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中医辩治_第1页
黄疸的中医辩治_第2页
黄疸的中医辩治_第3页
黄疸的中医辩治_第4页
黄疸的中医辩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疸的中医辨治中医科 陈晶2018.07.24概念 黄疸是以 目黄 、身黄、小便黄 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目睛黄染是黄疸出现最早,消退最晚,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当血浆胆红素升高聚积于巩膜、粘膜、体液和皮肤,达到一定程度即出现黄疸 (正常值1.717.1mol/L ) 。沿革u 内经 提出黄疸病名与主症,但未进行分类。u 金匮 分立 “五疸 ”,对病机、症状进行探讨,并创制茵陈蒿汤等方剂治疗。u 伤寒微旨论 详述了阴黄证治, 卫生宝鉴 将阳黄与阴黄辨证施治系统化。病因病机u病因: 以 “湿 ”为主。湿邪 、热邪、寒邪、疫毒、气滞、淤血等。u病位:脾、胃、 肝 、胆。u病机: 湿邪 (湿热为主)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u病理: 表现湿热和寒湿;阳黄 、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治疗原则化湿邪,利小便。鉴别诊断u目黄 、肤黄、小便黄,其中目黄为本病的重要特征。u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肋痛腹胀等症状。u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肋痛等病史 。病因病机示意图外感疫毒湿热侵入营血,内陷心肝 急黄内伤酒热甘肥饮食不洁饥饱生冷劳倦太过 病后伤正湿热熏蒸寒湿内阻困遏脾胃壅塞肝胆胆汁外泄泛溢肌肤阳黄阴黄辨证要点“阴阳为纲 ”,辨阳黄于阴黄:1. 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其中有热重于湿 、湿重于热、胆腑郁热与疫毒炽盛的不同。2. 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注意有无血瘀 。黄疸色泽 病史 伴见症状阳黄 鲜明 发病急病程短 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 如金 病情急聚 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 晦暗 病程长病势缓 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阳黄、急黄、阴黄的鉴别1.阳黄a. 热重于湿 p症候表现: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心烦欲呕,脘腹胀满,小便赤短;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b. 湿重于热p症候表现: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小便短黄,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濡数,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辨证分型2.急黄p 症候表现:黄疸急起,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神昏谵妄,烦躁抽搐,小便短少,便秘或见便血,肌肤瘀斑,舌绛红,苔黄而腻,脉弦滑数或细微。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3.阴黄a. 寒湿阻遏p症候表现:身目俱黄,其色晦暗,脘闷胀满,食欲减退,大便溏薄,神疲畏寒,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b. 脾虚湿滞p症候表现:面目急肌肤发黄,其色浅淡,或晦暗无光,伴心悸气短,肢软乏力,纳呆便溏,小便黄,舌淡,苔薄,脉濡细。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精神调摄保持情志通畅;起居有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起居规律,适当卧床休息保证休息和睡眠;饮食有节戒烟忌酒,忌辛辣肥甘食物,宜高蛋白 高热量 低脂肪饮食;恢复期忌暴饮暴食,以防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