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区设计规范_第1页
防爆区设计规范_第2页
防爆区设计规范_第3页
防爆区设计规范_第4页
防爆区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爆区设计规范篇一:防爆设计规范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05892 第一章 总则 第 101 条 为了使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保障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因地制宜地采取防范措施,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制定本规范。 第 102 条 本规范适用于在生产、加工、处理、转运或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电力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下列环境: 一、矿井井下; 二、制造、使用或贮存火药、炸药和起爆药等的环境;三、利用电能进行生产并与生产工艺过程直接关联的电解、电镀等电气装置区域; 四、蓄电池室; 五、使用强氧化剂以及不用外来点火源就能自行起火的物质的环境; 六、水、陆、空交通运输工具及海上油井平台。 第 103 条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电力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爆炸性气体环境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 211 条 对于生产、加工、处理、转运或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下列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环境之一时,应进行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电力设计: 一、在大气条件下、易燃气体、易燃液体的蒸气或薄雾等易燃物质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二、闪点低于或等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的蒸气或薄雾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三、在物料操作温度高于可燃液体闪点的情况下,可燃液体有可能泄漏时,其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第 212 条 在爆炸性气体环境中产生爆炸必须同时存在下列条件: 一、存在易燃气体、易燃液体的蒸气或薄雾,其浓度在爆炸极限以内; 二、存在足以点燃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火花、电弧或高温。 第 213 条 在爆炸性气体环境中应采取下列防止爆炸的措施: 一、首先应使产生爆炸的条件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减到最小程度。 二、工艺设计中应采取消除或减少易燃物质的产生及积聚的措施: 1工艺流程中宜采取较低的压力和温度,将易燃物质限制在密闭容器内; 2工艺布置应限制和缩小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并宜将不同等级的爆炸危险区,或爆炸危险区与非爆炸危险区分隔在各自的厂房或界区内; 3在设备内可采用以氮气或其它惰性气体覆盖的措施; 4宜采取安全联锁或事故时加入聚合反应阻聚剂等化学药品的措施。 三、防止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形成,或缩短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滞留时间,宜采取下列措施: 1工艺装置宜采取露天或开敞式布置; 2设置机械通风装置; 3在爆炸危险环境内设置正压室; 4对区域内易形成和积聚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地点设置自动测量仪器装置,当气体或蒸气浓度接近爆炸下限值的 50时,应能可靠地发出信号或切断电源。 四、在区域内应采取消除或控制电气设备线路产生火花、电弧或高温的措施。 第二节 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划分 第 221 条 爆炸性气体环境应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按下 列规定进行分区:一、0 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二、l 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三、2 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或即使出现也仅是短时存在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注:正常运行是指正常的开车、运转、停车,易燃物质产品的装卸,密闭容器盖的开闭,安全阀、排放阀以及所有工厂设备都在其设计参数范围内工作的状态。 第 222 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条时,可划为非爆炸危险区域: 一、没有释放源并不可能有易燃物质侵入的区域; 二、易燃物质可能出现的最高浓度不超过爆炸下限值的 10; 三、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明火的设备附近,或炽热部件的表面温度超过区域内易燃物质引燃温度的设备附近; 四、在生产装置区外,露天或开敞设置的输送易燃物质的架空管道地带,但其阀门处按具体情况定。 第 223 条 释放源应按易燃物质的释放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分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连续级释放源:预计长期释放或短时频繁释放的释放源。类似下列情况的,可划为连续级释放源: 1没有用惰性气体覆盖的固定顶盖贮罐中的易燃液体的表面; 2油、水分离器等直接与空间接触的易燃液体的表面; 3经常或长期向空间释放易燃气体或易燃液体的蒸气的自由排气孔和其它孔口。 二、第一级释放源:预计正常运行时周期或偶尔释放的释放源。类似下列情况的,可划为第一级释放源: 1在正常运行时会释放易燃物质的泵、压缩机和阀门等的密封处; 2在正常运行时,会向空间释放易燃物质,安装在贮有易燃液体的容器上的排水系统; 3正常运行时会向空间释放易燃物质的取样点。 三、第二级释放源:预计在正常运行下不会释放,即使释放也仅是偶尔短时释放的释放源。类似下列情况的,可划为第二级释放源: 1正常运行时不能出现释放易燃物质的泵、压缩机和阀门的密封处; 2正常运行时不能释放易燃物质的法兰、连接件和管道接头; 3正常运行时不能向空间释放易燃物质的安全阀、排气孔和其它孔口处; 4正常运行时不能向空间释放易燃物质的取样点。 四、多级释放源:由上述两种或三种级别释放源组成的释放源。 第 224 条 爆炸危险区域内的通风,其空气流量能使易燃物质很快稀释到爆炸下限值的 25以下时,可定为通风良好。 采用机械通风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不计机械通风故障的影响: 1对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建筑物应设置备用的独立通风系统; 2在通风设备发生故障时,设置自动报警或停止工艺流程等确保能阻止易燃物质释放的预防措施,或使电气设备断电的预防措施。 第 225 条 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应按释放源级别和通风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首先应按下列释放源的级别划分区域: 1存在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 0区; 2存在第一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 1区; 3存在第二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 2区。 二、其次应根据通风条件调整区域划分: 1当通风良好时,应降低爆炸危险区域等级;当通风不良时应提高爆炸危险区域等级。 2局部机械通风在降低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浓度方面比自然通风和一般机械通风更为有效时,可采用局部机械通风降低爆炸危险区域等级。3在障碍物、凹坑和死角处,应局部提高爆炸危险区域等级。 4利用堤或墙等障碍物,限制比空气重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扩散,可缩小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 第三节 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的范围 第 231 条 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的范围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应根据释放源的级别和位置、易燃物质的性质、通风条件、障碍物及生产条件、运行经验,经技术经济比较综合确定。 二、建筑物内部,宜以厂房为单位划定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但也应根据生产的具体情况,当厂房内空间大,释放源释放的易燃物质量少时,可按厂房内部分空间划定爆炸危险的区域范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厂房内具有比空气重的易燃物质时,厂房内通风换气次数不应少于 2次h,且换气不受阻碍;厂房地面上高度 1m以内容积的空气与释放至厂房内的易燃物质所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浓度应小于爆炸下限。 2当厂房内具有比空气轻的易燃物质时,厂房平屋顶平面以下 1m高度内,或圆顶、斜顶的最高点以下 2m高度内的容积的空气与释放至厂房内的易燃物质所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浓度应小于爆炸下限。 注:释放至厂房内的易燃物质的最大量应按 1h释放量的 3倍计算,但不包括由于灾难性事故引起破裂时的释放量。 相对密度小于或等于 075 的爆炸性气体规定为轻于空气的气体;相对密度大于 075 的爆炸性气体规定为重于空气的气体。 三、当易燃物质可能大量释放并扩散到 15m以外时,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应划分附加 2区。 四、在物料操作温度高于可燃液体闪点的情况下,可燃液体可能泄漏时,其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可适当缩小。 第 232 条 确定爆炸危险区域的等级和范围宜符合第 233 条第 2317 条中典型示例的规定,并应根据易燃物质的释放量、释放速度、沸点、温度、闪点、相对密度、爆炸下限、障碍等条件,结合实践经验确定。但油气田及其管道工程、石油库的爆炸危险区域范围的确定除外。 第 233 条 对于易燃物质重于空气、通风良好且为第二级释放源的主要生产装置区、其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图 2331 及图2332): 一、在爆炸危险区域内,地坪下的坑、沟划为 1区; 二、以释放源为中心,半径为 15m,地坪上的高度为75m 及半径为 75m,顶部与释放源的距离为 75m 的范围内划为 2区; 三、以释放源为中心,总半径为 30m,地坪上的高度为 06m,且在 2区以外的范围内划为附加 2区。 第 234 条 易燃物质重于空气,释放源在封闭建筑物内,通风不良且为第二级释放源的主要生产装置区,其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图234): 一、封闭建筑物内和在爆炸危险区域内地坪下的坑、沟划为 I区; 二、以释放源为中心,半径为 15m,高度为 75m 的范围内划为 2区,但封闭建筑物的外墙和顶部距 2区的界限不得小于 3m,如为无孔洞实体墙,则墙外为非危险区; 三、以释放源为中心,总半径为 30m,地坪上的高度为 06m,且在 2区以外的范围内划为附加 2区。 第 235 条 对于易燃物质重于空气的贮罐,其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图 235l及图 2352): 一、固定式贮罐,在罐体内部未充隋性气体的液体表面以上的空间划为 0区,浮顶式贮罐在 浮顶移动范围内的空间划为 1区;二、以放空口为中心,半径为 15m 的空间和爆炸危险区域内地坪下的坑、沟划为 1区; 三、距离贮罐的外壁和顶部 3m的范围内划为 2区; 四、当贮罐周围设围堤时,贮罐外壁至围堤,其高度为堤顶高度的范围内划为 2区。 第 236 条 易燃液体、液化气、压缩气体、低温度液体装载槽车及槽车注送口处,其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图 236): 一、以槽车密闭式注送口为中心,半径为 15m 的空间或以非密闭式注送口为中心,半径为 3m的空间和爆炸危险区域内地坪下的坑、沟划为 1区; 二、以槽车密闭式注送口为中心,半径为 45m 的空间或以非密闭式注送口为中心,半径为 75m 的空间以及至地坪以上的范围内划为 2区。 第 237 条 对于易燃物质轻于空气,通风良好且为第二级释放源的主要生产装置区,其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图 237): 当释放源距地坪的高度不超过 45m 时,以释放源为中心,半径为 45m,顶部与释放源的距离为 75m,及释放源至地坪以上的范围内划为 2区。 第 238 条 对于易燃物质轻于空气,下部无侧墙,通风良好且为第二级释放源的压缩机厂,其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图 238): 一、当释放源距地坪的高度不超过 45m 时,以释放源为中心,半径为 45m,地坪以上至封闭区底部的空间和封闭区内部的范围内划为 2区; 二、屋顶上方百页窗边外,半径为 45m,百页窗顶部以上高度为 75m 的范围内划为 2区。 第 239 条 对于易燃物质轻于空气,通风不良且为第二级释放源的压缩机厂房,其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图 239): 一、封闭区内部划分为 1区; 二、以释放源为中心,半径为 45m,地坪以上至封闭区底部的空间和距离封闭区外壁 3m,顶部的垂直高度为45m 的范围内划为 2区。 第 2310 条 对于开顶贮罐或池的单元分离器、预分离器和分离器液体表面为连续级释放源的,其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图 2310): 一、单元分离器和预分离器的池壁外,半径为75m,地坪上高度为 75m,及至液体表面以上的范围内划为 1区; 二、分离器的池壁外,半径为 3m,地坪上高度为3m,及至液体表面以上的范围内划为 1区; 三、l 区外水平距离半径为 3m,垂直上方 3m,水平距离半径为 75m,地坪上高度为 3m以及 l区外水平距离半径为 225m,地坪上高度为 06m 的范围内划为 2区。 第 2311 条 对于开顶贮罐或池的溶解气游离装置(溶气浮选装置)液体表面处为连续级释放源的,其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图 23ll): 一、液体表面至地坪的范围划为 1区; 二、1 区外及池壁外水平距离半径为 3m,地坪上高度为 3m的范围内划为 2区。 第 2312 条 对于开顶贮罐或池的生物氧化装置,液体表面处为连续级释放源的,其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图 2312): 开顶贮罐或池壁外水平距离半径为 3m,液体表面上方至地坪上高度为 3m的范围内划为 2区。 第 2313 条 对于处理生产装置用冷却水的机械通风冷却塔,当划分为爆炸危险区域时,其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图 2313): 一、以回水管顶部烃放空管管口为中心,半径为15m,地坪下的泵、坑以及冷却塔及其上方高度为 3m的范围内划为 2区; 二、当冷却塔的风扇反转时,冷却塔侧壁外水平距离半径为 3m,高度为冷却塔高度的范围 内划为附加 2区。第 2314 条 无释放源的生产装置区与通风不良的、且有第二级释放源的爆炸性气体环境相邻,并用非燃烧体的实体墙隔开,其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图 2314): 一、通风不良的、有第二级释放源的房间范围内划为1区; 二、当易燃物质重于空气时,以释放源为中心,半径为 15m的范围内划为 2区; 三、当易燃物质轻于空气时,以释放源为中心,半径为 45m 的范围内划分为 2区。 第 2315 条 无释放源的生产装置区与有顶无墙建筑物且有第二级释放源的爆炸性气体环境相邻,并用非燃烧体的实体墙隔开,其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图 2315I 及图 23152): 一、当易燃物质重于空气时,以释放源为中心,半径为 15m的范围内划为 2区; 二、当易燃物质轻于空气时,以释放源为中心,半径为 45m 的范围内划为 2区; 三、与爆炸危险区域相邻,用非燃烧体的实体墙隔开的无释放源的生产装置区,门窗位于爆炸危险区域内时划为 2区,门窗位于爆炸危险区域外时划为非危险区。 第 2316 条 无释放源的生产装置区与通风不良的且有第一级释放源的爆炸性气体环境相邻,并用非燃烧体的实体墙隔开,其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图 2316): 一、第一级释放源上方排风罩内的范围划为 1区; 二、当易燃物质重于空气时,1 区外半径为 15m的范围内划为 2区; 三、当易燃物质轻于空气时,1 区外半径为 45m 的范围内划为 2区。 第 2317 条 对工艺设备容积不大于 95m3、压力不大于 35MPa 流量不大于 381s 的生产装置,且为第二级释放源,按照生产的实践经验,其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图 2317): 一、爆炸危险区域内,地坪下的坑、沟划为 1区: 二、以释放源为中心,半径为 45m,至地坪以上范围内划为 2区。 第 2318 条 爆炸性气体环境内的车间采用正压或连续通风稀释措施后,车间可降为非爆炸危险环境。 通风引入的气源应安全可靠,且必须是没有易燃物质、腐蚀介质及机械杂质。 对重于空气的易燃物质,进气口应设在高出所划爆炸危险区范围的 15m 以上处。 第 2319 条 爆炸性气体环境电力装置设计应有爆炸危险区域划分图,对于简单或小型厂房,可采用文字说明表达。 第四节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分级、分组 第 241 条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应按其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或最小点燃电流(MIC)分级,并应符合表 241 的规定。 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或最小点燃电流(MIC)分级 表 241 注:1.分级的级别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通用要求 ; 2.最小点燃电流比(MICK)为各种易燃物质按照它们最小电流值与实验室的甲烷的最小电流值之比。 第 242 条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应按引燃温度分组,并应符合表 242 的规定。 引燃温度分组 表 242 篇二:防爆设计要求在工业厂房建筑的设计中,不同生产工艺对建筑物有不同的要求。精密仪器仪表的生产厂房要求恒温、恒湿、洁净等;而一些热车间、有粉尘的车间要求有良好的通风和除尘设施;对于化工、医药、石油化工等工业企业的厂房,由于生产过程中有爆炸的危险,因此在厂房设计时,除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外,必须认真考虑防止爆炸问题,一旦发生爆炸事故,尽可能使生命财产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现就工业厂房防爆的设计问题谈一些看法。 爆炸是在瞬间发生的,人在爆炸的当时是来不及采取任何措施的,因此工业厂房防爆设计应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设计中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法规,采取有效的防爆措施、合理的抗爆结构,解决处理好泄压设施等。通过技术手段,保障安生生产,防止发生爆炸和燃烧事故。 1 设计中防爆的基本技术措施 (1)对整个厂区都存在有爆炸危险的工厂(如乳化炸药厂) ,在整体规划设计时,要根据建筑物内危险品的生产工序、生产品种、生产特征、危险程度等因素,确定建筑物的危险等级后进行分区规划,危险品生产区内的建筑物与其周围村庄、公路、铁路、城镇和本厂生活设施等的距离,都应分别根据建筑物的危险等级和存药量计算后,按规范要求取其最大值。当相互间距离因厂地限制不能满足要求时,要做防护屏障,如采用防护堤、钢筋混凝土墙等形式。对 A级建筑物必须设置防护屏障。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以达最佳合理布局。 (2)对于一般工业厂区内有生产和使用爆炸物品的厂房和车间,应尽量集中布置在同一个区域内,与一般厂房、车间的距离要满足安全距离的要求,这样便于对防火墙等防爆建筑结构的统一处理。 (3)有爆炸危险的车间,应布置在单层厂房内,如因工艺需要厂房为多层时,则应放在最上一层。 (4)在一般厂房、车间内设有局部防爆房间时,应将此房间尽量*外墙设置,采用特制的易于向外开启的窗,这样泄压面积容易解决,也便于灭火。 (5)在厂房中,危险性大的车间和危险性小的车间,同样应该用坚固的防火墙隔开(砖墙或钢筋混凝土墙) 。宜在外墙上开门,利用外廊或阳台进行车间相互间的工作联系;或在防火墙上作双门斗,尽量使两个门错开,用门斗来减弱爆炸冲击波的威力,缩小爆炸影响范围。 (6)对于易产生爆炸的设备,应尽量放在近外墙、*窗的位置或置于露天,使其破坏力减弱。 (7)凡不同性质的危险物品的生产、存放应分开设置,如乙炔与氧气必须分开。 (8)爆炸危险部位,不要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内,因通风不好,发生事故时影响很大,而且不利于疏散和抢救。 2 要设置减压面积 对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工业厂房建筑,设置必要的减压面积是爆炸时降低室内压力、避免建筑物结构遭受严重破坏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至于哪一类爆炸混合物,需要用多大的泄压面积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因为影响爆炸威力的因素很多,如介质特性、混合浓度、爆炸地点、厂房容积和形状、温度等均有影响,因此理论上计算得十分准确是不容易的。目前我们主要根据实践经验,并考虑到当前我国建筑结构发展的水平,泄压面积与厂房容积之比一般取 m2m3。这个比值对一般爆炸混合物比较适用,如谷物、皮革、铜、锌、合成树脂、煤等粉尘和醋酸蒸气等。但对那种危险性较大的爆炸混合物,上述的比值只适用于浓度超过爆炸下限及以下的情况,超过更多就有使厂房遭到破坏的危险。 与砖混结构承重的厂房相比,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厂房有利于扩大厂房侧窗的泄压面积。泄压面积应布置在*近可能爆炸的部位,不能面对人员集中的地方和交通要道。采用轻质屋盖、轻质墙体和门窗等,也是作为泄压面积的一种技术措施。轻质屋盖的泄压效果较好,爆炸后造成的破坏和损失较少。轻质屋盖一般是用石棉瓦、瓦楞铁、复合夹心板等铺在钢檩条上,其自重轻,一般不超过 kNm2 的要求。在车间内部发生爆炸时容易被冲击波冲开、破碎、落下,而对设备破坏的影响不大。但采用石棉瓦、瓦楞铁时,仍存在防寒、隔热等问题。 易于泄压的门窗、轻质墙体等作为泄压面积时比较容易做到,但要考虑不能影响邻近车间和建筑物的安全,否则定要在窗外设保护挡板,或在墙外留出一块空地设置栏杆,防止伤人。作为泄压面积的门窗一定要向外开,并安装 3 mm的普通玻璃。 3 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防爆结构实践经验及教训证明,框架结构抵抗爆炸破坏的能力较强。所以,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生产厂房,一般都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和非燃烧体的轻质墙填充的围护结构,这是避免厂房倒塌造成严重损失的有力措施。将厂房围护结构尽量用作泄压面积,这样在厂房内发生一般性的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时,所造成的危害较少,不致影响整个厂房的安全,并能较快地恢复正常生产。相反,承重结构不牢固,虽有一定量的泄压设施,也难免造成人身伤亡、设备损坏、厂房倒塌的后果。尤其是用轻质屋顶作为泄压面积时,如构造处理不当,也有飞起后又整体偏移落下,伤人和砸坏设备的危险。利用墙和门窗作泄压面积时,也要注意对周围人员的防护问题。 事实证明,采用框架结构,只要节点构造牢固可*,就能成为良好的抗爆结构,比用砖墙承重的结构好。我们设计的炸药生产厂房,就是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当然,也可以采用钢结构厂房。 4 防爆车间设计的一般要求 地面、内墙面 散发较空气重的可燃气体或易燃、可燃液体蒸气的甲类生产车间和有粉尘,纤维爆炸危险的乙类生产车间,宜采用不发生火花的地面。为防止火花出现,地面可采用橡胶、塑料、橡胶掺石墨或沥青混凝土等。 有可能沉积可燃粉尘的车间内墙面,应进行抹灰或油漆,做成容易清洗的(可擦洗涂料)内表面。 办公室,休息室 为了人员的安全,在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生产厂房中,不要设办公室或休息室等辅助房间。必要时这类房间可设在车间外面,与本车间之间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h的非燃烧墙体隔开。 电气设备 防爆车间内的电气设备,选用和安装均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防爆型的,如防爆开关、防爆电机、防爆灯具等,杜绝选用非防爆型的。 防雷设施 在容易引起爆炸的厂房和车间,除在本建筑物上设置避雷装置外,应在其建筑物周围按要求设置独立的避雷针,使该建筑物能够处在整个避雷系统的保护范围内,防止雷击造成的事故。 篇三:防爆区域划分爆炸性危险场所的划分表 我国对爆炸性危险场所是如何划分的? 答 我国对爆炸性危险场所的划分采用与 IEC等效的方法。国家标准 GB 50058-92中规定,爆炸性气体危险场所按其危险程度大小,划分为 0区、1 区、2 区三个级别,爆炸性粉尘危险场所划分为 10区、11 区两个级别,详见表 4-1。 表 4-1 中国对危险场所划分表 爆炸性物质 区域划分 区域定义 气 体 0 区 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1 区 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2 区 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或即使出现也仅是短时存在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粉尘 10 区 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粉尘的环境 11 区 有时会将积留下的粉尘扬起而偶然出现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环境 国际上对爆炸性危险场所是如何划分的? 答 国际上各主要工业国家对爆炸性危险场所的划分,基本上可分两种意见。一种以 IEC(国际电工委员会)为代表,包括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对气体划分为 0区、1 区、2 区,对粉尘划分为 10区、11 区。其定义与 IEC基本相同(可参见我国对各区域的定义,我国等效采用 IEC标准) 。另一种为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的划分,以 NEC(美国国家电气规程)的定义为代表,对气体划分为 1区、2 区(没有 0区) ,对粉尘也划分为 1区、2区。 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大致如下: 气体:IEC0 区、1 区NEC 1 区 IEC 2 区 NEC2 区 粉尘:IEC 10 区NEC 1 区 IEC 11 区NEC 2 区 IEC“区”的英文为 Zone; NEC“区”的英文为 Division。 我国的防爆电气设备,其防爆结构形式有几种?列出其名称和标志。答 根据国家标准 GB 383683,我国的防爆电气设备其防爆结构形式有 8种,列举如下。 结构形式 标志 结构形式 标志隔爆型 d 充油型 o 增安型 e 充砂型 q 本质安全型 i 无火花型 n 正压型 p 特殊型 s 什么是隔爆型仪表?它有什么特点? 答 隔爆又称耐压防爆,它把能点燃爆炸混合物的仪表部件封闭在一个外壳内,该外壳特别牢固,能承受内部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压力,并阻止向壳外的爆炸性混合物传爆。这就是说,隔爆型仪表的壳体内部是可能发生爆炸的,但不会传到壳体外面来,因此这种仪表的各部件的接合面,如仪表盖的螺纹圈数,螺纹精度,零点,量程调整螺钉和表壳之间,变送器的检测部件和转换部件之间的间隙,以及导线口等,都有严格的防爆要求。 隔爆型仪表除了较笨重外,其他比较简单,不需要如安全栅之类的关联设备。但是在打开表盖前,必须先把电源关掉,否则万一产生火花,便会暴露在大气之中,从而出现危险。 什么是本质安全型(intrinsic safety)仪表?它有什么特点? 答 本质安全型仪表又叫安全火花型仪表。它的特点是仪表在正常状态下和故障状态下,电路、系统产生的火花和达到的温度都不会引燃爆炸性混合物。它的防爆主要由以下措施来实现: 采用新型集成电路元件等组成仪表电路,在较低的工作电压和较小的工作电流下工作; 用安全栅把危险场所和非危险场所的电路分隔开,限制由非危险场所传递到危险场所去的能量; 仪表的连接导线不得形成过大的分布电感和分布电容,以减少电路中的储能。 本制安全型仪表的防爆性能,不是采用通风、充气、充油、隔爆等外部措施实现的,而是由电路本身实现的,因而是本质安全的。它能适用于一切危险场所和一切爆炸性气体、蒸气混合物,并可以在通电的情况下进行维修和调整。但是,它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本安关联设备(安全栅) 、外部配线一起组成本安电路,才能发挥防爆功能。 本安型仪表有 ia、ib 两种,请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答 ia等级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以及电路中存在一个故障或两个故障时,均不能点燃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在ia型电路中, 工作电流被限制在 100mA以下。ib 等级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以及电路中存在一个故障时,不能点烯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在 ib电路中,工作电流被限帛在150mA以下。 ia 型仪表适用于 0区和 1区, ib型仪表仅适用于 1区。或者说,从本质安全角度讲,ib 型仪表适用于煤矿井下,ia 型仪表适用于工厂。什么是正压型(p 型)仪表? 答 向仪表外壳内充入正压的洁净空气、惰性气体,或连续通入洁净空气、不燃性气体,保持外壳内部保护气体的压力高于周围危险性环境的压力,阻止外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进入壳内,而使电气部件的危险源与之隔离的仪表设备。 什么是增安型(e 型)仪表? 答 正常运行条件下不会产生点燃爆炸性混合物的火花或危险温度,并在结构上采取措施(如密封等) ,提高其安全程度,以避免在正常和规定的过载条件下出现点燃现象的仪表设备。 什么是特殊型(s 型)仪表? 答 是除 d、e、i、p、n 之外的特殊形式,或者是上述几种形式的组合,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的防爆仪表称为特殊型仪表。 防爆电气设备分为几大类? 答 分为两大类:I 类:煤矿井下用电气设备;II 类:工厂用电气设备。 II 类防爆电气设备划分为几级?标志是什么? 答 按照国家标准 GB 383683,II 类防爆电气设备划分为三级,标志分别为 A、B、C。分级标准见表 8-2。 表 8-2 II类防爆电气设备分类标准 级别 MESG/mm MICR II A MESG MICR II B MESG MICR II C MESG MICR 注:MESG可燃性气体混合物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m。 MICR可燃性气体混合物最小点燃电流与甲烷最小点燃电流的比值。II A、II B、II C也是可燃性气体混合物的传爆等级。 解释下列名词: 最大试验安全间隙 MESG; 最小点燃电流 MIC; 最小点燃电流比 MICR。 答 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一个壳体充有一定浓度的被试验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后,通过 25mm长的接合面均不能引燃壳体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外壳接合面之间的最大间隙。 最小点燃电流(MIC)在规定的试验装置上,用直流 24V、95mH 电感的火花进行 3000次点燃试验时,能够点燃可燃性气体混合物的最小电流。此电流 降低 5%即不能点燃。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各种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的最小点燃电流对甲烷与空气混合物的最小点燃电流的比值。 II 类防爆电气设备划分为几个温度组别?标志是什么? 答 按国家标准 GB383683,II 类防爆电气设备根据其最高表面温度划分为 6组,标志为 T1T6。分组标准如下:温度组别 允许最高表面温度/ 温度组别 允许最高表面温度/T1 T2 T3 450 300 200 T4 T5 T6 135 100 85 T1-T6 对应于爆炸气体混合物的引燃温度分组。 如何选 用防爆型仪表? 答 一般说来,可根据以下两点来选用。 根据仪表安装、使用场所的危险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