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现代企业制度_第1页
顺德,现代企业制度_第2页
顺德,现代企业制度_第3页
顺德,现代企业制度_第4页
顺德,现代企业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顺德,现代企业制度篇一:伟大的历程辉煌的成就-改革开放 30 年顺德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伟大的历程辉煌的成就-改革开放 30 年顺德区 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来源:顺德区统计局 改革开放 30 年来,顺德全区上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开放,以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壮丽篇章,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日新月异,整个顺德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实现腾飞,综合实力令人瞩目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经济社会迅速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1978XX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远远高于 19491978 年平均增长速度,也大大高于同期全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与1978 年相比,XX 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328 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80 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885 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70 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4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57 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 1524 倍,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 618倍。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综合实力空前增强。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经济总量的扩张。地区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亿元迅速跃升至 XX 年的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18 倍、475倍和 594 倍。从 1978 年开始,生产总值上升到 1984 年的超 10 亿元用了 6 年时间,上升到 1988 年的近 30 亿元用了3 年时间,此后至 1999 年的 11 年间增长了近 10 倍,平均每年上升亿元,1994 年突破 100 亿元大关,1996 年突破200 亿元大关。进入新世纪,顺德经济发展迈入高速增长期,XX 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1000 亿元,XX 年突破 1500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成百倍增加,由 1978 年的 612 元上升到 XX 年的 107991 元,增长了 176 倍。 经济规模的扩大,带来了财力的增加。1978 年顺德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亿元,1986 年翻了一番,达到亿元;1998 年跨上 10 亿元台阶,达到亿元;XX 年跨上 20 亿元台阶,达到亿元;XX 年突破 30 亿元大关;XX 年、XX 年连续两年又分别突破 50 亿元、60 亿元大关;XX 年达到亿元,1978XX 年年均增长%。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顺德经济实力在县域经济中的排位迅速提升,XX 年至 XX 年连续四年居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之首。 二、产业结构发生巨变,经济质量稳步提升 30 年来,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顺德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 业在调整中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由 1978 年的:调整为 XX 年的:。与 1978 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个百分点。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顺德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加速形成。XX 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亿元,比改革开放前的 1978 年增长 23 倍,年均增长%。其中,水产业产值占亿元,比 1978年增长倍,年均增长%;种植业产值亿元,增长倍,年均增长 8%;畜牧业产值亿元,增长 18 倍,年均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 11179 元,增长 48 倍,年均增长%。 工业经济创造辉煌。改革开放以来,顺德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结构深刻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以农业经济增长为主向以工业经济增长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进而实现了工业化由初期阶段向中后期阶段迈进的历史性跨越。经过 30 年的发展,顺德成为国内著名的制造业基地,家用电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医药保健、包装印刷、家具等支柱产业蓬勃发展,汽车配件、金属加工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链条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中小企业加快成长。XX 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375 倍,年均增长%。XX 年底,累计申请专利 45541 件,授权 31107件,专利申请和授权连续 12 年位居全国县级区域第一位。大中型工业企业从 1978 年的 2 家增至 XX 年的 227 家,总产值从亿元增至亿元,拥有美的、科龙、万家乐、科达、德美化工、碧桂园 6 家上市公司,美的、格兰仕集团进入XX 年中国企业 500 强。目前,全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 11 个、中国名牌产品 32 个,广东省著名商标 69 个、广东省名牌产品 79 个。同时,顺德还被授予“中国家电之都” 、 “中国燃气具之都” 、 “中国涂料之乡” 、 “中国鳗鱼之乡”等 20 多项国家级区域品牌。 商贸服务日益繁荣。改革开放给顺德的市场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宏观政策作用下,区域内市场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 1978 年的亿元增加到 XX 年的亿元,增长 170 倍,年均增长%。零售业态从单一走向多种多样,百货店、超市、专业店、购物中心等遍地开花,电视购物、网上购物等逐渐兴起。现代商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大良商圈、容桂商圈和乐从、龙江三大城市商圈初步形成。流通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先进流通经营管理手段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30 年来顺德服务业不断实现跨越,1978 年服务业增加值仅亿元,XX 年达到亿元,增长 507 倍。 三、体制改革引领先风,对外开放成绩斐然 30 年来,顺德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变革同促进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把坚持自主创新同参与对外经济结合起来,破除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发展模式,焕发了顺德大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无限生机。体制改革领先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顺德人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了改革的“顺德模式” ,令全国瞩目。进入九十年代,顺德紧紧抓住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实施了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包括机构改革、农村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及一系列配套改革的综合改革,一举成为全省全国的改革先锋。正是以石破天惊的改革创新气魄,顺德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行政管理体制、资产营运监督管理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全新的经济社会体系,创造了全国少有的自主资本、自主品牌、自由市场的优势条件,从而使经济社会快速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对外开放硕果累累。30 年来顺德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外经外贸加速发展,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重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呈现了从数量小到数量大、从质量低到质量高的开放新趋势。全区进出口贸易总额1993 年跃上 20 亿台阶,达到亿美元;1998 年跃上 30 亿台阶,达到亿美元;此后速度不断加快,XX 年突破 50 亿大关,发展到亿美元;XX 年突破 100 亿大关,增加到亿美元;XX年达到亿美元,比 1993 年增长 7 倍。从 1999 年以来,进出口总体保持高速增长,在 XX 年超过 50 亿美元后,仅用六年时间就实现了从 50 亿到 150 亿的突破,其中 XX 年、XX 年增速分别达到%和%。外贸对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提高。对外经济质量稳步提高。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逐步上升,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比、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上升最快。在 XX 年的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出口亿美元,服装及纺织品出口亿美元,家具产品出口亿美元。在出口市场上,美国市场出口亿美元,欧盟市场出口亿美元,港澳地区市场出口亿美元。全年对美国、欧盟、港澳地区的出口额达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同时,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1978 年以来,为了弥补区域内资金、技术、设备、管理以及人才方面的不足,顺德利用外资迅速进入扩张时期,而且外资进入领域不断拓展,贡献也不断提高。1978XX 年,全区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平均每年亿美元。 四、基础建设全面加强,城乡面貌根本改观 改革开放 30 年来,全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幅增长,一大批项目建成投产,农业、能源、原材料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形成了纵横交错覆盖全区的网络体系,水利环境、科教文卫体设施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环境和城乡面貌得到根本改善。1978XX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亿元发展到亿元,增长 1885 倍,年均递增%。 交通运输能力明显增强。经过 30 年的不懈努力,全区公路、水运、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快速扩张,各镇街均贯通了高等级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公交” ,形成了水陆交通畅顺的交通运输网络。1995 年,顺德就已经成为全国第二个“村村通公路”的县区,全区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里程居全国县区之冠。到 XX 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2045 公里,公路密度达到公里/百平方公里;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 1029 万吨,年均增长%。XX 年,顺德货运量为4539 万吨,比 1978 年增加 15 倍,年均增长%;客运量为6127 万人,比 1978 年增长 31 倍,年均增长%;货物周转量为 618254 万吨/公里,比 1978 年增长倍,年均增长%;旅客周转量为 113219 万人/公里,比 1978 年增长 44 倍,年均增长%。 邮电通信事业蓬勃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不断催生对通信基础网络的需求,邮电通信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顺德发展最快的基础产业之一,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遍及千家万户。XX 年,全区年末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万门,比 1978 年增长 287 倍,累计增加万门。邮电业务总量(XX 年可比价)为亿元,比 1978 年增长6956 倍,年均增长%。本地电话年末用户万户,比 1978 年增长 553 倍,累计增长万户;移动电话万户,比 90 年代初增加万户。信息和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运用,直接带动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XX 年互联网已达 207631 户,其中宽带用户 205131 户。 城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要求,顺德不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全区建设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城镇品位和功能,改善了农村环境。特别是近年来,顺德以“一山、二路、四河”为建设轴线,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建成德 胜广场、行政服务中心、演艺中心等一大批市政标志性建筑,由大良、容桂、伦教和新城区组成的城区面积达219 平方公里,百万人口中心城区加速成型。在建设中始终注重环境治理,着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城市综合环保工程,目前生活污水、垃圾日均处理能力分别达到万吨和 1300 吨。与此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电网、文化卫生教育等关系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五、社会事业和谐进步,人民生活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 30 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事业逐步加强,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顺德社会事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明显增强。可以说,改革开放的 30 年,是顺德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 30 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富裕安康历史性跨越的 30 年。 科教文卫事业成效卓著。XX 年全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 所,在校学生 8217 人。适龄青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高中毕业升学率%,初中毕业升学率%,小学毕业升学率 100%。在校中小学生人数万人,比 1978 年增加万人。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基本建成,XX 年末全区拥有卫生医疗机构 468 个、病床 5796 张、卫生技术人员 8928 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形成了可以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XX 年全区共有文化事业机构 14 个、从事文化事业工作人员 382 人,公共图书馆 11 间、总藏书量万册,发行珠江商报8251 万印张、顺德广播电视报272 万印张,电视台和电台各 1 个、有线传输网络站 10 个。体育事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竞技体育取得连续跨越,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显著增强。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构筑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居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是党和政府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30 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覆盖面不断扩大。XX 年末,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万人,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万人、万人和万人。XX 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每月320 元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和基本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30 年来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高速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 1978 年的亿元,增加到 XX 年的亿元,增长 2212 倍,年平均增长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1978 年的元增加到 XX 年的 26442 元,增长了 57 倍;人均消费支出从 1978 年的元增加到 XX 年的元,增长了 49 倍。富裕起来的居民,吃讲究营养、穿讲究时尚、用讲究高档、住讲究宽敞,精神文化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反映居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从 1985 年的%下降到 XX 年的%。到 XX 年底,顺德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 191 台、电冰箱 104 台、洗衣机 104 台、家用电脑 99台、空调器 237 台、家用轿车 44 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85 年的增长到 XX 年的;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由XX 年的元增长到 XX 的元,增长%。 30 年改革开放,谱写了顺德激荡人心的雄浑乐章,成就了今日顺德的光荣与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要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万众一心,开拓奋进,就一定能够在前进的道路上再创新的辉煌。 (注:本文 XX 年的数据均为预计数) 篇二:佛山市关于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佛山市关于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和市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发挥政府超前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现就我市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是我市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是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发挥政府超前引领的作用,科学引领企业通过夯实基础、创造品牌、注册专利、制定标准、品牌输出等发展阶段,加快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向专业化、高端化、集约化、信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对我市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实现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指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运用政策引领、财政扶持、资源调控的手段,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做优。 三、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 XX 年,我市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一)培育企业成长方面 新增 1000 家年产值(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其中禅城区 220 家、南海和顺德区各 280 家, 高明区 100 家、三水区 120 家) 。 (二)培育企业上市方面 上市企业数量达到 40 家,其中,每年平均新增上市企业 7 家,进入辅导期企业 20 家。 (三)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 1、着力打造一批支柱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华南家电研究院、华南精密制造技术研究开发院、广东省液晶电视技术中心等佛山支柱行业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和完善国家级检测中心。 2、建立和完善一批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推广禅城区陶瓷、顺德区家电、南海区西樵镇纺织、南海区大沥镇有色金属、南海区丹灶镇小五金、南海区狮山镇家电等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工作经验,带动全市产业集群的优化提升。 3、扶持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支持年产值超 5 亿元的企业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支持年产值超 10 亿元的企业争取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4、 建立健全创业培训基地(学院) ,推广顺德区创业培训体系建设经验。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全市各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要 普及创业培训课程,每期学时不少于 12 小时。加强宏观指导,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和社会培训资源参与企业培训。加快实施“双千双百”培训工程。每年培训 1000 名创业者、 1000 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100 名企业家、100 名职业经理人。5、 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促进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积极推广和借鉴顺德区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做法,各区财政要安排 10005000 万元作为 信用担保资金,联合金融机构,对优质中小企业贷款给予信用支持,形成放大效应,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各区政府要建立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对信用担保机构在 本辖区内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担保业务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偿。 (四)培育品牌方面 争取创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达到 3 个、中国名牌产品达到 90 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 30 件、广东省名牌产品达到 235 个、广东省著名商标达到 273 件、区域品牌达到 15个、出口名牌达到 10 个、中国商业名牌达到 10 个。 (五)专利工作方面 全市每年每百万人口专利授权量达到 3000 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 100 件。培育市级以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 100 家以上。建立专利行业企业数据库 50 家以上。(六)标准化工作方面 1、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力争每年不少于 12 家企业获得国家 AAAA 或 AAA“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 2、全市企业每年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不少于 100 个。3、在产业集群中推行“联盟标准” ,使产业集群成为标准研制的基地。 4、建立我市支柱行业的技术标准数据库和服务支撑体系,建立针对我市重点出口产品的贸易技术壁垒预警系统。 5、争取不少于 5 个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和 15个省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在我市的企业、检测单位和科研机构设立。 6、力争每年以我市企业为主导研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不少于 15 项。 7、扶持 1-2 家能代表我国,主导参与国际标准研制的优秀企业。 (七)品牌经营方面 1、在家电、建材、纺织等优势行业中打造区域品牌,培育、指导全市 300 家企业实现品牌输出。 2、形成对各支柱行业有支撑作用的设计创意产业集聚。集聚 1000 家具有一定规模的设计创意及其相关企业,20 家以上国内外知名大型专业设计创意公司。 3、积极发展和引进总部经济。禅城、南海、顺德区要率先在家电、陶瓷、纺织等行业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并支持支柱行业建立企业总部。 四、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夯实基础 加快制定和完善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在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创业和人才培训、融资担保、诚信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扶持中小企业发展。1、完善政策措施体系 进 一步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措施,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及区现有的各 项政策和措施。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加快制定和修订适合各阶段发展的政策文件,为企业发展作出战略性引领和政策性导向。建立无障碍政策运作机制。建立 佛山市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切实解决实施政策措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推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支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制定佛山市成长型中小企业评价认定办法 。市、区两级政府要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开辟绿色通道。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佛山市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若干意见 ,重点建立和完善政务服务、技术支持、投融资、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和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和完善国家检测中心;加大对行业协会(商会)的扶持与引导;加强引导和推动企业参与国内政府采购和联合国采购。 积 极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见和佛山市企业上市奖励 篇三:佛山市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墙内开花墙外香”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 佛山的乡镇企业萌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工副业小组” 。60、70年代发展成为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兴办的集体所有制的“社队企业” ,多是一些以加工小五金、小农具为主的传统型、作坊式小型企业,数量少,经济总量小,受极“左”思想影响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 1984 年后逐步改称“乡镇企业” 。 1978 年 8 月,顺德县容奇镇“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 ,和香港一家制衣公司签订一项来料加工的补偿贸易合同,在全国建立第一家“三来一补” (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企业大进制衣厂 1,用引进的外资、设备、技术、人才,生产出口服装。1979 年秋,佛山地委肯定“三来一补”的创举,并强调:社队企业要走农、工、副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要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外资,大搞“三来一补” ,增加外汇收入。期间, “三来一补”企业在和佛山一衣带水的东莞、深圳两地遍地开花,成为两地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而佛山市 1983 年乡镇企业中“三来一补”企业加工值 5065 万元,仅占当年工业企业总产值的%,占出口产品总值的%,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 佛山市的乡镇企业,几乎全部依仗镇、村的集体经济力量兴办起来的,并艰难完成原始资本积累,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在原来的社 1 谁是中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东莞虎门宣传办认为:太平手袋厂拥有中国工商总局发放的关于“三来一补”企业的第一个牌照,即“粤字 001 号” 。 佛山学者认为:大进制衣厂才是中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主要是因为其保存完好的“顺德 01 号”出口登记证,此登记证目前陈列在广州海关史展览大厅。 队企业的基础发展起来。如顺德县北滘镇裕华实业公司、陈村镇的华英风扇厂、桂洲镇的顺德电缆厂等一批当时颇负盛名的乡镇企业,其前身就是木器厂、农机厂、竹器厂。二是依靠自身的农业资金积累,由镇(乡)政府直接投资建立。如珠江电冰箱厂,由容奇镇政府在 1983 年底投资 9 万元兴办起来的。1983 年,佛山全市 8807 个乡镇企业中,全部是镇、村兴办的,其中镇办的占%,村办的占%。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乡镇企业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1978 年1983 年“三来一补” 、以农促工,社队企业艰难起步。 1978 年 5 月后, “真理问题大讨论”解放长期以来被极“左”思潮禁锢的思想,也激活了佛山人祖祖辈辈传下的经商习惯和敢为人先的创业意识。1980 年底,当时还在专门为广州某风扇厂生产加工电风扇零配件的顺德县北滘镇“美的”人,在街道干部何享健(现在的“美的”董事局主席)的带领下,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多年加工生产的经验敲打出第一台金属风扇,从而从一家街道办小作坊发展为具有现代化生产规模的乡镇企业美的电风扇厂(即现在的 “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为佛山乡镇企业创造一个“一把风扇闯出大世界”的创业神话。基层干部带头闯,全民动员办企业,浓郁的“向商、重商、经商”文化氛围成为佛山乡镇企业崛起的一份不可估量的精神资源。 佛山市乡镇企业从起步阶段起,就以兴办工业为方向,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工业为主。1979 至 1999 年,全市镇、村工业 企业占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的比例均在 80%以上,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其他行业,产值合计不足20%。体现佛山人实(工)业致富、实(工)业聚财等丰富的精神内涵。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筚路蓝缕走在创业路上的佛山人面对强劲对手的市场竞争和缺技术、少设备的生产条件,从一个“学”字做起。譬如,顺德的制造业是靠仿造香港和日本产品起家的,第一把风扇、第一台空调、第一台冰箱,差不多都是把人家的产品买来拆开之后,发现自己能够生产,于是就自己加工或到处采购零部件而组装出来的。1983 年佛山市社队企业发展到 8807 家,比 1979 年增长%;社队企业总收入亿元,增长%,年递增%。 二、1984 年1992 年 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实现工业化。 1984 年 1 月 1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 (中央19841 号文件) 。2 月,佛山市委专门召开电话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出: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大办社队企业;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户办各类企业,对社员联办、合作和个体企业均视同乡镇企业,予以扶助和优惠。这就是后来佛山市“五个轮子一起转”的乡镇企业发展战略的理论雏形。会后,全市迅速掀起“镇、村、联合体、个体多个层次参与兴办乡镇企业”的热潮。个体、联合体兴办的企业比重快速上升。1984 年,联户办企业 623 个、6362 人、总产值5053 万元,个体企业 22155 个、46935 人、总产值 14406万元。但当时相当多农民还有顾虑,不敢公开称为“私营企业” ,大多是打“乡镇企业”的名号申报,或者“挂靠”于乡镇 企业。顺德县和南海县的乡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当时称为“南海模式”和“顺德模式”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