “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由此便知中华民族是个重血缘,重家族、重孝道的民族。所以在中国办理丧葬事宜是以家族为基本单位。不仅如此,死者在丧礼之后仍被视为家族一员,其牌位与墓穴也被认为是他仍然存在的象征,因此拜祭祖坟也就显得格外神圣。中 国历朝历代都将拜祖坟与 “ 孝道 ” 联系起来,到如今,虽然拜祖坟没有以前正式隆重,但是如果家里有老人仙逝,子女们还是会倾其所有把丧事办的隆重些,为的是不让外人笑自己不孝顺,最终使 “ 隆丧厚葬 ” 日趋流行。 这对陵园产业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 24 第 四 章 项目主要 建设 内容与建设规模 主要建设内容 该占地面积约 130 亩( 86666 )。规划总建设规模为 15 万至 20万个公益性墓位,分期建设。首期建设规模为 5 万个墓位,主要是安置*新区现有的零星墓穴和拆迁待安置的墓穴。 建设规模 按照市、区政府的要求, *文化陵园将按“园林化、生态化、景点化”标准建设。建筑层高初步确定为 3 至 4 层,建筑密度约 20%,设有陵园管理用房、公共厕所、壁式骨灰盒安放葬台位。陵园建筑与高速公路之间布置高大乔木绿化遮挡。陵园东西两侧沿道路因地制宜建 1000台以上车位的停车场,园内其余位置建绿化、景观及临时休息亭、榭、石椅等,力求给人舒适、安逸的抚慰效果。 25 第 五 章 项目 选址与主要建设条件 目 选址 址选择原则 1、交通便利、距离合适; 2、地势干燥、通风 良好; 3、符合城市发展规划。 址选择位置 该项目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 *路约 300 米、南至滇池路约 68 米。 主要建设条件 然条件 1、自然地理位置 *区位于合肥市南,东临南淝河,西至金寨高架,南濒巢湖,北界环城路 , 辖五个街道、四个镇,区域总面积 340 平方公里 。 随着发展将 启动七大片区 (*新区和巢湖岸线治理片区、黄山公园片区、都市工业片区、高铁站片区、 *都市农业及新市镇片区、合肥新港和南二环物流片区以及城中村改造片区 )。 2、水文地质条件 与工程地质条件 1) 合肥市 地震设防烈度为七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为 震分组第一组。 2)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未发现有影响场地稳定性断裂构 26 造存在,拟建场地是稳定的,应适宜建设。 3)拟建场地第四纪地貌型态属于江淮丘陵岗地及坳沟交错的地貌单元。 4)地层结构:拟建 场地 地层结构如下:层填土,层软塑可塑状态粉质粘土(局部分布),层硬塑状态粘土。 5)地下水:主要为土层滞水型地下水,分布不连续,水沟及水塘分布有地表水。 6)拟建工程地基基础分析 : 建议基础适宜采用天然地基 。 7)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预分析 a、 膨胀土问题 合肥地区是我国膨胀土分布较广的地区之一,膨胀土物理力学性质呈现为孔隙比、液性指数较小,液限较大,压缩性低,膨胀潜势一般为中等。此类土在地下水干湿交替环境作用下,产生膨胀和收缩,对 建筑物的 正常使用有一定影响。 b、地基 的沉降变形 拟建场地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在软弱土层中或软硬土层交接部位,易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影响 建筑物的 使用安全。 8) 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 拟建场地属于丘陵地带,地形 可能 起伏较大, 基础 施工时,有些地段需要大挖或大填,在开挖时形成了边坡,应根据地质条件、开挖深度和附近有无建筑物或构筑物等情况进行放坡,必要时应进行妥善的支护措施和降排水措施。 27 3、气象条件 合肥居皖中,江淮分水岭横亘其间,是典型的平缓丘陵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阳光充足,无霜期较长 。合肥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218小时,年平均温度为 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 41,历史最低气温为 七月份平均气温 41,无霜期约 245 天,年平均降水量 水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即春雨期( 3 月下旬至 5 月下旬),梅雨期( 6月 中旬至 7 月上旬),秋雨 期( 8 月中旬及 9 月下旬)。按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 22为夏季, 10 22之间为春、秋季的划分,合肥四季的时间为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按 春夏秋冬时序为 71 天、 118 天、61天、 115 天。 合肥主导风向,全年为东北偏东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多东北风和西北风,历年最大风速 s。 历年土地冻结深度 6 8大冻结深度为 11下潜水水位埋深 105 200m。 4、地震 合肥地区历史上未曾发生过大的地震(但受到过波及), 郯庐断裂带走向北、东北,从肥东、巢县之间过, 距合肥约 30东断裂东起肥东梁园、合肥北部到河南固始,走向东西。国家地震总局 1997 颁的合肥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定合肥市地震基本烈度为 7 度。合肥是 38个全国重点抗震城市之一。 会条件 28 1、建设用地现状 建设用地选址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部,东部为 *新区,西北部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面隔江淮运河与肥西上派相望,毗邻合界高速公路。 项目用地为城市生产防护绿地范围,现状为农田,内有水塘,地势较为平坦,没有大的起伏,适宜建设。 2、 实施办法 *文化陵园项目的建设意义重大,合 肥市、 *区政府非常重视,市、区领导都对此项目建设提出重要意见。 *新区建设指挥部就该项目建设于 2008 年 3 月 31 日召开专题建设协调会,明确 *区政府作为建设主体,市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协同做好这项工作。 *区政府决定合肥 *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的建设主体责任, *区民政局承担项目建设指导和管理责任。 按照区政府部署,合肥 *有限公司作为建设申报单位承担该项目建设责任,其子公司合肥 *置业发展公司负责建设实施工作,区民政局负责建设指导和管理工作。 设条件分析 1、区位优势 *区位于合肥市南,东临南淝河,西至金寨高架,南濒巢湖,北界环城路。辖五个街道、四个镇,区域总面积 340 平方公里,常驻人口52 万。 *区委二届五次全会 决定 今年将陆续启动七大片区 (*新区和巢湖岸线治理片区、黄山公园片区、都市工业片区、高铁站片区、 * 29 都市农业及新市镇片区、合肥新港和南二环物流片区以及城中村改造片区 )建设。 其中, “ *新区 ” 是合肥市 “ 141” 工程中的一项 重要 工程,新区的范围是南依巢湖,北靠二环南路,西接上派河和合安高速、东临南淝河,规划总用地面积约 190 平方公里 。涉及到大 量土葬坟的迁移,若安置工作做不好,必然影响“大建设、大发展”的步伐。因此政府应该把这个关系到城市形象以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的重要议题尽快作为重点项目来实施。 2、交通便捷 区域规划基地交通流向主要有三个方向: ( 1) 、东北部和北部分别由珠江路上跨合界高速经宿松路到达; ( 2) 、西部及西北经由滨河路到达最为便捷; ( 3) 、南部区域主要从深圳路经由宿松路到达。 3、开发 的创新点 ( 1)、墓室室内化 采用室内标准墓室组合的方法集中安排骨灰存放,每个墓室 8 9米见方,存放骨灰标准穴位 392 448个,大大提 高储存模式。 ( 2)、陵园建筑覆土化 覆土建筑寓意骨灰存放在地下,符合“入土为安”的传统理念,让建筑 隐藏在绿色环境之中,和环境融为一体,有利达到景观园林化的目标。 ( 3)、日常运营零能耗 30 建筑各空间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路灯、电源太阳能化 ,日常管理不用电能,做到零能耗,以此达到生态化的目标。 设条件对项目建设的影响 1、对施工条件的影响 拟建场地 紧临已建成的宿松路,交通方便,施工材料 进 入 现场 方便 ,运输距离 将缩短 。附近有村庄,水电已有铺设管道,接引较为方便。 地块为最宽 而 狭长,场地 跨度较大, 所以建设条件对施工条件无影响。 2、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从现场勘察情况来看,地质条件较好,使得设计建筑基础相对较为简约;无多余土方也不需大量借土,土方 基本 平衡,建筑成本相对较低。 场地紧临已建成的宿松路,交通方便,施工材料 进 入现场,无需修铺临时道路,节省 了 建设和运输成本。水电已有铺设管道,接引距离较近,成本较低。 31 第 六 章 工程建设及总图布置方案 计理念 观化 林化 能化 态化 图设计 平面布局 通流线、停车 化景观设计 平面功能设计 面设计 面设计 结构及设备 构设计 (一 )设计依据: 砼结构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006版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32 (二 )设计荷载: 排水设计 气设计 通设计 33 第 七 章 劳动安全卫生、消防与环保 劳动安全卫生 计依据和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劳动法,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保障全体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根据 1997 年 1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的原劳动部第 3号令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的精神要求编制本篇章。 设计遵循的主要标准有: 1、工业 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相关专业设计中有关安全技术的规范、规程。 安全因素和职业危害分析 1、 自然危害因素:主要是暴雨、洪水、雷电、地 震、暑热灾害等,若处置不当,即有可能产生 建筑 倒塌、设 备 损毁、人员伤亡等。 2、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火灾、电气事故、停水事故、设备事故、坠落伤害等。防火灾是本项目的重点。 3、职业危害主要有:生产过程中噪音影响及工作中受高温等可能产生的影响。 计中采用的主要防范措施 1、防自然灾害措施 防洪排涝以合肥市当地的防洪标准作为计算依据,确定场地设计标 34 高,保证雨水外排畅通;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规定对各生产 建筑 、办公楼、电源系统、配电房 等建筑物设置防雷、接 地装置、各建筑物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规定按地震基本烈度 7 度设防,各办公室等设置通风、降温设施防止酷暑,在处理突发性灾害事件时加强对全体职工的自我防范教育。 2、生产过程中劳动安全及职业危害的防范措施 1)根据各生产工序的性质状况设置安全通道出口,配置事故照明应急及疏散批示标志,以利于安全疏散和处理紧急事故。 2)按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规范设计,对噪声源采取消声、隔声、吸声措施。对本工程主要声源等,在设计中将墙面使用隔声、吸声材料。 3)设备电器的安装、维修均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程 序进行,设置触电保护装置。 4)孔洞处加设盖板和围栏 等 防护设施。 5)加强安全教育,对有关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提高技术操作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 防 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 1998年 9 月 1日起施行);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001 年修订版 ); 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997 版 ); 5、消防安全标志 35 6、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 消防设计原则 本项目建设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采取消防措施。采用先进的消防技术,做到促进生产,保障安全,方便使用,经济合理。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和“三同时”的原则。 营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及消防水源和消防水量 本项目 按生产的火灾危害性分类属戊类,建筑物耐火等级 为 二级。消防水源为园区接入的自来水,消防给水量室外 20LS,室内 10LS,按其同时发生火灾的次数为一次,火灾的延续时间为 2小时计算,园区各墓室 自备消防泵 ,供水系统要能满 足消防要求。 防措施 1、园区总图布置各建筑物间距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要求,设有消防通道,并沿路按规定要求设置室外地上式消火栓。 2、建筑设计按建筑物耐火等级二级设计,室内按规定设置防火分隔区,疏散门,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