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随着君主专制加强封建制度_第1页
那随着君主专制加强封建制度_第2页
那随着君主专制加强封建制度_第3页
那随着君主专制加强封建制度_第4页
那随着君主专制加强封建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那随着君主专制加强封建制度篇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练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 ) A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D巩固皇权 2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评价,正确的是 ( ) A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 B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 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新防御力量 D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3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 )l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的重要原因 A B C D 4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 ) A军机处的设置 B八股取士的实施 C厂卫机构的设立 D严酷的文字狱 5伴随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 )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 B C D 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年分封王国,郡国并行 C元朝废除州县制,实行行省制 D明朝废除行省,地方设三司 7明初撤销中书省及丞相官制,皇帝秘书班子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 ( ) A中央政府提高工作效率 B文臣的地位开始提高 C君主专制统治大大加强 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8明初管理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 A节度使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三司 9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废除丞相 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以地方设“三司” 10 “票拟”是( ) A、大臣的奏章 B、阁臣帮助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C 、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D、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11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封建统治日趋稳固 B、封建统治日趋衰弱 C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封建国家日趋巩固 12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 ) A 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 能接触国家的军政机要 C始终是清朝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D它的设立使皇权进一步加强13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公元前 221 年至公元 1840年)的两千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特征是:皇帝“家天下”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 官僚制度 “多民族”与“大一 统” ( ) ABC D 14内阁制正式确立是在() A明太祖时期 B明成祖时期 C明宣宗时期 D明宪宗时期 15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根本上是() A、因为宰相胡惟庸“谋危社稷” B、地方上设三司后,宰相职权扩大 C、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D、宰相之职可以由六部替代 16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上有相同之处() A、极大地削弱相权 B、分化中央和地方事权 C、地方上高三司分权 D、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政务 17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 ) A、说明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权力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重视文人敷衍文雅 D、都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18秦朝以来,直至清朝前期,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最突出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激烈 B、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相交替 C、专制皇权的日益强化 D、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日益激化 19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 ) A统治阶级的要求 B法家思想的启示 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D规定皇权的至高无上 20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政令统一的需要 21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是因为它 ()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 22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办事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 C、让“群臣”监督皇帝 D、精简政府机构 23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顺治年间)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枢垣记略 材料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赵翼曝杂记 (1)据材料一,说明顺治年间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它有何弊端?答:特点: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较大,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满洲贵族(议政王大臣)权势大。 弊端:皇权受到限制,不利于稳定朝政;满洲贵族权势大,不利于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雍正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设立及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直接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公务。 根本原因:加强专制皇权、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统治)的需要。 (3)军机处有何特点? 答: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利于皇帝控制;军机大臣人数较多(六、七人),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参与处理机要政务,能够协助皇帝控制政权;军机处设在离皇帝办公近处,便于皇上随时召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目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 (明太祖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唐太宗认为处理政务时“稳便”的方法是什么? 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又是什么? 答:唐太宗:丞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取消丞相,中央各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直接管理。 (2)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何不同? 答:唐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废之,集权于皇帝一人。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两位帝王观点的认识。 答: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佐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度对立看待,从制度上取消相权,虽然保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威,但却使中央集权制度走向了衰落,助长了官场上的唯上是从和因循守旧之风。 三问答题 1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轨迹。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回答: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 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本质:专制政治(或君主专制制度) (2)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怎样? 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发展趋势: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 进步作用:在明清之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具有进步性,表现在: 适应了农业社会发展的要求,(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救灾行动,)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与社会安定; 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有利于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明清时期 (封建社会后期)起,消极作作日益显著: 助长了官场唯上是从、因循守旧之风和官僚作风 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加重了人民负担;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化之风; 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妨碍了科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发展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4)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各有何突出特点? 答: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分相权为三,互相牵制;宋太祖从兵权人手,削弱地方权力;明太祖废丞相,亲自掌管六部,君权极端加强。 (5)概括指出上述特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 答:唐朝:形成了严密的中央集权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宋朝: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明朝: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全面走向腐朽。 (6)上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趋势:由盛而衰。 2. 简述秦、唐、明、清(鸦片战争前)四朝所设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据此概括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演变的特点和趋势。 参考答案: 中央行政机构: 秦:在中央设立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三公)和九卿。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 明: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后形成内阁制。 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保留明朝内阁制,后又设南书房及军机处。 特点和趋势:中央官僚机构日趋完善并形成严密的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3试综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是如何进行对各级行政机关的监察的。 参考答案: 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西汉初亦设御史大夫行监察权。 汉武帝时,将全国分为 13 个州,派刺史监察地方。 隋、唐时期设尚书、中书(隋时称“内史”)、门下三省,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监督。 唐朝还将全国分为若干个(10 或 15 个)道,作为监察区。北宋设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三衙统领禁军,同时设立管理军务的枢密院。三衙、枢密院互相牵制、监督。 北宋还设参知政事(副相) 、枢密院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互相监督。 北宋在地方派州通判到地方,与知州互相牵制、监督。 明初在地方设直属中央的按察司,掌管地方监察事务。篇二: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明设三司,废丞相;内阁制度的由来及演变;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了解明清在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及影响,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归纳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及其影响,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明朝和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教师通过分析清朝专制政策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2.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 从 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 1840 年鸦片战争前夕为我国明清时期,共跨历史 470 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时期。那么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重点指出导致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我们说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两大矛盾:中央与地方,军权与相权。上节课我们讲到我国从汉代到元代,君权在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削弱,秦朝设立的宰相制度到朱元璋时候就被废除了,这也就加强了专制主义的发展。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 (1)丞相权势过重 明朝初期政治制度方面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元朝的痕迹。比如说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左右丞相来统领六部,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但是我们上节课说到正是元朝的这种体制,又将权力集中在丞相身上,丞相权力很大。 (2)加强皇权的需要 朱元璋后来也意识到这点,认为元朝的制度会影响到皇权的集中,导致皇帝权力不稳,政局动荡,于是决定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 (3)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任意妄为 明朝初年,宰相胡惟庸权倾朝野,嚣张跋扈,甚至还毒死了明太祖十分器重的刘伯温。面对这样的胡惟庸朱元璋起初并不发话和有任何表示,朱元璋这一反常的举动就叫做欲擒故纵。1380 年的正月,有人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就以“枉法诬贤” 、 “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等人,并以此为借口大肆戮杀功臣大将,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开过元老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对付一个小小的胡惟庸,朱元璋需要不动声色,等待这么久吗?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丞相制度。但是这个制度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要废除这个制度,必须有一个充分的理由,而胡惟庸这样无德之人的任意妄为正好可以为他提供一个借口。 2、废除 明太祖大肆戮杀功臣,连他的皇太子也看不下去。有一天皇太子劝说他:“陛下杀人过多,恐伤和气。 ”第二天明太祖故意把一条刺杖放在地上,让皇太子用手拿起来。皇太子很为难。朱元璋就说有刺会扎手,我把刺给你去掉,难道不更好吗?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于是罢除丞相,革掉中书省,并严格规定以后的皇帝也不得再立丞相;臣下如果敢说再设丞相的就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职务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明太祖的刺比喻成什么呢?(功臣)那么他又是怎样去掉这些刺的呢? (1)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2)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3、影响 (1)秦以来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 (2)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1、出现的原因 宰相制度废除后,由于事务繁忙,国家的大事小事都需要皇帝裁决。曾经在一周之内朱元璋接到各部门的奏章达 1660 件,共有 3391 件事情要处理,平均每天要处理的奏章就达 207 份、411 件事。皇帝他是人不是神,精力有限,遇到大事也深深地感受到没人商量。 2、确立 (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于是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忙的政务。但是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政,一切大事仍由皇帝来决定。 (2)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权力逐步扩大 由于建文帝时期没有设置殿阁大学士,而是让翰林院的一些亲信担任顾问。到了明成祖时,明成祖就将起草诏令的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加入到文渊阁,使得文渊阁有了顾问职权了,明成祖还让他们参与机密事务的权力,明代的内阁制度正式确定。明宣宗的时候,内阁大学士替皇帝批答奏章。这种权力称为票拟,就是给皇帝写御批的草稿,这种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拍板还要看皇帝。皇帝赞同后,由太监用红笔抄出来,称为批红。由于内阁人数有几个,必须有一个头,就产生了首辅,首辅权力高过其他大臣,张居正担任首辅的时候,权力都收归于内阁,六部都属于内阁的下属机构。 (3)评价 大家要注意,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不过是皇帝让自己信任的文臣对国事提出一些意见,带有皇帝私人秘书、顾问的性质。表面上位尊权重,实际上并没有决策权。阁臣的升降、职权大笑和票拟是否被采纳就要取决于皇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的作用。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 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这反映了清初政治有什么特点? 清朝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首崇满洲” ,尽管沿用了明朝的内阁和六部,但是最高的决策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由满洲贵族组成,汉人不得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高过内阁和六部,甚至做出的决定,皇帝都很难改变,这就限制了皇权。这种早期的氏族贵族会议的制度,很明显带有原始民主色彩,中原民族的政治制度相对要完善些! 清代的内阁地位虽然很高,但是没有实权,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权力、地位都没有明代内阁那么高。 2、南书房 康熙帝为了加强皇权,于是在宫内设立了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进入南书房。名义上翰林院学士是陪皇帝读书写字,实际上参与了国家机密事务,帮助皇帝起草诏令。这样一来中央权力机构就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和内阁。这三者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由于重大决策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量,连皇帝都难以改变,所以,清统治者到雍正时,又设立了军机处。 3、军机处的设立 (1)设置 军机处最初是雍正为了办理西北军务而设立的,方便皇帝能直接掌握战情。后来成为常设机构。军机大臣是皇帝挑选自己的亲臣或者重臣担任。 (2)职责 后来军机处虽然发展成为了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机构,但是它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为什么呢?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期间”这就说明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着做笔录,然后负责把皇帝的指令传达到中央各部去执行,连讨论的权力都没有,军国大事都由皇帝决定。 (3)作用 军机处的设立取代了南书房,使内阁职权进一步缩小,更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国家一切政务都有皇帝一人做决定。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设问:从清初统治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到设军机处,说明了什么?给中国社会到来了什么影响? 归纳:说明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加强了君主专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使民主制度很难产生,思想控制也比较严密,不利于社会改革促进社会进步。 篇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其君主专制制度具有突出的特点。 特点: 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的狱的严酷等方面。 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因为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因而只得靠强权,靠皇权的绝对化、特务统治,靠制造冤狱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 一句话:封建君主专制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进一步巩固。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宰相制度的废除”一目,主要叙述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一,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具体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 ,即布政司:洪武九年(1376)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后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比布政使高。其后,布政使的职权渐小,至清代仅为督抚的僚属,专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仅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为从二品官。布政司俗称藩司,布政使俗称藩台;都指挥司:五代宋元时期即有都指挥使,均为统兵将领。明朝设都指挥使司,掌一省的军政;按察司:唐景龙二年(708)置十道按察使,分察各地。开元二十二年(734)改称采访处置使,后又改为观察处置使。宋以诸路转运使兼按察,专主巡察,别有提点刑狱官。元置提刑按察使,后该为肃政廉访司。明朝仍建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清朝沿用。又名臬司。俗名臬台、廉访。清末改为提法使。三司分别掌管军政、行政和财政,并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其二,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 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内阁的出现”一目,主要叙述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设立内阁制度。如前所述,明太祖忌大臣权重,自洪武十三年杀胡惟庸后,不设宰相。但“政皆独断”却又造成政务丛集于一身的矛盾。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9月 14 日至 21 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 1 660 件,共 3 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 207 件、411 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置诸殿阁大学士,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办理政务。永乐初年,选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称内阁,无官属。明中叶以后,职权渐重,兼领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后内阁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的首辅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