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_第1页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_第2页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_第3页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_第4页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数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七年级上册第 8 页至第 10 页知识与技能(1)了解数轴的概念,如何画数轴.(2)能准确地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过程与方法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3.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教学目标情感态度 通过数轴的学习,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重点 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教具 温度计、杯、水、小黑板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一、复习提问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柜内:15、 19、 5、 21、 38、0.1、 5.32、 80、123、2.333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二、新授活动一1. 画图表示学生手上的温度计.2. 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画图.教师活动:参与学生讨论,并请一位同学上台板书.教师活动: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放进装有温水和冷水的杯子.学生活动: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并表示出温度.教师活动: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指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学生作出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观察温度计,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为学习数轴概念埋下伏笔.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通过观察温度计的温度,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为学习数轴概念埋下伏笔.2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活动二:1.出示问题:假设小华从她家出发,要去她家的东边的 3M 之处买书和 7.5M 这处的商场,要去她家的西边 3M 之处邮寄和 4.8M之处汇款.试画图表示这一怀境.师: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这个情境,并做记号.生:通过学生的演示,相互交流,并画出情境图.师:参与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师:请同学上台板书,并解说.师:对学生的活动过程给予积极的评价,并适当补充.教师在教室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它们的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2. 再次观察温度计的表示图和情境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总结.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然后请同学回答.教师活动:肯定学生的结论,并演说画数轴这个过程.教师活动:引出这节课的课题数轴教师活动:数轴及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把正数、0、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概括出数轴,及数轴的三要素,使学生准确把握数轴概念.活动三1.画数轴.2.在数轴上表出点 1 和 1、6.5 和 6.5、2/3 和2/3.学生活动:请学生们画一条数轴,并相互交流.教师活动:巡视并指导学生,使学生搞清如何画数轴,让学生意识数轴的三要素.学 学生活动:在数轴上表示数1 和 1、6.5 和 6.5、2/3和 2/3.教师活动:请一位学生板书.教师活动:肯定评价,并让学生观察数轴上点的特点.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说明:给出数轴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活动四1.观察活动三数轴上点的特点.2. 在数轴上能否实际画出表示一千万分之一的点吗?这个点存在吗?师:引导学生归纳:数轴上表示1、6.5、2/3 的点在原点的右边, 是 1、6.5、2/3.个单位长度.表示数 1、 6.5、 2/3 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1、6.5、2/3 个单位长度.生:学生思考、交流.归纳数轴上点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3师: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深化对数轴概念的认识.到理性认识.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活动五1.练习:教科书第 10 页的练习1,2 题.2.小结3.作业:教科书习题 1.2 第 2 题.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学生.请学生上台板书.师生互动: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通过本活动,巩固数轴的概念.通过小结,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板书1.2.2 数轴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柜内:15、 19、 5、 2、 138、0.1、 5.32、 80、123、2.333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出示问题:假设小华从她家出发,要去她家的东边的 3M 之处买书和 7.5M 这处的商场,要去她家的西边 3M 之处邮寄和 4.8M 之处汇款.试画图表示这一怀境.数轴的三要素: 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七年级上册第 8 页至第 10 页 作者:惠东县巽寮中心学校 陈春明相反数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两个互为相反数的位置关系。(2)给出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3)能根据相反数的意义进行多重符号的化简。2过程与方法(1)借助数轴,通过观察特例,总结出相反数的概念。从数和形两个侧面理解相反数。(2)初步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发展创新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归纳、比较交流等活动。(2)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难点与关键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关键:通过观察特例,以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理解相反数。教学过程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引入课题演示活动:要一个学生向前走 5 步,向后走 5 步。提出问题:如果向前为正向后为负,向前走 5 步,向后走 5 步各记作什么?板书5, 5这位同学两次行走的距离都是 5 步,但两次的方向相反,这就决定这两个数的符号不同,像这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板书相反数画一数轴,在数轴上任意标出两点,使这两点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这样的两个数即互为相反数,你能试述具备什么特点的两数是互为相反数?给出相反数的定义板书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一个学生口答,即向前走 5 步记作5;向后走 5 步记作5 步。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练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有了正负数的学习,进行以上演示,学生们根据演示过程体会出这两个数的联系与区别,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认识了互为相反数。出现了5,5 这两个数,教师及时阐明它们就是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利用数轴任找一组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先观察在数轴上表示这两个数的点的位置关系,再观察两个数本身的特点。直观地引导学生得出相反数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深化主问题 1: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的含义?巩固练习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对概念的理解不是单纯地强调,根据学生判断的结果加深对相反数“互为”的理解,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5题理解定义判断:(1)2 是 2 的相反数( )(2)2 是2 的相反数( )(3) 与 1互为相反数( )(4)5 是相反数( )问题 2:0 的相反数是什么?问题 3:1在前面画的数轴上任意标出 4 个数,并标出它们的相反数。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1 题同桌互相订正.题的能力。“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1 题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相反数的概念,让学生深知:在数轴上,原点两旁,离开原点相等距离的两个点,所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2、3、4 题是对相反数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深化主题理解定义2分别说出 9,7,0,0.2 的相反数。3指出2.4, 52,1.7,1 各是什么数的相反数?4 a的相反数是什么?板书规律:一般地,数 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巩固练习: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6,8,3.9, 25, 1,100,02、3 题抢答。4 题小组讨论、交流回答。学生抢答强调格式,防止出现如“66”的错误。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的概念的直接运用,由特殊的数到一般的字母,紧扣“只有符号不同的两数即互为相反数”这一概念,又得出一个非常代数性的结论“ 的相反数是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知识升华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a的相反数是 a, 可表示任意正数、负数、0,求任意一个数的相反数就可以在这个数前加一个“”号。提出问题:若把 分别换成5,7,0 时,这些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提出问题: a前面加“”号表示 的相反数,(1.1)表示什学生回答:讨论、分析、回答。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化简符号是这节课的难点。这一环节,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及时提问:“既然 的相反数是 ,那么5,7,0 的相反数怎样表示呢?”学生的思维由一般再引到特殊能答出(5),(7),0 的结6么?(7)呢,(9.8)呢?它们的结果应是多少?巩固练习1 )4(是_的相反数, 。2 )1.6(是_的相反数, 。3 )0(是_的相反数,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在一个数前面加上“”号表示求这个数的相反数,如果在这些数前面加上“”号呢?如: )9(、 )5.12(、 )3(思考后口答学生回答:在一个数前面加上“”仍表示这个数,“”号可省略。并答出以上式子的结果。果,让学生自己尝试得出结果,突破难点。根据以上题目学生对一数前面加“”号表示这数的相反数和一数前面加“”号表示这数本身都已非常熟悉,这时可根据做题情况要学生及时分析观察规律的存在,这样可以从学生思维的不同角度,指引学生解决问题。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1如果 a,那么表示 的点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2化简下列各数:(68),(+0.75),)53(,(+3.8)1 题学生讨论回答2 题叫二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练 强化学生突破难点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1_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2 a表示 的_,+ a表示 _。空中内容由学生填出通过问题形式归纳出本节的重点本课作业教科书第 15 页习题 1.2 第 3 题板书设计2.3 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20 的相反数是 03 a的相反数是- a。 例,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7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 2 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 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本节是第 3 章第 1 节第 1 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对方程的知识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对方程进一步深入地分析、理解。能结合具体的例子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体会设未知数、列方程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2、教学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及它的解,寻求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3、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题意,寻求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方程描述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策略1、结合章前图提出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通过找到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揭示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通过归纳总结,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的方法,并巩固、发展、提高。教学中采用多种创新的教学策略,包括:目的性、探索性、综合性、实践性等。2、教学方法:精讲多练、和谐互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3、教具准备:直尺、计算器、磁铁、小黑板。教 学 过 程 分 析(见下表)过程安排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8情景创设【问题】 章前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之间,距青山 50 千米,距秀水 70 千米,王家庄到翠湖有多远?地名 时间王家庄 10:00青山 13:00秀水 15:00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与同伴交流合作,得到:算术解法:汽车从青山到秀水用了(53)小时,两地相距(50+70)千米,所以,车速为:12020=60 千米/时。故,王家庄与秀水相距:605=300 千米,王家庄与翠湖相距:30070=230 千米。说明用“算术解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并不都那么容易解决,使学生认识到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情景创设师问:(1)、在上述图表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2)、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吗?(3)、你能借助方程来解吗?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的思考、回答,并努力寻求小学已经学过了的方程思想来解决。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能在比较中发现方程的重要性。过程安排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揭示课题】从算式到方程提问: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 千米,则王家庄距青山_千米,王家庄距秀水_千米.从王家庄到青山行车_小时,王家庄到秀水行车_小时.王家庄到青山时的速度 ,王家庄到秀水时的速度 .思考:这里有什么等量关系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并分析:王家庄距青山(X-50)千米,王家庄距秀水(X+70)千米.从王家庄到青山行车 3 小时,王家庄到秀水行车 5 小时. 王家庄到青山时的速度为 千米/时,王家庄到秀水时的速度为千米/时.于是列出方程:对章前图中的示意图和表格的观察及分析,有助于探讨问题。这是一个行程问题,结合示意图表示出了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让学生体会到字母也可以表示数量。9点拨1、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2、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3、注意:通常用“x、y、z”等字母来表示未知数。1、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中得出:在方程中未知数(字母)可以和已知数一起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设:王家庄距青山 千米,根据比例列方程 :(50+70)=3:(5-3),解出 后再计算+50,即可。让学生体会用算术方法与方程思想方法解题的异同。鼓励学生能全面的、不同角度的去分析问题。数学应用(一)例 1 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1)某数比它大 4 倍小 3;(2)某数的 1/3 与 15 的差的 3 倍等于 2;(3)比某数的 5 倍大 2 的数是 17;(4)某数的 3/4 与它的 1/2 的和为5.提示:做上面的题时请注意怎样设未知数,怎样建立等量关系,特别注意关键字“大、小、多、少”,“和、学生思考后列出:、(+3)/4 ;、5+2=17、学生积极探讨:关键字“大、小、多、少”,“和、差、倍、分”的含通过练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掌握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思路。对这些关键字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解题10差、倍、分”的含义. 义. 效率。过程安排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数学应用(二)例 2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一台计算机已使用 1700 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 150 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 2450 小时?(2)用一根长 24cm 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 1.5 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3)某校女生占全校学生数的 52%,比男生多 80 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议一议:这些所列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师: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设未知数,再观察它们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最后列出方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合作、交流,并得出:(1)、1700+150x=2450(2)、2(1.5x + x)=24; (3)、0 .52x-( 1-0.52) x=80.学生比较分析得出:每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x ,并且未知数 x 的指数都是 1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简易的方程,通过举例可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为一元一次方程提供素材。数学应用(二)数 x 的指数都是 1(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归纳 上面的分析过程可以表示如下:做一做 填下表:提问:当 x 等于多少时,1700+150x的值是 2450?方程的解:使方程中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这个方程的解.学生通过不断的尝试,最后得出:当 X=5 时,1700+150x 的值是 2450.通过下定义,举例,进一步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方程的解的理解。巩 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1)2x-1 (2)x+y=1 学生对练习进行思考、分析、合作、交流、比较后得出:通过练习,11固练习(3)m-11(4)x+3=a+b+c (5)4x-3=2(x+1)(6)p=0 (7)x 2 -2x-3=0.2. 列式表示:(1)比 a 大 5 的数; (2)b 的三分之一;(3)x 的 2 倍与 1 的和; (4)x 的三分之一与 y 的差;(5)比 a 的 3 倍大 5 的数;(6)比 b 的一半小 7 的数.3.检验下列数哪个是方程的解:(1)2(x-7)-19=-21 (2)x 2 -2x-3=0 4.你能根据“2x+(6-x)=100”编一道应用题吗?1、(5)、(6)是一元一次方程.2、略3、 ( 1) 、 x=6, ( 2) 、 x= 1.4、(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的概念,并体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中考连接(06 广东)关于 x 的方程 2(x-1)-a=0 的根是 3,则 a 的值是_.让学生感受中考题型,提高学生能力。小结1、本节学了哪些内容?哪些方法?2、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它的解的概念。3、利用方程来解题的思想方法。通过小结,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作业 教材第 84 页:习题 3.1 ,复习巩固第 1、5、6 题。板书设计3.1.1 一 元 一 次 方 程活动 1 情境创设 提出问题问题分析:活动 2 算术困难 字母帮忙 (1) (略) 机 动活动 3 找到关系 列出方程 (2) (略)活动 4 定义方程 回顾举例 (3) (略) 机 动活动 5 归纳总结 巩固发展 列出方程(略)七年级上册第 79 页至第 82 页 12合并同类项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本节是结合一些实际问题展开的,重点讨论两方面的问题:(1) 、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是贯穿全章的中心问题。(2) 、如何解方程?这节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 。2、通过问题 1 主要讨论解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它的依据是分配率。3、教材在讨论解方程时,采用框图表示解方程的过程,使解法中各步骤先后顺序较清晰,更好地让学生思考解方程有关步骤的作用。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关键:抓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知识技能 实际问题列方程。数学思考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方程式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模型,感受方程的作用。解决问题 能够利用合并同类项解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能够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情感态度解方程时渗透数学变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策略1、结合本节提出的问题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通过找到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揭示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通过观察,找到解方程的方法(合并同类项) 。2、教学中采用多种创新的教学策略,包括:目的性、探索性、综合性、实践性等。3、教学方法:以练为主、和谐互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4、教具准备:小黑板。教 学 过 程 过程安排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请同学叙述等式的性质。先让学生独立回想,然后之间交流结果,由各小组推荐回答。通过学生的回顾,加强对等式的性质的熟记和理解。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4(X-2)=2 学生探讨解方程的过程和步骤,然后独立解答巩固等式性质,让学生熟练地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创 【展示问题】:(小黑板) 学生独立阅读问题 培养学生阅读题13设情境问题 1:某校三年共买了计算机140 台,去年买的数量是前年的2 倍,今年又是去年的 2 倍,前年这个学校买了多少台计算机?的习惯1.题目中有哪些数量?2.题目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3.这个问题中我们应设哪些量为x,所列方程如何?学生自主探索寻找得出:1、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2、相等关系是:三年共购买计算 140。由学生自主分析得出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 x 台计算机,然后建立方程 x+2x+4x=140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问题探究上面问题所列的方程如何求解?请同学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探讨并作解答。学生先观察方程然后讨论并作答。由学生观察发现方程的左边是同类项,探讨得出可通过合并同类项来解决这个问题。思路点拨展示这个方程的解答过程:合并系数化为 1学生对比自己与老师的解答过程和结果,从中归纳解题方法.通过展示解答过程,方便学生检查出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让学生更好归纳解题方法。典例分析例 1、解方程:7x-25x +3x -1.5x =-154-63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步骤并作答,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换批改。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方程。练习巩固解下列方程:(1) 、5X-2X=9 ;(2) 、 ;(3) 、-3X+0.5X=10 ;(4) 、7X-4.5X=2.5 3-5教师巡视辅导对学生当堂批改让四位同学到黑作答,其他同学独立解完成解方程过程。通过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中考链接(03 益阳)一条环形跑道长 400 米,两人同时同向从同地出发后,其中甲每分钟跑 300 米,乙每分钟跑 200 米,经过多少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用方程思想和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x 2x4x 1407x140x2014小结本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先由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小结情况教师作进一步总结:初学用方程思想解应用题,可能会感到不习惯,但一定要克服困难,掌握这种方法。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其中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合并就是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合并为一项,也就是逆用乘法分配律,合并时注意 x 与-x 的系数分别是1 与-1,而不是 0。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小组讨论后,选派一名代表回答。通过小结;使学生把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作业 教材第 93 页,习题 3.2 第 1,2 题。板书设计3.2 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复习提问 问题探究 例 1(略) 活动区问题展示 1、2、3 解方程:(1) 、 (2) 、 (3) 、 (4) 活动区中考链接七年级上册第 88 页至第 89 页 作者:惠东县飞鹅中学 罗贵森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 3 课时)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本节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第 3 章第 5 课时的内容。2、通过前面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等式的性质的学习,以及合并同类项和移项方面知识的学习,是学习本节的知识前提。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知道如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本节在课程在进度安排上是恰当的。但内容设计上不合理,如例 3 在难度上跳跃较大,有点抽象,学生较难于接受。同时这道例题没有承接上一节的移项知识,移项知识不能得到及时的应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会通过移项、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知道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2、过程与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合作交流,得出正确的答案,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实际,更加关注生活,使学生知道数学在生活15中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重点难点重点: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具 小黑板教法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发表意见的方式来探讨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1、到目前为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2、对于实际问题,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答?二、新课例 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问:这列数在符号上有什么特点?前后两数之间在绝对值方面有什么关系?如果设其中一个数为 a,那么它后面与它相邻的数是_。解:设这三个相邻数中的第 1 个数为 x,那么第2 个数就是-3x,第 3 个数就是-3(-3x)=9x。根据这三个数的和是-1701,得x-3x+9x=-1701.合并同类项,得7x=-1701.系数化为 1,得X=-243让学生举手回答让学生观察,讨论 1 至 2 分钟,然后让学生举手发言让学生思考,举手回答让学生认真体会老师的板书巩固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准备提高学生的观察、总结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所以-3x=7299x=-2187答:这三个数是-243,729,-2187.练习 1: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 2,4, 8,16,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768这三个数各是多少?以小组比赛的形式,那个小组先解出答案就上黑板板书让学生发表看法:给出板书,让学生学会这些题型的解题格式巩固,反馈16例 4 问题:小明的爸爸新买了一部手机,他从电信公司了解到现在有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方式一 方式二月租费 30 元/月 0本地通话费 0.30 元/分 0.40 元/分他正为选哪一种方式犹豫呢?你能帮助他作个选择吗?问:(1)一个月内通话 200 分和 350 分,按方式一需要交费多少元,按方式二呢?分析:“移动电话月交费用”等于“月租费”加“通话费” ,其中通话费等于单价(元/分)乘通话时间(按分计算)大家动手试一试问: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通话 200 分,按两种方式各需交费:30+0.30200=90(元)0.4200=80(元)通话 350 分,按两种方式各需交费:30+0.30350=135(元)0.4350=140(元)除了用常规的列式计算外,还有其他方法吗?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方式一 方式二200 分 90 元 80 元350 分 165 元 140 元(2)对于某个通话时间,会出现两种计费方式收费一样多吗?分析:如果设累计通话 t 分,两种收费一样多,则方式一要多少元?方式二要多少元?解:设累计通话 t 分,两种收费一样多,依题意,得4t=30+0.3t 解得 t=300(3)怎样选择计费方式更省钱呢?问:假如通话时间为 299 分钟,选择方式一,还是方式二?假如通话时间为 301 分钟呢?应该选哪一种方式更省钱?让学生动手计算让学生举手回答让学生对照老师的解答过程,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让学生充分讨论,举手回答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结果让学生展开讨论,举手回答,对于学生的答案给予点拨学生听课效率由于移动电话(手机)在我国已很普及,选择经济实惠的收费方式很有现实意义。这里以问题形式出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明确题意通过计算让学生理解题意更透切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思考,讨论,体现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用表格的形式来分析和解答这种类型题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下面的练习:练习 2:某地上网有两种收费方式,用户可以任选其一:(A) 计时制:2.8 元/时;(B) 包月制:60 元/月。此外,每一种上网方式都加收通信费 1.2 元/时。(1) 、某用户上网 20 小时,选用哪种上网方式比较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之间交流解题思路和答案,教师最后给出参考答案引导学生找出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该问题,17合算?(2) 、某用户有 120 元钱用于上网(一个月) ,选用哪种方式比较合算?(3) 、请你为用户设计一个方案,使用户能合理地选择上网方式。从上面的两个例子,请大家归纳,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是什么?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以下流程:实际问题 列方程 数学问题(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实际问题的答案 检验数学问题的解(x=a)三、巩固练习课本 P94,习题 3.2 第 7、8 题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那位同学来小结这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五、作业:课本 P94,习题 3.2 第 9、10 题先让学生讨论,再让一些学生举手回答让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相互讨论,体现合作精神及时反馈学生的听课效率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让学生明确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教学要点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板书设计 例 3 例 4练习 1练习 2七年级上册第 91 页至第 93 页 作者:惠东县稔山中学 叶笔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习题课) 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在学生较系统的学完了解一般方程的方法后,对这些方法的尽快熟练以及正确运用是很重要的,同时,由于前面的课对解方程的步骤强调得较多,学生很有可能生搬硬套,所以要向学生说明,解方程要根据题目的形式选择解题的方法,它的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灵活运用解方程的一般方法解题。(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他们综合解题的能力。2、更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化归的思想方法。 18三、教学重点:灵活地运用解题步骤;四、教学难点:如何在“灵活”二字上下功夫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习提问活动 1提问: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说明: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指出:由于方程的形式不同,解方程时,不一定非按这样的顺序不可,其中有些步骤也可能用不到,可以灵活运用学生回忆,并给出解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 1。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但不强调这个步骤。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讲解活动 2例 1、解方程:7(x-2)=22针对本题提问:1本题应如何解?2怎样解较好?(分别请两名学生板演,然后比较他们的解法哪个较好)例 2、 解 方 程 :x0.17x3针对本题提问:1、本题怎样解才简单?2、怎样把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请学生自己做)例 3、 解 方 程 :1x+-(6)02提问:这道题应该先进行怎样的变化?尽自己能力简化本题的计算。学生思考,依次给出各题解法:例 1:解法 1:去括号,得:7x-14=22,移项且合并同类项,得:7x=36,系数化为 1,得:x=36/7解法 2: 7(x-2)=22两边同时除以 7,得:x-3=22/7,移项且合并同类项,得:x=36/7通过比较,得出解法 2 比解法 1 简便例 2:要先把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后,再去分母;2、利用分数的性质,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10 和100.解:原方程变为: 10x7213去分母,得:30x7(2)去括号,得: 0x-19+4=2最后解得: 7例 3:分析,通过审题,发现去括号后可以消去其中的 x2,一个带分数的方程变成了一个整数方程。例 1 的选取为了向学生说明,解方程有不同的方法。应该尽量使用简便的方法。例 2 向学生示例如何向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例 3 向学生表明解方程不一定要按照先去分母再去括号的顺序,如能使计算简便,则可以打乱解题的顺序。19解:去括号,得: 1x+3-02移项且合并同类项,得: 3x 系数化 1,得: 练习解下列方程1、 8x2(4)2、 1753+x5( -)3、 0.9学生思考,练习。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找到好的解题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解方程丰富的方法。小结提问:1、本节课,我们讲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2、如何检验你解的方程就是对的呢?(将所解的未知数代入原方程即可)学生反思:部分学生在解含分母的方程当中,往往忘记了“同时” 。 如1534x这个方程。有的学生就忘了将“1”也要乘于 15。导致最后的结果出错!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作业 针对的测试练习(三)针对的测试练习A 组1、方程 2x4736,去分母得( )A. (-)= B.12(x4)7C. 24x8(7) D. ()2、下列方程中,解为 x=4 的方程是( )A. 3 B. x632 C. 1x372 D. 19x023、如果 x=-3 是关于 x 的方程 2(x+k)=5 的解,那么 k 等于( )A.5.5 B.0.5 C.-0.5 D.04、解方程(1) 7()9 (2) (3x)87(2x5) (3) x+123 (4) -1B 组1、 当 x 取何值时,式子 x5和 的值相等?2、 当 x 取什么数时,代数式 1比 x4的值大 10?3、解方程(1) 1)2x4( (2) 13x2620C 组一个数的一半减去这个数的五分之二,再加上这个数的 2 倍,结果是 25。求这个数。七年级上册第 88 页至第 91 页 作者:惠东县稔山二中 林潘钦点、线、面、体教学设计学生分析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简单的几何图形(如圆形等),前两节又学习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及平面展开图的概念,他们对几何图形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加上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并逐步形成合作交流的好习惯,这无疑增强了我的教学信心。教材分析这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几何图形的基础上编排的,本节中的点、线、面、体的概念是教学的基本概念,同时又是很抽象的概念,因此教师既要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又不能作过高要求,只要求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一些初步认识。知识技能1创设情景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2明确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数学思考1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2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从不同角度体现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解决问题 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我们经历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用它们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教学目标情感目标通过联系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培养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与他人相互交流、合作的意识。21教学策略1、设计理念:遵循自主、合作、交流的思想,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2、教法及学法指导: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欣赏如画的西湖风光之时,通过细心观察,积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时,鼓励学生多动手,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3、课前准备: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学具:铅笔,三角尺。补充材料:中国结,刺绣图案,一硬币等。重点 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难点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教学流程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 1 创设情意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活动 2 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活动 3 几何图形的形成活动 4 小结活动 5 布置作业通过观察各类熟悉的几何体,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并从静态角度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通过具体事例从动态角度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反思总结,实际应用。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22活动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问题:(1)教师利用课件 示美丽的西湖风光:垂柳、波澜起伏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垂柳象什么?平静的湖面象什么?喷泉什么?(2)举出一些你所熟悉的立体图形。学生思考回答。(1) 、中所提到的几个问题。(2) 、时所提到的几何体的模型(或图片)教师给出体的概念。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再分小组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1)体是由面围成的;面有平面和曲面。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起学习兴趣。利用模型给出常见的几种几何体,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直观感受“体” ,丰富学生感性思维。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探索,从对体的进一步的认识到对面、线、点的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经历运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3)你们知道这些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线与线相交处又形成了什么?(2)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线,线有直线和曲线。(3)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教师对以上结论加以总结、归纳、完善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学生回答交流。教师鼓励学生联想身边熟悉的情景,尽可能多的举出例子,并把课前准备的挂图和物品等展示出来和学生交流。在活动 1 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将抽象的概念融于大量生动形象、具体的实例中,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记忆,让学生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并能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欣赏美丽的图案时,又增加了学生的审美意识。23(3)举出生活实际中体、面、线、点的形象的例子。学生能否在独立思考的基本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学生能否运用数学语言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活动 2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并交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点动成线”的结论。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举出更多实例,如: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骆驼留的足迹教师让学生拿笔或直尺当雨刷在纸演示,启发学生类比上一个问题,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发现的结论。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动手实践,回答问题,得出“线动成面”的结论。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做数学”的活动中,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图形。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经小组讨论、交流后(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举例,如:利用竹条编织的凉席、滚动的圆木棍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学习开始阶段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图形,丰富直观,验证学生的空间想象,从开始阶段的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逐步过渡到先思考、后动手验证。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24教师演示旋转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胆猜测、想象。学生在观察、猜测、想象之后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再通过动手实践加以验证;最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得出“面动成体”的结论。学生经小组交流,举出例子,如把三角尺绕其一边旋转形成几何体;书本绕其一边旋转成几何体学生想象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完善。 (可借助模型或课件演示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得出立体图形的过程)在活动 2 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学习开始阶段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图形,丰富直观,验证学生的空间想象,从开始阶段的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逐步过渡到先思考、后动手验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教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克服困难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认识通过观察、实验、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活动 3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纠正。教师列举更多的生活实例说明“点”的意义。通过实例说明“点”是没有大小的,它是抽象后的概念。点是组成图形的最基本的元素,线、面、体都可以看成是由点组成的。通过生活实例感受几何图形的构成,发展几何直觉。学生观察图片,表述观点。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总结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25活动 4小结小结回顾学习内容,学会反思。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中来,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理解他人的见解,在交流中进步。活动 5布置作业当你远远地去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就是一个点;在交通图上,点用来表示每个地方;运动点可以组成数字和字母,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说说你对上述叙述的理解。七年级上册第 121 页至第 123 页 作者:惠东县大岭中学 周必双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学生分析:在前面学生掌握了角的两种描述,及角的表示方法和角的度量单位,在这一节将继续学习角的比较,角的和与差,以及角的平分线。因为这节的内容跟线段的比较、线段的和差、线段的中点的内容非常相似,而且学生在前面也已经学生过,所以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从熟悉的内容入手,掌握的快又记得牢固。教材分析:教材要求学习这一节内容对照线段的比较、线段的运算来进行,让学生更好的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其教学内容跟线段的比较、线段的运算也非常相似。与线段的和差一样,对于角的和差,教科书也主要是从形上说明它的意义,并用符号表示,在图形和等式之间建立一种关系,让学生了解两个角的和或差,仍然是一个角。教科书安排的“思考” “探究”让学生复习巩固了角的和角的和差概念外,也可以使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